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好官人 >

第434章

大宋好官人-第434章

小说: 大宋好官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分量也不够,如果是一个文官,怕是吃不下那么多。可如果是一个武臣,特别是很能吃的武臣,保管回去还得加餐才行。

    不过嘛,宋朝国宴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打包带走回家吃。按照习惯,没吃完的食品事后可以由大臣们带回家,再分赠给亲友知交,以示皇恩雨露均沾。

    一个时辰过后,宴射就开始了。

    幸好只是九杯酒而已,再加上宋朝的酒度数不高,与会伴射的武臣都没有喝醉。

    当然了,也没有人敢喝醉,万一误了大事,不得晋陞官职那是小事。万一被皇帝怪罪下来,罚俸流放,那才是真的冤。

    这时候,张正书分明看到赵煦给他使了个眼色。

    张正书心领神会地明白了赵煦的意图,缓缓地点了点头,转身离开了席位。

    来到殿外,张正书找到了早已经吃饱喝足的董成虎:“准备好了吗?”

    “准备好了!”董成虎大声说道。

    “好,军事演习随时开始,你们立即整队!”

    张正书安排好了之后回到席位,对赵煦使了一个眼色,赵煦也心领神会了。

    “陛下有旨,今日各国使臣来朝,我大宋特办宴射,请诸位移步校场!”这句话是彭元量代替赵煦说的,最先移步的,自然是赵煦了。

    只见赵煦招了招手,把张正书、章惇带在了身边,一同登上了辇车。

    在场的文武百官一看,无不是羡慕嫉妒恨:“那小子何德何能,竟能与官家同乘辇车!”

    “章相公也就罢了,难不成这等谄媚小人,也能成大气候?”

    “唉,我大宋确实不如以往了……”

    ……

    文武百官议论纷纷,大多数都是“差评”。没办法,不管是张正书还是章惇,官声都不太好。现在伴着赵煦身旁,同乘辇车,即便是短短的一段距离,也足够让人眼红了。人一旦眼红,就会丧失理智,无法思考再深一层了。而少数保持理智的文官,却直觉地认为此事并不简单。

    “难道……官家此举,大有用意?”

    就在这时候,突然传来一阵地震山摇的动静。

    “这是甚么?难不成是大象发狂了?”

    文官们都开始惊慌失措起来,要不是顾及这是君前,他们都要失仪了。没办法,贪生怕死就是这些文官们的最好写照。别人不清楚,这些文官是知道的,玉津园其实是大宋的动物园,里面还养着不少大象,最多时曾经有四十六头之多。这些大象,都是从岭南进贡而来的。当然了,还有吴越、广南、交州,甚至交趾、占城等国都曾经把大象送到玉津园中。

    别看大象这么大,其实它们最胆小了,一点点动静都足够让它们惊慌失措。

    一旦奔跑起来的大象,那就是肉体坦克,几乎无可阻挡。也难怪这些文官自乱阵脚了,没办法,他们是时常来玉津园看动物的,自然明白髮狂大象的恐怖。

    但很可惜,他们猜错了。只见声响由远到近,出现在眼帘的是一支甲胄精良,武装到牙齿的精兵。

    不消说,这正是董成虎一行禁军校尉了。

    只听他们高声喊着“精忠报国”、“保家卫国”等等口号,步伐居然出奇的一致。扑鼻而来的那种压迫感,各国使臣、文武百官无不动容。

    wxi7

第八百九十八章:演习开始() 
“这……是如何做到的?”

    文武百官还好,毕竟他们见过了一次,可各国使臣就懵圈了,这都是啥阵势啊?怎么可能这么整齐呢?不管从哪里看,都能看到这一个方阵排成了一条直线。哪怕是明晃晃的枪头,也神奇地保持在了一条直线上。单单是这种压迫感,都能让人喘不过气来。

    张正书也有点惊讶,想不到平时训练都拿不出来的精气神,反而在这样的一次军事演习上,居然超水平发挥了,这真的是一个意外之喜!

    “官家,准备开始阅兵了。”

    张正书小声地提醒着赵煦,赵煦点了点头,说道:“接下来要怎么做?”

    “简单,官家你乘着辇车过去,来到阵前说一句‘将士们辛苦了’就行。”

    张正书的话,让赵煦有了底气。

    不多时,赵煦的龙辇开始缓缓动了起来,慢慢地追赶了上去。这时候,来到校场正中的禁军校尉们已经在董成虎的口令下停止了前进,齐齐转过身来,面对着赵煦那驶来的辇车。“不动如山!”赵煦近距离接触之下,才发现这些禁军校尉真的是脱胎换骨了,穿着这么重的甲胄,却没有一点晃动。

    其实,赵煦不知道,这些禁军校尉被张正书训得早就形成了神经反射了。之前那三个月的魔鬼集训,站军姿是这些禁军校尉们练习最多的,也是被罚最多的。没办法,张正书这个教官太变态了,不管是蚊叮虫咬,还是雪花落入颈项,但凡动一下,那就单独拎出来做俯卧撑。

    别说动了,笑都不行。

    张正书为了训练他们,特意在他们站军姿的时候说笑话。谁要是笑了的,惩罚翻倍。

    这甚至导致了很多禁军校尉练就了不言不笑的神奇能力,现在一动不动片刻,实在是太小儿科了。

    赵煦的龙辇驶过去后,也没有人教他,他自己举起了右手,挥手示意道:“将士们,辛苦了!”

    “为大宋,为陛下,冲锋!”

    即便只有区区三百来人,可齐声呐喊的威势,却足以掀翻屋顶。这样的军队,把赵煦都吓了一跳,对左右的张正书和章惇说道:“精兵,这绝对是精兵!”

    张正书笑而不语,这就算是精兵了?怕是赵煦没见过大场面啊!

    恍惚间,张正书想起了后世在电视上看天安门阅兵的那种热血沸腾,那才是真正的精兵!十万挑一,身高、身材都是相差无几的兵卒,再配合齐步走,那才真的震撼。现在这个场面,太小儿科了。不过即便是这样,都足够震慑各国使臣了。张正书回头看了看,那些各国使臣都若有所思的模样。

    “官家,你下令说,演习开始!”

    张正书继续提醒道,他深知,在这个关头是不能抢赵煦的风头的。

    赵煦也不客气,说道:“演习开始!”

    “保家卫国,杀!”

    毫无预兆的又是一声齐吼,差点把马都惊了。好在给皇帝驾驶的是一个老把手了,才稳得住马匹,没有惊起来。

    赵煦也不敢待得太近了,耀武扬威地转了一圈,回到了看台之上华伞之下,坐着看演习。同时,和那些各国使臣交头接耳,但赵煦脸上的得意是掩盖不住的。真刀实枪的禁军校尉,这样的演习实在是太震撼了。即便看过了一次,赵煦也还是觉得热血沸腾。

    待得这些禁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地演习完了之后,手上握着陌刀的形象,深深地扎根进了各国使臣的心中。

    “奇了怪了,为何宋国有这般精兵,却不用在战场上?”

    这是辽国使臣的疑问,他们这一次来,完全是想武力威慑一下大宋的。不曾想,大宋居然先下手为强,把他们先武力威慑了一番。看到那些禁军投掷长枪的动作,他们都惊呼了一声,更别说三段轮番神臂弩的射击了,前面一百至五十步之内,密集的火力打击,可以肯定是绝对生还的。

    这样的军队,实在是太可怕了。

    最关键的是,他们还又一手陌刀,看着那寒光闪闪的陌刀,连碗口粗的木头,都能轻易劈断。这岂不是说,即便是冲锋起来的战马,也不能抵挡这一刀吗?

    契丹人突然想起,在唐朝的时候,威震天下的唐朝军队就是这么对付敌人骑兵的。陌刀队,这是多遥远的名词啊!但是现在却突兀地出现在各国使臣面前,这说明了什么呢?

    “这不可能,一柄陌刀花费上千贯钱,宋人再有钱,也不可能组建陌刀队的!”

    “还有那长枪,哪有这般投掷的?笑话!”

    各国使臣都露出了不屑的神色,但其实他们心中都有点害怕了。别的不说,单单是神臂弩的抛射,都足够让他们心惊胆战。

    箭矢在战场上的作用越来越大,特别是装备了神臂弩的宋军,齐射的威力足够毁天灭地。再密集的冲锋阵型,面对这样的神臂弩齐射,即便能冲到宋军面前,也要面对长枪的飞袭,更要面对那一柄柄陌刀,简直是骑兵的克星啊!各国使臣里不乏军事人才,都瞧得出大宋的意图,但他们却无可奈何。

    唯有西夏使臣心中想着:“这有何惧?我大夏有铁鹞子,岂会怕如此雕虫小技?”

    没错,这是张正书研究出来专门对付轻骑兵的阵型,面对重骑兵那就没有多少效果了。

    但不代表张正书没有招数了啊,对付重骑兵的法子,早就写进了《步兵操典》里面了,只要赵煦想,随时都能组建起车兵,连成临时堡垒对付重骑兵。重骑兵是箭矢不能透,可他们面对投石车的攻击,却束手无策。再加上提前布下陷阱,别说什么了,小小一个陷马坑,都足够干掉大部分的重骑兵了。

    这也是无奈之举,如果可以的话,大宋会不想以骑兵对骑兵吗?只是大宋的骑兵,完全是出来搞笑的,仗没赢过一场,反而是天天花费巨大。也难怪宋朝上下对骑兵都不重视了,也就是张正书开办了马场之后,提供了不少好马,赚了不少钱。这才让宋人发现,原来牧场还能这么办的!原来培养一匹好马,也是不难的事!

    :。:

    wxi7

第八百九十九章:真的赢了吗?() 
不到一刻钟的军事演习完毕后,对面的人形靶子早就满目疮痍。禁军校尉们阵形不乱,缓缓退场。可留给各国使臣的,全都是他们在校场上的英姿。只可惜,这是除了大宋以外,其他国家都无法模仿的办法。因为大宋的军人可以是职业军人,有朝廷的军饷供养着,可其他国家不行啊,要是养兵的话,这些国家怕是能破产!

    而且,他们有骑兵了,为何还要拖慢速度的步兵?

    骑兵的好处是什么?

    我不想和你打的时候,你都找不到我人影。看看汉朝出击匈奴,不还是以骑兵对骑兵获胜的吗?骑兵的灵活、机动,早就被游牧民族掌握了。哪怕契丹是一个半农耕半游牧的国家,可游牧始终是大部分契丹人的选择。西夏也是如此,女真亦是如此。

    即便各国使臣看到了如此精兵,也只是暗暗戒备,却没有多么上心。

    “让诸位贵客见笑了,不过是小小表演罢了。”

    赵煦嘴上是这么说,但脸上的得意神情却暴露了他的内心。

    各国使臣、文武百官纷纷称赞,没办法,这是在一个非正式场合的外交,说错话可能直接导致两国关系迅速恶化的。

    张正书看着他们尔虞我诈的场面,心中只是冷笑。这就是外交,都是以自己国家利益为上。但大宋就偏生例外,总是顾及脸面而不要实质。也难怪,宋朝的投降派那么多,还没打就自己先腿软了。

    有感于此,张正书对接下来的比射一点兴趣都没,因为这根本无伤大雅。

    个别宋朝武臣的射技高超,代表不了大宋整体的军事实力。即便在射箭场上赢了对手,也无法一时间改变宋朝军事孱弱的现实。宋朝的军事孱弱,是建立在军事制度上的,单单靠个人完全无法扭转。

    兴致缺缺的张正书,看着大宋射技最好的十个人在表演,确实很厉害。而且何灌也勇夺了第一,让各国使臣都纷纷拜服。没办法,何灌此人太厉害了,身高足足有一米九,张正书目测比自己高了一个头!要说是两米,也是完全说得过去的。再加上他一身腱子肉,看样子就知道是力大无穷之辈。也难怪他最多可以开三石硬弓。平常时,何灌都是用两石五斗弓的,一箭射出,两百步内都能穿甲。

    这样的神将,厉害吗?

    当然厉害,而且大宋还大吹特吹,文官们也从不过问。

    为啥?因为往年输得太多了,每次都是辽使,或者是西夏使臣获胜,让大宋倍感脸上无光。今年出了一个何灌,两百步远命中靶子,这绝对是一员神将!可惜的是,这样神将若是生在宋朝之前,哪怕是唐初,都有点用处。但在宋朝,个人勇武已经没有用武之地了,因为打仗根本不可能再来一出阵前斗将。

    宋朝打仗,讲究的是兵卒间的配合,兵种的配合,说穿了就是大规模作战,个人再勇武,因素也被缩到很小了。

    拥有了“兵法精通”的张正书,早就明白了这一点,要想百战百胜,还是得从士卒的训练抓起。战争,说穿了拼的是人,而不是器。士卒的训练跟不上,自然是要战败的。别看契丹人、党项人整天放牧打猎的,其实这是他们训练的一种方法而已。这也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