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好官人 >

第398章

大宋好官人-第398章

小说: 大宋好官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风水先生“勘察”了风水之后,就是择吉日开工了。

    为了弄出声势,张正书还特意弄了个祭天拜地的仪式,他当然也不会出席,任由小刘工匠他们鼓搞去。

    接下来,水泥作坊在新城旁边开了个分店,还有不少烧砖的作坊,也纷纷建了起来。

    最让人捉摸不透的,是那些铁匠铺,为什么要来这里开店了。

    但后来看到这些铁匠铺里的铁楸什么的供不应求,很多铁匠就捶胸顿足了,悔不当初省那些个开分店的钱,导致什么大钱都赚不上了。要知道,当初张正书为了让那些铁匠铺过去,可是许下了免费传授新技术的承诺的。这新技术,其实就是打制钢铁的技术。不同于什么包钢、灌钢法,而是实实在在的冶炼法子。

    一时间,大宋的冶铁工业上升了一个台阶!

    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干馏窑口多了起来,新城周遭的天空都变得灰了起来。这还是张正书规划得好,把这些污染的作坊都隔离了十几里远,差点没赶到大名府边上了。饶是如此,原始的工业还是产生了大量的污染。后来,连张正书都忍不了了,准备鼓搞一个减污减排的机器,最起码要把有害气体给过滤出去,建设一个专门的污水厂。

    不得已,又要多动用资金了。但张正书觉得很值得,毕竟环境好了,才能吸引得到百姓过来定居。

    即便是只有一万余工匠聚集的地方,也吸引了不少商贾过来了。

    这也就印证了那句话,只要有人就有市场。

    当然了,这也是张正书“仁慈”,如果换做其他人,哪怕是朝廷,舍得给这么多工钱吗?

    要知道,一个普通工人,张正书也包吃包住,还每个月给一贯多钱!要是赶工及时,超额完成工期,还有额外奖励。算下来,如果卖力工作,起码一个月都有两贯钱!这还只是卖力气的活,要是水泥作坊里的工匠,就更加多工钱了。工人有了工钱,自然是要消费的,一消费,新城都没建好,这商业氛围就带动起来了。

    石可斓得知这件事后,长叹一声:“幸好走对了这一步……”

    没错,新城崛起已经势不可挡了,资本的恐怖就在这里。

    张正书却有种错觉,这里真的很像后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深圳,因为政策而聚人,因为人多了带来经济效益,呈现良性循环。深圳特区,也成为了经济史上的奇迹。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的新城,有多么恐怕的潜力?怕是只有张正书自己知道了。

    说实话,只要有钱,张正书分分钟能复制第二个新城。

    比如沿海城市,那才是未来发展的重点。

    但是,这么一座坚城的建设也是很重要的,这里是大宋的底线和底气所在!没有这座坚城,宋人的脊梁就挺不起来!张正书深知文人的尿性,大多是倾向妥协的。但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一味退让就代表着软弱可欺。在丛林规则之中,这样的大宋岂能不被欺辱?自强,唯有自强,才能威慑四方!

第818章 这一夜() 
新城池建设如火如荼,很多人都大跌眼镜,闹不明白为什么区区一群工匠,不过万余人,就能创造出这样的繁华?

    其实,这还是钱银在作怪。

    一般的工匠,怎么可能有这样的消费能力?但张正书麾下的工人就不一样了,他们拿到的工钱,就算是在汴梁城中也算是高收入了。看看李家村就知道了,如今的李家村,聚拢的人数超过十万人!只要是有手有脚肯干活的,都能在李家村活得很好,甚至还能赚到不菲的身家。这样的李家村,说是一个村,其实规模已经和一个县城差不多了。汴梁城有的东西,李家村都有,甚至还要便宜。

    这样的情况下,李家村能不火吗?要知道,这只是区区一年多的时间而已啊!

    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天下攘攘皆为利来。但凡是牵扯到金钱,那就会聚拢一大堆嗅觉灵敏的人。

    不仅仅是李家村,就连蜂窝煤作坊遍地的中牟县,也是如此。

    这样的模式已经证明了可行,可笑还有很多人在质疑张正书的选择。

    就连赵煦,都感觉不可思议。

    在大宋皇宫,垂拱殿之中,赵煦看着皇城司的密报,惊疑不定:“彭元量,这上面说那甚么‘天险之城’,连城墙都尚未建好,已经有不少商铺开张了?”

    “回禀陛下,确实如此。但按照张正书所言,那些都是临时店铺罢了。张正书特许他们在此经营三年,无需交租地费用。但是,商税还是要交的。三年后,待得城池建好城墙、护城河,这些临时商铺都要拆除的。”

    彭元量的回答,让赵煦很疑惑:“既然建好了,为何要拆?”

    “那张正书说了,木质的房屋不能防火,一旦敌人用火攻,抛火球进城,木质的房屋立时会毁之一旦。但如果是钢筋混凝土的房子就不会如此,甚至敌人的石砲都毫无用处。”彭元量也算是上过战阵的人,对此也是极为认同的。为什么自古以来都有火攻这个计策?就是因为中国人的房子,大多都是木头建成的。敌人只需要抛射火箭,或者用油浸湿了麻布,再裹着石头点燃,利用抛石机抛入城中,只需要十几发正中房屋,那就能火烧连城了。

    也正是因为这样,靠近城门的地方不准建造房屋了,甚至要在里面再建一个瓮城,既能藏兵反击,又能防止火攻。

    冷兵器时期就是这样的,一种武器制造出来,一种攻城战术证明有用了之后,很快就会有反制的办法的。

    最经典的,就是春秋时期,墨子和公输班那场攻防赌斗。公输班有厉害的攻城武器,墨子也有厉害的防守武器。结果怎么样呢?“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也就是说,公输班最后还是输给了墨子,因为守城的优势,公输班的武器用尽了,墨子还有余力。

    赵煦也是知道这个典故的,因为公输班造的攻城武器,经历了几千年都被证明还是有用的。就算赵煦对军事不熟悉,但火攻的厉害,他也是知道的。甚至军器监在建造配重投石机时,他也亲眼见识过投石机的威力。那简直是开山裂石,打在城墙上,只需要几发就能把不坚固的城墙给轰掉。

    这样的利器,赵煦也是心有余悸的。汴梁城的城墙是怎么样的,赵煦心中也有数。虽然内城还算坚固,但外城简直是“年久失修”的。看起来还挺坚固,但实际上并不是那回事!事实上,因为城墙年久失修,又经过黄河决口泡了一次,汴梁城的外城城墙已经很酥了。这也是为什么金兵再攻打汴梁城时,几乎不费吹灰之力的缘故。

    城墙都守不住,只需要撞木撞击几下,连抛石机都不用,就能把城给破了。

    这样的城墙,这样的京都,赵煦能有安全感吗?

    所以,但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赵煦大喜过望:“那个铁公鸡,终于肯拔毛了?”

    “陛下,那张正书也没说,那些商铺不要钱啊?”

    彭元量连忙提醒赵煦道,怕赵煦误会了。

    “嗯?好似他还有后手?”

    赵煦也明白了,“哼,真个是掉进钱眼里去了,那些商贾在‘天险之城’赚了钱,又怎么舍得离开?到了那时候,姓张的再把商铺吊高来卖,又大赚一笔钱!”

    不错,赵煦把张正书的意图看得很清楚,因为他早就知道,那天险之城的所有土地,都是张正书盘下来的。虽然张正书承诺过,当把房子、商铺卖完之后,张正书还将建设一座比大内还要富丽堂皇的行宫。但赵煦怎么还是觉得,是张正书赚大发了呢?

    “陛下所言极是,若不然叫他赚的钱,再分一半出来,收入内帑之中?”

    彭元量这老小子,阴起人来也是一套一套的。

    “算了算了,朕岂是那种人?他能把‘天险之城’弄成第二个汴京,朕是要承他的情的。至于他赚多少,是他的事。”赵煦也是感慨,这样的人才,为什么就不愿意做官呢?要知道,满朝文武都憋着劲要从国库里分一杯羹,可张正书呢?愣是另辟蹊径,自己赚得盆满钵满。

    高下立判,高下立判啊!

    这样的人才,偏生就不愿意做官!

    赵煦也是气苦,但转念一想,其实也还算不错的。因为赵煦知道,张正书的性子和他一样,一旦做官了,说不定立马就得罪人了。要是闹得大了,赵煦都保他不住。“孤臣,让他做一个孤臣倒也没问题。只是……”赵煦顾虑着什么,但思虑太甚,突然猛地咳嗽了起来。

    “陛下,陛下,没事吧?医官,快传医官!”

    彭元量慌了神,大声喊了起来。

    “咳咳咳……朕没事……”

    赵煦的脸上现出不自然的潮红,吓得彭元量手足无措。

    翰林医官很快到了,他们是要在宫中值班的。翰林医官院掌以医药侍奉皇帝,治疗疾病。有翰林医官使与副使主管院事,以尚药奉御充任。层层选拔之后,聚集了大量优秀医者,翰林医官数目十分庞大。元符年间,翰林医官院的总人数(包括非医人员)竟然达到七八百人之多!当然了,也不乏因人设岗的嫌疑。但总的来说,这些医官都是有真才实学的。说来也嘲讽,有这么多医官,却无法救治宋英宗、宋神宗。历史上的赵煦,更是二十五岁就英年早逝了!

    这一夜,皇宫不太平。

第819章 不择手段() 
事实上,是彭元量关心则乱了,而赵煦也没啥事。

    因为之前旦旦而伐,把身子搞坏的缘故,养将了一年多,也只是好转而已。距离真正的恢复,还差了老大一截。医官们虚惊一场,诊断了说这是季节转变,所以赵煦才会旧疾复发的。多休息,吃几剂药就没事了。但是,房事还是不能行。因为赵煦现在的身体还处在濒临崩溃的状态,一旦激动过度,或者体力消耗过甚,反而有生命危险。

    要是搁在以前,赵煦肯定不当一回事的。

    但先前被张正书这么一吓唬,他也知道自己的身体出问题了,对医官的医嘱也不敢太过忽视。虽说皇帝向来没有休息好的时候,但赵煦也尽量压制住浴火,好好休息了。倒是苦了贤妃刘氏。原本正史上的今年,孟皇后要被废后的,刘氏代为皇后。只是现在这么一来,刘氏忽然失宠了,几乎每天有要去向向太后、朱太妃哭诉。这刘氏本名叫刘清菁,容貌生得艳丽,再加上能言会道,把向太后、朱太妃哄得团团转,也正该她上位。

    只是名不正则言不顺,刘清菁虽然实为正宫了,可孟氏还是顶着皇后的名头,这让她好生烦躁。

    有好几次派贴身宫女去请赵煦赴宫就寝,可赵煦就是忍住了。不得不说,赵煦这人对别人狠,对自己的也狠。先前因为没生出儿子,他可以旦旦而伐;现在为了能生儿子和不英年早逝,他也能像和尚一样恪守清规。

    “官家,刘贤妃又派人来了,这会是送些进补食膳的。”

    彭元量看着正躺在卧榻上,两眼发呆的赵煦,低声地说道。

    “放着吧……”

    赵煦叹了一声,他忽然明白了一些什么东西。有些人虽然可恨,但总归是有些事没有做错的。有些人虽然一味在帮你,为你好,却总是把事情弄得糟得不能再糟。说实话,刘清菁很聪明,也很“体贴”,但赵煦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觉得这份体贴背后,隐藏着什么东西。

    先前,赵煦也是被蒙住了眼,只注意到了刘清菁的美貌,却忽视了她的手段。

    其实,先前刘清菁做的事,赵煦都知道。那会刘清菁正得宠,就开始秘密造谣传播诽谤孟皇后,说她合该一辈子无子。皇后无子,就是失德——没办法,在宋朝就是操蛋。事实上,孟皇后也是生过一个女儿的。但由于先天不足,再加上那会皇宫地下还埋着大量水银,对小孩子的成长太不利了,所以在绍圣三年时,这个福庆公主就薨了,早夭。所以说,能在皇宫长大的孩子,都是幸运的。

    也正是因为这样,刘清菁才有造谣的机会。

    其实,以皇城司在皇宫内的把控,谣言从哪里来的,赵煦早就知道了。

    但那会赵煦恨透了高太后,对高太后强加给他的东西,都恨不得一脚踹开。很不幸的,孟皇后成了这么一个出气筒。也正是因为这样,刘氏那荒唐谣言,才越传越火,越传越离谱。只不过离谱没关系,只要空穴来风,赵煦就有借口了。

    这事主要的起因,还是因为福庆公主早夭。为了挽救女儿的性命,孟皇后的姊姊听信谗言(其实就是刘清菁布下的局)持道家治病符水入宫医治。由于符水之事向为宫中禁忌,孟氏大惊失色,命将符水藏之,等到赵煦到时,再一一说明原委,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