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抢救大明朝 >

第125章

抢救大明朝-第125章

小说: 抢救大明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的郑森虽然只是南京国子监的一介生员,不过却已经是朱慈烺最想拉拢的财子了。郑森的爸爸可比朱慈烺的爸爸有财多了,真正的富有二海——凡是在南海、东海过往的商船都得他们家交保护费!可比崇祯皇帝的“富有四海”实在多了。

    明末首富,非郑森之父郑芝龙莫属啊!

    想到这里,朱慈烺微微一笑,对郑森道:“郑师兄何故站立一旁?”

    师兄?

    钱谦益、郑森、柳如是三人都是一愣。虽然朱慈烺让钱谦益当了讲官,名义上算是老师,但是依照惯例,朱慈烺是不会称钱谦益为“恩师”或“老师”,只会称其“钱先生”。钱谦益自己都不是“老师”,他的弟子怎么就变成“郑师兄”了?

    “师兄,过来坐吧。”朱慈烺看到郑森在发愣,态度就更热情了,把“郑”字都去了,直接叫“师兄”,还让郑森坐到自己身边。

    “殿下让你坐,你就坐吧。”钱谦益当然是个识时务的好老师,马上就明白了朱慈烺的意思,便笑着吩咐郑森坐到朱慈烺的身旁。

    郑森得了老师的言语,便向朱慈烺行了一礼,“学生遵旨。。。。。。”

    “唉,”朱慈烺摆摆手,打断道,“师兄怎么在本宫面前自称学生?辈份都乱了。你我都是钱先生的弟子,你入师门在前,当为师兄,本宫入门在后,是师弟。以后你称本宫为师弟,自称为兄即可。”

    “愚兄谢坐。。。。。。”郑森硬着头皮行了一礼,走到朱慈烺跟前,已经有伺候的侍女给他搬了张绣墩,郑森在朱慈烺身边坐下,却只沾了小半个臀部,显得非常拘谨。

    “师兄宽坐。”朱慈烺笑了,道,“以后师兄要常在本宫身边走动,不须这般拘谨的。”

    走动?郑森又是一愣,偷眼打量了一下钱谦益,钱谦益也是一头雾水,他没有向朱慈烺举荐过郑森啊。

    实际上他都没想带郑森北上,只是来南京请他的龚鼎孳不怎么对郑森大为赞赏,提出邀请,他这才把郑森带来的。。。。。。

    “千岁爷是要给大木授官吗?”一旁的柳如是笑着插了句话,还真是插得恰到好处。

    朱慈烺点了点头,笑道:“师兄是钱先生的高足,文章才华一定不差,本宫正是用人之际,自当破格大用。”他顿了顿,“钱先生,能否让我师兄到本宫的大元帅府长史司充任录事并兼任东宫侍书?”

    大元帅府的长史司相当于朱慈烺的办公厅,长官称长史和同长史,由毕酒城和苏子文两人担任。而录事则是长史的属下,并不是什么大官。而东宫侍书则是太子讲官队伍中的一员,任务是管理太子的书籍,并不能称“先生”,所以不算太子的老师。

    这两个官职虽然不大,其实也不需要郑森真的去任职——长史司有好些个录事,朱慈烺身边也另有侍书——但是这个任命对提升郑森在十八芝集团之中的地位是非常有用的。

    十八芝集团虽然以郑芝龙为首,但这个集团并不是郑氏的私人产业,更多的是一个江湖帮会。郑森要成为少主,就必须得到其他帮会成员包括郑氏家族叔父辈的认可。

    而抚军太子的支持,就能让郑森在十八芝帮会中脱颖而出!

    同样的,朱慈烺也需要一个和自己关系亲密的师兄去掌控十八芝海商集团!

    钱谦益转眼间就明白了朱慈烺的心意,当下就笑着对郑森道:“大木,还不谢过千岁爷!”

    郑森虽然没把其中的关键都想透,但是他也知道朱慈烺的支持对自己有多重要,连忙起身给朱慈烺叩头,“臣郑森叩谢千岁。”

    朱慈烺笑着抬了下手,示意郑森起身归座,“师兄不必言谢,如今大明天下风雨飘摇,本宫受命抚军,正需要师兄这样文武双全之士的辅佐。”

    “谢过师弟殿下!”郑森的语气还是恭恭敬敬的,不过却已经改了口。

    “师弟殿下。。。。。。”朱慈烺笑着,“以后就这样叫吧。”

    。。。。。。

    大原府城中,这些日子,戒备比起往日,又加强了几分。城内城外的百姓,凡是有把子力气的,都被大顺军征募起来,发疯一般的挖土叠石,修补城廓。城外的护城河已经加深加宽,女墙城垛,也都加厚加高,守城的各种战局也在全力打造准备。

    分驻在山西各处的大顺军士卒,也第次收缩,主要集结于固关(井陉)到太原府城一线,准备节节抵抗即将入寇山西的鞑子大军。

    在六月和即将过去的七月间,明、顺、清三方之间出现了诡异的平静。

    已经成功入主北京的大清一方,在将大顺军逐出北直隶后,就基本停止了进攻性的行动。在西线止步太行山,南线则止步于大名府、彰德府,以及济南和东昌两府的北部。

    而大顺朝一边,则在山东、河南、山西等地收缩兵力,接连放弃了大片地盘,将主力部队调往陕西以及山西太原府一带。

    摆出由西向东和清、明两家争夺天下的姿态。

    而山西首府太原,似乎就要成为下一个顺清决战的焦点所在了!

    太原街头,总有大队大队的蓝袍顺军往来,也不知是要在城内布防,还是要开出城外去东山上筑垒?

    而在晋王府内,几个大顺的官员,正在大殿上低声的向李自成回事情。而李自成看起来也消瘦了一点,目光却加倍的炯炯有神。他也没坐在御座上,而是立在一张案几后头,看着铺在案几上的地图,皱着眉头,似乎在冥思苦想着什么。

    如今的局势和历史同期不大一样,大清看起来没有那么强大。而大明则隐约有中兴的苗头!在案几上铺开的山西地图上,大明朝还控制着大同府的地盘,还在大同府摆了一王、一督、二总兵!

    其中一王是十三岁的代藩王朱慈炯,一督是三边总督王永吉,二总兵则是大同镇守总兵姜瓖和宣府镇守总兵高第。不仅实力不小,声势更是浩大!

    正因为大同明军的存在,让李自成所面临的来自清军方面的压力大为减轻。大同的代藩目标挺大的,总归可以牵制一部分清军。如果两方面可以联手,山西也是有可为的。

    不过大同方面对于大顺、大清的态度,却让李自成有点头疼。

    “皇爷,咱们派去大同的使臣又叫王永吉和姜瓖杀掉了!还有传闻说,王永吉和姜瓖向北京派去了使臣,准备联合鞑子一起攻打咱们!”

    “皇爷,咱们潜伏在北京的探子来报,说鞑子正在和代藩谈判册封的事情,要封代藩做鞑子的亲王。谈妥以后,就要和代藩一起进攻太原了。”

    “皇爷,如果大同的明军投了鞑子,那咱们就首尾难顾了。而且山西各处现在都有反对咱们的士绅在举兵,根本稳不住局面,不如再退一步,回陕西老家去吧。”

第208章 大明,我们讲和吧!() 
听着手下人的报告和建议,大顺天子李自成的心头也涌出了无能为力的感觉。

    在退出北京的时候,他还觉得自己有的是手段可以施展。天下人心在他这边,山西的表里山河也在他手里,陕西那边更有关山之固,秦川之险,强汉盛唐的根基就在那里。哪怕失去山西、河北、河南,只要关中在手,大顺就有争夺天下的本钱。

    可他怎么也没想到,他前脚才出了北京城,后脚就从天下景从的共主变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原先盼闯王、迎闯王的人都没了踪影不说,山西省这边还冒出了不计其数的大明忠良,到处袭击大顺朝廷派出的官员和军队!最可气的是其中不少大明忠良在两月、三月的时候还都排着队弃明投顺,要当大顺的开国功臣。

    这才过了多长时间?就都幡然悔悟,要去给大明当忠臣了?你们早干什么去了?早点当忠臣,大顺军也到不了北京城,更不会在一片石和满鞑子血战啊!

    事到如今,他这个大顺天子真的有点后悔去北京城走一遭了。早知如此,还不如在陕西老家呆着,好好的经营一番,先把根基扎稳了,然后再行东征啊!

    不过手下说到弃山西而走陕西时,他那只瞎眼的眼眶就猛地一下抽搐,又开始隐隐作痛了。

    退出北京后的遭遇让他对陕西老乡的立场也产生了怀疑。他虽然是陕西人,但是他发家的地方却是河南、湖广。而在崇祯十六年十月,他率部攻入潼关,席卷关中之前,陕西的官军一直都是他的死敌!

    现在他真的能退回陕西,依靠那帮根本靠不住的老乡去对抗明朝和鞑子吗?

    如果陕西人也和山西人一样靠不住,他这个大顺天子还能退到哪里去?

    底下的人看着李自成一直不吭声,脸色却越来越难看。一个个都闭了嘴,一句话都不敢多说了。自打李自成出了北京,脾气变得有点可怕了。特别是李岩、红娘子夫妇的叛变,让大顺军中的河南人都有点吃不开,已经有好几个河南人莫名其妙失踪了。。。。。。。现在大家伙面对李自成的时候都有点提心吊胆,生怕触动了他的逆鳞,平白把命送了。

    大殿门口,这时候两位足智多谋的军师宋献策和顾君恩联袂而来了。两人看见一大群人都在殿中,却没人说话,李自成则低头不语,场面实在有点尴尬,就知道李自成又在为大顺朝的前途发愁了。

    两个军师忙给李自成磕了个头,起身后顾君恩就笑道:“皇爷,好消息啊!朱家太子已经稳住了山东的阵脚,大刀阔斧整顿了登莱七卫,还遣李岩、红娘子招揽泰沂群雄,封了不少山中指挥。另外,衍圣公孔胤植还发了讨东虏檄,宣称东虏是为毁我孔林,拆我孔庙而来!还要将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举扫地荡尽。。。。。。”

    “什么?你说什么?”李自成听到这儿就是一怔,瞪着一只独眼瞅着顾君恩和宋献策。

    “皇爷,”宋献策笑着,“朱贼太子失算了,这下要引火烧身了!”

    “大军师认为姓孔的是受了朱慈烺的指使才发讨东虏檄的?”李自成有点不解,“可朱慈烺为什么要这么做?”

    宋献策摇摇头,“不好说,许是要以外治内吧?”

    “以外治内?”李自成还是不大理解。

    顾君恩解释道:“朱慈烺以太子之位抚军摄政,已经架空了崇祯皇帝,恐怕将逼父内禅,此等行径在士大夫们看来就是不忠不孝!如果朱慈烺不为士大夫们树一个大敌,他恐怕就会被天下读书人群起攻之了。”

    “原来是这样啊!”李自成皱着眉头,“可他并不是真的要和鞑子打,对额们又有什么好处?”

    顾君恩道:“皇爷,他虽然不是真想和鞑子打,可咱们正好来个将计就计,遣使江南去和明朝讲和。”

    “可是额派去大同的使者都有去无回啊!”李自成皱眉道,“江南那边就不宰人了?”

    宋献策笑道:“江南那边当然不会斩杀咱们的使臣,毕竟永王和朱家五皇子还在咱们手里呢!”

    李自成一瞪眼珠子,“那更要杀了!朱慈烺还不盼着额杀光他的弟弟啊!他弟弟死光了,他的宝座才能坐稳啊!”

    顾君恩笑着,“可皇爷宅心仁厚啊,如果朱慈烺敢杀您派去的使臣,您一定会以德报怨,释放他的两个弟弟。”

    “释放他的弟弟?”李自成一想,也笑了起来,摸着胡子道,“额想起来了,额的确是以德抱怨的大善人啊!可是他不杀额的人,也不见得肯跟额联手啊!”

    “皇爷可以向大明称臣!”宋献策道,“他不是想要取崇祯而代之吗?如果能得皇爷称臣,那可就威望大涨,足以代父为君了。”

    “称臣。。。。。。”李自成眉头皱得更紧了,他可是好不容易才当上皇爷的,还没当出滋味就不当了?是不是有点可惜?

    “皇爷,”顾君恩又奏道,“遣使称臣并不等于真的称臣。。。。。。皇爷只要不接受朱家皇帝的册封,就还是大顺的皇爷。”

    宋献策也道:“皇爷,如今当务之急是将祸水引往江南!只要明清两家厮杀,咱们才能在陕西重整旗鼓,坐山观虎斗啊!”

    顾君恩进言道:“皇爷,如果不能和大明讲和,最晚十月间,大明的代藩就会和鞑子联手夹击太原。到时候太原不保,连陕西都会告急。咱们的根基太浅了,入关中还不到一年,在陕西各处都没扎下根。若是骤然遭到代藩和鞑子的攻打,只怕今日的山西,就是明日的陕西!”

    大顺军是在崇祯十六年十月初才攻破潼关的,十月初三孙传庭战死,秦军彻底崩溃,大顺军随即扫荡陕西。到现在还不及一年,距离李自成东征北京出发的时间只有两三个月。

    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大顺朝廷当然不可能在陕西扎根了。地方政权的建设只是浮在表面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