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好官人 >

第422章

大宋好官人-第422章

小说: 大宋好官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杜绝以官欺压的事情出现。只有严苛约束官员,才能缓和百姓对朝廷的怨念,才能有效延长大宋的江山……对了,你该不会以为大宋能一直存在吧?”

    :。:

    wxi7

第八百七十三章:主要矛盾() 
被张正书的直白,气得有点呼吸不畅的赵煦,很努力才让自己没有继续动怒:“你是说大宋会亡?!”

    张正书像看弱智一样看着赵煦,突然笑了笑:“你该不会天真到以为天底下没有亡国的朝代吧?!其兴也悖焉,其亡也忽焉,这句话你该听过吧?”

    被张正书的反问怔住的赵煦,愣了愣之后突然阴沉地说道:“你知道单凭这句话,朕就能让你流放天涯吗?”

    “那又如何,也改变不了事实。”张正书很平静地说道,“如果不正视这个问题,亡得更快。不是我说的,看看天下一年有多少农民揭竿而起吧,难道你就认为朝廷一点错都没有?”

    赵煦默然了,说实话,他还真的没啥危机感。可听张正书这么一说,他才明白他的江山出问题了。

    “你觉得大宋会亡?”

    不知不觉间,赵煦的语气平缓了不少,但还是有一股很深的执念。

    “亡不亡得看你的决心,你要是真心想为百姓好,就开启官员改革吧。再晚,就来不及了。积重难返之下,一个王朝只能走向灭亡。大宋内忧外患颇多,但你没有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怎么处理得好国事?”不用说,张正书又开始普及老马的思想了,听得赵煦一愣一愣的。

    “甚么主要矛盾,次要矛盾?”

    赵煦隐隐觉得,这可能是大宋破局的关键,心中想着:“难道这小子真的是我大宋的福将?”

    “这么说吧,主要矛盾就如同字面意思,在一件复杂的事情里,必然有一种矛盾与其它诸种矛盾相比较而言,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种矛盾就叫做主要矛盾。由于矛盾有主次之分,应对的方法也要分主次,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张正书解释了一遍什么是主要矛盾,然后抛出干货了:“我认为现如今大宋的主要矛盾,是人口问题。”

    “人口?”

    赵煦有点不太明白,“即便我大宋人口确实比历朝历代要多,但这算甚么问题?”

    “不算问题?”

    张正书哑然失笑了,“你知道现如今大宋一共有多少人吗?不按户籍算,已经超过一万万人了!若非现在农业水平比历朝历代都有所提升,现在大宋会是怎么一个景象?再瞧瞧不断的农民揭竿而起,还不是因为粮食危机?粮食危机的根源,是土地问题。所以开发江南是已经箭在弦上的事,不管你愿不愿意,这是最优解。因为只有在江南一地,才能种植两季稻。过了秦岭淮河,以北的地方都无法种植两季稻了,因为太阳照射问题,温度不够,雨水也不够。”

    赵煦愣住了,没想到被张正书这么一说,他的念头反而通达了:“继续……”

    “人口问题之所以是主要矛盾,因为任何一个朝代,有人口才有国家的。人,才是一个国家的主体。这一点,不管你承不承认,都是如此。”张正书认真地说道,“只要人多了人少了,都会带来不少矛盾。大宋现在的主要矛盾,就是人太多了。人一多,各种矛盾就跟着来了。官家,你想想历朝历代的时候,会因为一场水患,一次旱灾,而受灾几十万人的吗?想必没有吧,最多也不会超过几万人。这说明了什么呢?”

    赵煦好像想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人口密度!”

    张正书严肃地说道:“就是一个地方的人太多了,人一多,资源就会紧缺。比如铜钱,才会引起铜荒。”

    “那怎么解决呢?”

    赵煦忍不住问出了这句话了。

    张正书好像看傻子一样看着他:“为什么要解决?”

    “甚么?”赵煦不太明白,怔怔地看着张正书。

    “人多了,就意味着国力强大啊!”张正书无奈地说道,“打起仗来,随随便便都能拉起几百万军队的存在,你怕不怕?”

    赵煦闻言狂喜:“果真如此?”

    “事实上真的就是这样。”张正书叹了口气说道,“为什么要把人多当成负担呢?人多了,才能有更多的战争潜力,消费潜力,国家潜力……”

    当张正书把后世的国家概念一说,赵煦就明白过来了:“你的意思是,加快江南开发,种植两季稻,就能解决粮食问题?”

    “不错,除了如此,还要增强百姓体质才行。”张正书说道,“单单是吃米麦,是不能增加气力的,必须要吃肉才行。就算没有肉,也要大豆供应得上。这一点,我在《京华报》上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常吃豆腐、豆浆,不比吃肉差。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喝奶。”

    “奶?!”

    赵煦再次被雷倒了,这都啥啊!

    张正书却很认真地说道:“为什么我大宋合格的兵员这么少,和党项人、契丹人肉搏时,往往也会落了下风?就是因为肉食跟不上。当然了,党项人和契丹人,也不是人人都能吃肉的。但别忘了,他们可以吃奶制品,包括牛奶、羊奶、马奶……但我大宋呢?能吃上奶制品的,又有几人?”

    赵煦沉默了,良久才问道:“这又如何解决?”

    “简单啊,鼓励种植大豆,培养百姓喝奶的习惯,在各大城市里,都设立奶牛牧场。哦对了,我已经着手在做了。在大名府左近,我已经建立了一个牧场,也不大,大概就三百亩荒地而已,还包括了一座小山包。我在上面种植了牧草,放牧牛羊。奶牛、奶羊的比例在九成以上,其他的公牛、公羊分开牧养。估摸再过一年,就能有新鲜牛奶、羊奶供应了。试想一下,在十几年后,一代喝着牛羊奶长大的百姓,平均身高在五尺七寸的魁梧大汉,随便拉出来都是合格兵员,这样的大宋,谁惹得起?”

    张正书画的蓝图太好,赵煦总算明白为什么他一直说那些文官是只动嘴皮子不干实事了。整个大宋,有哪个文官会舍得十几年时间去经营一个牧场?

    “果真能行?”

    赵煦有点不确定,“喝那个甚么牛奶,能强身健体?”

    ://。。//59/59389/495357190

    

第八百七十四章:尴尬的时间点() 
“当然能……对了,官家你也能喝,说不定以后的子翤会强壮点。对了,《京华报》上也说了,婴儿最好还是喝人奶,待得断奶之后才开始接触牛奶。”张正书认真地说道,“只需要坚持十几年,大宋百姓的身高、体魄上都会有很大的改变。你瞧我,先前多瘦弱,现在呢?”

    说着,张正书就秀了秀肌肉。好吧,和赵煦比也没差什么,都还是那么瘦。

    但是,赵煦却激动了起来:“不错,张卿如果立下此大功,朕当为你升官进爵!”

    “算了吧,你要是把我免官了,我才谢谢你。”张正书没好气地说道,“这是主要矛盾,要花大精力,花时间才能解决的。次要矛盾,就是大宋的外交问题了。”

    赵煦一愣:“你是说,与夏国、辽国的外交?”

    “不错,但不止是夏国、辽国,还有高丽、女真、交趾、大理、回鹘等等,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像回鹘,也是夏国的死敌,我们可以合纵连横,拉上回鹘对付夏国。女真,对辽国也是恨意满满,可以拉上女真对付辽国。但是如果国与国之间的强弱发生变化了,我们也要调整好对策。比如,女真强大了,我们反而要扶持辽国,让辽国不被女真轻易灭亡……”

    张正书唠唠叨叨说了一大堆,赵煦却听得傻了:“这……似乎有些不道义罢?”

    好像看傻子一样看着赵煦,张正书叹了口气,说道:“官家啊,道义向来只在刀箭的范围之内,你跟夷蛮说道义?你是汉人的皇帝,你是大宋的皇帝,你所考虑的事,就只有大宋的利益!别国,你管他死活?”

    赵煦有点接受不了,但他却能理解。

    “罢了罢了,此事以后再议。”

    赵煦觉得一时间接收了太多信息,脑袋有点混乱。

    “那没事我就先回去了……”张正书心中的滋味也不好受,一直以来对文官的期望破灭了,他才发现原来所谓的朝廷重臣是这个一个模样。不干实事不说,只会开嘴炮。失望,太失望了。也怪不得大宋会亡,官都如此浮于事,下面的官员,还会认真负责做事吗?

    “且慢!”

    赵煦突然想起一件事来,连忙叫住了张正书。

    “还有事?!”

    张正书也要哭了,他只是一个亲卫大夫,不说宰相啊!刚刚说了那么多,只是出于一时义愤,才暴露了愤青属性。但是,他并不想担起如此重担的。

    “朕把你留下来,是想问问,你那军校到底要怎么搞?”赵煦才想起正事来,对于他来说,军权才是主要矛盾啊!

    “额,官家你这么看着我,你想干嘛?”张正书突然

    感觉到一阵恶寒,肯定是赵煦又想占他便宜了。

    “你这么为大宋分忧,也不差这么一件吧?”赵煦露出了一个迷人的微笑,“军校朕不懂,全权交给你了。你要人,跟朕说。过程,朕不问。但朕要的是结果,懂吗?”

    “……”

    张正书无语了,这特么还能再无赖一点吗?

    “我要是搞砸了呢?”

    “嘿嘿,那正好,你出来顶罪吧。”赵煦笑得无比灿烂。

    好吧,送死你去,占便宜我来,这就是皇帝吧?

    张正书心里狠狠吐槽了一番,但却没有多少抵触。说实话,他今天把文官得罪得太狠,已经天然和文官们决裂了。怎么弥补呢?只能抱紧武将大腿了。说实话,如果张正书把武将拧成一股绳,还效忠皇帝,皇帝有什么理由不搞个文武平衡,掌控更多的权力?所以,今天等于是自己把自己坑了,张正书也只能自认倒霉。

    “那规则是不是都由我来制定?”

    张正书知道这句话问了也白问,能当皇帝的,绝对是心狠腹黑的主。这种口头承诺,事后赵煦会承认吗?想想都觉得不可能。但是,张正书有办法让赵煦承认的,只是时间上有点尴尬,距离历史上赵煦驾崩只有四个多月的时间,这段时间即便把军校弄起来了,那又怎样?

    一旦赵佶登基了,毫不费力就能攫取到果实了。

    所以张正书也是兴致缺缺,不觉得这是一件多么紧要的事情。

    然而赵煦的下一句话却让张正书觉得坑了:“朕给你三个月,够了么?”

    “三个月怎么够啊?”张正书当即炸毛了,这点时间能干嘛?别说洗脑了,洗澡都不够啊!

    “朕不管,朕只看结果!”赵煦显露了他无赖的一面,“你要人,朕给你人;你要地,朕给你地;你要钱,朕没有!”

    “……”

    张正书无语了,“没有钱你说个鬼?”

    “那最多给你五千贯好了,再多朕就没有了……”

    赵煦不是在喊穷,他的内帑是真的没钱了。且不说西北战事好像吞金怪兽一样,把内帑里的钱全都掏干净了,现在秋税又没有到账,赵煦是真穷啊!

    “一万贯,不然我不干了。”张正书毫不客气地说道,“我连俸禄都没,白给你打工,你连一万贯都不出,我能做什么?”

    “五千贯,给你建图书馆的权力!”

    “……成交!”张正书一咬牙,最终还是答应了下来。“亏大发了,不行,你得下一道旨意才行,没有经过中书舍人,没有审核都行,免得到时候说我没凭没据的。”

    “……行!”赵煦也一咬牙,他都奇怪,自己是皇帝啊,怎么学得跟商贾一样开始讨价还价了呢?

    不过,赵煦还是妥协了,给了张正书一道亲笔写就的“圣旨”,虽然这道圣旨没有法律效应,群臣也不承认。但只要是赵煦承认的,那就行了。张正书只想把自己摘出事外,有一定的豁免权罢了。毕竟涉及学术争端,在后世或许没啥,可是在宋朝,那是妥妥的异端啊!万一那些儒者发了疯,要搞图书馆,那张正书岂不是自己作死了?看看孔子诛少正卯就知道了,在学术争端上,儒家是可以从肉体上消灭对手的!

    此外,儒家的黑历史不要太多,为了从黄老之学手上夺得显学的位置,董仲舒及其弟子还编造了一套“天人感应”的狗屁学说迷惑取悦汉武帝,接着大力篡改历史,肆意抹黑百家尤其是道家,而捧高自己。最后再大力篡改道家经典,从思想上稀释质变道家,并最终演化为思想大大贬值的道教。

    ://。。//59/59389/495357158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