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抢救大明朝 >

第43章

抢救大明朝-第43章

小说: 抢救大明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宋权是天启年间的进士,今年还不到五十岁,长得有点矮小,高颧骨,小眼睛,高鼻梁,连鬓胡须修剪得非常整齐,看上去威严而且精明。

    这几日,他可是见到了不少拿着太子令旨从北京城中溜出来的官员勋贵,还从他们那里听说了朱慈烺的种种作为,他自己也接到了一份让他安排接应天子跑路的令旨。

    在见到魏藻德前,他并不相信这一系列的作为,都出自太子朱慈烺,还以为是崇祯皇帝在背后下指导棋。可是今天上午见着飞马而来打前站的魏藻德,知道了崇祯上朝时“滑倒昏迷”,太子以抚军主持大局的事情后,宋权一下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太子好像是发动宫变了!

    这是乱臣贼子啊!

    可是他又觉得太子做得不没错,崇祯皇帝太固执了,敌人都打进外城了,你还不跑,还想守着内城等吴三桂来救吴三桂那家伙现在还在永平呢!没个三五天能靠近北京城?

    就算他来了,能打得过那么流寇吗?现在聚集在北京城附近的流寇少说也十好几万了,吴三桂有多少人?又能带来多少人?顶天就是万把精锐急行军而来,一个打十几个?

    所以趁着李自成的大军围死北京前突围而走,实在是崇祯皇帝唯一的活路

    儿子为了救父亲,做出一些忤逆父亲的行为,这也不能说是不孝吧?难不成父亲糊涂了,要从午门城墙上往下跳,儿子也得顺着他来?

    思前想后,宋权又觉得朱慈烺是大孝子,是大孝,不是小孝!而且那么点时间,他就从北京城内搜集到了那么多的兵马银钱,这本事看来也超过崇祯了。

    大明的中兴,大概也只能指望这位太子殿下了。

    想到这里,宋权就和魏藻德一起快步上前,对着朱慈烺和他身后的车队,下跪叩头,大声道:“臣顺天巡抚宋权,恭迎圣驾!”

    魏藻德和宋权的随员也一起叩头,其声道:“臣等恭迎圣驾!”

    “都起来吧!”不等马车里面的崇祯发话,朱慈烺先开口了,“魏藻德、宋权上前说话!冯愷章在不在?”

    “在,臣冯愷章在此。”一个二十来岁,身材矮小,皮肤黝黑,操着一口浙音,五官看上去非常精神的青年从宋权的属员中走了出来,快步到了朱慈烺马前。

    这青年是天津巡抚冯元飏的儿子,前任兵部尚书冯元飚的侄子,有个锦衣卫百户的世职。不过今天并没有穿官服,而是一身行商的打扮,风尘仆仆的。

    他在三月十日时,奉父亲冯元飏的命令入京,向崇祯皇帝密报由天津海路逃跑的准备——他爸爸冯元飏当然也是忧国忧民的忠臣啊!利用天津巡抚监管海运的权力,一早就在替崇祯皇帝准备退路了。

    不过冯愷章的北京之行却没有什么结果,到三月十四日,也就是朱慈烺“长眠不醒”的那天,就离开北京回天津去了。结果他前脚才回天津,王之心后脚就带来了朱慈烺的令旨。

    而冯元飏立即就承认了太子抚军兼总督直隶军务的权力——又马上派自己的儿子再去通州迎驾。

    打前站的魏藻德已经见过他了,然后又派家人去给朱慈烺报信,所以朱慈烺已经知道大明还有冯元飏、冯愷章这样有担当的忠臣了。

    “冯百户,不必行礼了。”朱慈烺低声问,“令尊准备了多少海舟?都在哪里?”

    “禀太子,”冯愷章也不多话,直接就入了主题,“家父已经将经理海运的沈廷扬和登莱海巡道苏观生都招到了大沽,随同而来的还有海舟100余艘,水师战船数十艘,水师官兵2000人。另外,沈廷扬麾下还有水手2000,护卫1000,斑鸠脚火铳一千门!足可护卫圣上和太子南下!”

第71章 崇祯皇帝在哪里?(求收藏,求推荐)() 
一听到有海舟一百多艘,火铳一千,水师官兵两千,水手两千,护卫一千,朱慈烺的心情顿时就大好了。

    “天津卫城中还有不少兵马吗?”朱慈烺笑着又问。

    “家父部下有巡标一千,天津总兵曹友义部下有四千兵丁。”冯愷章回道,“臣离开天津时,家父正在整顿兵马,并传令大沽,调苏观生、沈廷扬两部水师沿卫河到天津卫城。”

    “好好,冯元飏果是公忠体国之臣。”朱慈烺一边吹捧冯大巡抚,一边招呼东宫侍卫营千总王七上来搀扶自己下马。

    朱大太子看来还是缺练啊!才三十多里纵马奔驰,现在就两腿酸疼,屁股也疼,都不能自己下马了。

    “你们三个跟本宫来吧!”好不容易下了马,朱慈烺就冲魏藻德、宋权、冯愷章三人招了招手,然后就一瘸一拐的走在崇祯皇帝和周后乘坐的马车。

    崇祯和周后乘坐的是一辆普通的两轮马车,车轮子上钉了铁圈,非常坚固。不过马车后部坐人的盖轸看着却非常破旧,没有丝毫华丽的影子,就是普普通通一辆民间拉客的马车。

    用这辆车拉着崇祯、周后,显然也是吴襄用了心思的——一旦遇险,这辆马车不但能跑,而且目标还小。

    守在马车边上的是两个三十出头,模样秀丽,穿着青色布衣的女子。她们是乾清宫的宫女,一位名叫魏清慧,另一位名叫吴婉容,当年都是和周后一起选秀入宫的。只是运气不好,没有选上妃子,只是充了宫人。不过也在崇祯身边伺候了十几年,不仅知道崇祯的冷暖,也颇得信任。

    这一路逃亡,她们俩也都跟着,忠心耿耿的守护在崇祯身边。

    看见朱慈烺过来,两位宫人都行了福礼,然后就通报了一声。马车里面传出了周后的声音:“撩起帘子。”

    名叫魏清慧的宫人闻言,便撩开帘子,穿着布衣的崇祯、周后就并排坐在里面。

    崇祯的脸色难看,目光呆滞,脸上还有些泪痕。周后倒还好,一张俏生生的脸庞上居然有一点轻松的表情。

    “儿臣恭请父皇、母后圣安。”朱慈烺连忙向崇祯和周后行礼。

    宋权的目光从崇祯皇帝脸上扫过,当下就松了口气儿。

    这个崇祯皇帝是真的!

    他是顺天巡抚,之前还在北京当御史,是经常可以见到皇帝的。所以一眼就认出来了崇祯皇帝真的被太子救出来了,而且还是皇帝!

    这就说明太子爷是真正的孝子那自己听太子爷的,当然就是忠臣了!

    “臣顺天巡抚宋权恭请皇帝圣安!”

    “臣魏藻德恭请皇帝圣安”

    宋权和魏藻德当下就大礼叩拜,口中还大声向崇祯皇帝请安。

    这是在告诉守护在周围的随员和顺天巡标的官兵,皇帝老子还在呢!

    可别小瞧了崇祯在不在的意义!他再糊涂也是皇帝,是天下臣民的君父,是大明天下的象征。只要他没死也没落在李自成手中,李自成哪怕攻破了北京,也不能说灭亡了大明朝。

    因为皇帝被敌人赶出京城,然后再打回来的事情,在历史上也多次出现。譬如唐朝的天子们就有好几个被赶出长安的但是也没有谁把天子跑路看成唐王朝终结的标志。

    所以崇祯活着出了北京城,就表明大明朝还没完!

    而对于绝大部分科举出身的文官来说,只要崇祯还在,他们也没被李自成或清朝逮住,他们就得挂着大明忠臣的牌子。要不然一定会被士林唾弃,也就不值什么钱了。

    如今大明的文官和掌兵的武将是不一样的,掌兵的武将基本都是军阀了,靠得是能打架的家丁撑门面。只要手里有兵,到哪儿都吃香的喝辣的。

    可文官不直接控制军队,所以很难成为军阀。他们靠得就是在士林中的威望名声,如果名声臭了,除非是洪承畴那样的牛人,否则都没多少价值。投降也不过是保全生命,混口饭吃,别指望什么重用。

    所以那些没有被李自成或清兵抓到的各地守臣,绝大部分都会忠于崇祯皇帝,也就等于效忠朱慈烺这个抚军太子了——朱慈烺毕竟姓朱,是合法的皇位继承人,可不能同曹操那样的挟天子令诸侯的军阀相比

    看着向自己叩拜的宋权,崇祯皇帝只是淡淡说了两个字儿“平身”,便再没说话的机会了。

    因为朱慈烺已经急急忙忙插话了:“流贼追兵就在二十里外,通州有多少兵马?干粮可曾准备?什么时候可以出发?另外,通州这里可有漕船能用?”

    宋权一听,也没心思再和崇祯皇帝多说什么了,连忙对朱慈烺说:“太子殿下,臣有抚标1000人,干粮准备了几万斤,都是烙好的面饼,另外还为皇上、皇后、张皇后和太子预备了膳食。

    至于漕船并没有准备”

    其实通州这里原本有许多漕船,不过在十七日、十八日时,都被从北京城里面跑出来的勋贵皇亲官员们雇走了。所以轮到朱慈烺出城时,就没漕船可用了。

    “那就不必了供应膳食了,”朱慈烺道,“车驾不做停留,绕城而过黄大宝!带宋巡抚去取一万两银子,这是给抚标兵丁的赏赐,一人十两,到天津后再给十两。”

    宋权一愣,忍不住就瞟了崇祯皇帝一眼,心想:您的儿子手面好大啊!这就两万两赏出去了?

    他正发愣的时候,朱慈烺身边几个大嗓门侍卫就吼了起来:“太子爷令旨,顺天抚标将士护驾有功,每人赏银十两,到天津后再给十两啦!”

    听到这些人大喊,宋权的眉头就是一紧。朱慈烺这是不相信自己?担心自己贪污?

    朱慈烺这时却上前拉着宋权的右手,一边向自己的战马走去,一边解释道:“本宫非不信巡抚,乃是非常之时,用非常之法,只为鼓舞军心耳。”

    听朱慈烺一番解释,宋权忙回答道:“有太子的赏赐,顺天抚标上下一定会忠心效命的。”

    朱慈烺点点头,又道:“见到帝后之事,勿再与人言!”

    “臣遵旨。”

    朱慈烺交代完毕,就在王七的搀扶下上了马,然后也不入城,而是直接沿着护城河,从通州城的南面绕过,然后就沿着运河,马不停蹄向南而去了。

    陈永福站在北京外城的西三里河街上,这是一条和北京内城的南面城墙平行的大街。街道很宽,两侧都是店铺,建得比较高大,正好可以遮住从内城城墙上射来的弓矢和铳弹。至于红衣大炮打出的实心弹是挡不住的。不过布置在北京城头上的红衣大炮都没有可以调节高低射角的炮架,另外它们都架在垛口后面,也没法向下开火。所以只能打远,不能打近,对靠近城墙的目标没有威胁。

    而受命攻城的陈永福是京营出身的将领,打过许多次守城战,非常了解大炮射角的缺陷。所以得了李自成的军令后,就趁着天没亮,把部队运动到了靠近城墙的东西三里河大街上。

    他的部队是半新半旧的组合,骨干都是在他担任开封守城副将时就跟随的老兵,同时还在河南募集了不少新兵。现在无论新兵老兵,全都跃跃欲试。

    他们今天的目标可是正阳门啊!北京内城的正阳门!打进去,就能拿下北京城,活捉朱家天子,灭亡大明朝,同时开创大顺天朝!

    他们个个就都是开国功臣了!

    从士气高昂的战士们身边走过,陈永福带着些许复杂的心情,到了西三里河街和正阳门大街的交界处,倚着墙跟,又看了正阳门箭楼一眼。

    象征大明皇帝的黄龙旗还在箭楼上高高飘扬理论上,崇祯皇帝此刻就应该在正阳门上督战!

第72章 忠义证书(求收藏,求推荐)() 
“甚?朱家皇帝和太子都出城了?那正阳门上是谁?”

    永定门城楼上,正等着看陈永福攻城的李自成,这个时候见到了李过派来的传骑塘马,顿时就是浓眉大皱。

    怎么一下冒出俩崇祯皇帝呢?

    逃出城去的和死守在正阳门上的,哪一个是真的?

    “大军师!”李自成冲着身边的宋献策道,“给额算一算,朱家天子到底在哪儿?”

    宋献策听了李自成的问题,额头上冷汗都冒出来了。这事儿哪算得出来?真当自己是神仙啊!

    不过他也不敢和李自成说自己不会算啊,要怎么说,之前那么多次掐指一算是怎么回事儿?糊弄闯王玩啊?脑袋还要不要了?

    所以他也只好掐着手指头,一二三四五那么一盘算,还真有话说了:“陛下,朱家天子似乎还有点气数,怕未必会死在北京城中不过只要陛下能过满鞑子的坎儿,无论他是死是活,天下都是大顺的了。现在的关键,还是满鞑子啊!”

    说了等于没说!

    李自成也习惯这个宋献策说话云山雾罩的,反正他自己也会琢磨,当下细细一想,就点点头道:“也是,莫管他是在正阳门还是往永平而去,都逮了就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