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抢救大明朝 >

第206章

抢救大明朝-第206章

小说: 抢救大明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另一半,就得看朱大太子能不能找出几个善于操纵舆论,又能实心用事的东南士子了?

    在朱慈烺的规划中,东林党的主要功能有两个,一是宣传,帮助朱慈烺掌握东南的士林清议和民间舆论。

    二是下情上传——朱慈烺大刀阔斧砍掉科道台谏的大部分权力,目的是为了提高行政的效率,并不是不需要广泛听取意见。所以朱慈烺在局势稍安之后,就需要建立一个独立于现有官僚系统的“咨议体系”,东林党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

    南京皇城,作为朱元璋开辟大明江山后所建设的天子居停,这座皇城其实比北京的紫禁城更加气势恢宏。

    单论占地面积,就要比北京紫禁城大了将近三分之一!而且南京皇城的外围也更加开阔——毕竟此时的南京城垣要比北京城大得多,如果南京外廓之内都看成南京城的范围,那么这座城池无疑就是世界第一大城垣!

    而南京皇城,则位于以南京城的中心,同时又位于南京内城的东部突出部。所以皇城外围的北、东、南三面,又有高大巍峨的南京内城护卫,气势极为磅礴。而在南京皇城的西面,则是一条开阔笔直的长街,名曰太平街,将繁华的市区和威严的天子居停以及朝廷各个衙门的所在隔离开来。

    不过这处宽敞气派的天子居停却因为二百多年的闲置而年久失修,外围的高墙看着不错,其间却只剩下一些破烂不堪的殿宇,不大适合天子安居。

    所以初入南京的朱慈烺并没有和崇祯皇帝一起入住皇城,而是将西圃和大功坊作为行宫暂居。

    与此同时,朱慈烺又命令工部开始皇城修缮工程。

    和以外的大工不同,这一次的皇城大工采用了公开向商人招标的办法。也不过分追求气派,只求舒适、进度和成本。而且工程款项非常充足,可以依照进度及时发放。而南京这里名园遍地,自然也不缺善于造园的工匠和商人。

    因此修缮皇城的大工进度很快,到崇祯十八年春的时候,皇城的文华殿和武英殿,已经根据要求修缮完毕了。

    明朝皇宫的文华殿位于皇城的东南角,本事太子东宫所在,到嘉靖年间才变成了皇帝的便殿。而刚刚修复的南京皇城的文华殿,又变回了太子东宫,是抚军太子朱慈烺居住和摄政的所在。朱慈烺的四位选侍,也和他一块儿住在文华殿。

    武英殿则和文华殿向对,位于皇城的西南角,原本是供奉朱元璋画像的宫殿,现在则成了崇祯皇帝和周皇后等后妃以及两位公主的居所。

    文华、武英两殿之间就是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其中的奉天殿在靖难之役中被大火焚毁,华盖、谨身两殿也在正统年间遭雷击起火,虽然没有全毁,但是也残破不堪,无法修缮,必须要重建了。

    而三殿重建的工程非常浩大,不是短期内能完成的。所以在崇祯十八年春季投入使用的,就只有文华、武英两殿。

    这两座殿宇不仅是崇祯、朱慈烺的居所,而且还是举行大朝和午朝的地点。

    其中每月初一、十五的大朝在武英殿广场举行,由朱大太子奉崇祯皇帝在武英殿外的廊檐下接受百官朝拜。

    而日常的午朝则在文华殿举行,崇祯皇帝如果不愿意屈尊降贵到儿子这里来充当木偶,那就不必上午朝了。有个孝顺太子把持朝政,他大可以享受美好的人生。。。。。。真是令人羡慕啊!

    这天下午,崇祯皇帝已经在享受人生了,而朱慈烺还在文华殿的大殿上端坐,在面试一位即将要金榜题名的进士老爷。

    对,就是面试,也可以称为殿试。不过不是笔试,而是问答。由朱慈烺提问,礼部试得中的贡士回答。面试通过,贡士就变成了进士,可以做官了。

    如果面试不通过,那么辛辛苦苦考出来的贡士就会“黜落”!

    和以往殿试只定名次,不会真正黜落贡士的惯例不同,这次朱慈烺主持的面试已经定下了“黜落”的指标——百分之十的贡士将会被面试刷下去,从云端一下掉落凡尘,而且很有可能还是一次掉两级。。。。。。

    因为朱慈烺已经决定在时机成熟的实现取消举人这一级的功名了!

    明朝设立了举人、秀才两级功名,并且给予在乡的举人秀才一定的特权,绝对是造成明末财政崩溃的重要原因之一——几乎和藩王宗室带来的负担一样沉重。

    相比明朝,在那个号称读书人如何幸福的宋朝时,只有当了官才有功名。。。。。。也才能拥有免税的特权。可是官的数量终究有限啊!撑死了几万而已。而秀才、举人的数量可就没谱了,几十万都有!几十万人一起分润朝廷的税赋,崇祯皇帝还不穷死?

    这项恶政是必须废除的,所以这一回被面试刷掉的贡士绝对得哭晕过去!

    而现在正坐在一个绣墩上,侃侃而谈的天津贡士雷少安就是个有些真才实料,可以一用的人才。

    “太子殿下,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成虎。人言成虎,人言亦可畏!而我朝清流物议尤为可畏,如果能因势利导,使之为用。则可为国家所用,到时候需要畏惧的就是国贼朝敌了。而要让人言为用,光靠堵是不行的,还应该有能为朝廷所用的喉舌和笔杆!如此才能伸张正气。。。。。。”

第350章 试用官() 
“好!好!答得好!”

    朱慈烺看着眼前这个“克难义从”出身的天津学子,笑容满面地点头——这家伙是“克难出身”,是自己人,靠得住啊!唔,长得也不错,斯文儒雅,像那么回事儿。

    “少安,”朱慈烺接着又道,“你既然选答了‘清流物议如何为国所用’一题,又提出了办法,想来是愿意为本宫去打理喉舌、笔杆的。”

    今天面试的题目不止一道,而是有四道,一是清流物议如何为国所用——这道题目就是用来招募朝廷的宣传干部的。

    二是官屯军田如何管理收租——随着军屯卫所数量的增加,需要许多官员去管理,这方面的人才缺口也是极大的。

    三是如何招募民团练勇并使之能战——这是为江北、河南、山东各县招募县令的题目。

    四是如何收取商税、关税而又不伤及工商百业之本——这是为江南各县招募县令。

    参加面试的贡士必须在四道考题中选取至少一题作答,当然也可以选择更多的考题直到全选。

    选择题目多少和答题水平的高低,就决定了贡士是黯落还是高中,是第几甲第几名。

    而眼前这位雷少安只选了一题,一二三甲是无缘了,不过第四甲的进士出身还可以一搏。

    “学生愿意为太子殿下之喉舌!”

    答得好!朱慈烺满意地点点头——他说愿意为“太子喉舌”,那就是把自己置于太子党羽的地位了。而且他的出身也决定了他的屁股一定是和朱慈烺坐在一块儿的。

    他一天津人,在东南没有产业,现在虽然落籍到了和州,但那不过是挂个号,方便高中后领取职田而已。在和州地方上,他还是个没有根基的外来户。

    一家老小想要过好日子,就得跟着太子爷去收拾东南当地不服从的士大夫!

    “好,”朱慈烺又赞了一句,“你是义从,又是东林(是朱慈烺安排入东林的),又有真才实学,本宫赐你进士出身,名列第四甲!”

    雷少安连忙起身给朱慈烺叩头,“学生叩谢太子殿下天恩。”

    “呵呵呵,”朱慈烺笑着,“起来,起来说话。”

    看见雷少安站起身,朱慈烺又笑道:“少安,你的进士出身是终身的,只要不被锦衣卫和都察院抓了,是不能革去的。不过本宫授予你的官职却没有那么牢靠了。。。。。。从崇祯十八年开始,本朝的文官也要逐步实行试官制和末位裁汰制了。

    所谓试官制,就是正式授官之前,先使用三个月。三个月后,又吏部会同上官考核政绩,合格者转为正式官,授予官阶并发放全额俸禄。在试官期内,则授予同官阶,发半俸。

    而末位裁汰则是吏部会同上官对某官进行年考,年考为下下者,或者降级,无级可降就夺官裁汰!而且下下的考评数目是有定额的,克难伯爵以下者,每十官必有其一!”

    朱太子的官还真不好当!不仅不大好贪赃枉法,连混吃等死都不允许——居然有末位裁汰制!年考下下就得降级乃至夺官裁汰!

    而最可怕的是“下下”的评分还是有指标的,十官必有其一啊!

    当然了,也不是所有的官都得担心“下下”,朱慈烺也没那么不通情达理。

    首先,克难伯爵以上的功臣是不必参加官考的。他们是“拿股份”的功臣,只要别让锦衣卫和都察院揪住大错(少贪点朱慈烺也得包庇),把爵位弄没了,就是再无能,也得给个闲差养起来的。

    其次,那些拥兵自重有地盘的当然也不考了。人家是挂靠的“加盟商”,不造反不当汉奸就不错了,考什么呀?

    再次,各地混吃等死的大小官员还有许多,暂时也不参加官考。因为朱大太子手头堪用的文官实在太少,要是考得太凶都考没了也不行啊,官总得有人当吧?

    扣除以上这些,现在被“考”的官员主要就是克难新军体系中,没有爵位的中低级军官;登莱恩科出身,在大元帅府或内阁六部等中枢衙门中任职的低级官员;都察院体系中的御史;崇祯十八年恩科得中的新科进士;崇祯十七年九月以后入仕的属于吏部、兵部管辖的所有官员。

    基本上的原则就是老官老办法,新官新办法!

    当然了,新官不仅面临官考这个新办法,他们的俸禄也是新办法!

    朱慈烺接着又道:“本宫不仅要行官考,要裁汰无能之官,而且还会高薪养官!少安,你是进士出身,授官就是从七品、正七品的衔,根据新拟定的薪俸办法,月俸有20两,另外还有300亩职田。

    你现在落籍在和州,职田也在和州领取。。。。。。和州虽在江北,但也是富庶之地,300亩的职田一年总有一百到一百五十石白米的租子。加上一年二百四十两的俸禄,算是相当不错了。”

    150石白米在南京的售价至少300两白银,再加上240两的官俸,等到雷少安过了试用期,他的年入就能达到540两,平均每个月都能有45两银子。

    另外,他如果在南京做官,朝廷还会提供免费的房舍。

    一个刚刚入仕的七品官能拿到这个数,怎么都算是高薪了!

    “少安,”朱慈烺笑问道,“你对这份收入可满意?”

    “满意,太满意了,臣叩谢。。。。。。”雷少安立马起身,又要叩拜谢恩。

    朱慈烺摆摆手,“不必拜了。。。。。。你若满意,本宫就授你翰林院庶吉士的官职。”

    什么?翰林院庶吉士!?

    雷少安愣了愣,用一副吃惊的表情看着朱慈烺。

    朱慈烺明白他的心思,笑着道:“如今朝廷要改革官制,庶吉士没有以往那么尊贵了。给你安排这个官职,是因为你要任职的是东林总会。。。。。。东林总会不是朝廷的衙门,而你又是朝廷的官员,所以得有个衙门,就搁在翰林院了。

    至于你在东林总会的差应该怎么当,本宫回头会和你说的。你现在先去吏部把官凭、官服什么的都领了,再去翰林院入职。试用期从下个月初一算起,如果堪用,三个月后就给你授田。”

    一边说话,朱慈烺一边在雷少安面试的卷子上写了“翰林院庶吉士,从七品衔”这十个字儿,然后递给雷少安。到此,一场面试就算结束了。

    看着雷少安叩拜后离去,朱慈烺又拿起贡士名录看了看,下一个是凤阳戚元弼——这人是戚金的三子。戚金是戚继光的族侄,年少时跟随戚继光征战,屡立战功,一路升到总兵。后来因病辞职,回了祖籍之地凤阳定远隐居。后又因为后金崛起复出,在浑河之战中牺牲。他的三个儿子元功、元辅、元弼都居住在凤阳定远。其中元功、元辅都在朱纯臣的守备司任官。而戚元弼是个举人,这次也来考恩科了。因为没有交白卷,所以就高中了。。。。。。他面试的选题是“如何招募民团练勇并使之能战”,看来是想去凤阳府当县令了。

    排在戚元弼下面的是松江徐尔默,他是徐光启的孙子,原本只有秀才功名,为了考这次的恩科捐了上千石大米,买了个举人。今天面试的选题是“官屯军田如何管理收租”,另外他还自荐了一门“绝学”——精通西洋数国文字!这倒是个难得的人才!

    而徐尔默后面要见的,则是直隶通州的贡士阎应元。

第351章 想当官,先陪训() 
戚元弼、徐尔默和阎应元三个贡士是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