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抢救大明朝 >

第334章

抢救大明朝-第334章

小说: 抢救大明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笥智蔡诶罟潮蛳厍欤⒃诟咭还Α⒙藁⒘骄踩蛉说呐浜舷录谢髦厍欤笃拼竺魉拇ㄗ芏铰硎坑⑺浚

    不过马士英的失败,也不等于大明在四川统治的崩溃。因为就在重庆府沦陷的同时,川西方面的杨展成功收复了被张献忠放弃的成都府。所以失去重庆府的马士英、曾英就往成都方向撤退了。

    而之前留守夔州的四川总兵秦翼明则撤往了遵义府,在那里见到了带着大量火铳、军饷从湖广而来的忠国公秦良玉。得到补充的秦翼明所部,也就在遵义府站稳了脚跟。

    所以四川这边的局面,还是扑朔迷离。

    而死去的李自成,则依旧要在青史上存活一段时间,大顺王朝,还要在他的旗帜之下,继续进步!

    。。。。。。。

    大顺朝的新都永安城被淅淅沥沥的夜雨所笼罩着,某处宅邸中,烛光透过一层薄薄的窗户纸射了出来,隐约可以看见两个对面而坐的人影。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看来今年四川的农夫有好日子过了,老天爷赏饭,抚军太子又给他们计口分地。”

    屋子里,有点发福的大顺左辅、天佑阁大学士牛金星靠在一张卧榻上,手里捧着一卷永安府的圈地授田和计口均田的账册,正细细看着。

    “皇爷的圈地均田之法虽然惠了农人,可是却管不了工商,之前襄京府、承天府、荆州府的工商就萧条了不少,今年该轮到了四川萧条了。”

    另一人是个青年,和牛金星长得有几分相似,正是牛金星的儿子牛佺。牛佺去岁当过一段时间的襄京府尹,现在又被李过调到永安府当了户政府侍郎。他对大顺朝推行的计口均田政策似乎有点微词,公开唱反调是不敢的,只敢在父亲牛金星面前说一说。

    牛金星瞪了儿子一眼:“工商萧条怎么了?历朝开国之初,就多有重农抑商的。本朝以唐为师,唐朝开国的时候也是重农抑商的。”

    “可也不能没有工商啊,太不方便了!”牛佺摇摇头,“襄京府的圈地免债令一出,大工大商立马就没影儿了,前年咱家的庄子上收的那点稻米就没去处,后来还是运去乐仙桥发卖,可现在怎么办?都入了川了,总不能运去汉口发卖吧?

    而且之前咱们还有老底子,可以给大家发点银子当俸禄,填补一下,可今年怕是没银子可以发,要改发米面了。。。。。。而且不少兄弟是丢了襄京、南阳的庄子跟着来的,要在四川重新圈地安置,也少不了花钱啊!”

    明朝的士绅地主并不排斥工商业,而且他们还拥有免税通关的特权,在大部分地方,工商和士绅是一体的。所以大顺在剥夺士绅土地,并且用法令免除农民欠债的同时,也就摧毁了工商业的基础。

    之前在湖广就有这个问题,现在入了四川,只怕会更加严重!因为四川是自成一体的,一旦工商业的基础不存了,大顺的老营武士也不大可能通过和大明的互市得到他们需要的手工业产品。

    另外,大顺朝廷现在也没有什么现金来源。所以很快就没银子可以发给下面的官员,多半要改发大米了。

    以后大顺朝的官就得赶着马车牛车去拉俸禄了。。。。。。

    “多大点事儿。。。。。。”牛金星嗤的一笑,“你担心稻米发卖不出去,就不会问农人要别的东西?要点布,要点肉,要点毛皮野味。府里用得着什么,就让庄子上送什么呗。至于俸禄,发银子、发米面也没什么不一样。而且也不一定要发米面,还可以发布啊。

    自古就是男耕女织,隋唐的税赋制度就针对男耕女织,搞了租庸调制。不过隋唐是以‘丁’为本,不问土地、财产多少,对升斗小民太不公道了。而咱们可以以地为本,以后一亩田规定交一部分米,一部分布,再服一点徭役,不就行了吗?”

    牛金星的办法也谈不上高明,其实就是自给自足的路子,小农经济(庄园经济)的本色而已。

    在许多封建王朝的初期,因为连年征战消灭了许多人口,摧毁了工商百业,也让商品经济失去了基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则因为人少地多而如鱼得水。

    这个时候,封建王朝采取重农抑商的国策,抑制兼并,保护小农,那是完全正确的!

    人都没有,搞毛工商啊!

    但是在封疆王朝发展到中后期,因为人口数量增多,人地矛盾激化,抑制兼并的政策逐渐失效之后,工商业的发展就不可阻挡了,这个时候国家如果不能顺应潮流,调整政策,还有坚持王朝初年的所谓祖宗家法,那可就麻烦了。

    明朝恰恰就是这样一个不大知道变通的封建王朝。。。。。。

    而大顺朝的左辅相爷牛金星,现在则准备为李自成开启一个王朝初期的小农模式。

    牛佺又问:“那百工之业怎么办?”

    “官营啊!”牛金星笑着,“《周礼》中的《考工记》还记得吗?”

    “记得一些。”

    牛金星道:“《考工记》开头不就说了,‘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我朝重农抑商,自然不指望奸商去发展百工,所以大力发展官营才是正道。咱们不仅要有官营百工,而且还要专营盐、铁、茶、酒等物品和各地大矿。另外,边境上的互市也要设置商官,严格管制输出和输入之物。”

    牛佺想了想,“匠人从哪儿来?”

    “设置匠户啊!”牛金星道,“工匠之户不计口均田,也不必缴纳租调,但必须入官服力役,一年服役两三个月,可酌情给予衣食。”

    牛佺皱问:“那还许不许百姓经营工商?”

    “许啊,”牛金星说,“官营为主,民营为辅。若不许民营,哪有百工匠人入官服役?

    不过盐、铁、茶、酒必须专营。。。。。。凡是冶铁、酿酒、煮盐、种茶之民,必须由官府严加掌握,不得私自经营。

    另外,凡五金之矿,也必须由官府经营,民间不得涉及。以铜铁铸钱之业,也必须官营!”

    牛金星也在进步啊!四年前他刚开始替李自成规划制度的时候,其实就是半瓶醋在瞎晃悠。他虽然是举人出身,但是明朝的举人只精通八股文章,策论的水平都不太高,对于历朝的典章制度也不太懂——做策论理论上要精通典籍,但是明朝读书人有小聪明,开发了许多应考的补习材料,能让读书人不懂装懂,蒙混过关。牛金星就是个混出来的举人。。。。。。

    不过这两三年来,他一边治国,一边学习,身边渐渐也聚集起了许多幕僚,水平自然也就提高了许多。

    他现在为李过所定下的,就是一个典型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国家的路线。

    国家的军事基础是圈地兵役制。经济基础是计口均田和官营工商业,也就是小农经济。现在还差一个取士的办法,差不多就能齐活了。

第568章 多尔衮的红夷小炮() 
因为李自成的“装活”,所以大顺这边现在是永昌四年了。而大清那边则是顺治四年,都是“四年”,倒是挺巧的。而更加巧合的则是大清和大顺,都选择了差不多的发展路线都是中式封建王朝的初兴模式。

    大清和大顺两朝本来就是初兴的中式封建王朝嘛!

    大清的十旗制度(八旗加两绿旗),说穿了就是明朝军户的加强版,并不是什么来自草原大漠的体制。

    而大顺的老营兵制则是“授田到兵”,和早期的府兵制类似早期府兵有单独的军籍,在隋朝开皇改革后才归入民籍,现在大顺也是将兵农二者分离。

    在十旗制度和老营兵制外,大顺、大清又都先后选择了计口均田这个被后世认为是“仙招”的土地制度。

    这其实也是理所当然的,大顺、大清的地盘人口密度都不大他们拿的都是翻来覆去打拉锯战的地盘,能有多少人口?

    而人少地多不就是计口均田的必要条件吗?哪怕是小农经济,也是需要一定规模的,如果小农产业规模太小,也是很难维持的。

    计口均田之后怎么都得维持个几十年才能算成功吧?

    如果搞个三五年就分化了,就又开始出现严重的土地兼并苗头了,那不是真正的成功。

    或者分田后没几年,农民们就背井离乡,跑去美利坚当殖民者了,也不是计口均田成功的标志。

    当然了,一个农民分到一亩两亩的,出现难以维持的情况也是正常的。一家五六口弄个几亩薄田的,那根本不是一个可以持续经营的经济规模,必然会很快出现分化!

    如今大顺和大清的地盘上都没多少人口,足以均出一个可持续的农庄经营规模。

    而且他们两方面还因为种种原因和士大夫阶级撕破脸了,根本得不到后者的支持。如果他们再去维护士大夫的土地所有权,而不采取最容易得到安稳的计口均田制,这不成了傻缺了?

    李过和多尔衮都不傻,当然知道该怎么办了!

    所以到了大清顺治四年的时候,虽然大清朝的短线走势看着不是很好在陕西清军丢了榆林和延安。山西那边的清军则依旧没有能攻下大同府,还让吕梁山抗清根据地有所发展。而在山东方面,清军再次放弃了沂水大营,撤离了曲阜城下。

    但是真正能够看清局势的人们都很清楚,大清国在中原的统治已经比较稳定了!

    因为在截止大清顺治四年春,已经有十万户正绿旗的官兵和超过一百五十万户生活在河南、山东、北直隶还有山西省的贫苦农民,得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土地。

    其中对贫苦百姓的授田,大约维持在一口十亩的标准。即便考虑到现在的气候状况,这个数目的土地也足以活人了,而且还能活得比较滋润。

    所以在完成了计口授田的地区,汉人的反抗已经渐渐平息了!甚至在清军四面包围下还坚持了一年多的曹州明军(李化鲸、宫文采部),也在顺治三年末被多铎击败。

    无法在曹州立足的李化鲸、宫文采被迫率领余部突围,去投靠了盘踞曲阜的史可法。

    除了曹州明军的兵败,还有一件好事儿也在顺治四年开春后落到了多尔衮的头上红夷英吉利国的护国主克伦威尔大将军派出的使臣布鲁斯,终于抵达了北京城,而且还给大清皇叔父摄政王多尔衮送来了红夷国的土特产,十二门三磅红夷小炮,外加十二门在盛京由八旗汉军工匠仿造(由布鲁斯等英吉利人指导)的三磅炮。

    布鲁斯其实早就抵达盛京了,不过多尔衮并没有马上召他们去北京。这是因为多尔衮并不信任这些红毛洋人谁不知道朱慈烺在上海开商市招洋商,和红毛黄毛的洋人关系好着呢!

    这红夷国怎么会和大清要好?其中莫不是有诈吧?

    所以多尔衮就听了范文程的建议,要考验一下红夷国洋人他们不是说红夷国特产是大炮吗?

    那就传授一点铸炮的本事给留守盛京的正白旗汉军吧!

    还别说,这伙红夷国人还真够意思,忙活了大半年,总算帮着正白旗汉军的工匠制造出了十二门三磅红夷大炮其实三磅炮在技术上对清朝的工匠没有什么难以克服的难点。

    论起铸造的难度,十二磅的红夷大炮要高多了!

    只不过三磅炮对重量和精度的要求更高,而且还要打造专用的炮架,所以就费了点时间。

    另外,满清的“旗办”手工业的效率也是低了一点儿。工匠们都是旗奴,不大愿意学新东西十二磅的红夷大炮是他们做熟了的,各种“规矩”都摸索出来了,比如费料多少,费时多少,废品率多少,上上下下都有数了。

    所以工匠们铸炮的风险较低,不大会受处分,日子过得也就安稳了。

    而三磅炮是新产品,万一没弄好,在摄政王验炮的时候炸了算谁的?

    如今大清十旗法度森严,出了这种状况是要追究责任的,搞不好还有人要掉脑袋

    创新这事儿,是有风险的!

    不过在拖拖拉拉了好一阵后,十二门三磅红夷炮总算是铸造成功了。

    而且在这段时间中,布鲁斯还为正白旗的红夷大炮牛录训练了一批“红夷小炮”手。

    在大清顺治四年正月二十八日这天,在丰台大营的校场上进行了试射!

    “轰轰轰”

    炮声密集的响起,八门随机挑选出来的三磅炮的炮口不断喷出烟火,而且都是同时打响,炮弹一波一波的向前方三四百步开外的几十个木靶飞去。不一会儿就将其中的一多半打得粉碎。

    坐在一处高台上观炮的大清皇叔父摄政王多尔衮脸上的笑意,那是怎么都掩饰不住了。

    自打血流溪之战后,他就一直在为可以迅速移动到明军大炮发愁他可是打了半辈子仗的军事家,自己就懂一些大炮,更是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