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好官人 >

第385章

大宋好官人-第385章

小说: 大宋好官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就是纸币的雏形,只要等这种“兑票”上的金额可以通用,可以拿来支付的时候,张正书就会顺势推出纸币了。

    纸币这个大杀器一出,张正书就能躺着赚钱了。

    那时候,就是制裁西夏、辽国的时候,除非他们不想和大宋贸易了。

    这是一盘很大的棋,张正书早就向赵煦全盘托出了。这也是赵煦为什么能忍张正书的原因,换个人,赵煦早就丢他进天牢了,还能这么逍遥?

    秦元听完了之后,猛地灌了几杯酒,才总算是把心情稳定下来。

    “轩奴,你这……这心也太大了啊!”秦元的手都开始颤抖了。

    张正书和曾瑾菡对视了一眼,然后才笑道:“怎么,怕了?”

    “不,我……我恨不得立马帮你做成此事!”秦元激动地说道,“我原先只以为你不过是小打小闹罢了,不曾想……”

    “好了,这里有一本关于银行的书,你先认真看完了。”张正书把一本《银行守则》递给了他,“然后,你要定时给银行的雇员上课。别的我不管,要是银行出了差错,我第一时间就要找你的!”

    秦元郑重其事地接过了这本《银行守则》,严肃地点了点头。一时间,他也觉得肩上的压力山大。

    “小舅,吓到了?”

    张正书没心没肺地笑道,“这算什么,以后可能要面对一堆文官的围攻呢!”

    秦元满脸灰白,嘴里却死撑着说道:“没有没有,只是……轩奴啊,为何要做这等买卖啊,有那么多的买卖可以做。比如香水,香水就很好啊……”

    “小舅,不瞒你说,我都打算把一些技术出让了。”张正书叹了口气说道,“到时候,还能赚这个的钱么?”

    “为什么要出让技术?”

    秦元觉得有点不可思议,这个技术不应该牢牢地永远地掌控在自己的手中吗?

    张正书把作坊计划对秦元大致说了一下,然后才说道:“技术是会进步的,就算我没有把这些个技术出让,再过几年,别人也是会找到窍门的。而且,我也不是无偿出让技术,当然是要收钱的。谁花钱,谁得技术。公平,且童叟无欺。”

    “那和银行有甚么关系?”秦元想不通了。

    这时候,曾瑾菡笑着说道:“小舅,这你就不明白了吧?你想啊,得到了技术,这些作坊要扩大经营吧?没钱怎么办?还不是要来银行办理贷款?”

    秦元也不傻,经过这么一点拨,他就明白过来了:“原来如此!”

    没错,张正书的计划是一环扣着一环的,技校(试验室)、作坊(工厂)、银行,三个环节互补。试验室提供技术支撑,工厂进行量化生产,银行则提供资金支持。

第791章 新钱() 
技术是会更新迭代的,而试验室也需要大量金钱的投入,所以出售稍稍不那么高端的技术,让民间开始生产,这是肯定必要的。不然的话,投入到技术更新的钱怕是都有点难以回本。

    就算回本了,再多赚一笔,哦不,再多赚点实验资金也是好的嘛!

    甚至,张正书还能做成资金入股的形式,和别人合作开作坊。别人出钱出人他出技术,赚到的钱可以只占两成。这种形式,张正书是想用在一些不能让敌国知道,但其实并没有多高端的技术上面。

    比如水泥技术,比如玻璃技术……在明州,张正书就是用这种形势和苏家合作的。

    不管怎么说,用技术卖钱,再投入到技术上面,这本身就是一个良性循环。后世中国之所以很少有科研机构盈利,就是因为他们研发出来的技术,并没有得到商业化。商业化技术,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是说研究高端技术不好,可高端技术大多有一个缺陷,就是难以量产。

    一个难以量产,就足够判定一项技术的有没有商业价值了。

    就拿电池技术来说,锂电池都问世几十年了,即便是在张正书穿越之前,锂电池技术还是运用最广泛的电池技术。为啥?是没有其他电池技术问世吗?并不是,事实上,电池技术早就有了不少突破,比如石墨烯电池、钠离子电池、锰氢气电池等等,但是这些电池技术都还是没能走出试验室。

    为何?除了一个难以量产之外,就是成本高昂、制备不易。

    虽然宋朝的技术和后世的技术难以相提并论,但实际上道理是一样的。

    有些技术,张正书是打算用来储备的,所以不打算赚钱,这样的技术百分百是要亏本的。比如火药技术,比如蒸汽机技术,甚至发电技术、内燃机技术、石油化工技术……这些都是最前沿的研究,估摸再过百十年可能都未必用得上的,也是注定要亏钱的技术。而另外一些,是能短期间就能回本,甚至能赚大钱的技术。比如玻璃技术、水泥技术……但不管怎么说,张正书还有一些比较低端的技术,可以拿来卖钱的。

    像什么纺织机的技术,张正书就不会秘不示人,甚至欢迎大家都来学,那样的话,棉花立即就能风靡全国了。

    除了纺织机技术之外,还有像什么冶炼技术,张正书也会传授出去,虽然不涉及合金技术,但也能提高一下大宋的铁器质量。而不会说一把铁锄头,磕到一块石头上了,石头蹦出火花来,而锄头却崩了一个角。这样的农具,还怎么提高种田效率?没有种田效率,工业怎么发展得起来?

    所以,冶铁技术是要传授出去的。

    还有就是造船技术,实际上都不用怎么传授,有经验的造船工匠,只要看到了一艘船的外形,都大概能猜到用了什么技术了。当然了,拼接龙骨,甚至钢铁龙骨的技术,他们没学过是不会知道的。还有就是张正书对于船帆的布置,让这些造船工匠不太明白。当然了,有了这种高速航行的“飞蛟船”,还有比较精准的海图,那么海外贸易会更加兴盛的。

    ……

    如此种种技术,都是可以出售的。也是可以快速提高宋朝国力的,只要没有外力阻止,不出十年,大宋的国力将会大大提升。到了那时候,怕是大宋的朝廷重臣,也会摇身一变,成了资本的代言人了。

    一切都是未知数,但张正书愿意推动大宋朝着那个方向去走。技术出售是必然要做的,总是把最赚钱的技术捏在手中,那简直是招人嫉恨。

    秦元也不傻,当他想通了之后,不由得佩服张正书高瞻远瞩。

    “所以,只要有银行,那我们就立于不败之地了。银行的秘诀,就在铸币权上面。只要我们的铸币技术保持先进,别人就无法模仿。别人无法仿造,那只要我们自己不出差错,那还有谁能和我们比?”张正书笑得很开心,但秦元怎么都觉得这是一只小狐狸在露出小小的獠牙。

    “看到没,这就是最新的铜钱!”

    张正书把一枚铜钱抛出来,立即让秦元看得叹为观止。

    “这是新钱?”

    秦元对这枚铜钱爱不释手,无他,实在是太漂亮了。不同于别的铜钱,这枚铜钱的边显得很别致,居然还是一齿一齿的。别的不说,单单是这样都极难仿制了。还有那颜色,明黄得耀眼,差点让秦元误以为是金子。但实际上,它确实只是一枚铜钱。或者说,是合金铜钱。

    至于铜钱的样式,依旧是天圆地方——没办法,这样铸币快,且省料。要是张正书全都做成实心铜钱,百姓会不会接受都难说,毕竟习惯了有孔铜钱;再说了,实心铜钱那岂不是要用多好些铜料?张正书又不是傻子,本身铸币就没赚什么钱了,还要往里面亏!

    “轩奴,为何这里会有一圈齿状的刻纹?!”秦元不太明白,这铜钱好是好,但好像有点“离经叛道了”。

    张正书笑道:“这是防伪用的。”

    “防伪?”秦元不太理解,这还能防伪?

    “不错,我不止打算推出铜钱,后面还有银元、金元。用处嘛,当然是逐渐把铜钱当做基本货币单位,然后结算大额金钱时使用金银了。有了标准的货币,才能实现这个目的。而这些边齿,就是最好的防伪手段。或许小舅你也见过,某些铜钱比寻常铜钱都还要小一圈,却依旧当足钱使用,这不是坑人嘛!而有了边齿之后,如果有人试图剪下铜钱的一部分,必然会破坏铜钱的边齿。这样,百姓就可以很简单地通过铜钱的边齿是否完整,来判断这个铜钱是否被人动过手脚了。”

    秦元恍然大悟:“那银元、金元也是这般?”

    “对,缺少边齿的金银,绝对是不足币值的,百姓就可以拒收了。”张正书嘿嘿笑道。

第792章 不速之客() 
“这是绝妙的设计啊!”秦元感慨说道,“有了这等新钱,何愁不能树立起银行的名声?那银元、金元有么,我也想看看。”

    张正书从兜里摸出几块银元、金元来,这些银元都很足量,含银量达到了百分之八十九。这么说吧,和后世鼎鼎大名的袁大头是一样含银量的。金元呢,就比较厉害了,含金量只有百分之七十五,张正书倒是想弄成百分之九十九的含金量,可由于黄金很软,不添加合金,怕是被稍稍用力破坏,就不复本来面目了。所以,为了实用性,还是要添加铜、银等金属制成合金才行。

    至于为什么只有百分之七十五的金含量?

    这是张正书故意而为之的,因为金属货币最大的难题,就是在于币值的波动。

    虽然,纸币的币值也会波动,但同类型的纸币之间,倍数都是一样的。比如后世的十块钱,就永远是十个一块钱,这个关系是不会变的。不会因为说货币升值或者贬值,就可以用三、五块钱当十块钱用了,没这个道理。

    但是金属货币不一样啊,特别是金银,价值波动比较大。

    就拿宋朝来说,虽然大概一两银子等于三贯钱,一两金子等于三十贯钱,但这只是平均数,事实上并非天天如此的。

    有时候,一两银子在急用的时候,它只能换成两贯多钱,这也是有的;而在金子紧缺的时候,一两金子等同三十多贯铜钱也是有的。而金币太足值,就是铸币人太傻。这分明可以玩铸币游戏的,赚些差价,非要这么老实干嘛?

    再说了,张正书也不赚平头百姓的钱,寻常人家,哪里用得起金子?

    所以,银币的币值要足,因为这很可能是未来的主要货币。但是金币嘛,就要耍点小聪明了。当然了,兑换的数值的天天更新的,张正书开办银行,也是为了把这个话语权拿在手中。比如说,根据市场上的金银走势,银行给出一个大致的价格。

    这个价格是赚是赔,就要看评估师的眼力了。

    为了这个,张正书都要培养起一大帮评估师才行,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到汴梁城中去,了解汇集金银的交易情况,然后评估明天的金银走势。这是一项很需要计算能力的工作,非林家村技校毕业的学童不能担任。

    秦元虽然不太懂这个,但他看到这硬梆梆的金币,和精美的银币,他就知道银行已经事成了。

    “轩奴,明天你真的不出现在开张剪彩那里吗?”

    秦元有点想不明白,这简直是最好的刷声望时机,为什么张正书不想出现呢?

    张正书能说他早就从“黑客”那里得到了消息,户部要趁机为难他么?当即说出了他的借口:“即便我不出现,别人也知道银行是我的产业。那我,为什么还要出这个风头呢?”

    愣了一愣的秦元,觉得张正书的这话太有道理了。

    事实上,自从《京华报》宣布“大桶张家”的借贷业务转移到“银行”之后,“建设银行”一词早就街知巷闻了。甚至有人还嗤之以鼻:“什么银行,不也是放钱的?那些个钱民,没有一个好人!”

    张正书是不是好人,这事自有公论。但钱民害人不浅,这事也是深入人心的。

    秦元甚至恶意揣测,这个外甥是怕别人向他扔臭鸡蛋、砸烂菜叶才不想着出现在剪彩、揭牌仪式上的。

    “小舅,别这么一副表情嘛,我怎么可能会坑你呢?”张正书露出了不怀好意地笑容道,“那天我也肯定会到场的,只是不会当众出现罢了。”

    秦元露出了一副“我信你就有鬼了”的表情,看得曾瑾菡都偷笑了起来。

    不得不说,因为这些个举动,张正书和秦元之间的感情确实好了那么一点。但是,要张正书彻底信任秦元,还是需要一点时间的。

    当夜,宾客尽欢,秦元还在“京华报社”住下了。

    没办法,他差点没喝个不醒人事,要不是张正书虎着脸,说明日的事绝不能误了,说不定秦元还要继续喝。这样的状态下,张正书也不好让他回去了。嘱咐僮仆照顾好秦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