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抢救大明朝 >

第346章

抢救大明朝-第346章

小说: 抢救大明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斜靠着褥子在翻看着正白旗都统衙门送上来的账本,一边看还一边在笑——皇阿玛总算赚到了!正白旗在关内、关外的土地,去岁的收成都不错,租子总算收齐了。刨去发放给旗丁们的禄米维持各级衙门的花销,皇阿玛自己还有的赚。

    另外,正白旗的人口也涨了不少。去岁大清国这边还算太平,除了大同府、太原府和潼关卫(包括风凌渡)两处还有一些正白旗的战士在作战,其他各处的正白旗兵丁都撤回来休养生息了,所以就生出不少小孩子。。。。。。只可惜多尔衮自己家里的女人都没怀上,太后的肚皮也没动静。

    除了这些,多尔衮最近还遇到个好事儿。卡在他“喉咙”里三年多的那根“刺”——大同府城,终于能够拔掉了!

    姜瓖这贼守城守得不错,可就是脑瓜子不好使!多尔衮冷笑了起来:这厮在见了祖可法后,居然就信了本皇阿玛要放大同军民一条生路!

    这怎么可能?

    除了打不过的,大清国会放过谁?别说守了三年的大同,守了三天的城池给屠了的也不在少数。

    这一次皇阿玛多尔衮借着去大青山狩猎的名义带着一万五千八旗精兵出北京的目的,就是去大同府给阿济格助拳的。

    此外,他还想请眼见识一下英吉利红夷小炮在实战中的威力。老八旗现在都有了一个红夷小炮牛录,都是六门红夷小炮的编制,全拉出来就是48门红夷小炮。

    别以为48门红夷小炮的数量少了,在历史上直到拿破仑战争的时代,十万人的大兵团基本上也就是配备一百多门野战火炮。数量再多,就要影响部队的机动性了。

    大清的八旗兵现在走的是骑炮配合的路数,所以不能配备太多的火炮影响机动性。另外,火炮好铸,炮手难练。现在的清军除了这48门红夷小炮,还有约三四百门固定安放的要塞炮,所需的炮手多达数千,再多就真拿不出了。

第588章 勿忘大同(求月票)() 
大同镇守总兵衙门。

    这座矗立在大同城内超过二百年的衙门,现在依旧威严肃穆,门外高高竖起的旗杆上悬挂着三军司命旗和大同镇总兵官姜瓖的大纛。顶盔贯甲的护卫亲军在衙门外头列了几排,一个个都挺胸凸肚,气宇轩昂。

    衙门内外,进进出出的人很是不少,一个个都神色凝重,而且还少有人说话,只是沉默的快步行走。

    虽说军营是肃杀之地,但是肃穆至此,也不免让人感到低沉郁闷,只要稍有一点从军经验的人,都能从这气氛当中察觉出大同坚城,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时候。

    衙门的大院里面,已经有大股大股的黑烟升起,一份份的文书账册都开始焚烧。站岗的大同军士兵虽然动也不敢动一下,但是他们的目光当中,还是忍不住流出了惶恐不安的神色。

    姜瓖穿着窄袖的箭衣,就站在衙门大堂外的廊下,呆呆看着他的家丁在烧东西。现在是夏季,天气炎热,日头也毒辣,又赶上正午。可是他却一点也感觉不到高温,只觉得一阵阵的阴冷从四面八方向他袭来。

    他的长子姜之升大步走了过来,行了一礼:“大人,白千户回来了。”

    这个白千户就是白斯文,镇虏卫白千户家最后的男丁,在崇祯十七年、十八年的那场大同之役中一度被鞑子活捉当了包衣奴才,眼看就要填城壕了,却赶上清军停战撤退,所以才捡了一命。

    他本来秀才功名,不过历经了这场生死劫难后,不再钻研儒学了,而是投笔从戎,加入了大同军。因为他家是世袭的武官,而姜瓖也认可这种世袭军官制(姜瓖自己也是世袭的),所以在组建镇虏营的时候就让白斯文当了个营千户营千户是姜瓖私设的官职,管四五百人。而大同军的营番号一般都用原先卫所的名字。往往是出身同一个卫或所的战士编伍成营。

    镇虏营中都是镇虏卫的子弟,他们要么和白斯文一样,在大屠杀中幸存,要么刚好不在镇虏卫。反正个个都背着血海深仇!

    因为这份仇恨,镇虏营也就成了大同军步军中的精锐!虽然只有长枪、刀牌和弓箭,半数的人还没有甲胄。但是架不住他们悍不畏死,敢打敢拼。所以在这两年的大同拉锯战中也渐渐打出了威风,成为了大同府城内少数几个敢于单独出城去和东虏较量的精锐步兵营之一!

    壮了不少,也黑了不少,还有点胡子拉碴,看着既不白也不斯文的白斯文很快就被领到了姜瓖所在的院子里面。

    “见过总戎。”行过大礼,白斯文就笔挺的站在姜瓖跟前,脸色沉重无比。

    “鞑子都撤了?”姜瓖问。

    “撤了!”白斯文回答,“十里河以南,夏米庄、怀仁、西安堡一带,直到锦屏山、偏岭口都去了,看不见人啊!”

    “不见人影?”姜瓖叹了口气,“那么说也没瞧见百姓了”

    白斯文摇摇头,“没有,一片荒芜啊!所有的桥梁都给拆毁烧毁了,所有的村子都给烧掠破坏成了废墟其中不少村子还是刚过了火的!”

    大同城附近早就被祸害得不行了,可是稍远一点的地方还是有人气的,去年鞑子还在那里搞了计口授田,但是现在那些地方的村子也给毁了,百姓也不知去了哪里?

    “刚过了火”姜瓖吸了口凉气儿,“果然有诈!”

    姜瓖算不上什么大军事家,还时不时出个害人害己的大昏招,但他能在大同府坚持到现在,就说明他在军事上还是有两把刷子的。他虽然不能一眼就看破多尔衮的阴谋,但他也没放松警惕。在大同府城外的清兵撤退后,立即就派出了好几个营的步兵、骑兵,搜索大同四周。

    而从这些步骑兵陆续反馈的信息,姜瓖就已经知道多尔衮不会放过大同军民了

    虽然派出去的人并没有发现清军的伏兵,但是从大同周遭被清兵彻底破坏的情况,就知道多尔衮接下去要干什么了?

    大同城内不仅有守军,还有许多守军的家眷,现在有到了粮尽的当口,大部分的牲口也都宰杀掉了。

    所以大同军民只能两手空空的弃城,必须从沿途经过的村落城镇获得一些补给,才能走到吕梁山里去。

    可是多尔衮却让清兵在大同府境内大肆“清野”,想干什么姜瓖用屁股都能想明白第一是不让大同军民顺利退往吕梁山;第二则是想让姜瓖派人去吕梁山求援!

    只要朱慈炯派兵拉着粮食去接应,呵呵保管给清兵包了饺子!

    这多尔衮用兵的手段,还真是狠毒啊!

    “大人,怎么办?”姜之升有点急眼了,“大同城内还有五六万军眷和十来万百姓呢!百姓咱们不管,可这军眷”

    经过两年拉锯战的消耗,现在的大同守军只剩下两万余人,都是见过血和鞑子拼过命的精锐!如果光是这群人突围出走,多少是能跑出去一部分的。

    可要带上十几万百姓和家眷

    “一个晚上!”姜瓖道,“只有一个晚上让兄弟们各自安顿去吧!”他顿了顿,又加了一句,“能跟上队伍的就带上,走不动的就留在大同府城听天由命吧!”

    “这这”姜之升压低了声音,“咱家呢?”

    姜瓖瞪了儿子一眼:“命都快没了,还想着你那几个小妾?”

    “还有孩子呢!”姜之升眼泪都下来了,“那也是您的孙子、孙女”

    姜瓖一咬牙,提高了嗓门:“不能走就留下!咱们这一趟是九死一生凡是有家眷的,都放了,回去团聚吧!”

    说着话,姜瓖自己的眼泪也下来了。他后宅里面也是妻妾成群,儿女成行能跟着走的,实在没有几人啊!

    生离死别的命令,很快就被传递到了大同城的各个角落。整个城市,顿时就陷入了一片哀嚎。

    几乎所有的院落中都闪烁着灯火,都有人在抱头痛哭,今夜的大同,看来是无人入眠了。

    白斯文没有哭,他的眼泪早就流尽了,以后只能流血!他也没讨婆娘,自然也没儿女,孑然一身,陪他睡觉的只有刀剑。

    因为没有家眷,所以在大同城外转了十来天的白斯文并没有得到休假的机会,而是大同城墙上度过这个生离死别的夜晚。

    望着城内星星点点的灯火,听着此起彼伏的哭声,白斯文只是低声自语道:“爹、娘、哥、姐,额要走了,杀鞑子去了,以后再不回来,不回来了”

    无眠之夜非常短暂,几乎转眼就过去了,天亮的时候,聚兵点将的鼓声,就在大同府城内的各处响起。

    突围的准备早就做好了,只差了姜瓖的一声令下。

    带了一辈子兵的姜瓖知道慈不掌兵的道理,自然不会让手下和他自己再拥有一个和亲人团聚的夜晚了

    一个离别之夜已经够了,再来一夜,怕就舍不得了。

    两万余人的步骑精兵,还有一万多可以随行的家眷,在聚将点兵的鼓声响起后,很快就聚集到了大同城内的各处军营。

    人人都是轻装,都准备了几天的干粮,无论是兵将还是军眷,都携带了兵器。

    巳时一到,大同明军就开始全城百姓的夹道相送下,整队出城,向着西南的群山而去

第590章 三太子智斗皇阿玛() 
大清顺治四年六月十日午后,就在大清皇阿玛多尔衮挥军追击姜瓖,即将大获全胜,重创姜瓖所部的时候,镶黄旗汉军的好奴才赵廷臣和范文程的儿子范承谟正站在解州城北门城楼,喉咙发干的看着眼前的景象。

    解池盐田所在的解州州城的北面,人喊马嘶,一片沸腾,官道上人头涌动,长枪如林,密密麻麻的明军官兵顺着官道急速推进,如同从吕梁山上一路滚涌而来的山洪,不可阻挡。这支大军的前锋,大约2000骑兵昨日就抵达了长乐镇。长乐镇上有明军的内应,趁乱打开了城门,让明军一拥而入。在占据长乐镇后,解州州城和专管盐田事务的司盐城之间的联络就岌岌可危了——长乐镇位于这两座城堡之间。

    所以驻守在司盐城的山西巡盐御史范承谟立即就带着盐丁和一个营(牛录)的正绿旗兵丁撤到了解州,和解州知州赵廷臣汇合。

    赵廷臣是镶黄旗汉军出身——他是“奸二代”,所以被选入国子监镀金,不久前又被任命为解州知州。

    对了,现在大清国没有面向普通汉人读书人的科举了!汉人要想入仕,就得先投旗。

    也不一定要投老八旗,入正绿旗也是投旗。在多尔衮设正绿旗的时候,就把所有投靠大清后既不在旗又不在西(在平西王门下)的汉官,统统编入了正绿旗。

    所以大清现在没有不在旗的官员!

    要做官就得先入旗,入了旗才有资格当兵立功,才能考举人考国子监,才能去各部衙门当笔帖士。。。。。。而入旗,哪怕是投老八旗为奴(正绿旗没有包衣奴才,入旗就是正丁),现在也越来越难了。因为投旗为奴后就不再给朝廷纳粮当差,朝廷当然不希望普通汉人都投旗了。

    如果汉人都投了旗,大清朝可就要散架了——如果所有的人口土地都分给十个旗了,国家不就一分为十了?

    而在旗还不在旗的标志就是那根金钱鼠辫子了,这辫子可不是随便就能留起来的!

    现在留法不留头的法令当然是没有的,不过却有一个“私自剃发罪”,剃了头留一根金钱鼠尾模样的辫子是九旗大老爷的标志,普通的屁民怎么可以剃发结辫?是要冒充旗下大爷去走私贩私坑蒙拐骗吗?

    所以“私自剃发”在如今的大清国是要剁脑壳的!

    没有资格剃发结辫的屁民,不管原来是士大夫还是贫下中农,现在一律都计口授田,老老实实的种地交税服徭役。。。。。。没有例外!

    而在大清顺治四年六月十日午后的解州城内,脑袋后面有资格垂一根金钱鼠尾的男子,不过区区千数。。。。。。范承谟和赵廷臣能够依靠的,也就是这点人了。

    虽然大清朝在解州也搞了计口授田,但是解州的百姓需要承担的也就是纳粮和去解池盐田服徭役罢了,是不需要承担兵役的,而且也没有什么地主武装。

    靠着盐池和解州城的驻军(总共1000)以及一些不留剃发的衙役捕快,解州一带的土寇山贼是不敢造次的,可是现在来到的却是吕梁山三太子的大兵,而且数量极多!

    六月十日一整个下午,都有部队陆续抵达,人数不下三万!

    他们可不是寻常的乌合之众,而是接受过正规训练,装备精良,而且素质还相当不错的精兵。上吕梁山的都是什么人?都是山西这块的地主、富农、奸商,他们的子弟也就成了吕梁山明军(又称三太子军)官兵的主要来源——他们现在没地方考科举,不当兵还能当什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