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抢救大明朝 >

第178章

抢救大明朝-第178章

小说: 抢救大明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比汉人要尊贵!”

    啥?

    这就不如奴才了?

    刘良佐和许定国心里就是一阵不爽。他们在大明那边是一方诸侯,到这儿却连奴才都不敢惹了。。。。。。

    刘良臣又吩咐道:“另外,大清摄政王英明果决,乃是天纵之才。你们二位知道什么,一定要如实相告,不得有半点隐瞒。”

    不得有半点隐瞒,刘良佐、许定国心想:那就得出卖吴三桂了!

    吴三桂,对不起了!

第296章 汉奸,还不住口!() 
紫禁城,武英殿。

    “摄政王,老朽所言,句句属实啊!若是朱贼太子和吴三桂没有勾结,老朽和刘总戎又怎会出兵北直隶,冒犯大清朝的天威呢?老朽和刘总戎所献上的书信,就是朱贼太子的亲笔信。而且据老朽所知,朱贼太子及其宠信吴氏一门,吴襄父子都封了国公,吴三妹虽然只是选侍,但却专宠房帷,如果不是要和我大清议亲,早就扶正了。。。。。。”

    说话的正是许定国,他和刘良佐现在已经剃了头,结了辫,换上了大清朝的官服,跪在了紫禁城的武英殿中。两旁都是在京的大清文武重臣,御座却空空如也,大清摄政王多尔衮则立在御座前面,脸色铁青似黑。

    看着多尔衮脸上的怒容,一旁没有说话的刘良佐心想:吴三桂看来是凶多吉少了!不过想想也是,吴三桂的身份多尴尬啊!他妹夫眼看就是南朝皇帝了,他一国舅爷还跟大清这里混?而且他还死抓着兵权不放手,还在不请示朝廷的情况下,就领兵离开太原前线,南下去了了洛阳。。。。。。这要没贰心,老母猪都能上树了!

    “哼!”这时多尔衮冷哼一声,打断了许定国的话,然后将目光转向了刘良佐,“刘总兵,你来说!”

    许定国那么老,一看就糊涂。。。。。。所以多尔衮也懒得和这老糊涂置气了——吴三桂什么心思,多尔衮会不知道?可多尔衮还是得用这个吴三桂和他的关宁军。这就是多尔衮高明的地方!

    现在的敌人不仅是南朝大明国,西边还有俩流寇,一个闯贼李自成,一个献贼张献忠。吴三桂只要能对付流寇,对多尔衮和大清朝来说就足够有用了。

    至于他会不会在什么时候倒戈投靠大明朝,那根本不是多尔衮眼下要考虑到问题。而且吴三桂在打败李自成之前是不会那么干的——要不然清军攻其东,李自成攻其西。吴三桂在洛阳的那点实力能支撑多久?

    因此多尔衮在得知吴三桂南下洛阳之后,非但没有动怒,还在朝堂上公开褒扬吴三桂。把击退攻入北直隶的流寇大军的功劳,全都归在了关宁军头上。

    可没想到,他才夸了吴三桂没几日,就有个从南朝投靠过来的老糊涂汉奸揭发吴三桂有贰心。。。。。。这不是在打多尔衮的脸面吗?这不是让大清朝堂上反对多尔衮的那群旗主王爷看笑话吗?

    可惜人心隔肚皮,刘良佐虽然年轻一点,但是也看不透多尔衮的心思。他只知道要如实向大清主子报告。。。。。。

    “禀报摄政王,据奴才所知吴三桂和朱贼太子之间的确有所勾结,为了策应吴三桂所部举事,朱贼太子还不惜和流寇议和。奴才和许总兵早在九月时就得到令旨,不得再向流寇所据之地进兵。在十月份时,流寇大队在北直隶进展顺利,眼看就要迫近京师时,朱贼太子也一在下达令旨,要求奴才和许总戎力避与流寇的冲突,并等待山西变局发生后,再向西运动。这山西之变局,显然就是指吴三桂举事!”

    居然言之凿凿。。。。。。多尔衮心里早就骂开了:你个汉奸,还不住口!

    辅政郑亲王济尔哈朗当然知道多尔衮的心思了——他不就是想维持关宁军这个团体,再让他们去对付流寇吗?

    保持关宁军这个团体,一则容易稳定,不会因为要瓦解关宁军而开战;二则也没有瓜分关宁军部众的问题——在大清入关前投靠的汉军,都是要编入各旗的,而从吴三桂开始,这个惯例就打破了。现在吴三桂所部的四万关宁军,还保持着自身的编制,并没有变成汉军。

    如果吴三桂所部和平接受八旗改编,那么以其多达四万户的实力,不是任何一个旗能够独吞的,比如会平分。。。。。。多尔衮方面的两白旗最多拿下一万户,而其余的三万户则会被另外六个旗拿下,这对多尔衮来说可是一笔赔本买卖!

    而多尔衮如果要做恶人,铲除吴三桂、吴三凤,再强行拆散关宁军分入各旗,那么两白旗就会变成关宁军余部的敌人——编入两百旗的关宁军余部不会服帖,多尔衮也不能相信他们,反而要防着他们。而进入其他各旗的关宁军余部,又会成为反对多尔衮的急先锋。

    多尔衮要这么干,就等于削弱自己,壮大了八旗之中的对手了。

    而对多尔衮有害无益的事情,济尔哈朗倒是乐见的。

    “摄政王,”济尔哈朗这个时候开口插话了,“我听说过一些传言,都说平西王和南面有勾结。当然了,传言未必足信,而刘良佐、许定国二人送来的朱贼太子的信,许也有诈。不过咱们也不能不闻不问啊,问清楚了,不也能还吴三桂一个清白吗?不如就把吴三桂从军前召回,让他到北京把话说清楚。”

    说清楚?多尔衮心想:说个屁啊!吴三桂要是和朱慈烺没勾结就奇怪了。。。。。。而现在这个情况,一旦要召回吴三桂,吴三桂十有八九就反了!

    一旦吴三桂造反,一直以来重用吴三桂的多尔衮就会被对手抓住把柄批斗。

    如果吴三桂傻乎乎的回了北京,那么多尔衮的对手就会想方设法把吴三桂整成大清国的敌人给做了!

    不过这个难题是难不倒多尔衮的!论起狡诈凶残,他绝对不比朱慈烺差!

    沉默了一会儿,多尔衮已经有办法了,他笑着道,“还是郑亲王想得周到,是该请平西王回来问一问,一定得问清楚了。。。。。。可是河南府的军情紧急啊!现在开封、南阳、平阳、汝州都有流寇的军队,李自成据说已经回到西安了,随时可能出潼关。这个吴三桂要回来不要紧,但必须有精通军务的王爷去洛阳坐镇。要不洛阳和吴三桂的三万大军就得让流寇给围而歼之了!”

    他笑着对济尔哈朗道:“郑亲王,要不你辛苦一下?”

    啊?我去。。。。。。去送死?

    济尔哈朗当然不肯去了,他要去了不成吴三桂的人质了?吴三桂要不反,只要让部下扣着他,自己就能来北京晃一圈,反正多尔衮也会包庇的,朝堂上对多尔衮不满的重臣和王爷也会投鼠忌器。

    而吴三桂要想造反,那还不得把济尔哈朗捆了送南京去?

    “啊,这个,现在平西王四面都是流寇,”济尔哈朗马上改了口,“他就是有贰心也得忍着啊。。。。。。他和李自成可是有深仇大恨的,李自成的天下就是因为他才弄没的。”

    多尔衮笑着点点头:“郑亲王言之有理。。。。。。那你看,咱们是不是再利用一下吴三桂?”

    “对对对。”济尔哈朗连连点头,“得好好利用他!”

    “不过也得防着他!”多尔衮道,“得着人去守着彰德、卫辉、大名三府。郑亲王,你看谁去比较好啊?”

    济尔哈朗斟酌着道:“让衍禧郡王(罗洛浑)看着吴三桂?”

    罗洛浑现在正领兵屯驻在开封府境内的黄河北岸,同退过黄河的大顺军对峙。

    “他不过是个郡王,”多尔衮道,“怕很难震慑住南朝、流寇和吴三桂吧?”

    “摄政王的意思是。。。。。。”

    “让肃亲王(豪格)去吧。”多尔衮道,“他在大同府久战无功,也该让别人替他了!”他顿了顿,“太原的流贼有突围的迹象,这几日当会见分晓了。等太原拿下后,可以让英亲王(阿济格)率部入大同,替代肃亲王统领三军。”

第297章 朱三太子的崛起() 
驻守太原的陈永福这些日子的确在准备突围。他放弃太原的原因是李自成再一次算错了人心!

    他在山西的“仁政”没有买到想要的人心,反而为他树立了一个强敌——晋商!

    之前大同明军勾结清军对付大顺,就有晋商从中促成的因素。稍后入侵太原府的清军可以从当地获得大量补给,也少不了晋商的功劳。再后来吴三桂南下奔袭洛阳,也有晋商沿途提供粮草。而现在陈永福驻守的太原府城同样因为晋商的破坏,闹得人心惶惶。

    从十月下旬开始,各种各样的谣言就在陈永福的军中流传,什么李自成兵败身死,大顺朝已经亡国。什么大清和大明已经达成议和,黄河为界,平分天下。什么太原城内出来叛徒,很快就要开城投降。还有什么清军在汾河上游筑坝蓄水,很快就要水漫太原城。。。。。。

    陈永福被这些谣言搞得心烦意乱,而且太原周围的大顺军据点也的确一个个都被清军拔除,最后把太原城变成了一座孤城。

    孤城终究不守啊!

    而进入十一月,太原城内的情况更糟!城内的一处大粮仓发生大火,烧毁了一万多石米面。损失并不大,但是人心却慌乱起来,城内的居民都疯了一样抢购粮食。

    更让陈永福担心的是,城外的清军似乎得到了山西士绅的有力支持!从十月下旬开始,就有大量的民伕在清军的监督下开始在太原城外挖掘长壕!

    在这种情况下,苦守太原就是白白丢掉部队了。

    而且因为吴三桂所部三万人的离去,围困太原的清军人数只剩下了三万。虽然都是八旗劲旅,但是人数终究太少,不足以围死太原这样的大城。所以突围成功的可能性,也随之大大提升了。

    到了十二月初五、初六这两天,太原左近的气温忽热骤降,城西的汾河河面上结了坚兵,足可以跑马了。

    陈永福毫不犹豫的就抓住了这个河面刚刚结冰,清军还没来得及调整包围圈的机会,和李若星、韩文铨一起率部突围。突围成功后,大军就分成两路。陈永福率主力往西南方的交城而去,而李若星、韩文铨则率部西进,进了吕梁大山。

    而围城的清军则兵分三路,一路由多铎亲率,追击向西南方向逃窜的陈永福,顺便夺取汾州和平阳府;一路由多罗贝勒尼堪率领,留守太原;一路则由阿济格率领,北上代州,出雁门关攻打大同府——根据多尔衮的计划,阿济格抵达大同府后,将会替代久战无功的豪格,成为大同方面清军的主帅。

    在多尔衮想来,豪格、鳌拜也非无能之辈,正蓝旗、镶黄旗的精兵也不是吃素的。怎么可能真的久战无功?所以大同府不过就是即将成熟的果实,阿济格就是去摘果子的。。。。。。大同的代藩说穿了就是明朝的大同边军,能有多大的战斗力?

    可是此时的多尔衮、多铎和阿济格都没有想到,他们和大明代藩的斗争,才刚刚开始!

    而且大清王朝和大明代藩斗争的主战场,也根本不在大同府,而是在吕梁大山上。。。。。。

    。。。。。。

    十二月初八,在一片风雪当中,百余名皮袍貂帽的王府护卫,簇拥着年少的大明代藩王朱慈炯一行人,大步走出了壮丽的王城。十三岁的代王比几个月前刚刚抵达大同时长高了不少,身板也厚实了一些,穿着盔甲,披着披风大步而走,还真有一点名将的风采。

    王永吉、姜瓖领着一群准备留守大同府城的文武官员,肃然在道左迎候。

    而准备护送代王前往吕梁山的李建泰,也和几名戎装打扮的姬妾一块儿,站在王城门外恭迎。

    代王朱慈炯一眼就看见了他们,忙不迭在伴读太监宗禛,王府领班侍卫王建维,还有王府纪善(老师)毕克礼、陈永熙等人的簇拥下,大步走了过来,对王永吉、姜瓖二人温言道:“风雪甚大,二位不必远送了。”

    说着又对李建泰道:“李先生,您上了年纪,要当心着凉,莫要在风雪之中久站,赶紧上车吧。”

    看见这位少年王爷一副关心下属的作风,王永吉、姜瓖、李建泰都是好一阵的感动。他们仨都没见过被朱耀飞灵魂附体的朱慈烺,自然也不知道朱慈烺的厉害,所以就觉得这位13岁的代王殿下很有一点明君的样子了。看着比他的父皇要强一点儿。。。。。。至少跑得挺快,没等鞑子围城,就自己跑路了,而且还跑到吕梁山上去了。

    姜瓖一拱手道:“王爷您也要穿暖点,大同这边天凉,十二月更是最冷的时候,城外到处都是冰天雪地的,进山就更冷了。”

    王永吉则道:“这一路真是苦了王爷。。。。。。说起来都是臣等无能,叫鞑子给欺骗了!

    不过臣等也不会叫鞑子好过的,凭着大同坚城,城等总能守上两年!臣就不信鞑子能在大同城外呆那么久!”

    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