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好官人 >

第437章

大宋好官人-第437章

小说: 大宋好官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哈哈哈,好,好,好……咳咳咳……”赵煦太激动了,又是一阵猛烈的咳嗽。

    “那官家不会治我罪了吧?”张正书小心翼翼地问道,“这私造甲胄,那是形同造反的……”

    赵煦一边咳嗽一边说道:“谁敢治你罪?这是朕特许的……咳咳咳……不过,图纸你要给朕!”

    “早就准备好了……还有陌刀,因为用了最新的钢材,所以能削铁如泥,每一把都是神兵利器……”张正书没有丝毫炫耀的神情,因为在他看来,这是最基本的事情了。“至于长枪,那就是普通的长枪罢了。只是……我还改进了神臂弩,上面加了两个钢铸滑轮,上弦更加容易。图纸一并在这了,你全都拿走吧。”

    赵煦怔怔地看着张正书:“你就不要点赏赐甚么的?”

    “算了吧,你的赏赐不外乎金银珠宝罢了,这些我不缺。至于工匠那边,放心,我比你有良心得多。可以说,全天下工匠待遇最好的地方,就是李家村了。”张正书无所谓地说道,“我只是想说明一个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杀人一事,会变得越来越简单的。当然了,科技不一定拿来杀人,也能生产出好东西来。但是,如果宋朝没有比周边国家更高的科技实力,那绝对是打不过对方的……”

    张正书又把自己的那一套理论贩卖了一遍,赵煦听后觉得很沉重。

    “也许你是对的。”

    赵煦走了,只留下一句话。

    张正书也知道,可能今天的事对他打击有点大。张正书自己都有些不忍了,要知道赵煦距离正史上驾崩的时间,只有不到一个月了。对一个将死之人,还要颠覆他的世界观,实在是罪过。毕竟赵煦是受儒家熏陶长大的,历来不重视科技,认为那是机械饰变,没什么卵用。可张正书用事实给他上了一课,不是科技没用,是儒家目光短浅,是儒家扼杀了科技进步!

    哪怕有一部儒者意识到了器物的重要性,可他们还是固执地认为祖宗都是对的。正是因为这种崇古的风气,阻碍了华夏两千多年的科技进程,让科技进步得不到系统的整理,最后从领先者到落后者。这不得不说,儒家实在是罪孽深重。

    “也许赵煦肯接受科技,这是一个突破口……”张正书叹了口气,他知道这事实在太难了,除非来一次革命,才能彻底将人们的思想扭转。不然的话,儒家绝对还是处于统治地位的。

    wxi7

第九百零四章:内探消息() 
野蛮生长,这就是大宋科技现状。%∷,≮※o

    要不是有张正书的出现,怕是现在都摸不清方向。毕竟没有归纳总结,没有形成一门学科,没有形成研究规律,想要获得更多科研成果,那是白日做梦。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在儒家一统学术之后,中国科技开始落后世界了。无他,就因为儒家的排他性。现在张正书能做的,就是让科技能夹缝中求生存,不去触碰政治,让它在民间汲取养分壮大。

    为此,张正书宁愿投入巨额金钱,哪怕没有产出也是值得的。

    同时,做好实验记录。

    不怕老实说,李家村技校已经建成了一个庞大的地下档案室,就是专门用来储存实验资料的。

    日后这里,将会成为科研圣地,绝不是信口胡说的。要知道,科研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需要一系列技术、数据支撑的。李家村技校向来重视这个方面的建设,也培养不少人才。张正书常常感慨,在古代不是没有聪明人,而是聪明人都得不到培养罢了。想想看,如果宋朝人人都识字,有天赋的人都得到培养,那将会是怎么一个恐怖国度?

    但这个只能想想而已,因为这样会危及儒家的统治地位。

    为啥?

    都不好忽悠了,怎么保持纲常礼教?

    正因为张正书看出了这一点,所以只能小打小闹,看能不能撞大运找到几个天才。事实上证明,中国的聪明人还是很多的,很多小孩都是可造之材。李家村技校,已经蜕变成了一个人才培养基地,估摸再给张正书十年时间,张正书能让整个大宋都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o

    即便是现在,已经开始改变了。

    别的不说,水泥、玻璃的应用就可以说明问题了。在加上李家村大肆收购杜仲胶,连种杜仲的百姓都多了起来。

    这就是改变,即便是因为利益驱动而做出的改变。能做到这地步,其实张正书已经很满意了,慢慢孵化,种子总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的!

    人总是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道路,哪怕是顽固的儒家理想主义者,也会妥协做出让步的。

    能做到这等地步,张正书觉得他已经成功了。

    毕竟儒家的影响已经根深蒂固了,能潜移默化改变儒家,让儒家对科技态度改观,已经是天大的成功了。除非改朝换代,不然的话,儒家都不可能被推翻的。看看正史上为了推翻儒家,中国经历了多少阵痛?即便是如此,还是断得不乾不净,也不可能断得乾净的。平心而论,儒家并非一无是处,但这并不能改变它已经停滞不前,阻碍社会进步的事实了。

    就在张正书带着曾瑾菡再次前往李家村,开始更深入科研的时候,皇宫内传来了一个让张正书意想不到,却又在意料之中的噩耗。

    赵煦病了,还是很严重的病。

    当听到这个消息时,张正书还在和苏熙讨论着水力锻机的可能性。

    “什么?”

    张正书真的意外了,要知道这和正史上赵煦患病时间,还是有所出入的。

    这时候,前来曝料的“内探”说道:“官家是真的病了,还召了孟婕妤在旁侍奉……”

    “孟婕妤?!”

    张正书就奇怪了,“哪个孟婕妤?”

    “就是废皇后孟氏啊!”这个“内探”觉得奇怪,“小官人,这事都传遍整个大宋了,还都说孟氏是咸鱼翻身哩!”

    “……”

    张正书对谁是皇后并不感兴趣,只是想知道赵煦怎么样了。

    “知道官家得了什么病吗?”

    面对张正书的问话,这个“内探”明显是知情不多,含糊其辞地说道:“可能是感染了风寒罢?”

    “行了行了,你下去领赏吧……”

    一天的好心情,已经被这则消息给滚搅了,张正书现在觉得有点低落。

    苏子明见张正书情绪波动明显,有点讶异:“小官人,你怎么了?”

    “官家能不能挺过这一关,还是两说啊……”张正书不敢下定论,但从时间点上说,确实是到了最为关键的时候。

    苏熙一愣,说道:“小官人,你是说官家他……”

    “有可能。”张正书低声说道,“我要做两手准备了……”

    情商再低的苏子明,也知道此事耽误不得,心情也不由得低落了起来。张正书见他如此,笑着说道:“别怕,还没到最糟的时候。”确实,其实张正书觉得还是有希望的,首先赵煦并没有像正史上那样旦旦而伐,再者,赵煦比正史上健硕多了,最后,就是张正书的存在了。

    如果给张正书进宫看一趟赵煦,说不定能用系统看出赵煦患的是什么病。对症下药,治癒的可能性还是不小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确实没有到最糟的时候。

    “就算到了那一步,我们也可以到明州去嘛!实在不行,我们退去流求,一样做科研!”张正书早就下定了决心,根本不会怕这个。“你不是说,杭州的造船作坊,已经造出船只了吗?”

    “不错,已经得到了不少订单了。”

    苏子明这辈子就没有佩服过谁,但对张正书,他是真心佩服的。

    那新型船只“飞蛟船”,简直是为航海量身打造的,载货量大不说,速度还飞快。最重要的是,因为采用了拼接龙骨技术,根本不需要多少木料,就能造出来了。这样一来,大大节省了造船时间。就算是一年时间,也能造出十余艘“飞蛟船”来。这不,杭州造船作坊的船坞里,还停着几艘还未完成的“飞蛟船”。如果扩大生产的话,一年造船二十艘也是妥妥的。

    当然了,造船技术也不免外泄。

    中国人的山寨技术实在太强大了,“飞蛟船”被证实有用之后,立马被别的造船作坊仿造了。虽然没有拼接龙骨技术,可他们的外形几乎相差无几。即便航速上有点差距,但也不算很大。关键是操帆手,因为软硬帆的结合,能胜任的操帆手实在太少了。航海技校里培养的水手,又第一时间进入了张家船队。

    这样一来,操帆手反倒成了香饽饽。11

    p大宋好官人 50368dexhtlp

第九百零五章:不舍() 
而航海技校,也第一次进入了穷苦百姓的视线。

    没办法啊,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长在海边的百姓都指望着大海讨饭吃,可说真的,做一个水手并不挣钱,钱都给商贾挣去了。但是,张家船队太良心,一个月的工钱居然有三贯,这是其他船队的两倍而且,哪怕没有出船,也是一样给的。这样的待遇,是个穷苦百姓都心动呐

    就算不是穷苦百姓,这样的待遇也心动了。

    怪不得在杭州,在江南,航海技校的名声大噪。也只有财大气粗的张家,才能负担得起这样的工钱。但说实在的,这也是张正书的魅力所在,因为一次完美的航行,就足够把成本赚回来了。剩下的,都是纯赚。

    只是别人没有张正书手中的玻璃,没有张正书手中的航海图,也没有张正书手中的六分仪,所以无法做到完美的航海。也就是说,即便有人拿到了六分仪,却不知道六分仪的用途,他也一样是无法模仿的。

    这就是技术的力量,也是别人无法山寨过去的。

    也许一年两年的,差距不算明显。可年过去了,这样的差距就太明显了。

    苏熙是航海世家出身,自然明白个中差距,这也是为什么苏熙愿意跟随张正书的原因了。这不,新婚妻子都一并接到李家村住下,两人还齐心协力搞研究,这是张正书所没料想到的。

    “小明啊,本来我打算在这呆一个月的,但现在怕是不行了。”

    张正书只能说抱歉了,因为赵煦开始患病,张正书也要适时做反应才是。不然的话,等到赵佶登基为帝,那就一切都晚了。

    苏熙大概也能猜得到张正书的做法,只能默默地说道“小官人,这里有我。”

    “我就说说接下来,你可能涉及的研究方向吧。车床工具,这是一个无止境的方向,你可以一直研究下去;而蒸汽机,是稳定动力的源头,在没有其他替代品出现的时候,它就是最可靠的,可以作为主要研究方向;三酸两碱的应用,绝不仅仅是现在这么点用途,你可以继续实验。这三大领域,一旦有所成就,就能代表着大宋国力的腾飞。到时候,有我没我关系也不大了。关键是要夯实理论,记录好数据,培养好接班人。科学不是一代人的事,是代代传承的事”

    嘱咐好苏子明,张正书才带着不舍,离开了一手创办的李家村。

    这时候的李家村,已经不能说是一个村了。

    论繁华程度,不输一个县城。

    甚至它的活力,它的消费能力,它的综合水平,比大宋的任何一个大城市都不差。在这里,才是真的老有所养,幼有所学。只不过,这样的桃源之地,可能仅仅是昙花一现罢了。无他,就是因为政策变化太快。

    张正书在四轮马车上,不舍地看着车窗外的李家村种种,看着田野阡陌间的孩童笑声,突然感到无比的失落。这是他一手创办的梦想之地,可能很快就被打回原形了。

    曾瑾菡似乎明白了张正书的担忧,关切地握住他的手,一脸温柔地看着他。

    “我没事,真的,我没事”

    直到看不到李家村了,张正书才扭过头来对曾瑾菡说道。

    “郎君,事情不是还没到那一步吗”

    看着如此善解人意的曾瑾菡,张正书也庆幸自己能有这么一个妻子。“是啊,还没到那一步。我现在只是有点失落罢了,李家村太过美好了,我怕这种美好,别人看不过眼。罢了,若是此次能大踏步跨过,我要把技术再次出售”

    “再次出售”

    曾瑾菡有点吃惊,“甚么技术”

    “包括冶炼技术,还有各种衍生的技术。”张正书苦笑道,“我本来是怕被其他国家的暗探学去的,但现在,形势所迫,不得不这么做了。李家村的存在,怕是动了太多人的利益。”

    曾瑾菡默然了,以她的聪明,不难猜想得到是为什么。

    “不仅如此,李家村还要拆分。最好,要在杭州,或者明州成立分校。”张正书设想道,“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