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抢救大明朝 >

第338章

抢救大明朝-第338章

小说: 抢救大明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老八旗”那边大约可以调出六十个牛录,一万多户,如果再搜罗一些巴尔虎人、达斡尔人、索伦人(也是黑龙江流域的居民),大约也能凑到两万户。

    而这四万户又会被分成九份,各自驻守一块旗地,一边经营土地,一边守御边疆。。。。。。这样大清国就有退路了!不过这事儿要办成也需要时间,一年两年的都显得挺吃紧的。

第574章 北伐,当然是越早越好的!(月票,月票)() 
一秒记住【 。。】,!

    已经升级成为大清皇阿玛的多尔衮千方百计想要推迟南北全面开战的时间,以便推进他“抚定西北,军改九旗和开发关外”的三大布局。

    而在洪兴皇帝的首都南京,这个时候有一群入京参觐的军阀,正一个劲儿的鼓动洪兴爷北伐,而且是越来越好!

    因为在这个看来,时间并不在大明一边。。。。。。

    “陛下,用兵之道,自古就没有万全的。而且由北及南,更是鲜有功成完全者,唯有本朝太祖雄才伟略,得以告成大功。可如今之天下和元朝末年大有不同。占据中原和燕云的东虏和元末的蒙古不一样,元末的蒙古已经腐朽不堪,内部又分崩离析,斗争不休,因此是冢中枯骨,早晚为太祖高皇帝扫平。而如今的东虏,却是初兴始建之邦,由努尔哈赤起,传至福临不过三代,而真正掌握大权的多尔衮、多铎等宗王不过是二代。。。。。。正是蒸蒸日上之时啊!

    如果陛下为求北伐万全,于是先整顿内部,再精练兵马,不惜耗费三五年时日,就不怕东虏也利用这三五年整顿发展,更加蓬勃吗?

    所以依臣之见,若要北伐有成,就必须尽快行事,抢在东虏发展蓬勃之前,用个三五年时间,全力以赴,一举功成。如果错过了这三五年,只怕我南朝日益蹉跎,而北地却欣欣向荣。。。。。。”

    说出以上这番话的,正是总督七省军门的史可法!

    因为在朱慈烺即位的时候表现不错,所以史可法现在勉强可以算是忠臣了。

    之所以是勉强算忠臣,是因为纪坤从徐州带回来的那封高宇顺的亲笔信,已经证实是真的!

    信的确是高宇顺写的,但是信里面的内容。。。。。。就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了!反正纪坤搞不清楚——这家伙早先是讼棍,后来是酷吏,也算是阅人无数,练就了一双看人的火眼金睛。可就是他的火眼金睛,也看不出史可法、黄得功这两位到底有没有谋反的心思?

    而锦衣卫指挥使朱纯杰也一样搞不太清楚,虽然他在史可法、高杰身边都派了特务,可是却从没得到过二人和高宇顺或朱慈照接触的报告。

    但与此同时,率兵攻陷了襄阳的吴三辅却密奏上报,说朱慈照、高宇顺、袁贵妃早在崇祯十八年末,就被秘密释放,并且由大军师宋献策亲自护送着离开了襄阳府境。。。。。。而且这事儿在投降或是被俘虏的大顺军官兵中有不少人知晓,应该是可信的。

    另外,吴三辅并不知道纪坤和锦衣卫在调查史可法、黄得功的事儿,也不知道高杰密奏举报史可法、黄得功的事情。

    吴三辅和史可法、黄得功、高杰三人并无交集,也没啥往来,所以也不可能去罗织一个罪名构陷史可法、黄得功。而且吴三辅这个人从来没在朱慈烺跟前打过谁的小报告。。。。。。

    所以这个案子真有点扑朔迷离了!

    “史卿,”坐在奉天殿东暖阁内的一张案几后面的朱慈烺,只是面无表情的打量着史可法,“你认为东虏会欣欣向荣?”

    史可法是坐在一张椅子上和朱慈烺“独对”的,听见朱慈烺的问题,便点点头道:“陛下,臣在曲阜多时,日日都留意北地形势变化。以臣的观察,自东虏设立两绿旗,并且在山东、北直隶、山西、河南等地行计口授田之法开始,形势就日趋稳定,百姓也不再逃亡,农事逐渐恢复,各处义军也一天比一天困难。如果北伐在年内开始,应该还有相当的胜算,如果拖延上三五年,只怕就没有多少胜算了。。。。。。。”

    朱慈烺知道史可法观察到的是一个重启之后的初兴王朝日益兴旺的场景——人少、地多、利出二孔(耕战),各种复杂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也都被一扫而光,一切都变得非常简便。

    对于史可法这样的北方书生而言,这种简单和初兴的社会,恐怕比南明这里乱哄哄的资本主义萌芽阶段更加理想吧?

    “史卿,”朱慈烺道,“朕也想早日北定中原,收复旧都。但是北伐之战起码要动用三四十万大军,上百万民夫,耗数年之功。。。。。。交战一载所耗之粮,怕是就要以千万石计了吧?如果考虑到北地还有不少民众需要赈济,朝廷需要准备的粮食就更多了。”

    三四十万大军本身一年所要耗费的粮食,就不下二百万石了(具体数目还要考虑到军中的牲口数目),如果没有水路可以转运粮食,而要依靠陆路或部分陆路,一年所需耗费的粮草在二百万石的基础上乘以五,也不见得能完全保障供应。

    而这个数目的粮食,在湖广的粮食生产没有完全恢复之前,想要供上是比较困难的——并不是朝廷收不到那么多的粮食,而是很难结余出那么多的粮食。

    “陛下,”史可法说,“臣所呈之奏章上已经写明了北伐方略。。。。。。并不需要数十万大军,上百万民夫,也不需要数年之功。只需要有一旅之师跨海据山海雄关,引东虏精兵壮士前往交战。臣等自可提精兵西上,沿河(黄河)而进,直取中州,再入山西,联兵代王,到时陛下再以国公之位延揽吴三桂还朝。东虏如何还敢盘踞燕京?北伐之业如何不能成功?”

    史可法的计划听着似乎不错,有实现的可能——只要登陆辽西,取山海关的作战能够吸引多尔衮的主力前往。那么山东、淮北的军阀和南阳的唐王就能一起扫荡河南。河南到手后,山西的形势也一定会急剧变化,抗清义军一定会声势大涨。而缩在甘陕的吴三桂再趁机起兵反清,何愁大事不成?

    “史卿,”朱慈烺问,“你们从山东、淮北出兵西进,需要多少粮食?多少民夫?多少牲口?你们能自行筹集多少?”

    “陛下,”史可法道,“山东、淮北去岁粮食欠收,诸军都靠蕃薯充饥,百姓多有逃亡,的确非常困难。今年的春播情况不好,天气干旱少雨,估计还是会欠收,等到青黄不接的时候,就需要官府放粮救荒了。所以诸军恐怕筹集不到多少粮草。。。。。。不过民夫和牲口还是能筹集到一点的。”

    朱慈烺低头想了想,又道:“今岁有湖北赎田米,也许还会有海关的关粮税运到。到冬季军田司应该就有富裕了。。。。。。冬季之前,是凑不出什么粮食的。所以史卿可以先回去准备,等到秋天时再来,朕再和你议论北伐之事吧。”

    虽然史可法的历史表现不大靠谱,不过朱慈烺却觉得他提出的这个计划有一定的可行性。。。。。。至少登陆辽西,攻占山海关没什么问题!

    张煌言已经在觉华岛上经营了一年快两年,已经在岛上筑起了可以屯兵的城池,修建了大量的库房,还修筑了可供大量船只停靠的码头。

    大军和粮草完全可以在今年的夏末顺风上岛,等冬季海面冰封后直接走着去宁远卫城。。。。。。宁远卫城再坚固,也不是棱堡,抵挡不住十二磅红夷大炮的持续轰击。

    宁远一旦陷落,多尔衮能不千里迢迢发兵来救?

    哪怕不进行野战,也不坚守宁远,直接退回觉华岛,也不亏本啊!

    skbwznaitoaip

第575章 我们要碾压东虏!(求月票)() 
“山东、淮北诸军沿河而进未有必胜,但是由觉华岛攻宁远应该是有把握的!朕就不信多尔衮会对宁远见死不救。。。。。。对了,祖可法的奏章上还言及多尔衮预备从关内各旗中抽调八十个牛录去辽地开垦呢!他能不管宁远?”

    奉天殿西暖阁中,朱慈烺正背着手站在一张挂在墙壁上的巨大地图前面,和身后的李岩、吴襄、吴国勇、黄斌卿等四人在说话。

    新落成的奉天殿有东暖阁和西暖阁这两座附属的楼阁,其中东暖阁是朱慈烺办公、批阅奏章和召开两府小朝会的地方。而西暖阁则是朱慈烺处理军务机要的所在,一天十二个时辰都有大元帅府参谋司的参军在那里值班——参谋司大元帅府下的一个衙署,在朱慈烺登基后,抚军大元帅就进行了一番改组,曾经由朱慈烺担任的大元帅一职将会长久出缺,同时设立了大元帅府左右军师这两个职位,主持大元帅府的日常工作。

    左右军师之下,则是参谋司、军学司、海军司、右通政司、武卫司等五司,以及锦衣卫、上直卫等两卫。

    其中参谋司类似后世的总参谋部,长官称参谋司使,由左右军师中的一人兼任,现任的参谋司使就是右军师吴国勇。

    军学司顾名思义是管理军事教育的,长官称军学司使,同样由左右军师中的一人兼任,现任的军学司使是左军师李岩。

    海军司是管海军(水军)的,海军司使是黄斌卿,目前归其管辖的仍旧只有长江水师。。。。。。真正的海军可不是说建就能建起来的,必须有一个积累水手和发展造船业的过程——而且水手和造船业往往又和海洋贸易的中心港口挂钩,只有在中心港口,水手和船厂才会大量聚集。

    在眼下的南明,能够称为“中心港口”城市只有广州、泉州和正在蓬勃发展中的上海。

    其中上海虽然发展很快,但是底蕴终究不足,没有个十年二十年的,也很难替代广州、泉州成为天下第一港。

    而广州、泉州又处于南明皇权控制能力的边缘。。。。。。也不是说掌控就能掌控的!

    泉州姓了郑,就不必多说了。广府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虽然曹友义已经带着二三十万“讨饭团”去广府安家,还在人烟稀少的“港深”一带筑城开垦,但是他们的到来,最多也就是震慑一下广府、肇庆、惠州一带的土客豪族,连潮汕那边都不大买账,活跃在广东沿海一带的海商、海贼就更不受控制了。。。。。。

    右通政司管的是军邮,也就是信息、命令的传递。现任的司使是恭顺侯吴汝征。

    武卫司管人事的,不过不是管理全部人事,只管军官任职和调度,不管军官的升迁、降级和考功——也就是军官去哪里任职,由大元帅府武卫司管。而军官的升降裁汰,由兵部考功司管。

    目前掌握武卫司的是从山东回来的李若琏。

    锦衣卫还和原来一样,是个特务组织,由朱纯杰控制。

    而上直卫则是个管质子的衙门——朱慈烺还是部分采纳了《谏封建议政疏》中的建议,实行“官府者官府之,封建者封建之”的政策,对于暂时没有能力实行流官管理的地盘,采取分封藩主(内藩,臣服大明的藩属国称为外藩)的办法加以控制。而受封的藩主,就要交出人质,通常是质子,到了南京、武汉后,就授予一个上直卫的官职养(控制)起来。

    而藩主的称号,目前暂时了节度使、宣慰使、镇守使、藩王、藩国公、藩侯和自治市议事局——这个议事局是个“集体藩主”,不是由自然人,而是由一个集体共同担任藩主!

    可别以为这种看着像议会民主的制度是朱慈烺从后市抄来的,朱慈烺现在是皇上,才不会喜欢议会什么的呢!

    这个“议事局”在明朝万历年间就出现过!是明朝“原生”的制度,出现在徽州,是由一群闹事抗税的士子成立的。起因是徽州府的首县歙县单独承担了一笔9000匹的“人丁丝绢”(每年都要交),交了200年都没事儿,结果到万历年间闹起来了,六个县互相甩锅,谁都不肯交税,万历下了圣旨协调也不管事。

    为了一年几千两税收的屁事儿,徽州六县大乱,官府也随之瘫痪。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士绅组织的议事局,维持徽州局面,并且代表徽州民众和朝廷讨价还价。。。。。。不过这个徽州议事局并没有一直开下去,在和朝廷的户部达成协议后,就自行解散了。

    不过纪坤、黄宗羲、顾绛、王夫之他们都知道徽州议事局的事儿,就将之当成了“先例”,夹塞进了《再谏封建议政疏》中——这封上疏是朱慈烺让他们上的,目的是让他们几个“有思想”的家伙提出一个“封建之”的法度草案。朱慈烺就可以拿着进行修改,然后颁布施行。

    而这个“议事局封建”的夹塞,也没有被朱慈烺剔除,因为朱慈烺需要用它去解决澳门问题。。。。。。这也是个让人头疼的事儿!

    不过和今天洪兴皇帝要和几个手下讨论的北伐问题相比,就不值一提了。

    “皇上,宁远之战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