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好官人 >

第439章

大宋好官人-第439章

小说: 大宋好官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纾崭戳似较某堑鹊兀庋墓ǎ绕鹎凹复实劾矗彩前渭獾摹D呐率嵌阅冢傩丈罡蛔悖挥刑蟮亩矗庋幕实郏尤坏貌坏接祷ぃ翟谑侨谜耪楦锌

    回到了“京华报社”,张正书第一件事,就是着手写稿,把赵煦的功绩散布出去。

    最后,再点一点题,有些好皇帝是可遇不可求的。这样,怕是才会让普通百姓明白,赵煦这样的皇帝是有多么可贵。万一真的赵佶登基为帝,到时候怕最先骂娘的,就是现在毫不在乎的人了。

    皇宫里,福宁殿中,彭元量也是六神无主了。

    赵煦昏迷了一天一夜了,高烧一直不退,这情形真的能把不少人给吓死。赵煦生母朱氏都来过好几回了,此刻陪着孟婕妤在一旁垂泪,还强作精神服侍着赵煦。向太后也来过两回,虽然礼数上没有什么可以指嫡的地方,可她那副风轻云淡的表情,实在让彭元量愤恨不已。

    要知道,向太后是向来不看好赵煦的,认为这个皇帝志大才疏,早晚会把大宋带进一个万劫不复的境地。她历来看好端王赵佶,这是世人皆知的事。前些年,赵煦为了得到子翤传承,将卜后及诸王纳妇,向太后令娘家向氏族中不要以女参选。向氏族党有欲援例以恩换合职,及为选人求京秩者,且言有特旨,向太后说了:“吾族未省用此例,何庸以私情挠公法。”

    看似公正严明,其实向太后就是不想把向氏女迎进宫中,给赵煦为妃嫔。

    为何?还不是因为向太后不认同赵煦的所作所为!

    再加上向太后历来看不起赵煦的生母朱氏,认为一个婢女所出的皇帝,能有多大作为?

    wxi7

第九百零八章:逆袭() 
而正史上也正是因为向太后力主立端王赵佶为帝,所以才导致传位了百余年的北宋轰然崩塌。这可以说是妇人干政最严重的后果了,也表明了某些感性多于理性的女人,是绝对不适合政治的。一旦她们参政,就是灾难。很不幸,向太后就是感性多于理性的女人。她看不惯的人,就是看不惯,管你做了多少努力,你做了多少事,她一样会以旧眼光看你。而对她看得起的人,比如赵佶,哪怕他纨绔不堪,哪怕他出入烟花之地,向太后一样保他做皇帝。

    这样的女人,简直不可理喻!

    但就是这样的女人,在正史上决定了北宋王朝最后二十七年的命运。

    彭元量没有看透未来的目光,但是他却敏锐地觉得向太后好像巴不得赵煦快死一样。

    “天家之人,竟凉薄如此!”

    彭元量愤恨不已,却做不了什么。

    就在向太后离去之后,福宁殿内突然传来一声惊呼:“官家,官家,你醒了?”

    “呼!”

    彭元量听得这话,用十二成力气飞奔进了福宁殿,然后立即嘱咐左右道:“快传翰林医官!”

    病榻上的赵煦气息微弱:“我是……怎么了?”

    “官家,你感染了风寒,已经昏迷了一天一夜了……”孟氏在一旁悉心照顾,不知道惹了多少人眼红。最起码贤妃刘清菁,就恨不得取而代之。只是赵煦昏迷之前,指定了孟氏侍奉左右,刘清菁也没办法抢夺罢了。

    赵煦神色疲倦,苦笑道:“我……感觉身子都不是自己的了……怕是……”

    “官家莫要说傻话,等翰林医官来瞧过,吃几剂药就好了!”孟氏连忙说道,眼泪都下来了,像断线珍珠一样。

    “你是极好的……这些年苦了你了……”

    赵煦说完这句话,又昏迷了过去。

    花容失色的孟婕妤,连忙喊道:“官家,官家!”

    幸好翰林医官及时来到,探了探体温,再开了一剂药,抹了抹额头上的冷汗道:“官家没事,已然降温了。再吃一剂药大量出汗,就能痊愈……”

    面对伤寒,中医历来有不少方子。只要对症下药,伤寒就不是致命的疾病。更何况赵煦是皇帝,翰林医官又是代表着宋朝医学的最高水平。哪怕是不敢对皇帝用虎狼之药,也能保证治疗的质量。别小看了御医,那是真正的国手!

    总算听到好消息的彭元量,忽然松了口气。

    赵煦没事,他就没事。不然的话,任凭彭元量武功再高,也是顶不住接踵而来的压力的。毕竟这些年为赵煦执掌皇城司,彭元量已经得罪不少人了。皇城司本就是得罪人的工作,再加上彭元量是一个宦官,无罪都要有三分的,下场能好到哪里去?被判去为赵煦守陵,已经是格外开恩了。

    “天佑大宋,天佑大宋!”

    彭元量差点没给老天爷跪下了,这简直是玩人呢!然后,彭元量等赵煦病情稳定后,才慢慢地通知了独相章惇。章惇知道了此事后,大笑三声,然后继续埋头帮赵煦处理国事。

    而张正书知道这个消息,已经是三天后了。

    他也奇怪,按照时间,赵煦应该已经“驾崩”一天了才对,怎么一点消息都没呢?

    正念叨着,宫中的内探再次来了:“小官人,小官人,大事啊,大事啊!”

    “难道……”张正书心中难免“咯噔”一下,这件事皇宫那边瞒得太紧了,因为这样,人心惶惶。很多大臣都和端王府开始眉来眼去,希望现在转投端王,能保住现在的地位。最不济,也有东山再起的时候。妖魔鬼怪,在这段时间里尽情展露姿态。

    张正书冷眼地看着这一切,却无能为力。人呢,总是趋利避害的,这是天性,怪不得他们。但赵煦“尸骨未寒”,他们就这么做,未免太过了些。

    “官家……醒转了!”

    那内探的话,把张正书都吓到了。

    “什么?!你再说一遍?”张正书怀疑自己的耳朵出了问题,把“驾崩”听成了“醒转”。不过,理智告诉张正书,这是不可能的事。如果帝王驾崩的话,肯定不会有内探先得到消息,而是皇宫直接出消息的。现在看来,赵煦确实是已经好了。

    “小官人,官家他醒了!”

    这一次,内探很肯定地说道。

    张正书一愣,然后哈哈大笑起来。这段时间,张正书熬了过去。没有改换门庭,也没有任何动作,只是安安静静地按部就班,做着自己的事。当然了,私底下的张正书,已经准备好退路了。一旦新皇登基,张正书可能就“卷款潜逃”到江南,如果朝廷追究的话,张正书会“扬帆出海”的。

    现在,应该就是最好的结果了吧?

    “好,重重有赏!”

    松了一口气的张正书,知道历史已经被他改写了。原本,离奇得病,离奇死亡的赵煦,现在已经醒了过来,是不是代表着就没事了呢?张正书不知道,但他明白一件事,很快就有人遭殃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赵煦的身体也一天天好转起来。也许是身体比之前好太多的缘故,赵煦已经可以处理朝政了。结果,赵煦处理朝政的第一天,就是无数的人事调动。细心的人会发现,都是在赵煦重病期间跳得最欢的,现在都被清理出朝堂了。用张正书的话来说,就是去祸害地方去了。

    最让张正书不解的是,废后孟氏,居然从婕妤升到了淑妃!

    要不是张正书很确定,他甚至以为孟氏是另一个重生人物了,不然的话,怎么会把一手烂牌打得这么好的?可张正书了解了孟氏的经历,就明白了赵煦的心路历程。在赵煦重病期间,唯有前嫌的孟氏一日不落地伺奉左右;而被赵煦以往宠爱的贤妃刘清菁,却只来看过了两次。哪怕是端药都没有一次,赵煦的心会怎么想?

    有道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赵煦再傻,也会明白了过来,谁才是真正的贤淑。

    孟氏的逆袭,简直是奇迹!

    wxi7

第九百零九章:步步为营() 
危机也是机会,赵煦重病一事过去了,朝堂上有人上位,有人黯然离场。有人得志,有人失意。但这一次,是赵煦最看得清人心的一次,所以他下手毫不迟疑。哪怕是向来被敬而远之的向太后,赵煦也罕见的没有理睬。

    为何?因为向太后在赵煦重病期间,居然见了三次端王赵佶!

    不是一次两次,是三次!

    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向太后意属赵佶,想迫不及待让他上位了。可惜,赵煦这一次福大命大,挺了过来,让向太后失望了。哪怕赵煦现在没有理由去动赵佶,可疏远向太后,已经成了赵煦下意识的事。

    朝堂上的风云变幻,太过让人心惊胆战。不见刀光剑影的战场,却足够左右一个人宦海沉浮。一次的决策失误,就是永远登上赵煦的小黑本。这样的代价,让人唏嘘不已,却又拍手称快。能坚持己见的,都是让人意想不到的。

    比如,一向的政治投机者枢密使曾布,却罕见的没有任何动作。反倒是他的前下属林希,因为不断派人向端王赵佶示好,再次遭到贬谪。这样的结局,谁能想得到呢?再比如章惇,甚至恩宠又上了一层楼,连他的孙子,都准许被蒙荫出仕了。只是章惇深知这样会被人记恨,推掉了实职,而受了官阶。

    有人羡慕章惇,却忘了是他顶住压力,为大宋操劳了好几天的国事。

    张正书也是感慨,虽然章惇做事不择手段,可他的职业态度,那是没说的。有这么一个有能力的宰相,是赵煦的福气。

    雪过天晴的汴京城,再也找不到一丝白色的痕迹。

    初春的暖阳下,泥土润湿。

    一如昨日繁华的东京汴梁,依旧人声鼎沸。

    庙会正当时,而热闹也在继续。

    只是潜伏在不为人知的别国间谍,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因为赵煦重病消息来得太突然,很多别国间谍为了传递消息出去,甚至不惜动用了多年潜伏的暗子。这些暗子,自然逃不过被清理的命运。

    可以说,现在的汴京城是最安全的地方了。当然,这里面“黑客”出力也不少,甚至还挖掘出了被别国收买的官员不下十人。这样彪悍的战绩,连勾当皇城司公事王庆都觉得心惊胆跳的。

    “小官人,你实在是太有魄力了,如此高官,你都敢直接拉他下马?”

    在京华报社的书房里,王庆再一次秘密与张正书相见。

    “难道你认为他们不该得到惩罚吗?吃里扒外不说,还帮着辽国、西夏刺探大宋机密。这样的人,我恨不得扒了他们的皮,看看他们的心,到底是不是黑的!真不知道,他们平日里看的圣贤书,到底去哪了!”

    面对愤恨如此的张正书,王庆也只能报以苦笑。

    “接下来,你打算怎么做?”

    王庆有点意兴阑珊地问道,他实在是厌倦了这样的情报头子生涯。

    张正书也知道他是另有所指,笑道:“别急嘛,还记得皇家军校吗?你可以利用你的专业知识,到皇家军校去讲课啊!皇家军校的山长是官家,谁敢对你不利?只要我为你争取到常任教官一职,你基本就不用担心会被清洗了……”

    “果真?!”

    王庆有点喜出望外了,他实在没想到当初张正书布置下的这一手,原来有这样的妙用!

    大家都是聪明人,自然明白皇家军校的意义所在。如果真的被张正书弄成了,以后非皇家军校的军官,可以说是不可能有的。只要想升官,必须经过皇家军校的洗脑。这样的机制,保证了皇帝的绝对兵权。也就是说,皇帝不用再忌惮武人了。这样的皇家军校,前途岂止是一片坦途?简直是光芒万丈好吗!

    “大家已经结盟,我何必诓你?”张正书真诚地说道,“我对朋友一向是竭力帮助的,毕竟王公事对我也是毫无保留。”

    王庆摸了摸鼻子,有点不自然。

    其实,王庆也知道自己的事,说对张正书有多上心,那也未必。

    两人默契地没有继续这个话题,而是把目光扯到了边事上面。

    “夏国进攻了,在没烟峡一带。”这是王庆的推断,“安抚司那边,已经好几天没有传来情报了,这种情形,除非是大雪封路,战事已起,要不然不会出现的。”

    张正书点了点头:“夏国别无选择,他们只能放手一搏,不然的话,会被我们大宋活活拖垮的。”

    “辽国那边,据暗探回报,耶律洪基又病了。估摸在雁门关增兵一事,不过是掩人耳目罢了。”王庆的判断也很准确,确实是这样的。

    张正书笑道:“辽国……不敢打的!”

    “为何不敢打?”

    王庆倒是奇怪了,“辽国兵马不在我大宋北军之下,若是全力进攻,我大宋以北沦陷,怕是以日计算!”

    “因为传位之故。”张正书叹了口气,“耶律洪基已经老了,他立下了皇太孙,自然是要扶上马,送一程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