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抢救大明朝 >

第177章

抢救大明朝-第177章

小说: 抢救大明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之榦提及的那个李化鲸,就是被刘泽清派去经营泰山的泰山游击,游着游着,就游到朱慈烺那边去了。。。。。。

    而被刘泽清委任为聊城守城参将的刘之榦,也被朱慈烺的高官厚禄给拉拢,在李若琏带兵抵达东昌府的时候当了内应,并没有拆毁聊城西门外的十丈长桥——东昌湖在聊城西城外的水面是很窄的,大部分水面都在40丈左右,而聊城西门外的水面最窄,只有区区十丈,有一座可以拆毁的石板桥跨越水面。一旦这座石板桥的桥面被拆,进攻一方就得通过十丈宽的水面,才能抵达聊城西门瓮城之下。

    因为有刘之榦这个内应,所以刘泽清的老巢才被李若琏轻易占据。

    虽然知道这个刘之榦很可能就是吃里扒外的内奸,但是现在的刘泽清也不敢让人把自己的这个侄子拖出去砍了。

    因为他一家老小都在聊城城堡之内!他要是砍了侄子,那他的一家老小还能活?

    此外,他并不是单独进兵的,而是和李成栋、孙得功两军一起行动的。李成栋是高杰麾下的悍将,孙得功则是黄得功倚仗的猛将。

    这两部人马数量虽然不多,但是战斗力却甩了刘泽清的兵马几条大街。如果要撕破脸火并,那刘泽清的那点实力就没了,实力没了,大清朝还能要你?要来干什么?当包衣奴才?

    刘泽清的眉头越拧越紧,似乎在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就在这时,门外突然传来了他的一个心腹家将的声音:“总戎,山东巡抚的巡标开到了德州城南20里外。。。。。。”

    山东巡标是高宏图的部队,人数多达4000,由跟随史可法北上勤王的原池州副将李大开统领,之前一直驻守在济南城。现在不在怎么,就开到德州来了!

    刘泽清吸了口凉气,这是要武力解决自己啊!

    现在李成栋、孙得功率领的6000人在北——这两部和刘泽清一起北伐,因为流寇的败北,现在也正在回军途中,多半也已经得了攻打德州的密令!而李大开率领的4000人在南,两方面要是来个合击,自己能不能跑到大清国那边都难说了。。。。。。

    刘泽清想了半天,才有点不甘心地问:“那老夫存在聊城的那点积蓄。。。。。。”

    “都给已经您装船了!”刘之榦笑道,“大伯,您老什么时候上船南下啊?千岁爷可是在南京给您留了一座又大又豪华的园子!”

    。。。。。。

    “千岁爷,山东总兵聊城伯刘泽清请辞的奏章到了!”

    十一月二十八日,就在刘泽清被迫交出军队,离开德州军中的两天之后,他的请辞奏章就送到了远在南京的大明抚军太子朱慈烺手中。

    朱慈烺从毕酒城手中接过奏本,低声又问:“只有刘泽清的?”

    “只有聊城伯的。”毕酒城顿了顿,“刘良佐和许定国并没有上奏本。。。。。。”

    “看来是投靠东虏去了!”朱慈烺吐了口气。

    刘良佐和许定国的叛变早就在朱慈烺的预料当中。。。。。。不过刘泽清没有跑掉倒是让朱慈烺有点意外——这事儿主要怨高宏图,是他派李大开带4000精兵去接应刘泽清的。而刘泽清又脑补出了一个李成栋和孙得功从北面进攻的场景,所以给吓得要到南京来养老了。

    “李成栋和孙得功呢?有他们的消息吗?”

    “有,”毕酒城又取出了李若琏的奏本,双手递给了朱慈烺,“山东都司奏报,李成栋、孙得功两部兵马也已经退回到济南府境内了。”

    轰轰烈烈的崇祯十七年北伐之战,看来已经变成了一场彻头彻尾的闹剧。。。。。。

    朱慈烺想了想,提起毛笔,取过几张信纸,开始给高杰和黄得功写信了——他想把李成栋和孙得功两军留在济南,归高宏图指挥。所以得和高杰、黄得功说明一下。

    高宏图这个名义上的山东巡抚能够管辖的地盘一直都很小,过去的几个月中只有济南府大清河以南的平原地带。现在情况稍有好转,因为这次北伐还是有点收获,拿下了济南府大清河北的德州、武定州、滨州、海丰县、阳信县、乐陵县、利津县、商河县、临邑县、德平县、陵县、平原县、禹城县、齐河县等三州十一县——这些州县之前并不是大清国的地盘,而是一个两不管的缓冲区,被各路地方豪强霸占。现在成了大明山东巡抚衙门直辖的州县,当然需要有明军去驻守了。

    靠高宏图的4000巡标可守不过来,于是高宏图早在几天前就上奏,想要将李成栋、孙得功两部共6000人留在济南。同时任命自己兼任济南镇守总兵,统管济南的政务和军务,再每个月补贴三万两的兵费。。。。。。

    对于高宏图的请求,朱慈烺当然予以批准。不过他也不会白白调走黄得功和高杰的军队,而是会给他们一定的补偿——李成栋和孙得功各自带走了3000人。所以朱慈烺会给高杰、黄得功20万两白银,让他们去招募、训练6000精兵,补上缺额。

    朱慈烺还想让黄得功移驻归德府城商丘,并且接任河南总兵,代替刘良佐、许定国统治归德府和开封府东南。

    而刘良佐和许定国二人留在商丘和睢州的兵马、钱粮、器械,全都交给黄得功支配,作为从黄得功部下调走孙得功的补偿。

    另外,投靠朱慈烺的刘之榦、李化鲸二将也会得到重赏。

    刘之榦将会出任东昌府镇守总兵,代替刘泽清镇守东昌府。

    李化鲸则会出任兖州府镇守副将,分管兖州府运河以西的郓城、巨野、曹州、嘉祥、金乡、鱼台、单县、定陶、城武等八县一州。

第295章 出卖吴三桂() 
大清顺治元年十二月初,一支士气低落到极点,走路都垂头丧气的明朝降军,来到了他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北京城。

    这支部队就是刘良佐和许定国的军队,在他们决定反叛大明的时候,两人带着的军队总共有两万余人,可谓兵强马壮。

    不过短短的十来天后,当他们来到北京城下时,军队的人数已经减少了四分之三!全军不足5000人,而且丢盔卸甲,辎重大量丧失。

    之所以混得那么惨,是因为他们在聊城附近遭遇了李若琏指挥的7000新军的攻击。别看刘良佐和许定国有20000人,可那是总兵力,包括了大量不能打的乌合和辎重兵,真正能打的也就是五六千,还没李若琏人多呢!

    而且李若琏的这四个协得到了登莱巡抚苏观生和北洋大臣沈廷扬的加强,装备非常不错。特别是沈廷扬在出任北洋大臣后,就开始将登州水城当成自己的大本营经营,对水城进行了扩建,使之和登州城相连,同时还在水城内开设了造船场和铁工场。

    前者可以生产蜈蚣战船,而后者可以生产火炮和火铳。。。。。。虽然产量不大,其中斑鸠脚火铳的产量不过是每月产量只有可怜的50支,从八月份开工到十一月初,也就生产了150支堪用的斑鸠脚火铳。

    这位北洋大臣也够意思,自己一支不留,全都支援了山东都指挥使司下属的主力登州协,也就是登州卫的新军(属于诸卫新军)——登州协是替水师守老家的兵,他们要是被鞑子打败了,北洋水师可就惨了。

    至于水师在海上被鞑子打败的可能,在沈廷扬看来是不存在的。他原本拥有两艘蜈蚣船,在当了北洋大臣后又订购了一批新船,现在已经有一艘交付,总共拥有三艘蜈蚣船,每船都有两门12磅红夷大炮!

    遇上老郑家或是西洋人的海军许不够瞧的,对于朝鲜水师和鞑子的水师,那还不是小菜一碟!

    所以沈廷扬最担心的不是海上出状况,而是陆上出问题。所以他不仅把自家的铁工场生产的150支斑鸠脚火铳都给了登州协,还通过各种渠道高价收购了170支斑鸠脚火铳,也都给了登州协。

    因此登州李若琏带着登州协出击的时候,这个协的每个旗队,都有一个装备了20支斑鸠脚火铳队(其余都配备长枪和刀牌)。在和刘良佐和许定国所部交手的时候,这320支斑鸠脚火铳可真是大显神威了!

    登州协的火铳兵都是受过严格训练的,火铳的质量也可靠。面对的又是刘良佐和许定国的叛军,登州火铳兵还有长枪兵和刀牌兵的保护,大可以放心的开火。

    所以这320支斑鸠脚火铳都发挥出了正常的威力,用一波波的齐射(现在克难新军的火铳兵不会轮射,只会齐射和散射),打得两家叛军人仰马翻。

    而随后克难新军发起的气势如虹的长枪突击,又给了他们致命的一击!如果不是李若琏手上没什么骑兵,这两位的脑袋早就去南京见朱慈烺了。。。。。。

    现在头虽然保住了,可是当汉奸的本钱也所剩无几,报效大清国的心也有点“灰”了。他们俩本以为自己打不过鞑子,打不过流寇,打不过克难新军的诸师军,打不过黄得功、高杰、左良玉这样的狠角色,但总不至于打不过诸卫军吧?

    诸卫军的底子不过是一群卫所农夫,一群农夫训练四五个月能有多厉害?能和久经沙场的家丁相比?

    在聊城之战中,刘良佐和许定国为了速战速决,可是一开始就把家丁拿出来拼了。本以为能一击而胜,谁知道却被对手用300多支斑鸠脚火铳,在30步开外打了几波齐射,随后又是一波长枪突击。。。。。。损失那叫一个惨烈啊!

    仗打成这样,两个汉奸都觉得自己不配当汉奸了,所以在来北京的路上就商量着要立点功劳作为给鞑子摄政王的见面礼。

    想来想去,他们现在能拿出来的,除了所掌握的克难新军的虚实,也就是吴三桂勾结南朝的那点罪证了。

    可这点“罪证”会不会是朱大太子的反间计?那个逆子可是个狡诈凶残的主儿!如果是反间计,他们可就害了吴三桂了。

    刘良佐和许定国直到进入顺天府境,都拿不定主意。

    “刘总戎,好像不大对啊!”

    高大巍峨的北京城已经望之可及,许定国许老头却才知道不对。。。。。

    “有什么不对的?”刘良佐瞪了和他并辔而行的许老头一眼,“南朝主昏臣奸,国主又大权旁落,早晚为北朝所灭。。。。。。自古以来,北定南可是十之八九,南平北就只一次而已。我大清已经击败了流寇,很快就要平定中原,为北朝之主,接下去由北定南,当势如破竹!”

    他说的头头是道,一旁的许老头却连连摆手,“不说这个,这个老夫都知道,老夫说的是北京城外是不太清冷了?这都快到朝阳门了,老夫上回到北京的时候,这朝阳门外可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这会儿怎么。。。。。。”

    被他怎么一说,刘良佐也觉得不大对头了。他上回来北京的时候,朝阳门外也没如今这样清冷啊。

    虽然今年北京城都换了两回主子了,可毕竟没有大打出手过,而且大清国定鼎北京都半年有余了,怎么都该恢复点人气了吧?

    “二弟,这边怎么那么冷清?”

    被刘良佐唤为二弟的是镶黄旗汉军甲喇章京刘良臣,他是在崇祯四年的大凌河兵败时随祖大寿降清的——祖大寿本人那次是诈降,后来又找机会跑回大明朝了。而刘良臣则是真投降,到现在已经当了整整13年的汉奸,深得满洲主子的信任。

    在刘良佐叛明投清前,他正带兵跟着豪格、鳌拜在大同府苦战!

    因为大同明军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土地改革”,给所有的战兵都分了至少100亩土地。所以大同军的士气有了显著提升,战斗力也上了个台阶。

    而且姜瓖也不是傻瓜,早就提防着清军背盟。所以非常认真的布置了镇虏卫和安东中屯卫的防御。前者正对宣府方向,后者则对着代州。两处军民,都在大同总兵官司的命令下坚壁清野,时刻备战。

    所以进攻大同府的清军一开始就陷入了困境,奇袭没有能得逞,还陷入了一场场的攻坚苦战——不攻坚则无法就地获取补给,而攻坚则会损兵折将。

    豪格提议从山西撤退转用兵力于山东,也有这方面的因素。。。。。。

    而刘良臣所在的汉军,更是攻坚城,打硬寨的急先锋,损失更是惨痛!现在又看见哥哥狼狈来归,心情就更是郁闷了。

    所以听到刘良佐的提问,就是沉沉一叹:“大哥,你难道没听说圈地、占房、投充?今时的北京城,早就不是往日的北京城了。。。。。。住在里面的人都换种了!”

    刘良佐和许定国闻言都吸了口凉气儿。

    这时刘良臣又道:“大哥,您和许总兵的兵马不能入城,就让他们在朝阳门外安营扎寨。。。。。。可不能擅离营寨,也不许扰民。现在北京城外的土地大多叫八旗给圈占了,种地的都是包衣奴才。他们虽然是奴才,可也比汉人要尊贵!”

    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