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好官人 >

第91章

大宋好官人-第91章

小说: 大宋好官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是你自己作孽……”

    张正书啧啧有声地说道,“你的卖相还真不错,怪不得要走上这条道路。”

    这道士脸上一阵尴尬,这时候街上已经有几人围了过来,好在灯烛不算明亮,也不怎么瞧得真切他的面容。不然,这道士真的没办法在汴梁城里混了。

    “小官人,小道……”

    这道士都快要哭了,怎么这张小官人专门要跟他过不去啊,那么多算命的他不管,那么多行骗的道士和尚他也不理,专门就看中了他呢?

    “你之前一个月能收入多少?”张正书突然问道,让这道士有些发愣,好半晌都没回过神来。

    “没多少……就混口饭吃罢了……”

    这道士喃喃地说道,脸上现出了羞赧的神情,好在有髯胡挡着,看不太出来。

第183章 不带这么欺负人的() 
“真的是混口饭吃么?”

    张正书是一百个不相信的,要不是张正书把他的伎俩给揭穿,这道士肯定还活得很滋润。

    要知道宋朝虽然信仰自由,但很多人还是相信道教的,起码在养生什么的,道士要比和尚吃香多了。所以,这道士凭着卖相都能成为王公贵族的座上宾,自然是活得很不错的。但是自从张小官人横空出世,这道士就倒了血霉了。

    声名狼藉不说,连吃饭都成问题了——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大宋富豪圈就那么大,他的声名一臭,还有谁请他?先前请过他的,更是翻脸无情,避免被人知道这种丢人的事。按理说,这道士应该离开汴梁城,去其他大城市再混出头的。偏生他生性挥霍,钱财从来不留身,以至于连路费都没了。流落到街头算命,只能勉强混口饭吃而已。和以前出则大酒楼,入则勾栏瓦舍的生活,相去甚远。

    “小官人,你到底想怎样,给个痛快话罢!”

    这道士受不了这种精神上的折磨了,忍不住露出求饶的神情说道。

    张正书一脸戏谑地说道:“哎呀,真人怎生说这话?我好似没得罪真人罢?”

    “你是没得罪我,可你却断了我的财路啊!”这道士要哭了,不带这么欺负人的,把人整倒了还不算,还要在泥土里踩上两脚,这简直是不给人活路啊!“小官人,我再也不敢了,你且放我一马吧……”

    张正书可没想到,这道士的骨头那么软,当街就求饶起来,弄得他像是个欺男霸女的恶霸一样。这不,看着周围越来越多吃瓜群众围了过来,张正书拉起这道士就走,说道:“走!”

    “小官人,你慢些……”

    这道士看似仙风道骨的模样,但没想到却是个草包,中看不中用的。

    回到了广福坊,喧闹声已经远了,这道士有点害怕,还以为张正书要在这里殴打他。不过,看着张正书“瘦弱”的身形,他倒是不怕。

    “你会炼丹吗?”

    正当这道士胡思乱想的时候,张正书突然这么问道。

    “难道这小官人,突然对炼丹术感兴趣了?”

    这可是他的强项啊,连忙应声说道:“略懂,略懂,金丹之术乃吾道中人修炼之法门之一,道家以烹炼金石为外丹;龙虎胎息,吐故纳新为内丹。《抱扑子内篇》有言,‘金丹之为物,烧之愈久,变化愈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之,毕天不朽。服此二物,炼人身体,故能令人不老不死’。金丹诀有云,‘真意发真知,灵知也自应。三家合一家,倏尔身心定……’”

    “好好好,停,懂得炼丹就行了。”

    张正书速度放慢了下来,也松开了抓住这道士的手,说道:“我打算弄个跟炼丹炉差不多的蒸馏器,你过来帮我看火。”

    这道士一愣:“小官人是要炼丹?”

    “我又不嫌命长,吃那些朱砂和汞。”张正书白了他一眼,说道:“我要提炼酒精,再提炼花露。”

    “那随便寻个人就成了啊,为何小官人要盯着小道不放?”这道士有点慽慽地说道,无他,实在是他怕了张正书了。

    张正书“不怀好意”地打量了他一番,说道:“没什么,我就是瞧你顺眼……”

    这道士郁闷得差点想吐血,不带这么欺负人的!

    “小道身有要事,恕不能奉陪……”

    看着这道士转身欲走,张正书淡淡地说道:“要是我一月给你三贯钱呢?”

    这道士的脚步一顿,猛地一个转身,却差点晃晃悠悠摔倒在地上:“小官人,你是说真的?”

    “你去打听打听,我什么时候说过不算数的话?”张正书淡淡地说道,“你做还是不做,不做我去找其他人……”

    “做,小官人,我做……”

    这道士登时来了精神,这真的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原本他以为人生就此堕落了,没想到突然间又来了转机。

    “别那么激动,我还有条件的。”张正书也不是傻子,无端端就用一个人。

    这道士拍着胸脯说道:“小官人,你说,贫道肯定能做到!”

    “首先,你要签下契约。”张正书淡淡地说道,“要是泄露了秘密,你要赔一万贯钱。”

    这道士一听,登时张大了嘴巴,半晌才说道:“小官人,这……”

    “我这是商业秘密来的,被你随便泄露了,我岂不是吃大亏?”张正书淡淡地说道,“这秘方,必须掌握在我手中。”

    这道士思前想后,才一咬牙说道:“贫道对着三清发誓,绝不会泄露一个字!”

    “发誓有屁用?签了契约再说。”张正书淡淡地说道,“这才是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是,你要是有什么师兄师弟,徒子徒孙都可以带来,我也会每月给钱。第三个条件,是考核。我这就画一个炼丹炉,你去找人熔铸,多少钱都没关系,叫那人到这里找我要钱,明白了吗?”

    原来,他们走着走着,已经回到了“京华报社”这里。

    “啊,难道这‘京华报社’是小官人你……”

    这道士有点惊讶了,他这些天走街过巷,自然知道《京华报》,一时间风头无两。

    “嗯,进来罢!”张正书点了点头,算是承认了。

    找这个道士来,主要是为了生产香水。张正书是知道的,会有多少人为这香水着迷。虽然宋朝这时候已经有花露水了,做法和提纯酒精差不多。但是花露水和香水,差别是天跟地一样的。花露水是用甑锅蒸料,等花瓣中的香精被蒸发出来,混入蒸馏出的水汽中,带有香气的水蒸气重新凝结成液,最后流到贮器之中。虽然一样有香味,但是挥发程度,水和酒精怎么能比得了?可以预见,这香水是绝对能风靡汴梁城的。甚至炒作得好,一瓶卖出一贯钱,甚至几贯钱,几十贯钱都是有可能的。

    张正书甚至还想到了,去定制一批小瓷瓶,专门用来盛放香水。

    相对于这个卖价来说,给一点点人工,已经不算什么了——这才是资本家的真面目啊,压榨劳动力的剩余价值!

第184章 又火了() 
香水,只是张正书心血来潮的一个产品罢了。

    毕竟酒精都献给赵煦了,他也不是只知道奉献,不求回报的“好人”。香水就是张正书利用酒精收回的“专利钱”,要是拿到酿酒权,张正书还会考虑去酿酒,毕竟相对于酿酒来说,香水还是太小众了些。可惜,宋朝的酿酒权是很难拿到的,要不汴梁城中怎么就只有七十二家正店而已?

    不是大宋没能力酿酒,而是怕百姓无节制酿酒。要知道酿酒是需要用粮食的,粮食都被用来酿酒了,在古代可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举动。资本是羊吃人的,酒吃人的事,找就被聪明的古人看到了,所以才有榷酤政策。

    “可惜,酒精被朝廷垄断后,白酒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问世了……”张正书摇了摇头,他知道一旦酒精被垄断之后,民间想要出现酒精,起码要再过几百年。不过没关系啊,反正接近后世的白酒,也是要等到元末明初才出现的。所以,张正书并不觉得内疚,于是专心画起这个蒸馏器的设计图来。

    相比起炼丹炉,这个蒸馏器不知道要大了多少。

    经过系统的全景预演,把蒸馏器的效率提升到了百分之三十。这可了不得了,要知道宋朝这时候的蒸馏器,连百分之二十都达不到。甚至一些低效率的蒸馏器,只有百分之十,不知道要浪费多少。这个蒸馏器,与张正书画给赵煦的是一模一样的,所不同的是,张正书打算弄两个,一个专门蒸馏酒精,一个专门蒸馏花露,然后再按照比例勾兑。

    接下来的事,就简单多了。

    首先和那道士签了契约,张正书才知道,这道士原来叫郭骞。然后,张正书也不管他用什么手段,反正把图纸上的蒸馏器弄出来就行了。至于郭骞的师兄师弟什么的,张正书其实是不抱希望的。以郭骞的样子,他的师兄师弟好得到哪里去?

    “小官人,浴汤已经准备好了……”

    这时候,一个脆生生的声音传来,让张正书从新一期的《京华报》稿件中回过神来了。抬头一看,原来是郑时弼的小女,郑月娥。

    “怎么是你为我烧浴汤,来财呢?”

    张正书觉得有些奇怪,难道来财又偷懒了?

    郑月娥低着头,不敢看张正书的面容:“月娥觉得应当为小官人做些事,所以斗胆让小官人的书童先去歇息了……”

    “原来如此……”张正书也没想太多,站起身来,说道:“我这就过去洗浴,多谢你了。”

    然而,张正书却没有注意到,郑月娥脸上的窃喜。到底为什么窃喜,估计只有她自己才知道了。

    翌日,《京华报》又火了。

    因为一篇从来没有过的小说题材,让汴梁城陷入到了一场狂欢之中。由于是五日一期的,所以这份《京华报》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甚至还有杭州的商贾,专门囤积《京华报》,准备从水路拉回杭州,在杭州开卖。一时间,《射雕英雄传》火遍了整个大宋。

    以至于一时间,汴梁城中卖木剑木刀的小贩都火了。就好像后世,多少青少年看了武侠小说后,无不把自己想象成大侠一样,整天幻想着能奇遇什么老前辈,或者跳崖都能找到一本武功秘笈。除了文人有些不屑,认为习武能有什么用,到底还是文人的世界。可是在市井中,一种向往“侠”之世界的力量,正在蓬勃生长着。这都是因为《射雕英雄传》实在是武侠小说的巅峰,也是张正书认为金庸老爷子写得最好的一部小说。再经过曾瑾菡简练的文笔刻画,改用白话文叙述,一下子就勾住了中下层百姓的心,让这些饱受欺压的百姓有着极强的代入感,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中国政治的黑暗,很多人的冤屈得不到伸张,所以便极度渴望有这么一个大侠出来,为民除害。“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是李白描写的侠客世界,已经被中下层百姓接受了。在封建社会里,很多人都认为为恶者,几乎全部来自社会上层,或为贪官污吏,或为豪强劣绅。因此,侠客的剑锋所向,大抵都在统治阶层。物不平则鸣,社会不平是造成“以武犯禁”的根本原因,也是织就中国人侠客情结的历史根源。

    北宋的黑暗,张正书早有知晓,所以他笃定这武侠小说有市场,就是因为这样。这不,单单是因为曲三这个人物,张正书把他从皇宫里盗窃,变成从贪官污吏家中盗窃,就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也为“曲三”这个人物积攒了一大波粉丝,这也是张正书所料不及的。

    樊楼也火了,因为一句广告词。

    准确的来说,是因为曾瑾菡的那个仙子画得太好,以至于文人好似一下子找到了精神寄托一样。从古至今,文人就没停止过对仙女的遐想。要不然,就不会有七仙女下凡尘的故事了。这些,几乎都是不得志的文人在YY,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但是是由成功者书写的。不成功的读书人写不了历史,只能编编故事。而编故事的这些人都有一些特点:穷、孤苦、是个书生。

    所以再看看仙女儿们都看上些什么人:董永,牛郎,刘彦昌之类的,都是些勤劳、善良、文弱的书生。这些故事最大的受众,依然是那些集丑陋与幻想于一身的穷刁丝。不然的话,那些仙女怎么会瞎了眼看上这些书生?世间有那么多文武双全的奇男子,也有出将入相的栋梁之才,凭什么仙女就看上一无是处的孱弱书生了?因为这些仙女下凡的故事,就是专门为书生量身订做的啊!

    文人不喜欢《射雕英雄传》,却拒绝不了简简单单的一句广告词——“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再配上仙女在樊楼上踏着七彩浮云,这简直是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