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好官人 >

第394章

大宋好官人-第394章

小说: 大宋好官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难道,这是赃物不成?”

    “最近有人造反么?”

    “没有罢?”

    “难道是朝廷打下了夏国?”

    “嗐,要是这样,朝廷早就传捷报了,哪里会藏着掖着?”

    “说得也是……”

    ……

    百姓们都纷纷猜测,这些东西是什么,好事者甚至一路尾随着。这也是宋朝的特色了,要是换个朝代,街上走着兵丁,百姓早就跑光了。为啥?因为兵匪兵匪,历朝历代的士卒,说得好听点是兵,说得难听点就是匪。特别是军纪废弛后的士卒,那更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大军过境,和蝗虫过境没差什么的,都是赤地千里。

    但是宋朝不会,因为宋朝是募兵制,士卒都是有军饷的。甚至在这会,宋朝的士卒军饷多高?都能穿得起丝绸了,你说呢?好吧,丝绸在宋朝已经成了平民的衣料,这也促使了宋朝的丝织业继续壮大。有宋一朝,丝织业的发展是飞速的,不管是效率还是样式上,都远超前朝。这就是市场的力量,宋朝市场不知道比历朝历代大了多少,要是效率、样式没有创新的话,怕是都生存不下去了。

    市场是残酷的,优胜劣汰。

    但市场也是公平的,你不努力,不创新,不拼效率,凭什么继续生存下去?

    很多人都说资本家吸血,良心坏透了。但张正书却不这么认为,做生意的始终是要以盈利为目标的。因为,不盈利的话,拿什么养活手底下的那一帮人?看似资本家在吸血,可没有了资本家之后呢?你被吸血的机会都没有了。甚至,因为就业失衡问题,引起一个国家的大动荡。

    就好像宋朝这种,明显就是就业失衡了,需要国家帮补才能继续存在下去。

    为什么这么说呢?就是因为冗兵问题,一有灾情,禁军就大肆招募兵丁,解决社会动荡问题。结果呢,不过是把矛盾暂时掩埋起来罢了。据张正书所知,宋朝禁军最多的时候,竟然超过了百万人。百万人啊,还是募兵制,宋朝都没被拖垮,实在是经济实力强大。明朝因为兵将没有粮饷,亡国了。可想而知,宋朝的经济实力有多厉害了。

    宋朝的百姓,也不怕这些禁军。

    这些禁军,因为武力孱弱,一般情况下都不敢太过欺压百姓,两者相安无事。

    所以,这些百姓才敢这么看热闹。

    这不,一路跟着禁军来到了银行前面。

    只见为首的,是一个皇城司亲从官的模样,摊开一张圣旨道:“诏曰:朕存五百万贯于银行,着令妥善用于修筑新城。望尔等克懋清规,风声益昭于闾巷。宜膺霈泽,用保百姓……”

    一连串的文言文,普通百姓不明觉厉,都呆在了原地,张目茫然。

    好在,周边有读书人,帮忙解释道:“这道圣旨是说,官家要给五百万贯给银行,用作建造新城池。”

    “咦,不是说要加税么?”

    “这谣言不攻自破了啊!”

    “但这钱是哪来的?”

    “怕是官家的内帑中出钱罢?”

    “俺听闻,是从那些贪官手里夺下来的。前些时日,不时有钱银送入汴京,新闻省探都传开消息了!”

    “还真的有这么回事啊?”

    “大快人心啊!”

    ……

    消息传开之后,怕是只有那些贪官心中在滴血:“那钱原先是我的……”

    而张正书也目瞪口呆,赵煦居然会用舆论来为自己造势了吗?这……实在是太令人吃惊了啊!实在意想不到啊!

    不过,张正书从来没有小看任何一个古人的智慧,更别说对方是皇帝了。要知道,这些“古人”比起张正书这个穿越者,不过是少了后世的见识罢了。但是要说到聪明,张正书未必就比他们聪明。毕竟张正书只是中人之姿,要不是有卓越的见识,开挂的系统,他还真的没信心在宋朝这个危机四伏的环境生存下去。

    “郎君,官家这么做,岂不是逼着你快些动作?”

    曾瑾菡有点偷笑的意味,要知道这很可能就是赵煦的报复了。

    张正书苦笑道:“没想到啊,没想到啊,赵煦的动作居然会这么快……”

    要知道,彭元量前脚刚走,那伙人就同时到银行宣旨了。甚至,还转了一圈,来到了“京华报社”,把圣旨交到张正书手上。更为难得的是,赵煦有了“名正言顺”地用兵名头,让一支禁军妥善地“保护”银行。其实,这支禁军,就是张正书和赵煦说好的,用来护送钱银的禁军。

    这伙禁军,不仅有最精锐的装备,为首的将领,还能就地格杀半路抢劫的劫匪。

    这样的特权,让将门都流口水了。要不是这银行是官家的产业,他们都要忍不住插一手。也难怪石家等将门眼巴巴赶着来送钱,这是在讨好赵煦啊!

第810章 瞎指挥() 
资本的力量是强大的,这边消息还没传开呢,祥符石家已经找上门来了。

    不得不说,体制内的人消息就是灵通。像祥符石家这种将门,消息不知道灵通成什么模样了。当门房来禀报的时候,张正书甚至怀疑这个石可斓是专门逗留在汴梁城中的,就为了等这么一日。

    想想看,银行开张才三日啊!

    “难道真的有做生意的天才?”

    也不由得张正书不这么想,但他很快就否定了。要知道,内黄县大兴土木的事,也是赚得盆满钵满的,为何祥符石家不见动静?

    “看来,这祥符石家,也是暗地里的皇商不成?”张正书不由得这么想,不然的话,这事情也就太奇怪了。要知道,当年石守信为什么突然做了个大商贾,甚至还赚很多不义之财,自污名声?即便是现在,石家也依然是声色犬马,聚敛财物,多积金宝,广置良田美宅,歌儿舞女的。说起来,这是因为当年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石守信不得不学着王翦、萧何等人自污罢了。但是,石家自污一时,卸了兵权,或者是石守信死了之后,这事就该停了吧?

    然而,石家也好,其他将门也罢,还是疯狂地聚敛财物。为何?这事换做旁人,可能认为他们是在取信皇帝,好保住一家荣华富贵而已。但是,张正书却想得更深一层,这些将门怕是和皇家是有关系的。

    事实上,还真的是如此。但是,这个皇商的关系,并不像赵煦和张正书那样,那么利益分明罢了。要是利益分明,将门怎么可能还被文官压得那么惨?崇文抑武,这是宋朝祖宗制定下来的国策,是推不翻的。

    那石家这个皇商,又是怎么回事呢?

    说起来,也简单。政治嘛,向来都是绵里藏针的。皇帝不经意的一句话,你就要乖乖地送钱上门了。比如,皇帝暗示你,你给多少钱多少钱来,这官就安排你石家的人了,你给不给?给,当然是给啊,还有什么买卖好得过这个?

    又比如说,皇帝都明摆着跟你说了,那银行是我开的。你能怎么办?只能眼巴巴地给张正书送钱过来了,其实那笔钱,石家也不打算拿回去了,权当是花钱挡灾。在宋朝,在强权政治下,在皇帝、朝廷都忌惮将门的情况下,石家还能有什么抗争的?

    幸亏石家家大业大的,这几万贯钱完全是九牛一毛。别的不说,单单是张正书给石家的炒茶,都足够他们赚回这些钱了,还多得多!

    事实上,石家和张家的关系,也很迷糊的。说是合作伙伴吧,也算是合作伙伴。要知道,石家的炒茶,还在“家乐福”超市上架了。要说多亲密无间吧,那也说不上,张正书哪里敢去攀高枝啊,被赵煦知道了,第二天他就在天牢里吃牢饭了。

    可这一次,石可斓是发了疯吧,突然要来见他?

    “你去打发他走吧!”

    张正书对门房说道。

    曾瑾菡也聪明,大概知道了点什么,说道:“郎君,你这么赶他走,是不是有点不近人情了?”

    “若是他聪明,他就不会再来了。要是他坚持,那说明他真的带着事情来。”张正书很笃定地说道。这也算是前一世的经验了,像祥符石家这样的将门,不可能来求张正书什么的。唯有的可能,就是带着合作目的来了。

    可合作也看对象啊,张正书能想到的只有——新建城池。

    没错,那一座新建的城池,别人可能看不到商机,但是祥符石家没理由看不到商机的。但是,张正书的合作对象,不可能会的将门,这太犯忌讳了。要知道现在谁都知道他的靠山是皇帝,你跟将门搅和在一起,这算什么事?

    然而,门房去而复返。

    “小官人,那人还是不肯走,说是有天大的事要和你商议。”

    张正书明白过来了,这回石可斓是带着赵煦的意思过来的。要不然,以他的身家,还有什么天大的事情?天大的事情,怕是只有皇帝的吩咐了。其实,张正书也很可悲。一代将门之后,居然活得这么没尊严。

    不错,就是没有尊严,像条狗一样。有用了,就拿着骨头诱惑两下,没用了就一脚踢走的那种。军人,特别是将军,一旦失去了挺立的脊梁,这个国家也就完了。事实证明,张正书是对的。指望文人打仗是不可能的,毕竟文人无法亲自上阵,没办法身先士卒激励士气。冷兵器时代,打仗打的其实就是气势。文人领兵,本就士气低了一头。要是人数碾压,士气也高那还能打个胜仗。要是瞎指挥,乱打一气,那铁定就输了。

    换句话说,从宋真宗年间起,宋朝对外战争就是输多赢少,问题就在这里。

    要知道,不是每个人都是范仲淹,不是每个人都是韩琦啊!

    文人领兵,太不靠谱了。

    偏生,宋朝国情如此。能领兵打仗的,全都关着养起来当吉祥物。这不,有用了,才牵出来溜达溜达。张正书是绝不会做这等事的,即便他和赵煦合作,也是公平互利,这是天大的原则。要不,他宁愿自己一个人玩,也不想卑躬屈膝。

    像将门这种,如同使唤狗一样的,张正书是绝不可能接受的。哪怕他深知这是宋朝,皇权能压倒一切的朝代。

    正胡思乱想着,石可斓摊着折扇进来了。

    折扇这东西,也是张正书带着流行起来的,特别的飘逸潇洒,现在汴梁城中的小官人,小员外,但凡有一点点身份的,都喜欢用它。“家乐福”超市里的折扇都卖疯了,因为定价不算高也不算低,关键是样式还挺好看的。

    有字画折扇,也有空白折扇,留着别人题词作画的……反正,就这么一项,张正书也间接养活了数百人的扇子作坊。这不,张正书平时闲得无聊,还鼓搞出了一个手拉式风扇。这个风扇是固定在某处的,想要吹风了,就自己动手,或者让僮仆动手,在旁边拉着一条细麻绳。细麻绳牵动齿轮,齿轮带动扇叶,就能有风了。当然了,这风一阵大一阵小的,这没办法,人工嘛!

第811章 足够了() 
这种风扇,也风靡一时,甚至皇宫内都有订购。

    而且一般人,都仿造不来。因为最关键的地方,不在于齿轮,而是复位机关。这个机关,其实就是弹簧的作用力。没有造出弹簧来,想要弄这种风扇,那简直是不可能的。可惜的是,中国人太聪明了,很快就有人想到了人工扭式风扇,也就是说不用复位,直接用扭动的方式来驱动扇叶,倒也可行。

    不管怎么说,总算能抵消暑气的。汴梁城的夏天太热了,冬天又太冷了。现在时近深秋,却也还有一点余热。

    张正书看着石可斓,皮笑肉不笑地说道:“石兄啊,怎么今天这么有空莅临寒舍啊?”

    石可斓看到旁边没人,也就是曾瑾菡在,他才轻笑一声:“张贤弟,你可学坏了,你分明闲得很,怎么那门房说你很忙?”

    “呵呵,这不是怕石兄你么?”

    张正书有心无心地,把实情说了出来。

    “因为官家?”

    石可斓也是聪明人,虽然他有点顾忌曾瑾菡也在这里,但还是试探性地问了一下。

    张正书点了点头:“石兄是聪明人,聪明人就不用多说了。”说着,张正书把他迎进了书房,示意让曾瑾菡去沏茶。曾瑾菡也知道,可能接下来的谈话是机密的,所以也没有多说什么。

    看着曾瑾菡在一旁沏茶,石可斓也不客气地坐了下来,开门见山地说道:“我知道我不应该出现的,但这一次不一样,是官家叫我过来的。”

    好嘛,这算是直奔主题了。虽然张正书也猜到了来意,可听到这句话的时候,还是忍不住眼皮一跳。

    “官家?”

    张正书轻笑一声,说道:“又有什么旨意给我?”

    “不是,官家只是让我过来,说你若是在建城池之时,遇到钱银不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