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抢救大明朝 >

第157章

抢救大明朝-第157章

小说: 抢救大明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外,西圃和大功坊北面的应天府学则成了临时朝堂。

    顾君恩和王承恩到了大功坊门外的时候,同时愣了一下,因为阔大的府门居然大开着!门口全是红袍侍卫,还有三个身着蟒袍的大官,立在门内迎接。王承恩认得他们俩,分别是护国公吴襄,定国公徐允祯和安国公吴三辅。现在大明朝就六个国公,除了这仨之外,就是成国公朱纯臣、英国公张世泽和黔国公沐天波。

    现在黔国公沐天波在昆明,成国公朱纯臣去了凤阳,英国公张世泽忙着得罪人,剩下的三位都来迎接顾君恩和王承恩了,这规格实在不低了。

    顾君恩和王承恩是来同朱慈烺商量招安的,又不是和大明平起平坐的国家派出的使臣。之前出动一个侯爷远迎,现在又来了三个国公引荐,怎么看都有点不对啊!

    “王公公,许久不见了!”

    就在顾君恩和王承恩从马背上下来的时候,吴襄已经大步上前招呼了,然后又冲顾君恩拱拱手,笑道:“这位一定就是顺国的国使顾军师吧?在下大明抚军大元帅府军政卫指挥使,护国吴襄有礼了。”

    什么?顺国?听着有点变扭,这名没起好啊!

    顾君恩皱了下眉头,也冲着吴襄行了一礼,“在下顾君恩,奉闯王令旨南来。。。。。。”

    “等等,”吴襄一脸惊讶,“闯王?怎么还是闯王?不是已经登了两次极了吗?怎么还是王呢?”

    这下王承恩也皱眉了,插话道:“国公,你这话是何意思?难道朝廷认了李。。。。。。闯王是一国之君了?”

    “他难道不是一国之君吗?”吴襄反问道。

    “这个。。。。。。”

    顾君恩眉头大皱,“难道大明不再以天下共主自居了?”

    “这事儿还能自居吗?”吴襄一脸不解地问,“顾军师,自居天下共主是自欺欺人。”

    顾君恩还真回答不上来。

    王承恩却问:“那大明和大顺当如何相处?”

    “自然是平等国礼,至于是敌国还是兄弟之国。。。。。。”吴襄道,“那就得看能不能谈得拢了!”

第261章 太子不背锅() 
朱慈烺才不会接受李自成的称臣呢!

    好不容易才把连年亏损的北方市场的锅甩出去了,让老李称臣了不等于把个黑锅又捡回来背了吗?好处一点没有,守土保民的责任倒是比天还大。如果守不住北方,朱慈烺还得背上失地之责,还会被后世扣上不抵抗太子的帽子。

    而老李则可以“无锅一身轻”,在大明的羽翼下休养生息,把抵抗清军的责任推给朱慈烺,还可以名正言顺向朱慈烺要钱要粮,顺便再找机会图谋大明江南的半壁天下。

    如果现在执政的是崇祯那个背锅天子,兴许会中李自成的圈套。可朱慈烺哪是那种只要面子不要里子的主儿?

    所以招安李自成的事儿,还没开始就已经黄了。

    在朱慈烺这里可以商量的就是大明大顺要不要做兄弟,一块儿抵抗大清的问题。

    “顺国军师顾君恩,恭请大明抚军太子金安。”

    “王承恩恭请太子殿下金安。”

    顾君恩和王承恩是在大功坊内最大的一座厅堂——大功堂见到朱慈烺的。

    徐达留下的这所宅邸是国公府,里面的建筑是没有半点逾制的,但是二百年来魏国府一直都兴旺发达,直到“南京阉党之乱”前都没有半点的衰弱。所以大宅内的建筑大多翻新过几回,而且每次翻新都会愈加富丽堂皇。大功堂也不例外,虽然不能和北京皇宫内的殿宇比大小、比气派,但是也比精致、比奢侈,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赐座!”

    朱慈烺笑着一抬手,指着大功堂内两侧摆放的椅子,让王承恩和顾君恩落座。

    “王伴伴,”然后他对王承恩道,“真是苦了你啦。。。。。。这次既然到了南京,就不必再回去了吧。”

    王承恩苦苦一笑:“不回去,永王和五皇子怎么办?袁贵妃怎么办?”

    朱慈烺笑道:“和局如果成功,他们自然可以放归。。。。。。顾军师,你说呢?”

    “那是当然的。”顾君恩点了点头。

    朱慈烺又道:“不知顺国准备如何同我大明相处?”

    “两国。。。。。。”顾君恩想了想,“两国以兄弟相称如何?”

    “可以啊,”朱慈烺笑着点点头,“以后大明大顺就是好兄弟了。”

    “两国能不能联手抗清?”顾君恩又问。

    “这个。。。。。。”朱慈烺想了想,道,“我大明是要抗清的!因为清国是夷狄之邦,杀戮成性,还要毁我名教,废我礼仪,掘我孔子、孟子之墓,凡读书习字者,都要抗清到底的!”

    顾君恩当然知道讨东虏檄的内容,不过他并不相信大清会倒孔子的斗。

    朱慈烺接着道:“如果顺国要和我国联手抗清,那就必须承认讨东虏檄的内容,为了保孔子,保名教而战。。。。。。顺、明虽两国,但终究是诸夏而非夷狄吧?”

    “那是自然!”顾君恩重重点头。

    朱慈烺又道:“另外,本宫的两位弟弟和庶母袁氏现在还安好吧?”

    “自是安好,”顾君恩道,“我家皇爷也是仁义之君,当然不会为难孺子妇人。”

    朱慈烺点点头,“那么贵国什么时候能放了他们?现在两国已经是兄弟之邦了,再扣着他们与礼不合吧?”

    顾君恩笑道:“千岁爷一定是熟读春秋战国之史的,总该知道当时列国外交时常常会互相派出人质。既然千岁爷认顺明是兄弟之邦,那么就两位小王爷在长安做客吧。”

    朱慈烺微微皱眉,这个顾君恩还是有点狡猾的!

    “战国时期没有人会把友邦国君的夫人扣为人质吧?”他顿了顿,“而且你们扣了我国两位皇子为质是不是多了一些?本宫一共也就三个兄弟啊!

    要不这样吧,永王就留在长安为质,将袁贵妃和五皇子放归金陵如何?”

    “这个。。。。。。”顾君恩想了想,笑道,“本使不能做主,须得回去请旨。”

    朱慈烺点点头,又道:“王承恩是为了照顾本宫的两个弟弟和庶母才不得已留在贵国的,其忠义之行堪比三国时候的关羽。”

    关羽?王承恩苦苦一笑,自己这个关羽把刘皇叔给坑了,还帮刘阿斗夺了他爸爸的大权。。。。。。。

    朱慈烺接着道:“不如就让王承恩护送袁贵妃和本宫的五弟一同返回。至于定王,贵国也应该待之以礼。”

    “我国是礼仪之邦,待定王以礼是肯定的。”顾君恩道,“至于是否能让王公公护送袁贵妃和五皇子返回,还得由我家皇爷做主。”

    “如此也好,”朱慈烺点点头,“今日就谈这些吧。至于两国的边界怎么分,又如何联手抗清,又该如何设立使馆,又要如何通商等等的,咱们慢慢再谈。”

    他又对王承恩道,“父皇如今就住在西圃,稍后就安排你去觐见,将袁贵妃、永王和五哥儿的情况和他说了。”

    。。。。。。

    就在王承恩和顾君恩同朱慈烺见面的七天后,大明的使臣就大摇大摆抵达了太原府。

    当然了,抵达太原的并不是从南京派出的使臣。这年头也没火车,而且中原大地兵荒马乱的,一个使团从南京到太原可没那么快。

    现在抵达的是从大同府而来的使者骆修身,他是来欺骗李自成的!

    虽然他反对联清坑李,但是他说的话在大同也没啥分量,王永吉、姜瓖、高第都不爱听,所以也就没什么办法了。

    太原府现在显得非常萧瑟,甚至比大同还不如!

    骆修身一行人入城时正时一天中最热闹的正午前后,但是太原城池中依旧清清冷冷,市面无比的萧条。

    街道两边大部分的商铺都倒闭了,就是勉强开业的,也没几个客人。

    “这市面也太差了吧?”骆修身眉头一皱,就向陪同他入城的一个大顺的官员发问。

    这官员也是个北京出来的贰臣,姓王,名白洲,是崇祯16年的进士,和骆修身原是认得的。因为他是河南人,老家还被大顺统治,所以现在并没有背叛李自成,还在当大顺的官。

    听见骆修身的问题,他只是苦苦一笑:“又是兵祸,又是助饷,最要命的是乡间的农户都不交租子了。所以太原的士绅都穷困下来了,士绅无钱,生意就难做,市面能不萧条?”

    “原来如此,”骆修身点点头,“总算是让贫苦的农户得了温饱。”

    “的确如此。”那官员答道,“夏天的时候还连日下雨,总算缓了缓旱情,今年太原府的小民倒是容易活了。

    另外,漕运因为兵祸阻断,也让江南的丝棉到不了山西。山西的土布也能有点人买。。。。。。若是皇爷能好好经营,老百姓的日子总能好过一些。”

    小农经营,讲究的是男耕女织。明末因为江南丝棉太盛,而商业流动又不加限制,所以北方的“女织”收到了极大的冲击。而“女织”向来又是小农获取现金收入的重要手段,在“女织”失去市场后,农户们就很难得钱。而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改革后,朝廷又要多收银子少收实物。

    对于工商发动的东南而言,多收银子其实是好事儿,但是中原、西北情况相反,农民的手工业因为江南丝棉的冲击失去市场,得钱不易,只能贱卖粮食换取银子交税。

    而如今闯王不仅“三年免征”,而且还不在保护地主士绅的利益,又切断了江南手工业品的运输途径。对于贫下中农们而言,日子的确在好转。

    但是太原的士绅却对李自成的统治深恶痛绝!

第262章 人去哪儿了?() 
“皇爷,好消息,好消息啊!”

    牛金星的声音老远就传到了正在原本的晋王府,现在的大顺皇宫的大殿内,眯着一只眼睛看着袁宗第从襄阳送来的塘报的李自成的耳中。

    李自成抬起眼睛,就看见牛金星飞步而来,然后下跪叩首道:“皇爷,大同的明朝代藩答应和咱们联手了!这下咱们可以狠狠教训一下鞑子了!”

    “什么?”李自成的眉头轻轻一拧,“这就答应了?提了什么条件没有?”

    “没有提。。。。。。据骆修身说,代藩刚刚接到了朱家小太子的蜡丸令旨,令旨上让代藩和咱们大顺联手抗清的!”

    李自成沉默了一下,突然将目光投向了一旁的宋献策:“军师,你怎么看?”

    宋献策道:“皇爷,袁侯的塘报上不是说朱家太子派了个侯爷去太平府迎接顾军师吗?”

    李自成点点头:“看来朱家的小太子也不愿意和额再打生打死了!”

    “另外,今天还收到马将军派人送来的塘报,塘报上说了张献忠攻破成都府的事情。”宋献策又道,“张献忠素来有称帝的野心,如果在成都称了帝,接下去多半会东征湖广。”

    “哼!”李自成哼了一声,似乎对张献忠入川颇为不满,因为他也想把四川这个天府之国占为己有。在九月初的时候,就派制将军马珂率部入川抢地盘,估计现在已经和张献忠打起来了。不过李自成现在主要的注意力摆在山西,没有太多的余力用在四川。马珂能不能打赢,他也没什么把握。

    宋献接着策分析道:“之前朱家太子还和江南的勋贵、勋臣在南京动了刀兵,这可是撕破脸了!。。。。。。而且左良玉那厮也参与其中了。所以臣以为,朱家太子没那么容易就掌控了东南的大局,接下去残明那边很可能还得内讧!”

    “说的也是啊!”李自成摸着大胡子,吐了口气,“他都自顾不暇了,想来也不会和额为难。额也不指望他们帮,只要他们不在额和鞑子血战的时候捅额一刀就中了!”

    “不会的,”宋献策笑着,“唇亡齿寒的道理,朱慈炯一个小孩子不懂,王永吉、姜瓖、高第这三只老狐狸还会不知道?”

    李自成点了点头,正想和宋献策继续商议的时候,又有人来报告,驻守固关的果毅将军罗虎已经奉诏抵达了太原,现在就在宫外候见。

    “快请潼关伯来见!”李自成脸上的笑意更浓了一些。

    这罗虎是孩儿营出身的将领,是李自成看着成长起来的,说是情同父子也不为过。而且罗虎率领的部队因为骨干都是打小跟着李自成打天下的“孩儿”,所以对大顺特别忠诚。打仗又特别勇猛,悍不畏死,是如今各营之中最可靠的力量。

    也正因为如此,李自成才叫罗虎守卫固关,扼守由井陉入山西的孔道。

    罗虎很快被带到了李自成跟前,行了一礼,抬起头后,李自成就看见一张满是愤恨的面孔。

    李自成看着罗虎,用长辈才有的口吻问:“小虎,怎么啦?有人欺负你了?”

    “皇爷,不是孩儿叫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