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抢救大明朝 >

第204章

抢救大明朝-第204章

小说: 抢救大明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里就是第一届东林大会的现场了!来自南直隶、山东、河南、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贵州、云南、四川等尚未沦陷或没有完全沦陷的省份的东林后继,总共四五百位举人——都是地主阶级先锋队,现在济济一堂,都在等待那个大会开始的时刻了。

    不过等了好一阵子,该坐在主席台上发言的东林大佬,却迟迟没有出现。

    也不知道这些士林领袖这会儿都在干什么?是在为封建主义大明面临的严峻局势而忧伤烦恼吗?

    没错,局势又一次严峻起来啦!

    就在太平门码头上,所有参加第一届东林大会的士子代表们,都得到了一份尊皇攘夷公揭,公揭上明确告知,鞑虏在山东、河南边境上陈兵十万,还扬言要屠山东、掘孔林,断儒家传承,诛衍圣一族!

    山东危急!曲阜危急!名教危急!中华危急!

    形势都那么危急了,天下东林当然应该摒弃前嫌,团结一心,凝聚在以朱慈烺太子为领袖的大明朝廷周围。。。。。。这也是今天与会的大部分东林举子们的心中所想啊!

    唔,不是这么想的,朱慈烺是不会让他们来开会的。。。。。。能来的,除了姓朱的湖南人和江西人,就是山东来的“才子”,还有就是在恩科考试中认真答卷,而且拥护加税的东林举子。

    那些交白卷的,闹事的,呵呵。。。。。。都是学渣!举人说不定都是买来的,怎么配当东林?

    当然了,坐主席台上的“大东林”并不是都那么好说话的——既然是东林大会,那总得有些能装点门面的东林党人吧?比如钱谦益、侯恂、史可程(代表史可法)、左光先(左光斗七弟)、魏藻德、朱之瑜、黄道周、刘宗周、方以智、侯方域、冒辟疆、陈贞慧、黄宗羲、罗大公、纪坤、张煌言、夏允彝、陈子龙、徐孚远等人,他们现在全都汇集到了麟洲岛上的麒麟阁内,当着抚军太子朱慈烺的面,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而朱大太子则是面带微笑,频频点头,好一副虚心纳谏的模样儿。

    “。。。。。。官绅帮着商人避税是本朝多年的陋规,朝廷虽然损失了些税赋,可也不是没有好处。如今东南的文风鼎盛,就是官绅庇商的好处。如果没有商人提供的钱财,不知道有多少举人、秀才要沦为穷酸措大了。

    而投献、诡寄之事在东南盛行已久,学而优则富,学而优则贵早就深入人心。上下尊卑,贫贱富贵,大多都由功名而定。如果骤然实行官绅一体纳税,还清田清屯,只怕乱了上下,废了人伦。。。。。。而且还会大大削弱在乡的士大夫的人力财力,东南大乱,恐怕就在即了!”

    正捋着圣诞老人一样的白胡子,眉头大皱,侃侃而谈的老者,就是昔日东林三君之一的左光斗的七弟左光先。

    他的八股文章没有哥哥左光斗那么好,苦读到四十多岁才得了举人,大概是对科举考试失去了信心。中举之后的左光先不再继续努力考进士,而是弄了个建宁知县来当。在之后的近二十年中,他主要当地方官,而且还是个相当狠辣的地方官,在缉盗剿匪这方面颇有建树。

    不过在长期地方任职的过程中,左光先也深刻感受到了明末社会所存在的尖锐矛盾。

    而在长期接触基层的左光先看来,明末社会矛盾的根源并不在朝廷。朝廷一年就收两千万石粮食再加两百多万两银子,能多腐败?

    明末社会矛盾的根源,恰恰在于基层的败坏和瓦解!

    建夷女真的崛起是因为辽东边军基层的瓦解,辽东本就是军事重镇,一共有二十五卫二州。如果辽军基层不坏,光是这二十五卫就能随时拉出十几万战兵!那有建州女真崛起的可能?

    而流贼乱于西北,则是西北边军基层瓦解的结果!和辽东一样,西北也素来是军卫重镇。遍设卫所,广布军户。而流贼军中的骨干,恰恰就是衣食无着的西北边军战士!

    不过瓦解的并不仅仅是军户基层。左光先在多年地方任官之后,已经非常明显的感受到了士大夫主导的民户基层,也正濒临崩溃。

    频发于东南的奴变,很可能就是东南民间瓦解崩溃的先兆!

    左光先显得忧心忡忡,他接着往下说:“太子殿下,这几年东南奴变频频,虽然没有酿成大祸,但是已经有了风雨欲来之势。去年的浙江许都之乱,就有大量的奴仆、贫民参与,险些酿成巨祸,直到现在也没有完全平定。如果朝廷再以官绅一体纳税和清田、清屯削弱士大夫,只怕士大夫虚弱之后,东南的大乱也就接踵而至了。。。。。。”

第346章 什么?你要均田?() 
左光先说话的时候看上去忧心忡忡,好一副大难将要临头的模样儿。

    而听他说话的朱慈烺却是面带微笑,又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江南的兵变都不在他眼里,民变还有啥好怕的?至少江南农奴、佃户的民变,朱慈烺是不怕的。如果换成上海工人武装起义什么的,还是有点头疼的。

    不过现在上海口岸还没开张,一二百年内都不见得能形成庞大的产业工人群体。。。。。。

    左光先看了一眼年轻的太子,心中顿时涌出无力的感觉。你一个太子爷,怎么就不害怕民变呢?民变多可怕啊!流寇不就是民变闹大了的结果?要是江南也乱起来,大明朝可就完了!

    想到这里,左光先决定再加点码,他对朱慈烺说:“太子殿下,去年浙江许贼之乱时,浙江变民就打出了永昌年号。在杭州、宁波等地,也有乱民张贴迎闯王的告示,闹得人心惶惶。局面之所以能安定,就是因为东南的士大夫还和朝廷一心。如果朝廷夺了他们的免税之利,只怕会让许多士大夫无力为朝廷镇压地方。

    另外。。。。。。投献、诡寄的陋规还使得东南士绅豪门之下颇多奴仆。这些奴仆投身豪门,为的就是逃避朝廷的赋税和徭役。现在朝廷一方面推行官绅一体交税,一方面又免赋免役。必然会让已经投献为奴为佃者人心浮动!只怕一体纳税之政颁布之日,就是江南奴变爆发之时啊!”

    “左巡按(左光先是浙江巡按),”朱慈烺笑着,“如果江南有不轨之徒和流寇勾结,的确是心腹之患。”

    左光先轻轻松了口气,有些得意的瞥了正襟危坐的钱谦益、侯恂一眼——他虽然不是进士,当不了东林三君,但是论起危言耸听吓唬太子的本事,他可比你们俩强多了!

    不过钱谦益和侯恂却只是轻轻摇头,这事儿没那么容易。。。。。。

    果然,朱慈烺接下去的话,马上就让左光先有点傻眼。

    “所以本宫才要清屯、清田。。。。。。只有完成了清屯、清田,朝廷才能掌握足够多的土地,有了土地才能均田。而均田又能让朝廷牢牢掌握大量的人口!有了足够土地和人口,朝廷才不怕流寇、民变和鞑虏!”

    什么?你要均田。。。。。。左光先愣了又愣,心说你爹是崇祯皇帝还是李自成?

    李自成都没真正均田,也就嚷嚷免赋三年。你到好,更进一步了,不仅免赋五年,还要均田!

    唔,这倒是不怕流贼了。。。。。。你他妈就是流贼!

    这时,即将当选东林三君的魏藻德插话道:“根据户部和军屯卫的估计,仅仅在东南的南直隶、浙江、江西、福建等省,军屯、官田、隐田的总数就不下一万万亩!这些田土都是朝廷所有之产,完全可以用来行均田,授给民户耕种,使之缴纳田租。以一万万亩计,平均一亩纳租五斗,其中一斗为收租、运粮之用,其余入库。朝廷年入也能有4000万石米面。

    另外,一户百姓力耕二三十亩已经是极限了。一万万亩至少可以授400万户,差不多2000万口。。。。。。这些户口都将由朝廷的军屯卫管辖,成为天子佃户。国家可以从中募兵、募役,不必再用普通民户之力。

    400万户,哪怕10户出一兵,也能有40万可用之兵!有40万兵,还怕什么流寇、民变、鞑虏?”

    图穷匕见啊!这是与民争利啊!

    左光先倒吸一口冷气,原来朱慈烺比李自成还坏,怪不得他上台后李自成尽吃亏了。。。。。。

    “太子殿下,东南万万亩的军屯、官田、隐田其实都是有主的!朝廷强要收回,难道就不怕官逼绅变吗?”

    提出异议的是个六十来岁,有些发福,操着一口闽南口音,穿着一身蓝布儒服的老者。

    朱慈烺知道此人是福建大儒,和心学大家,开创蕺山学派的刘宗周并称“二周”的黄道周。

    “石斋先生,”对黄道周,朱慈烺还是非常客气的,尊称他为“石斋先生”,不过该坚持的立场,却不会有丝毫后退,“本朝最大的弊政在本宫看来就是三个,一是宗室太滥;二是卫所武官世袭;三是绅权太重。

    现在朝廷正在大力整饬宗室和卫所,不知有多少人丢了世袭的官职身份。难道东南士绅比宗室更加尊贵,比世袭的武官更加善战?宗室和武官可以整饬裁汰,宗禄可以大幅削减,卫所土地可以收回重分,到了士绅头上就惹不起动不得了?

    况且本宫还免了五年的田赋,还准备免除东南百姓的徭役。。。。。。今后五年民田不必纳粮,百姓也不必服役当差,也不必再缴纳免役之钱。如此惠民之政,难道还不足以安抚东南百姓吗?”

    黄道周摇摇头,叹了口气:“臣今日不言对错是非,只说会否民变奴变!若论是非曲折,朝廷的确占了道理。。。。。。可是如今流寇、鞑虏攻于外,东南的劣绅莠民再变于内,只怕东南中兴的局面,就要毁于一旦!”

    朱慈烺点点头笑道:“本宫的确担心敌攻于外,绅乱于内。所以才召集这次东林大会。。。。。。就是希望东林党在此国家危难,神州将倾之际,能够挺身而出,卫国保民。石斋先生,您是福建大儒,在八闽之地人望极高。您说,如何才能既抚平八闽士绅,又收回官田、军田,还能严征商税?”

    “这个。。。。。。”这可把黄道周给难为了。

    他这个大儒不是研究这事儿的!

    朱慈烺目光在大堂中扫过,将参加东林大会的要角们脸上的表情,全都尽收于眼底,最后又落在了眉头紧锁的黄宗羲和罗大公身上。

    黄道周这个大儒是研究易经的,而这两个儒则是研究社会和政治的——大儒不是靠道德品质高尚或是八股文章写得好就能当上的。大儒得对儒家思想有突出贡献才行!

    而儒家思想则是一个包括了自然哲学和社会哲学一个综合体系。再通俗一点,就是儒家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给出的答案。后世因为儒家世界观崩坏,所以人们误以为儒家是没有世界观,没有自然哲学这方面内容的,进而也有人误以为大儒就是道德高尚的儒。。。。。。实际上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儿!只是儒家的自然哲学路线走了一条错误的道路——错误并不是没有价值,因为探索未知本身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

    而黄宗羲和罗大公的本事则在社会学和政治学方面,是可以为朱慈烺出谋划策的!

第347章 以富官换穷绅怎么样?() 
首先为朱慈烺献计献策的是黄宗羲,他拈着胡须,侃侃而谈道:“太子殿下,晚生以为本朝绅强而国贫的根源在于秦废封建之罪。天下大而难治,天子所及所顾有限。因此不能以官治民,而只能以官抚绅,以绅治天下万民。这就是所谓与士大夫共天下!既然是与士大夫共天下,那么士大夫自然要从中得利。其得利多寡,就取决于朝廷之强弱远近。

    朝廷过去以北京为都,以天子守边,以东南富庶之地为远州。东南之政自然多赖士绅,东南之利,自然要和士绅分享。而且本朝自土木堡之变以后,由盛转衰,国势日下,君威渐弱。君弱则绅强,绅强则要与君争利,天下税赋当然会流失。因此以十万万亩之田土,一万万之人口,就仅纳粮两千余万石,银二三百万两了。

    而晚生应对之法,则是近郡则严治,远州则方镇。以克难新军十数万之众,由北地南下的勋贵、世臣数千之家,从各地汇集而来的宗子数万之人,还怕管不好南直隶、浙江、江西的数十州府吗?所以学生觉得,真正需要留意的还是边远州郡和北国!”

    果有见地!

    黄宗羲道破的是中国君主集权政治最大的困难——国家太大了!这年头交通基本靠跑,通讯基本靠吼。国家一大,信息传递就慢。距离国都比较近的地方还好控制,远州边郡那是很容易失控的。

    早年大明建都南京,看着钱袋子。结果边军在燕王朱棣的率领下作乱!

    后来朱棣迁都北京,亲自看着边军,东南士绅又随即崛起。。。。。。

    现在朱慈烺带着十几万北军,几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