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好官人 >

第51章

大宋好官人-第51章

小说: 大宋好官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正书叹了口气,从陶罐里舀了一小木勺的麦芽糖,放到了来财的碗中,这直让来财喜出望外,连声道谢。

    “嗯嗯……”

    看着来财吃得香甜,张正书突然想到,似乎这时候还没有蔗糖?不对,张正书想了想,好像是有蔗糖的,只不过颜色不敢恭维,甚至比后世的黑糖都要黑。当然也有上好的蔗糖,称之为糖霜,也叫糖冰,但由于产量有限,糖霜的普及程度不能与油盐酱醋相提并论。

    “小官人,我见庙会那里,有卖‘韵果’的,还有卖‘麻糖、锤子糖、鼓儿饧’的,怎个你不喜欢吃?”来财有点傻乎乎的问道。

    所谓的“韵果”,其实就相当于吹糖人或者画糖人,也就是用麦芽糖做成戏剧里的人物造型,技艺也算一流了。至于“麻糖、锤子糖、鼓儿饧”,都是甜类的小吃,最是受小孩子欢迎。可惜也很贵,不是一般人能买得起的。

    “以后再说吧……”张正书嘴上敷衍了一句,其实心中已经在盘算,是不是要开启甘蔗种植业了。要知道,这白糖的利润,在这个时代可是很暴利的。怎么个暴利法呢?一斤好像雪一样的白糖,张正书估计能卖出一贯钱,甚至十贯钱的天价来。

    要知道,现在大宋南边的土地很是便宜,买下来种甘蔗是再好不过的了。张正书也是庆幸,在这时候宋人还不会制作白砂糖。因为制作白砂糖的技艺,还没从阿拉伯地区传入。可张正书不一样啊,系统可是把《天工开物》这本神书也灌入了他的脑子里,要知道《天工开物》可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好像农业、手工业、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等生产技术,都有记载。至于制糖,也有详细介绍。比如牛拉石辘多次压榨甘蔗取汁法,已经和后世制糖业采用的原理是一样的了。在甘蔗汁澄清方面,利用石灰石法,即便是后世也还在采用。再加上活性炭,必定能得到洁如雪的白砂糖。

    更何况,张正书还学过活性炭的制作办法,把木炭高温干馏,祛除残留的油脂和水分以及其它挥发性成分,就是活性炭了。不过,这个工艺需要配合制瓷的高温窑才能实现,还是比较麻烦的。

    一时间想了太多的张正书,连带绿豆汤都忘记喝了。

    “小官人,小官人……”

    张正书回过神来,发现那老木匠在他面前,好似挺心急的。

    “小官人,这水车装好了,可放这里能行吗?”

    老木匠虽然不懂什么“科学”,但他也知道水往低处流的道理,明显这溪流是流入汴河的,这明显是不对啊!

    张正书笑道:“不干事,你们且做着,肯定能成的。”

    “这……唉,小官人,莫要意气用事啊!”

    这老木匠又劝了劝,张正书却只管笑,没有接话。

    其实,张正书早有方案。不就是水流的方向逆转了而已嘛,多大点事。在系统的全景预演中,早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方法。胸有成竹的张正书,在放置水车的时候,突然阻止了他们。

    “且慢,这方向倒转一下。”

    张正书让这些木匠,把水车横着放在溪边。这些木匠还搞不清楚状况的时候,张正书却再把早就准备好的木渠,搭放在水车的出水处。然后,再让那些佃户在地上挖了一个深坑。

    “这有何用?”

    这些木匠、佃户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然而,张正书却再把翻车用上,让众人大为惊奇的是,这翻车居然是用来提水的。等把拦水的隔板打开后,溪水冲上水车,再来到木头做成的渠道,流入深坑。翻车就成了桥梁,利用地势问题,水从深坑溢出,通过翻车再流入官府修的渠道里。

    “啊,这……”

    这些木匠都目瞪口呆,居然这样都行?!

    “不仅如此,只要踩动翻车,还能加大水流。”

    张正书笑道,这个方案是系统给出的最佳方案。当然,还有第二个方案,不过就要用到筒车了。

    “大开眼界啊,大开眼界!”

    张正书一愣,这声音居然是从人群外传来的。他抬头一看,一个穿着紫色官袍的中年官员,捋着长须,笑着走了过来。张正书也不傻,这三品以上的官员才能穿紫色官袍,再加上会来视察民情的,唯有开封府府尹了。“原来是吕相公驾临,小子有失远迎,还望恕罪!”张正书连忙施礼问好道。

    来人正是开封府府尹吕嘉问,张正书称他是相公一点都没错。后世很多关于宋朝的电视剧,妻子叫丈夫是“相公”,这是大错特错的。在宋朝,“相公”一词,除了称呼宰相以外,还是对高官的尊称。开封府府尹是二品官,自然是高官了,张正书称之为“相公”自然也是不会错了。如果是一般官员,称他的姓加上官职,那就不会错了。

    “哦,你认得我?”

    吕嘉问有点惊奇,他却想不起来张正书是谁了。

    这时候,张正书身旁的人,都对着吕嘉问施了一礼,吕嘉问也回了一礼后,疑惑地看着张正书。

第102章 为政绩() 
张正书也是一阵无语,但还是耐心地说道:“吕相公,你穿着官袍的……”

    吕嘉问低头一看,哟,还真的是……他这个动作,旁边的带刀随从都笑了。唯独张正书和一群木匠、佃户不敢笑。“咳咳,那个也不能证明老夫便是开封府府尹啊?”

    张正书觉得好笑,这官僚其实都一样的,既想做戏,但演技又不咋滴。要是他能做得自然一些,说不定张正书还真的被骗过去了。好在,这时候的宋人也好骗,看那些诚惶诚恐的木匠、佃户就知道了,这民和官隔着的鸿沟,实在太大。

    然而,张正书却不觉得有什么,不就是个开封府府尹嘛,相当于后世的首都市长。权力确实挺大的,然而张正书一没犯法,二还给他涨政绩了,他到这里来慰问两句,这不是很正常吗?

    常言道,“千里来做官,只为吃和穿”。当然,宋朝的官,特别是高官,过得都挺滋润的。且不说当官了立即有田地了,俸禄还很高!像吕嘉问,其余的不说,单单是他做这开封府的第一把手,他每月有三十石月粮,其中包括十五石米、十五石麦。此外每月还有二十捆、每捆十三斤的柴禾、四十捆干草、一千五百贯的“公使钱”。另外,作为外任藩府的高级地方官,朝廷划拨给开封府府尹有二十顷职田,也就是两千亩耕地,允许开封府府尹每年收租,并且无需纳粮。这两千亩耕地按每亩租米一石估算,每年也有两千石米的进项。还有,权知开封府事每月还有一百贯的添支,每年冬天又发给十五秤、每秤十五斤的木炭……

    林林总总算下来,做一年的开封府府尹,居然年薪在一万八千贯左右。再加上吕嘉问有直学士的头衔,每年有一千六百五十六贯的钱财收入,还有十匹绫、三十四匹绢、两匹罗和一百两绵的实物收入。也就是说,吕嘉问年薪是两万贯,还不另计实物。两万贯是什么概念?要知道,这时候的一文钱大概是后世的两块钱那样子,也就相当于后世的三千多万年薪吧。

    升官发财,在别的朝代可能是指贪污,但是在宋朝,却是实打实的。那怕是最低最低的从九品官,也有月禄米五石,俸钱八千文,外加每年绵十二两。除了俸禄以外,各种福利补贴名目繁多,什么茶酒钱、厨料钱、薪炭钱、马料钱等等。甚至,官员家中役使的仆人衣食及工钱,统统都是由朝廷“埋单”的。

    宋朝官员福利这么好,也难怪财政支出那么困难了,“冗官”这件事可不是说笑的。可是,大小官员喜欢啊,也难怪读书人被洗脑了,实在是因为做官的福利太好!所以,大小官员都拼了命往上爬,因为爬到宰相这官职,年薪收入还要再升一层。

    想要升官,自然要抓政绩了。

    作为开封府府尹,除了断案要神准之外,其实更多的是抓民生工程。要知道,这开封府府尹的职责是“掌尹正畿甸之事,以教法导民而劝课之,中都之狱讼皆受而听焉,小事则专决,大事则禀奏”,也就是说统揽京城汴梁一应行政、司法、民生要务。

    吕嘉问自忖,司法方面有诸多珠玉在前,他想要超越,估计是不可能的了。但正愁没政绩的时候,《京华报》就送到了他面前。他本来诸事繁忙,这种“小报”他怎么会看?只是他的幕僚说了,在汴梁城外李家村有人出资修了一个水利工程,他也不觉得有什么新奇的。

    后来某一日,他偶尔看到了这“自行灌溉系统”,他就知道,自己的机会好像来了……

    张正书也把情况猜得了七七八八,其实他并不在意给吕嘉问添政绩的,甚至若是可以,他主动把政绩送上门。如果能借此和开封府府尹搞好关系,那就是张正书赚到了。

    诚然,张正书并不会因此得到什么实质性的利益。

    但是,在官府面前刷了脸之后,以后张正书想要做什么,都有点底气了。

    因为,中国人是很讲究“礼尚往来”的,张正书给了吕嘉问这么大的好处,吕嘉问在一些旁枝末节里,抬一抬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估计也是可以的。只要不太出格,比如《京华报》什么的,吕嘉问还是乐意充当保护伞的。自然,如果出格了,那就不怪吕嘉问明哲保身了。

    “这位小哥,似乎这水车、翻车,是你的杰作?”

    吕嘉问见张正书如此不卑不亢的,倒也来了兴致,端起了官威问道。

    只不过,张正书并不吃他那一套,但表面上显出来的,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质。

    “不错,这水车可是有名堂的,叫做‘自行灌溉系统’,无需人力,就能提水灌溉。”张正书好似在炫耀自己的玩具一样,“我还设计了一个能用水力、风力驱动的石磨,若是必要时,还能使用畜力……”

    其实,吕嘉问在李家村也看到了已经初具规模的三用磨坊,点了点头,不置可否地问道:“你姓甚名谁,可是汴梁城人士?”

    “我姓张,名叫正书,乃是这张家庄人,那便是我家了……”

    张正书指了指不远处,还能看得见的建筑群。

    吕嘉问在京城做官那么久,又做了开封府府尹,怎么会不知道“大桶张家”。

    “原来是张小哥,老夫走了这么久,有些乏了,能否到你家讨杯茶水吃?”

    吕嘉问开始主动示好了,难得有一个愿意给他仕途添砖加瓦的人,他自然是要抓住机会的。直觉告诉他,这个姓张的小子,有着寻常人无法企及的想法。看这水车就知道了,寻常人只会顺着思维,把水车安置在汴河旁,然后从汴河提水。而张正书的思维却和寻常人不同,他只用了两步,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张家庄离汴河远,等把水提到灌渠,再流到张家庄的时候,不知道还能剩多少。别说能灌溉张家庄的全部土地了,就算是灌溉十分一,已经很不错了。可张正书这一神来之笔,直接解决了这个麻烦——虽然有时候要借用人力踩踏翻车,可这有什么关系?

    吕嘉问有鉴于此,觉得张正书或许真的是个农具天才,所以才兴起了爱才之心。

第103章 把柄(上架五更,第一更)() 
“吕相公能莅临寒舍,实乃蓬荜生辉!”

    张正书装作很高兴的样子,连声说道:“吕相公,请!”

    张正书有些佩服这吕嘉问的嗅觉,甚至还看出来了,这吕嘉问就是一个政治投机客。不过,在宋朝当官的,有哪几个不是政治投机客?就算不是,但凡你站队了,你都会慢慢变成一样的政治投机客了。

    官场就是一个大染缸,进去的人,出来几乎没有一个是不染色的。区别只在于,良心还剩多少。

    什么?你说你不站队?那不好意思,你就是炮灰,甚至还是最不受待见的炮灰,一脚就把你踹到穷乡僻野。想回到政治中心?没个十几年,你想不都不用想!甚至因为站队问题,这一党不要你,那一派不要你,你就等着一生蹉跎吧——除非你真的很想在地方上做官,想做点实事,不然的话,你还是要一开始就站队的。

    张正书不太了解吕嘉问的事迹,所以他决意使用“洞察”技能,看一看吕嘉问的生平。

    “确认使用‘洞察’技能?”系统的声音传来,丝毫没有感情起伏。

    “确认!”

    张正书看着走在前面的吕嘉问,毫不犹豫地说道。

    “目标人物锁定,属性最高值低于31,可以被‘洞察’。将消耗30点‘洞察’值,洞察对方生平。”

    【人物】:吕嘉问,字望之

    【状态】:健康

    【等级】: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