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好官人 >

第397章

大宋好官人-第397章

小说: 大宋好官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宋朝,有几代人成巨贾的;也有几代人从小富到赤贫的。

    虽然上进通道没有缩小,甚至还有所扩张。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等,人的能力问题等等,能真正跃升阶层的,还是少数。现在,张正书等于把机会给出来了,就看有谁抓得住了。就好比后世,在改革开放之后,诸多体制内的都纷纷“停职留薪”去“下海”。这里面固然有混得不如意的,有豪赌输掉的,但总的来说,造就了不少富豪。

    有时候,不是时代没有机会,而是看谁有能力抓得住这个机会。

    石可斓也看明白了这一点,但他还在犹豫:“扶持那么多作坊,值当么?”

    张正书觉得好笑了,信心满满地说道:“你是不是怕石家的生意受到牵连?”这就是时代所局限了,很多人都认为财富是恒定的,不会变化的。你拿多一点,我就拿少一点了。

    石可斓苦笑道:“石家虽然家大业大,但也吃不消这个啊!”

    “你怎么就确定,扶持了这些小作坊,你石家的生意就会受到冲击呢?”

    面对张正书的问话,石可斓也有点发愣:“莫非不是如此么?”

    “当然不是了。”张正书笑道,“天下财富不是恒定的,越多人创造,财富就越累积得多。这么说吧,如果把整个财富比喻成一张薄饼,一开始只能满足一个人吃。但如果把薄饼做成大饼呢?怕是一个人吃撑了,都吃不完了。一样的道理,扶持小作坊,就是把饼做大,做到连你我都吃不完的地步,那接下来的事,就会越来越简单了。钱是会生钱的,只要不断扶持小作坊,那么钱银不会减少,甚至会大幅增长……”

    一边说着,张正书一边给出了详尽的数据。

    通过图表的形式,石可斓终于想明白了一点:“你是说,做生意可以共赢?”

    “怎么不可以共赢了?”

    张正书倒是觉得奇怪了,“就好比我和你之间的生意,有谁吃亏了吗?”

    “我石家吃亏了。”

    石可斓肯定地说道,“那辆四轮马车,不值这个价!”

    “真的不值吗?”张正书盯着石可斓,似笑非笑的模样。

    笑话,只要有政治眼光的人都看得出来,石可斓这一步走得太漂亮了。正因为石家这么“招摇过市”,他们家的这辆四轮马车这么拉轰,皇帝也好,朝廷也罢,对石家更加放心了。可以说,石家用少量的钱银,不仅买到了产品,还顺带传递了一个信号——石家将继续纸醉金迷,你们不要管我,不要劝我,让我沉沦就好了!

    这样的收益,还不够大?这样的产品,还不值得?

    石可斓也笑了:“张贤弟果然是个妙人。”

    “再说了,如果你缺钱的话,完完全全可以再次把四轮马车卖了嘛。我估摸着,现在都能卖个十万贯了。”张正书很肯定地说道,因为这一辆四轮马车是终身保修承诺的,还会免费更换最新的零件。当然了,这里面也有猫腻的。比如四轮马车再好,可等到蒸汽汽车,或者是燃油汽车的出现,这四轮马车还有升级的空间吗?这就是张正书的生意经了,而且他也没有违法承诺,只是在合理的范围内操作罢了。

    但是,这辆划时代的四轮马车还是极具价值的。只要保存得当,可以当古董来卖。这么一算,其实石家并不吃亏。

第816章 我意已决() 
也许石可斓没有想到这一层,但石可斓也明白,这一笔买卖石家并不亏。首先,就如同张正书宣传的那样,石家得到了相应身份的马车,这是绝对可遇不可求的。第二个,就是展现了石家的财力,没有财力,石家就是想买,也买不起啊!第三个最为重要,就是石家向朝廷传递了一个信号——我继续赚钱,你们继续打压就好了,井水不犯河水……

    这种状态,怕是一般人无法理解的,张正书却知之甚深。

    “那我们石家建造的钢筋混泥土楼房呢?”

    石可斓不会轻易服输的,接着追问道。

    没错,张正书和石家生意分别是茶叶,四轮马车和高楼。但是,张正书不会承认这一点的:“诶,这话你可别乱说啊,那些施工队和我没多大关系,我顶多是材料提供商贾而已。也就是说,我提供水泥钢筋,他们把水泥钢筋加砖头盖成楼房。”

    石可斓张大了嘴巴,虽然他知道商贾想要赚钱的第一个要素是不要脸,要是顾及脸面,怕是连生意都做不成。但是不要脸到睁着眼说瞎话这等地步,还是要属张正书了!

    “也罢,算你说得有道理……”

    不然呢,石可斓还能怎么样?

    张正书也笑了:“反正你也不吃亏,家里的楼房快要盖好了吧?那可是天底下第一高楼啊,单单是这个名头,都足够载入史册了!”

    石可斓叹了口气,也不知道张正书是真傻还是假傻。如果愿意的话,谁想这么高调?

    这都是因为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啊!

    就好像今天石可斓找张正书,都是身不由己。

    “本来就是有道理,正因为互相有所求,才会做成生意。生意的本质,就是共赢。就算从理论的角度说,财富也是在增长的。人口越多,财富增长也就越快……”张正书把后世的经济理念抛出来后,彻底震住了石可斓,让他半晌都说不出话来。

    “张贤弟的意思是,如果我们合力为新城池带来足够的人口,这座新城池将是另一个汴京城?!”

    石可斓有点不敢相信,要知道,新城池可是一个山城啊!

    山城不方便,这是世人说共知的,如何能吸引到百姓到那里定居?

    张正书却丝毫不以为然,很有信心地说道:“石兄若是不想合作,那也就算了。反正酒香不怕巷子深,新城池建好之后,肯定会有人来的。到时候,石兄莫要后悔了便是。”

    石可斓笑了笑,以石家的财力,支出个几十万贯也不过是寻常的事。他今天到“京华报社”来,也是为了花掉这笔钱——不花掉不行啊,赵煦都下命令了。

    很快,张正书和石可斓就在互相试探,互相算计的情况下,定下了一个口头协议。

    祥符石家将不用花一文钱来建设城池,但可以花更多的钱买下城中的商铺,最低不能低于十万贯钱。还有,祥符石家将再花十万贯钱去扶持一批属于自己的小作坊,比如酿酒作坊、腊肉作坊之类的。

    张正书还劝说石可斓,要弄一些“高科技”的作坊,但却被石可斓拒绝了。

    “张贤弟,你莫要再劝了,我意已决。”

    石可斓很坚定,再说了几句场面话之后就告辞而去。

    张正书有点懵圈了,先前还“相谈甚欢”,怎么后来石可斓就突然这么固执己见呢?

    “郎君,你在想些甚么?”见张正书还是一副沉思的模样,正在收拾茶具的曾瑾菡不解地问道。

    “你说那个姓石的,为什么后来突然变脸呢?”

    曾瑾菡闻言“扑哧”地笑了:“郎君,亏得我还以为你早就明白了呢!你想啊,你那些技术,哪一个不是颠覆常人所想的,祥符石家可是将门啊,岂会触碰这等要命的技术?”

    “……”

    张正书无语了,还真的就是这样。

    将门历来被朝廷和文官忌惮着,深怕他们脱离了掌控。而将门自己也很注意,稍稍敏感的东西他们都是不会去碰的。别的不说,就拿冶炼作坊,甚至是打铁作坊来说,将门就绝对不会牵连上的。万一被台谏官抓个正着,弹劾个“意图谋反”的罪名,不死也脱层皮啊!

    “这不是智慧,而是悲哀……”

    张正书摇了摇头,大宋的文武太过畸形了,畸形到已经国防孱弱的地步。这样的朝代居然还能撑着,也是一种奇迹。

    “不是如此,将门岂能传承繁衍?郎君先前不是说了么,想要得到一些东西,就要失去一些东西。道理是一样的,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啊!”曾瑾菡也看得开,“就好比商贾做官一样,你可曾见过有哪个大商贾出身的官,能做到宰相的?一个都没……”

    张正书一凛,他还真的没注意到,宋朝居然还有这么一种情况:“因为文官的联手打压?”

    “不,是因为他们做了官之后,就主动放弃经商了。”

    曾瑾菡很认真地说道,“就算没有放弃也罢,经商规模也会日益缩减。比如当今宰相章相公,他家先前也是福建一方巨贾,但自从进入仕途之后,各种资源向官场倾斜,经商一事也被耽搁了。怕是朝中只有将门,才能毫无顾忌地如此经商吧?”

    张正书叹了口气,这就是官本位的思想,也影响了此后数百年的中国人。

    这能说什么呢?只能说是环境造就的,没办法。

    不过,张正书也不是没有扭转这个现象的希望,他把目光移向了窗外。

    没错,在家中设立的印刷作坊,已经开始加足马力印刷了。声响传到书房里,张正书露出了笑意。

    事物是永恒发展的,哪怕过程是曲折的;社会也是永恒发展的,一旦适应了某个东西,就不可能出现倒退的。就好比数千年前,人类第一次使用了“火”之后,就脱离不掉了。好比在后世,有了手机之后,人们就再也离不开手机了。这就是时代的选择,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所以,张正书根本不用担心出现的技术会消亡。

第817章 唯有自强() 
说到技术,张正书突然想起一件很可乐的事:在后世,很多人都吹嘘欧洲那边的人喜欢阅读,特别是在地铁上、火车上、巴士上……然而事实真相却是欧洲的通信基站建设落后,自从中国通信设备公司某为给欧洲带去了足够的基站后,欧洲人也在地铁、火车和巴士上尽情玩手机了。毕竟,手机是时代的选择,你可以选择不用,但别人却离不开它了。

    在后世,这样的东西还有很多。最典型的是电脑、高铁、汽车……只要是能让生活变得美好的东西,要舍弃那是不可能的。

    一样的道理,张正书“发明”的东西,不管是银行,还是玻璃,抑或者是水泥……只要技术还在,人们就不可能离得开。这叫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曾瑾菡也感受到了,用惯了香水,就不会再去挂一个香囊了;穿惯了“尚衣坊”的衣裳,又怎么会自己去裁缝衣裳?

    “所以郎君,你是怕自己做官了之后,也会放弃经商?”

    曾瑾菡猜测道,她好像明白了张正书的心思。

    “主要还是我做不来。”张正书叹了口气,“要是我真的当官了,怕是连家底都保不住。”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不知道多少家族为了成为官宦之家,倾尽家底。以张根富的尿性,肯定会这么干的。但是,这也得看情况啊?要是后代子孙读书不成,别说什么官宦之家了,能保得住家产,做一个小地主都是奢望!

    瞧瞧苏轼的后人就知道了,境地可谓是凄惨。

    这就是党争失败的后果了,只要是当官,就脱离不掉这个。哪怕是张正书知道历史的走势,可他哪里会趋炎附势?

    所以,张正书一旦做官,就是沙丁鱼群里的那条鲶鱼,哪怕一时厉害,最后怕是也逃不过黯然落幕的结果。既然如此,张正书还不如用有用之躯,多享受,多做点实在的事。

    曾瑾菡沉寂了好久,突然才笑道:“郎君,你想做甚么就做罢,我都会一直支持你的!”

    “合着你以前都跟我对着干啊?”

    张正书傻眼了,这都娶了怎么样一个傻媳妇?

    “哼,不然你以为呢?”曾瑾菡也半开玩笑地说道。

    “好嘛,今晚就让你尝尝我张家家法的厉害!”

    ……

    事实上,张正书的动作被很多人盯着。而张正书的动作也很快,这边赵煦的钱银一到账,张正书就开始了各种动作。最先动起来的,是勘探之人。也就是俗称的风水先生,没办法,这时候要建城,必须要算好风水方位。不然的话,没人敢担这个责任的。

    好在,这些风水先生也还算敬业,充当了地质研究员,把地质情况说了一遍,认为山包上的小平原,足够承受得住一座城池。

    其实不用他们说,张正书已经让系统勘探过一次了。

    对于来自未来的系统,早就把中国地质的数据全都记录下来了。即便宋朝的地质和后世有点出入,比如后世的上海,宋朝是还没有的;比如河流的流向都有改变。但不管怎么说,大体上的的地质结构是不会变的。所以,张正书才敢提出这样的建议。

    风水先生“勘察”了风水之后,就是择吉日开工了。

    为了弄出声势,张正书还特意弄了个祭天拜地的仪式,他当然也不会出席,任由小刘工匠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