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抢救大明朝 >

第315章

抢救大明朝-第315章

小说: 抢救大明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刘孔昭的穷亲戚实在太多,他能帮多少?只是给了二十两银子和一封荐书,让他去山东登州投奔北洋大臣沈廷扬

    现在刘孔昭的信和银子还没送到,而刘永隆只好当了几件穿出去见客的衣服,换了点银子去买了一车糙米(他家人多,一车米也吃不了多久),也没牲口可以拉车,就是他自己拉车,他的婆娘,徐指挥使家的闺女在后面推。

    夫妻俩刚推着一车糙米从一间米铺的后门出来,转到米铺正脸儿的巷子口,就发现巷子里面人山人海的,全都是衣衫褴褛,面带菜色的百姓,有些人还拖着老婆孩子。

    这些人似乎不是金陵土著,而是操着北方什么地方的口音,显然是流浪东南的北方难民。

    当刘永隆夫妇推着一车米要打巷子通过的时候,这些难民已经开始吵嚷起来了。

    “又涨了”

    “他娘的,还让不让人活了?”

    “一斗米五钱五分啊!”

    “上个月还是四钱呐!”

    “这他娘的是什么世道?”

    “俺那孩儿给太子爷当兵才多少军饷?现在家里连五斗米都吃不起了”

    “他娘的,逼急了老子就抢!”

    “对!没得吃就抢!”

    “抢抢抢”

    “对,抢他娘的!”

    原来今天是克难新军发饷和兵部向北府难民发放救济的日子。克难新军并不是家家都有授田的,许多人功劳不够,还有一些则是水军,没有土地可以收租,家里吃的米粮就得花钱去买。这部分新军官兵,如果有家人居住在南京,军饷一般直接给家里,家人拿了再去买米。

    另外,南京这边还有许多北府难民,官方正式的称呼是“义民”,是不甘心被东虏和流寇奴役而追随太子殿下南迁的。他们的户籍都有兵部负责登记管理,可以优先从军,如果生活困难,还可以从兵部领取救济米。不过从上个月开始,因为兵部也没了余粮,所以就改成发钱,让他们自己去买米糊口。

    而南京市面上米价不断上涨,就对这两类人的生活构成了极大的压力。

    刘永隆买米的这条巷子因为靠近龙江口码头,所以米行云集,算是个集散市场,从这里买米要便宜一点。只是入内城时要交一次“进门税”,不过北府军的家眷和义民大多住在外城东面,可以从外城绕道过去,不必交这个税。

    所以贪便宜的军士家眷和难民都跑这里买米,可是他们今天却发现这里的米也不便宜了他们手头的银子,已经买不够一家人一个月的饭钱了!

    他们这些军眷难民可不比刘永隆,都是两手空空跑到东南来的,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典当发卖。没钱买米就得挨饿,不想挨饿,那就只能放抢了。

    反正这帮人一无所有,也没什么好怕的现在驻扎南京的克难新军还都是他们的子弟兵!吴兵部不替他们做主,还能替哄抬米价的奸商做主?

    因此一有人喊抢,整条巷子就都乱了套,暴怒民众像潮水一样冲向巷子里面的各家米行,目瞪口呆的伙计掌柜连上门板的时间都没有,也没人敢抗拒这群饿疯了的北人流民,全都抱头鼠窜去了。

    而刘永隆夫妇俩也是倒霉催的,好好一车糙米,全都给抢了,刘秀才还想抗拒一下,结果就被不知道谁一闷棍砸破了脑袋,当场晕菜过去了。

第536章 傻眼了吧!() 
大明崇祯十九年五月十二,南京皇城奉天门外的内阁府(吏部)衙门里面,中堂之上,坐满了留守在南京的大明文武高官。不仅有两府(内阁府、大元帅府)的头目,还有宗人府里话事的王爷,还有应天府尹李明睿,还有十大皇商在南京的大掌柜,甚至还有司礼监和御马监的两位大珰黄大宝、邱致中,全都挤了进来。本来就算不得宽敞的内阁府中堂,现在都快挤爆了。可是这些挤进来议事的文武官员事到临头,却都坑坑哈哈的不说话儿,除了扇扇子,就是一杯又一杯的喝茶。

    让这些大员们一个个都变成哑巴的事儿,自然就是昨天上午发生的龙江米巷抢米事件了!

    上万居住在南京的“义民”和军眷,哄抢了龙江米巷上的十二间米铺,抢走了大约四五千石白米、糙米和面粉,还抢走了价值数万两的其他财物,砸毁了数十间房屋,造成上百人受伤,所幸无人死亡。

    而应天府衙在接报后,立即出动三班衙役去龙江米巷拿人,同时上报内阁府。

    朱慈烺在南京掌权后,就开始了一系列改革,其中一个重点就是地方府(直隶州)、县(属州)两级政权的改革。而地方政权的改革重点,则是“放权”、“明责”、“利益挂钩”和“末位淘汰”。

    所谓“放权”,就是加强府(直隶州)、县(属州)两级政权的事权和财权。确定了地方和中央财政分肥的原则!也就是地方搜刮来的民脂民膏不必全部上缴户部,而是可以按比例截流。

    原则上公田可以分两成,商税(不包括关卡过税、海关税、盐税)、矿税、茶税、酒税等等,最多可以分八成给府(直隶州)、县(属州)两级,田赋暂时没有开征,也就不提了。

    而应天府是肥得流油的大府,商税、茶税、酒税数额巨大,哪怕上缴五成(这几个税种地方最少可以留一半),留在手里的金额还是可以相当可观。所以应天府三班衙役的人数也就相当可观了,多达三四千人,几乎全是落籍南京几代的土著,不少人还和没落的南京勋臣和世袭武官家族有关。

    不用说了,他们这些人平日里瞧见北人就来气儿,可为了保住饭碗又不敢随便撒气,只好憋着了。

    这回遇到北人“米贼”闹事儿,他们还能客气?立马就大举出动,到了地方就是棍棒劈头盖脸的砸下去,打得不少“米贼”都头破血流,还逮捕了上百人。

    本来这事儿到这里就算完了,可偏偏得到下面通报的内阁首辅魏藻德害怕应天府平不了事儿,在和吴襄、曹友义商量以后,联名下令,调集孝陵卫新军去龙江米巷戒严。

    孝陵卫新军现在就是落难宗子和克难勋贵子弟的一个“出身”——先要去孝陵卫新军当兵受训,然后再去讲武堂或是税官学堂读书。

    而这帮宗子和克难勋贵子弟未见得都是北人,但基本没有金陵土著,和落难的金陵勋臣、武官也不是一路人,也比较同情北人难民——他们这些人基本上也是“难民”,都是两手空空来南京的嘛!

    也不知道是那个混帐王八蛋挑得头,反正孝陵卫新军开到龙江米巷后又和应天府的衙役怼上了。

    两边一顿木棒互殴(新军没有带杀人的家伙,只带了棍棒),居然打出了人命!

    当然是组织和训练差一截的应天府衙役吃了亏,死了六个,重伤十八个。。。。。。而被应天府衙役拘捕的“米贼”却趁机开溜,全都没了踪影!

    这还没完,因为龙江米巷闹了个没法收场,今儿应天府城内的米商都不敢开门做买卖了——再被打砸怎么办?一个个都挂出了“本店无米”的牌子,歇业了!

    这还不是最叫人头疼的,最让今儿汇聚在内阁府中堂的大人物们头疼的事儿,就是流浪东南的几百万上千万北方难民当中,至少有一半人真的存在严重的生活困难——主要的困难就是没饭吃!

    至少两三百万人没饭吃啊!

    这还没计算东南本地的城市贫民和奴婢的吃饭问题呢!

    种田的农人好歹有口吃的,要么种点番薯救个急——此时东南各省已经普遍开始种植番薯;要么干脆抗租抗债——反正现在东南士绅威权下降,催租逼债的能力也弱了。

    可是城市手工业者和一些没落士绅是家奴却面临着同北人难民一样没饭吃的困境!

    明末东南的许多城市已经跨入了资本主义萌芽阶段,因此存在大量的雇佣劳动者。粮价上涨,对他们的打击当然是大的。

    此外,明朝士绅贵族很喜欢蓄奴,大部分都是家奴。在士绅勋贵有钱有势的时候,家奴们虽然没人权,但是能吃饱。可是现在许多勋贵士绅都倒了霉,家奴的待遇也就跟着往下降,不仅没有人权,连生存权都成问题了,能不闹腾吗?

    这两类人加上吃不饱的北方难民,好嘛,起码是五六百万人没饭吃啊!

    这可怎么办啊!

    这要都闹起来,那就又是一场流起义!万一给李自成利用了(李自成还在假装做人呢),那还得了?

    中堂内的气氛越来越低沉,气温却越来越高,终于有个胖子福王受不了,嗯咳了一声就对首辅魏藻德说:“魏相,太子爷总那你和诸葛亮比,你就赶紧想个高招,解了眼前的困局吧!”

    魏藻德翻了翻眼皮,什么就诸葛亮啊?那是以后青史上吹的,自己这不还没到上青史的时候吗?哪有诸葛亮那么神?

    不过他既然是首辅,也不能一声不吭,于是就瞅了眼吴襄:“护国公,军田司的库房里面还有多少米粮?”

    吴襄两手一摊,“不到一百万石了。。。。。。还得再坚持好几个月呢!”

    “怎么才那么点儿?”

    吴襄苦笑道:“拢共才收了一千六百万石,又是军粮,又是赈济,又要给北边那几位送粮食,这不就没了!”

    “户部,户部呢?”魏藻德问,“还能挤出多少银子?”

    “最多五百万两,”户部尚书陈锐说,“这是留着给太子爷犒赏湖广军功和进军四川用的。”

    “已经运去武昌了?”

    陈锐道:“户部已经行文两行,让他们去武昌开设分行并准备五百万两现银以供支取了。”

    现在户部不设银库,税银全都解入两行储存生息,哪里需要用钱,也叫两行去开始分行,并准备现银备用。

    另外,户部的账面比军田司粮库好看多了,因为两淮、浙江、山东、福建的盐税,现在总算能正常收取(都是包税),上海、宁波、广州三口的关税也能收上一些,泉州府和南北洋的包税也能按时上缴。东南各处税卡的过税也收了不少。还有许多城市缴了分税(商税)给户部。杂七杂八加一块儿,每年总能有一千七八百万两的收入。

    比起崇祯皇帝执政的年头,户部的账面真是好看太多了!

    不过朱慈烺现在又是扩军,又是打仗,还到处修筑堡垒,顺便还有治一下淮河和黄河下游,还有个挥霍无度的昏君崇祯要养活,所以开支也非常巨大。

    现在陈锐为朱慈烺准备的五百万两,并不是从今年的收支预算中挤出来的,而是早些抄末东南勋贵家产所得的银子。

    

第537章 还是请太子回来吧!() 
魏藻德思索了半晌,又问:“五百万两能在湖广买到多少白米?”

    陈锐想了想,道:“不好说。。。。。。以往的年份湖广米价低廉,五百万两至少可以买到五百万石白米。如果真能有这点米运抵东南,倒是可以稍微平抑一下米价了。不过今年湖广兵荒马乱的,只怕米价也会上涨,而且也难以收购到那么多的米粮了。”

    吴襄闻言轻哼了一声:“怎么会收不到?收不到就派兵下乡。。。。。。几百万石横竖是要搞到手的,要不然东南这边能安稳?东南是根本,东南不安,大明还怎么中兴?”

    皇商苏生连连摇手:“就怕来不及。。。。。。下乡收米哪儿那么容易?每年湖广输往江南的一两千万石白米的这个买卖,湖广那边至少就有几万人在一起忙碌啊,现在这几万人还在不在世都难说了!

    没有他们,靠派兵就能收到米?护国公不会想让新军下乡抢米吧?”

    他的话还没税完,副军师曹友义就道:“怎么说话呢?那叫征,征米!官军奉了朝廷的旨意问老百姓要点大米能算是抢吗?”

    苏生被曹友义一怼,也没话讲了。他这个皇商虽然得到朱太子的信任,但毕竟是商不是官。。。。。。而且,皇上家抢米能叫抢吗?全天下都是皇上家的!

    应天府尹李明睿轻哼一声:“那龙江米巷的事情怎么办?现在南京城内的米商都不敢开张。。。。。。谁能给支个招啊?米铺要一直关张,南京城内上百万张嘴呢!”

    米铺关张一是怕被抢,二是在抗议朝廷包庇北人难民!

    李明睿虽然是克难功臣,但他是江西人,还是大地主,屁股自然在米商那边。

    不过这事儿的确也是孝陵卫新军不对,怎么就应天府的衙役打起来了?

    吴襄冷哼一声:“南京城内外还有数万北军呢!如果发生军乱。。。。。。”

    应天府的衙役也不好,在龙江米巷下手太狠,打得一群北人难民和军眷头破血流的,孝陵卫新军中的北人能不怒?

    这事儿吴襄可不敢追究,真要闹大了,南京城内外还不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