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唐英歌传 >

第25章

大唐英歌传-第25章

小说: 大唐英歌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时候,同辈之中总会有那么一个背影,就像三十年前在这富悦酒肆中的“七绝圣手”和“草堂画圣”,让你只能遥望却无法触碰。

    富悦酒肆往北在行二十里地,就是东土大唐的帝都长安城。

    长安城周长约三十五公里,是海西帝国首都君士但丁堡的七倍,是白奕帝国首都鞑迈狮城的六倍,乃是当世规模最大,人口最多的超级城市。据说大唐立国之时,为了镇压龙脉气运,参考周易六十四卦设下整个长安城的布局。

    长安外城四面各有三个城门,总计十二座城门,贯通十二座城门的六条大街是全城的交通干道。东面三座城门是:通化门、春明门、延兴门,南面三座城门是:启夏门、明德门、安花门,西面三座城门是:开远门、金光门、延平门,北面三座城门是:光化门、景耀门、芳林门。

    芳林门边上就是皇城,皇城位于长安城北部中央,形似长方形,南北一千四百九十二米,东西两千八百二十米。整个皇城中部为太极宫,正殿为太极殿。皇城东为太子东宫,西为宫人所居的掖庭宫。皇城接宫城之南,有东西街七条,南北街五条,左宗庙,右社稷,并设有中央衙署及附属机构。

    朱雀大街纵贯长安城南北,就如同分开阴阳的天际线。它将宫城的承天门、皇城的朱雀门和外城的明德门衔接在一起,把长安城分为了东西对称的两部分,朱雀大街以东是万年县,朱雀大街以西是长安县。东、西两部各有一个商业区,称为东市和西市。

    城内南北十一条大街,东西十四条大街,把居民住宅区划分成了整整齐齐的一百一十坊,其形状近似一个围棋盘。整个布局隐含易数玄妙,通过吸收长安城喧杂的凡尘气息,稳定国运走势,可谓是大师之作。

    长安城东三门之一的延兴门,由东向西的客商旅人正依次通过这座巨大的城门进入长安城。李阎浮随着人流缓缓前行,看着面前巍峨的城楼,心潮起伏。正所谓近乡怯情,他的父母和妹妹就生活在长安这座雄伟城市之中。

    这座雄伟的城市匍匐在大唐西北大地,它前所未有的雄姿就像威压在敌国心中的巨石。突厥、吐蕃、契丹、白奕,有多少异族想征服它?却又一次次挫败。这座城市从大唐开国至今从未陷落,谁也不知道这么多年来,有多少英雄儿女为了它,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李阎浮十二岁那年,曾经在长安城居住了一个月。因为他特异的体质,其父李思泉将其送入密宗祖庭“青龙寺”学习佛门心法,希望能让他引灵气入心室,打通心脉顺利踏上修炼之路。

    位于延兴门内的青龙寺与太史局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青龙寺历代优秀传人中有不少都加入太史局,替大唐皇帝效力。现任太史令迦叶志忠年轻时曾在青龙寺学艺,现任夏官正张遂更是名正言顺的青龙寺传人,在佛门法名“一行”。

    岐山派李家与青龙寺可谓是相交多代,青龙寺第一代掌门“不空法师”与岐山老祖李淳风同为大唐四大人仙级高手。李阎浮进入青龙寺学艺之事得到了不空法师的极大重视,在不空的指示下青龙寺当代掌门慧藏亲自出面,将李阎浮收为俗家弟子。

    慧藏不但将青龙寺三大秘传之一的莲花月轮经悉数相传与李阎浮,还亲自出手试图以自身功力帮助李阎浮打通心脉。可惜由于李阎浮体质特殊,最终还是失败了。

    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慧藏和李阎浮却结下了深厚的师徒之情。在李阎浮离开青龙寺前,慧藏将前辈僧人游历海西时所写的一本游记交给了李阎浮,这本游记中有关于海西脉轮修炼法的粗浅描述。李阎浮也正是因此决定离开大唐,前往“北俱芦洲”海西帝国学艺。

    这些种种前情往事,随着李阎浮走进延兴门,再次浮现在他的眼中,一样的雄城却物是人非。龙鸦夜风站在李阎浮肩膀上好奇地左右张望,它仿佛感受到了李阎浮的心情,用小脑袋摩擦着李阎浮的脸以示安慰。李阎浮想起临行前老祖李淳风的交代,平复了澎拜的心潮。

    大唐如今看似平静的政局下,却隐藏着汹涌的暗流。

    御史台宇文融清查全国的逃亡户口及籍外田地,改善了朝廷的财政状况,却因此引来士族阶层的非议。崔、卢、郑、王四大世家力挺朝廷改革,但是弹压不了众多中小世家的激烈反弹。为了摆脱被动局面,皇帝李隆基决定在明年重开科举。不管士族还是寒族,唯才是举,朝廷要不拘一格用人才。

    但是科举一旦成为常例,将对士族的生存根基“九品中正制”造成极大地冲击。原本那些学富五车代代传承的大世家还好,不管怎么考都占据不倒之地。而那些中小世家将再次受到打击,很有可能在与寒族的竞争中落于下风。

    在此基础上儒家广收弟子,建立了官学和私学,为寒族子弟提供晋身之阶。

    大唐朝廷扶植儒家建立了官学“国子监”,现任大祭酒韩昌黎,三大讲经博士柳河东、刘宾客、孟襄阳。私学中最著名的是“白鹿洞书院”,由白鹿先生李澹之和清溪先生李梁园共同执掌,这六人并称“当世六大名儒”。

    儒门这“两学”一开,在中小世家的要害处再次插上一剑。

    要知道这方世界从远古洪荒时代起,修炼之学就极其兴盛。历经商周封神大战、唐初取经西游,武学道法早已深入人心。虽然在一千八百年前因岄域入侵,导致天地大变,修炼之法出现断代失传。但世人早已摸索出了一条全新的修炼之道,尤其是历史悠久的士族,家族子弟几乎人人习武修炼。

    大唐行政建制分为道、府、州、县四级,全国共有一千五百七十三座县城。可以这么说,这些中小士族不但把持着县一级地方政权,甚至还将触手伸向州、府一级的地方政权。许多州府衙门的基层官员长期由中小世家掌控,他们贪图享乐,利用手中的权利勾结地方门派,搞得是一团乌烟瘴气。

    朝廷设置的三大监察机构,抛开丽竞门不谈。

    文有御史台按察地方,正八品下的监察御史执掌巡按四方之权,纠察贪腐、肃正纲纪。一些中小世家的贪官污吏被御史台或抓或杀或流放,狠狠地处置了一批。就这样仍然有人无所畏惧,敢于顶风作案。

    武有太史局镇压四方,两千一百人编制的秋衙卫士师不但要应付地方门派的江湖仇杀,还要处理中小世家之间的矛盾冲突。任何修士、任何门派、任何世家只要敢触犯唐律疏典,私自出手打杀仇敌,都要受到秋衙卫的追捕通缉。

    这一文一武两道枷锁架在中小世家的头上,让他们不敢在明面上表达自己的不满。不过他们暗地里的手段却层出不穷,更有甚者,居然敢里通外国与白奕勾勾搭搭眉来眼去。现如今更是连太史局的虎威,也敢碰一碰。

    清河崔氏嫡传子弟崔灿失踪一案疑点重重,李阎浮堂兄李云景身怀岐山派独门秘技也居然被害身亡,这幕后黑手不但心黑胆大,手段也很高明。在大唐如今的朝局下,这个案子就像浇向油锅的水,激起阵阵沸腾。

    李阎浮一边想着一边走出了延兴门,青龙寺就在他右手边。李阎浮站在城墙下眺望着青龙寺,突然身边传来了一阵惊呼声,他若有所感地抬头一看,一块巨大的石头正从城墙上掉落下来,笔直地落向他的头顶。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二章 城中偶遇() 
长安城墙高约二十米,底宽十八米,顶宽十五米,顶部通道可供至少五匹马并行通过。为了提高城防能力,玄宗李隆基登位之后,在各个城门旁的城墙上安置了抛石炮。每门抛石炮日常配备三百斤重的石弹六枚,战时如有需要可以临时追加。三百斤重的石弹平时就这么堆在城墙顶部的通道上,守城的士兵早就习以为常根本不会去多加留意。

    今天倒是奇怪的很,这诸多石弹中的一枚,不知怎么的就会从城墙上掉落下来。巧的是偏偏还是如此精准地掉落到李阎浮头上,这其中的蹊跷恐怕也只要当事人才能得知了。

    延兴门的青龙寺旁停着一辆马车,外表看上去毫不起眼。一位三十岁左右面圆耳阔的男子身穿绿色锦袍、腰系金丝玉带,走出青龙寺的大门。他正拉开马车的帘子,正准备上车,就正好看到石弹从延兴门的城墙下掉落。这名男子放下布帘,转身对一位车夫模样的老年男子说道:

    “钟叔,快快救人!”

    话音才刚刚落下,老年男子还来不及迈出脚步。两人就看见李阎浮身上浮现出一道耀眼的光芒,虽然站的不近,两人都感受到了一阵暖意。这道光仿佛大日照耀一般,温暖着世间万物。

    李阎浮抬头看着下落的石弹,不急不忙地掐了一个法决,身上真气游走,使出了阴阳混洞三元气之大日变。他身上的光芒化为一道屏障,托着石弹缓缓下落。李阎浮闪开一个身位,让石弹落在自己身前。

    周围南来北往的客商和旅人看到这一幕,纷纷发出惊叹的声音。各种议论都有,有骂守城士兵玩忽职守的,有夸奖李阎浮修为强横的,还有人换位思考商议着如果是自己该怎么逃脱的。

    大唐儒家学说兴盛,皇室也不禁言谈。这民间对任何事,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曾有一位乡中耆老上书朝廷,谈及对春种秋收的种种建议,当今皇上李隆基也欣然批复,传为了一时美谈。

    像李阎浮这种光天化日之下大秀修为神通的修士,大唐也数不胜数。远的不说,就说那“七绝圣手”和“草堂画圣”在富悦酒肆大战一场,何尝不是一种人前显圣呢。

    这一会功夫,守城的士兵就连忙赶来向李阎浮道歉。路边的行人也有不少人上前嘘寒问暖,关心一二。李阎浮也不生气,一一谢过后,开始再三提醒把守延兴门的士卒,要注意防备石炮弹药的安全问题。

    “钟叔,你怎么看?”绿袍男子站在马车旁,问道。

    “王爷,这事有蹊跷。”老年男子微微弯着腰,“我大唐军备严谨,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这三百来斤的石弹砸下去,一般人早就被砸成肉泥了,民间物议必然沸腾。也就是这位少侠修为惊人,才躲过这一劫。”

    这绿袍男子乃是玄宗李隆基的第三子,忠王李浚是也。因其生母杨贵嫔身体不适,今天特意来青龙寺为母妃祈福。不想才出寺门,就目睹了这惊人的变故。

    “能够在天子脚下做出这样的事情,这手段不像常人能为。”李浚想了想说道,“而且本王觉得,这事根本就是冲着这位少侠去的,完全就是想置其于死地。”

    “也不知这少侠是何许人也?值得仇家费这么大心思。”老年男子疑惑的说。

    “本王也很想知道。钟叔,你且去请他过来相见。”李浚吩咐道。

    “是,老奴这就去。”老年男子弯腰应道。

    李阎浮这边谢过了路人的关心,提醒完士卒相关事宜后,正准备继续向前走去,就看到了老年男子钟叔迎面走来。

    “这位少侠,我家公子有请。”老年男子钟叔弯腰拱手,毕恭毕敬的说道。

    李阎浮看向青龙寺外的那辆普通的马车,李浚正站在车旁一边微笑一边点头示意。李阎浮想了想,右手则微微掐动了几下,随后也对着李浚微微一笑。

    “也好,贵上气度不凡,在下也想认识一番。”李阎浮对着钟叔说,随后就在钟叔的指引下走向了李浚。

    要说其他人,也许李阎浮就拒绝了,毕竟快到家门口了,归心似箭啊。但刚才一番推衍之下,他居然没得到任何结果。在这大唐,只有皇室弟子在护国法宝的庇护下,无法被修士推衍。其他人只要李阎浮有心,还是能够推算一二的。

    心里基本有数,李阎浮也就不慌不忙的上前见礼。两人互相拱手之后,开始了交谈。

    李浚在诸多皇子中,算是最没架子的一位。无论是儒家学子还是江湖修士,他都喜欢折节下交。但李阎浮是他见过最为特殊的一位,你说他是江湖修士,但却有一身铁血气息;你说他是兵家后人,但又出口成章见识极广;你说他是儒门学子,但又没有那儒门的“中和精气”。

    大唐皇帝陛下李隆基多年来一共生有三十名皇子,诸多皇子之中有八名佼佼者,被世人称为“八大雏龙”。这八名皇子分别是:大皇子庆王李琮、二皇子太子李鸿、三皇子忠王李浚、五皇子鄂王李瑶、六皇子荣王李琬、八皇子光王李琚、十六皇子永王李璘、十八皇子寿王李瑁。

    这八名皇子彼此分为三大派系,其一是以太子李鸿为首,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为辅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