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皇帝分身-第49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多尔衮任礼亲王代善为定国大将军,又任豫亲王多铎为平南大将军。令他们攻取喜峰口、冷口、界岭口等蓟镇要塞,拖长战线。
此次出征,清国可谓是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全国出动。
从万历四十三年时,努尔哈赤正式确立八旗制度,每牛录核丁三百。父死子继,兄亡弟代。八旗为兵民合一,全民皆兵制,平时劳作,战时从征,军械粮草自备,有点类似府兵和大明开国时的士兵。
每牛录三百户主代表为旗丁,余下的兄弟子嗣暂不在兵册上,普通人家就称为“余丁”!
历史上,八旗兴起后每次出战,基本抢掠甚多,余丁闲散也踊跃出战。
皇太极还没死的时候,清国共有牛录792个,内满八旗410个,蒙八旗218个,汉八旗364个。满八旗约有九万二千旗丁,蒙八旗有八万三千六百旗丁,汉八旗有八万二千旗丁。
满蒙汉二十四旗,差不多就是拥有兵额,为近二十万人。
当然,除非遇到生死存亡的大决战,否则各旗不会全丁出动。这是兵事潜规则,就是朱子龙,也不会每次作战,把山东的朱家军全都带走。
随着皇太极的完蛋,以及几年内,后金这边给朱子龙搞惨了。
清国损失惨重,光八旗满洲战死者就超过八万人,余者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外藩蒙古等等,损失一样不计其数。
不仅如此,他们还失去外藩蒙古很多势力,虽然这些人战力不佳,但当炮灰还是不错的。
如,以前的科尔沁诸部,就有牛录648个,外藩蒙古,有牛录484个。
朱子龙的势力没有起来之前,每次清国征战他们出兵一半,声势浩大。
然并卵!
自从朱子龙的势力大成后,除了铁杆的科尔沁残部,余者大半脱离清国统治了。要么各自为政,要么想混水摸鱼,要么就是近亲明朝,要么就是仅仅只胆敢暗中和他们合作。
现在,多尔衮又建了八旗朝鲜,八旗日本,等等。勉强把数充了回来!
这些朝鲜人,日本人战力自然是战五渣,不过当炮灰,以及充当临时火枪手,还是可行的。
现满、蒙、汉、朝、日四十旗,兵额人数已经达到了十五万人。也就是这一次和李自成合作,清国这边所有的倾国之士兵数量了。
…………
全丁而出的代价,也就是清国像项羽一样,于死地而后生。
这样一来,困兽而战,倒也是超水平发挥了。
除了士兵,家属包衣也全部过来了,推运粮草辎重,搬理缴获,处理杂事等。所以总的来说,你硬要对外号称,二三十万大军,其实清国这边也说的过去。
朱子龙的白(磷)手榴弹和一些特殊物品的数量也不多,大战打到后面,还是以铁血和人数在拼。
你来我去的,坚持了两个月了,各有很大的死伤。
当然,大明这边主要死伤的是旧式军队士兵。同理,后金那边也是在牺牲炮灰为主!
谁都不能轻易的撤退,这也就给了李自成一个机会。
对朱子龙来说,边关李紫笼那里的朱家军完成任务后,根据他的要求,到时候转道到山海关那边,合围攻下山海关的后面,那么后金就完了。
前后这么一精税合攻,大事可成。
所以,他才在这里,坚持,坚持,坚持。并让皇后迁都跑路,就是想让自己没有后顾之忧。以及顺带的将那些让他失望的旧式百官,全都借李自成的手,血洗一下。
这样,应该死的人,可以大部分都死了,自己的名声也不会太坏。
何乐而不为之?
随着战事的残酷,本来还有些怀疑李自成是不是真心合作的后金方面。一听明朝皇帝迁都南下跑了,上下弥漫着一股狂热雀跃的气息,甚至有狂热分子喊道:“南朝将亡,配合流贼,国朝定鼎,就在今日!”
坚守的八旗,个个眼神残忍而暴戾。
个个身上浓厚的血腥杀伐之气,一身的明盔明甲,铁甲穿在外面,片片甲叶皆是以精铁打制。竞然是特意为对付火器子弹打造的!
清国最后的十几万人列阵,刀枪如林,旌旗似海,利用各种地形和战意,一直在与明军缠战。
要不是朱子龙是开挂的,这会儿,也许明军联军早就崩溃了。
只是……自己的主力就这样被,暂时拖住了啊!
军账内,朱子龙有些愤愤不平的心想。
月色下,朱子龙远望大明京师方向,对于李自成,他反而一点也不担心。
流贼最可怕的地方,是他们太会跑了,游击战天下无敌。毕竟不患贼聚只患贼散!
他们合军而攻京城,等大军回师之时,正好将他们一网打尽,彻底解决大明朝的心腹之患。
(未完待续。)
第902章 这真是,寒了守城将士们的心啊!()
李自成军攻向京师的消息传开后,江南和各省大明百姓,争论京师可以防守多久。
每每各城各镇的茶馆酒楼中,这都是热门话题。热闹时,甚至于可以通宵争议!
有人言,因前几天传出京城有鼠疫之故,京营损失很大,京城怕最多只能防守二三个月。
朱子龙在现代时,曾看过一部电影。
《大明劫》!
电影以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北京城瘟疫为历史背景,透过一将(孙传庭)一医(吴又可)的个体经历。
讲述了大明朝行将就木之时的风雨飘摇,“将军”和“医生”回天乏术,预示着大明朝的积重难返。
影片中刻画的大瘟疫,致使村户凋零、士兵锐减,浮尸于河而军医束手无策。最终,将军不得不忍痛烧死染病士兵后,挥师出城。
在真实的历史上,正是小小的老鼠,间接造成了北京的沦陷与明朝的提前灭亡。
历史记载,自明嘉靖始,明朝与蒙古边境之间常有变乱,致使许多汉人被俘或逃往蒙古草原。大面积的牧场被开垦为农田,改变了牧场的生态环境。
原本生活在草原上的老鼠生存空间被压缩,人与鼠接触的机会大大增加。同时,明朝末年恰又是,旱灾频发的年代,万历期间曾有过三次大旱,且均引发瘟疫。
旱灾肆虐,逃荒保命的不只是难民,老鼠也需到处寻找食物。较大数量的老鼠,因此进入人类的居住地,也就顺理成章了。
古代时医学不发达,鼠疫杆菌通过寄存在它们身上的跳蚤,将病毒传染给了难民。而难民的迁徙流动,又使病毒延伸到更大的地域。
《明通鉴》记载:“京师大疫,死者无算。”染病死亡之多,无法计数。
《崇祯实录》又记载:“京师大疫,死亡日以万计。”
此时的北京城,死亡人数之多,竟达无人收尸的境地——“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殓者”。
不起眼的老鼠,正是压塌京城防守的,最后一根稻草。
尼麻,tm的坑爹老鼠!
洪承畴倒是很想回师抢救京城,可惜朱子龙和得到密旨的王承恩,极力劝阻。
说什么,京师坚固,城墙高厚,城周更达六七十公里。别说守二三年了,那怕再无能,里面的守军和土豪们暗藏的粮食,也能让他们紧守一年。
已方前线,就快要和清军分出胜负了,此时万不可回师,这才压下。
在这种多事之秋下!
江南各省,一些人私下议论大明是否气数已尽,他们是否应该顺应潮流,降迎新主?
总体而言,大明上下各人,心思复杂中带着观望。
…
此时此刻的,大明京城内!
内阁宫殿中,数位不愿意迁都的内阁大臣,向其它官员咆哮道:“诸公是怎么想的?老夫上了多少奏疏,恳请诸位前来一起商议战事防守之计。皆如石沉大海……百万流贼他们难道看不到?还是他们心里有信心,光依靠京师的城墙,就能一直将流贼挡在城下不成?”
他们的语气中,满是愤懑、沮丧、无奈等种种情绪。
一张脸因为愤怒与焦躁变得通红如苹果,单薄老弱的身体绷得紧紧的,随着说话声音还不断颤抖。让室内的气氛除了压抑外,还是压抑。
回答他们的依旧是,其它官员的沉默和阳奉阴违的眼色。这一刻他们,体会到了曾经的皇帝和皇后,那种无奈的情绪。恨铁不成钢!
好一会儿,一名官员代表出来,回答:“城中士绅并不踊跃,皆环视观望,更有人言,李自成来则来,有何怕也?下官等也是无能为力。”
一言官闻言,叹息而怒骂起:“国朝优待官绅太过,陛下不过稍稍纠正之,他们就恐惧若此?难不成,他们以为,流贼会比皇上对他们更好?罢了,本官晚上出城,南下陪帝迁都。”
说完,原本就是清流贫穷官员的言官们,一涌而起,皆是离去。
残存官员大多仍然冷眼而看,却不多言,也不拦截。
对于一个支持四海国公,向士绅开刀的皇帝和皇后,其实这些人心中早有暗恨。
甚至于,他们中的不少人,还脑残的心想。流贼若真得了天下,自会有所改变,新朝新气象嘛,真要治国,还能离得了他们这些官员士绅?
但,这天下要是让四海国公,朱子龙乱了朝纲,那才是我辈读书人的恶梦。
宁要真小人(李自成),不要伪君子(朱子龙)。
显然,是他们心中的真实想法。
只是,这些人显然没有自知之明,朱子龙的节操是低。但和他们比起来,铁定算好人。他们才是真正的伪君子,大明的驻虫!
内阁宫殿内,皇帝走后,他们自己选出来的清流内阁成员之一。
李邦华将眼前的一切看在眼中,突然站起来断然道:“天下事有可权者,大明江山社稷为重。京师虽固,不外坚守二三月。事情太急,老当决定派人暗中去前线,哀求四海国公,让山东守军出兵!”
李邦华此言一出,四座皆惊。
一东林党官人却是大叫:“召山东军?岂不闻曹孟德董卓之事乎?”
另一官员更是口出狂言,皆诛心之言:“只恐前门驱虎,后门进狼,重蹈我大明,变汉末献帝之祸也!”
李邦华刹那间,双手颤抖了一下,瞬间脸色铁青。无话可说!
这都时候了,这些人还在党争内斗,简直就是不作不死啊!
当然了,以他们的小人之心,确实是会这么想的。
在前线,有其它明军牵制朱家军一起作战。
而在大后方,皇帝失德而走(他们认为失德),如果山东朱家军趁人之危而入,立下大功。部下们像宋朝时一样,强行拥立朱子龙为帝,也不是不可能的。
到时候,以朱子龙这个国公爷,对他们各种压制的狠劲,估计以后没好果子吃。
怀着这种想法,自然他们也就在作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
所谓,“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
用来形容他们,真是再准确不过了。
“够了!”“够了!”“够了!”“够了!”“够了!”“够了!”
此时的内阁宫殿内,残存百官和新内阁成员,皆是拂袖而起,话不投机半句多,不欢而散。
…………
数日后,李自成军攻破,居庸关、紫荆关等处城防。
距离兵临城下了,亦然不远了。
遥望四郊烟焰障天,流贼在焚掠京畿各城,杀人放火无恶不做。当然用的借口很好听,叫做解放大明百姓于水火之中。
京中日拨探马和夜不收出去侦查一二,然多被李自成的贼军掠入营中,少有能回来的。
巍峨京师屹立,颇带凄迷之色,雄伟的城墙上,守军迷茫不知所为。
几百年前的现在,放眼世界各国,东西各方,唯有大明,有这么大的城池,是为世界之奇迹。
然而,这么一座奇迹之城,也在内斗中形同虚设了。
守将之一符应山在城墙上,看着远方和边上的大将军炮,心中叹息。但愿依靠这一二百门火炮,和高大的城墙可以紧守半年左右吧。
只等大明联军回师,李自成的威胁定然立解。
现在嘛,只少自己守的永定门,绝不能失守。
永定门,是明清北京外城城墙的正门,位于北京中轴线上,于左安门和右安门中间,是北京外城城门中最大的一座,也是从南部出入京城的通衢要道。
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寓“永远安定”之意。
城楼形制一如内城,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式建筑,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顶,面阔五间,通宽24米;进深三间,通进深10。50米;楼连台通高26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