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好官人 >

第376章

大宋好官人-第376章

小说: 大宋好官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ǹ拧1ㄉ缟绯ひ惨掠闲蹋艿匠徒洹

    ‘新闻署’也要整理出新闻规范,定期召集各大报社社长学习,该如何报道事实。同时,朝廷要求报社报道之事,报社不得推却。没有证据之事,不可报道!”

    这就等于定下基调了,文武百官一听,好像还算不错?于是乎,也就接受了这个新衙门。

    其实大家都知道,这就是等于招安那些报社、小报了。有管理,总是好过没有管理的。而且,有了衙门之后,报纸产生的税收,也有了可查找的途径。这就等于间接促进了税收,充实了国库。怎么说都好,也是一项有益之举。这时候的宋朝,虽然贪官污吏不少。但能做到京官五品以上的,大多也还有“致君尧舜上”的报复,也就都通过了,没人反对。

    赵煦点了点头,很满意这个结果。能这么顺利达成这个新衙门,他也很意外,本来还以为要经过一番周折才行的。“那接下来,就该诸卿议论一番,这个‘新闻署’要设在哪个衙门之下了……”

    这时候,就是六部、大理寺、枢密院争权夺利的时候了。

第772章 皇帝受益() 
不出赵煦所料,这几个衙门,争得脸红耳赤,谁不知道掌控了这个“新闻署”,就等于立于不败之地了?

    一时间,朝堂上好像菜市场一样,嘈杂得赵煦都心烦意乱。

    大约过了一刻钟,赵煦实在忍不住了,示意了一下殿中侍御史。殿中侍御史明白赵煦的意思,吼了一声之后,偌大的大庆殿内才恢复肃静。

    “吵吵嚷嚷的,成何体统?”

    赵煦忍不住斥道,“知道的说你们是朝廷重臣,不知道的,还以为你们是市集中人!”

    见赵煦气在火头上,文武百官都不敢吱声了。争权夺利,是官员们的天性。即便性子恬淡的人,也不会让这个“新闻署”旁落的,这不就等于把刀子递给对手吗?所以,才会有这种场面。赵煦也是纳闷了,这么一个“新闻署”,有这么大的诱惑力吗?赵煦不太明白,这不是诱不诱惑的问题,而是关乎生死大事的问题。

    一旦被政敌掌控了这个“新闻署”,岂不是等于自断前途?看看今天的情形就知道了,只要有政敌的把柄,随随便便弹劾一下,那么在民怨四起的情况下,政敌肯定是黯然倒台的。即便民意煽动多了,百姓也学乖了,可掌握了“新闻署”,绝对是大杀器!

    这些文官都不傻,相反还太精明了。也正是因为这么精明的文官们,让赵煦看出了破绽。

    看着还蠢蠢欲动,想要继续争夺这个“新闻署”的文官们,赵煦内心也悄然改变了对报纸的看法,真正地重视了起来。要知道,赵煦原先是看不起报纸的,认为这上面都是一些猎奇的事(武侠小说),要不就是“天方夜谭”(天文地理),或者是“危言耸听”(攻打交趾之类的言论)……反正就没啥好的东西。

    可经过这一次,赵煦才发现,原来百姓关注的东西,都是这些啊?

    “看来,报纸确实是一个不错的物事……”

    赵煦一转眼,心中就有计较了。

    这样的大杀器,岂能放在文官手中?看看御史台,看看那些谏官,都成什么样子了!

    还加重文官的权柄?赵煦又不是缺心眼,更加不傻,他自然懂得要握紧这样的权柄。分给哪一个衙门,赵煦都觉得不妥当,这会引起官场的动荡。“等等,‘新闻署’?报纸?那邸报……”

    赵煦灵光一闪,淡淡地说道:“朕意已决,‘新闻署’本为报纸而生,朕思虑朝廷邸报一事,也一并管了罢!是以,‘新闻署’归进奏院所属!”这话一出,大庆殿中一片哗然。谁不知道,进奏院其实就是皇帝的秘书?

    说白了,进奏院就是皇帝花钱养着的官。从宋太祖开始,这进奏院的官员都是皇帝授意大臣委任的,主要职能是向地方传达朝廷的政令。最多的时候,进奏院的官员超过一百多个,等于驻派地方的通讯员一样。

    进奏院的经费,都由皇帝的内帑支出,其中最大的一块是镂刻雕版的费用。这些进奏官员定期把朝廷政令刻成雕版,由驿马送到地方,然后印成纸张文本给地方官观看。

    没错,这就是邸报了。

    因为宋朝的贪腐问题,进奏院也能避免。所以很多时候,邸报都没出进奏院,那边厢小报就得到消息了。因为泄漏政令、官员升迁,进奏院还被处罚过。但是不痛不痒的,进奏院的官员们还是一如既然的“贩卖”消息,以此获利。

    没办法,进奏院里的官吏主要由监官、进奏官组成,监官由京朝官及三班使臣充任,通过堂除、荐举、恩荫、差摄、吏部铨试等方式选任,主要负责管理监督进奏院文书传递工作,进奏官是进奏院最基层的吏人,选任途径主要有承袭、自荐和保引,负责文书的抄写、传送、存档等工作。

    对了,进奏院的消息泄漏,也就是所谓的新闻“省探”,就是那些进奏官做的。

    没办法,这些进奏官,说是官,其实就是小吏,比屁民好一点点而已,但俸禄微薄,差点连普通百姓都比不上。为了改善生活,这些进奏官自然是要利用手中权柄换钱银了。

    宋仁宗时,有一则闻名天下的“进奏院案”,将范仲淹等新政官僚一网打尽,直接导致了庆历新政的失败。党争就是这样,只要能利用的事情,都会用上的。这件事起因就是苏舜钦与其馆阁同僚把进奏院日积月累的废纸出售,建立了一个“小金库”,用“鬻故纸公钱”召妓饮酒,同时大肆抨击朝政。一不小心,被庆历新政的反对派们盯上了,以此为借口,不仅直接贬了范仲淹等庆历新政的主干,还让范仲淹从此回不了汴梁城,回不到中枢。

    进奏院虽然一直被忽视,但其实进奏院还是挺好用的,特别是在宰相的手中。宰相通常会干预进奏院的文书运行,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这种事,章惇也干过。

    毕竟要恢复“熙宁变法”,就要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手段,这方面章惇也不是迂腐之人。

    但是,章惇预感到,皇帝要插手进奏院了。

    果不其然,赵煦缓缓地说道:“既然‘新闻署’是新衙门,就该用新人。至于用何人,待朕深思熟虑之后,再行指派。”其实,赵煦也认识到了进奏院的重要性。说实话,宋朝国力衰弱,不仅表现在军事上。更重要的是,政令不曾通达。很多时候,朝廷颁发的政令,一个多月都未必能从北到南进行传递。说白了,除了道路太差以外,就是官员的懈怠了。

    借此机会整顿进奏院,赵煦有把握让政令传递更加通达,大宋会变得更加整体。

    即便是琼州等偏远之地,也能真正纳入大宋的版图里。

    只是赵煦的做法,然很多人都不太满意了。这算什么事啊,怎么就皇帝受益了呢?那以后皇帝看谁不顺眼,岂不是又多了一种手段去敲打文官?皇权再次加强了,对于文官来说,这并不算是一件好事情。

第773章 根基的腐烂() 
只是眼下形势比人强,只能捏着鼻子认了。你不服软?行,你敢赌那堆证据里,没有你的把柄?

    幸亏皇帝再厉害都好,也还是要指派官员去管理的。不管怎么说,都还算是文官的地盘。正所谓自己人好说话,满朝的贪官们想通了这个关节,都不约而同地松了口气。

    雨过天晴,总算是过了这一关。

    虽然折了一个蔡承旨,但保住了大多数重要的官职,对于文官来说这就足够了。其他的都是身外物,官职在身,那就什么都有了。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反正宋朝就是一个官本位很重的朝代,毕竟数千年的影响不是盖的。

    大朝会进行到这,其实已经完成了使命,接下来就是一些关乎西夏、辽国等等的事情,还有赵煦再顺道提了提兴建城池的事。不出意外的,建城一事也算是定下来了。只是苦了户部,不知道要怎么削减开支才能兴建这么一个城池了。

    赵煦嘴角扬起一个弧度:“好了,那些贪官污吏,该把吃进去的全都吐出来了!”

    于此同时,赵煦捏紧了手中那张纸片。

    没有人发现赵煦的小动作,因为这张纸片是在状词那里夹带着的,也是张正书给赵煦的一点建议。

    至于内容,就是上面那些了。

    不外乎是张正书给了赵煦一点建议,从哪里获得建城的钱银罢了。

    说实话,朝廷真的是有资本都不知道怎么用。皇城司白白握着那么多的证据了,要是给张正书,早就威逼利诱那些贪官,把钱银全都吐出来。然后,一个个踢出汴梁城,贬官流放的那种。

    这些贪官,还会不会再次贪污受贿?张正书觉得他们绝对不会了。

    注意,是不会,而不是不敢。

    想想看,如果赵煦够狠,把他们的俸禄也好,贪来的钱银也罢,全都搜刮干净,这些贪官哪里还会继续贪污受贿?继续贪污受贿,不就是等于把自己的俸禄都赔进去吗?说实话,宋朝的高官俸禄并不低,甚至可以说太高了。只要有官阶,也就是寄禄官身在,就不愁会饿死。额,当然了,前提是你别犯事,没有在党争中失败被流放。

    当然了,宋朝的小官俸禄并不高,所以他们更加不敢贪污了。要是贪污的话,说不定真的会被饿死的。

    赵煦仔细琢磨着,这一招实在是太狠了。

    你认罪?行,把家财全都掏出来,皇帝赦免你无罪;你要是不认罪?可以,证据放出去,叫你身败名裂不单止,朝廷还会给你来一个贬官流放套餐。惊不惊喜,意不意外?不管怎么说都好,贪官都不傻,贪污行不通了,那就只能乖乖做官了。

    说实话,赵煦是不相信这些官员会乖乖不贪污的,但张正书用一句话说服了他。

    “准许官员亲属经商。”

    就是这么一句话,等于解决了赵煦的所有问题。

    官员经商,危害大不大?当然大,要不然宋太祖会命令禁止官员经商了。宋太祖赵匡胤深知,官吏如若经商,势必难以勤政,而且会助长恶劣之风,导致政治腐败。于是,宋太祖指令刑部制定了严禁官员经商的法律,诏令各地官吏不许经商贸易,“违者论如律”,并采取严厉措施对那些垄断贸易、与民争利、非法经商的官吏,严刑峻法加以惩办,以“塞浊乱之源”。

    但是,人性本贪,区区一道禁令,怎么可能禁得住那些利令智昏的官员?

    看看蔡京,看看那些朝廷高官就知道了。家族里面,哪个不经商的?

    嗯,没有经商的,肯定是寒门子弟出身,没有来得及经营家族,也没有余财经商。当然了,寒门子弟出身的官员要是贪污,那也就另说了。别以为这很少见,事实上在宋朝层出不穷。

    禁止不住,那就利用起来,当做皇帝默许,这个条件还算不错的。

    反正赵煦打算扶持朝廷的产业了,比如蜂窝煤作坊,还有张正书支招的冶炼作坊,甚至还可以修建一条平坦的水泥“官道”,拦路收钱……只要皇帝插手,以国家的资本,那些官员能拼得过国家吗?

    再说了,看张正书的语气,银行似乎是扼制官员经商获利的最好途径。官员经商,不外乎以权谋私。比如提前知道什么东西能赚钱,哪里缺少什么。黄河水患,他们经营囤积粮食;盐价升高,他们屯盐;茶价高涨,他们卖茶……

    信息和提前知道政策,是官员们经商最大的利器。

    但是,有了“新闻署”,赵煦根本不怕这个。报纸的消息一刊登,再好的赚钱路子,都会被民间商贾占据了。官员所倚仗的“以权谋私”,“强买强卖”,在报纸面前都行不通了。这样的话,官员经商还有什么可怕的?

    好吧,也不能排除官员的亲属中有商业天才。可这样的商业天才,张正书也有法子,把他“招安”了,封一个官身纳入户部,呵呵,他还能分神去经商?要知道,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确,商业越来越繁荣,商场就更加波诡云谲,更加瞬息万变。而户部的工作量,也会越来越大。这些个商业天才,能把户部的事做好,已经很不容易了,还有精力去给亲属支招?!反正张正书是不相信的。

    反正只要有银行在手,张正书就能让赵煦立于不败之地。而那些官员的亲属,翻不起什么大浪来。

    其实,在任何朝代,官商勾结都是存在的。想要杜绝太难太难了,用一个默许的潜规则去换取大量的贪官钱银,张正书觉得这绝对是大赚特赚。

    事实上,也算是证明了张正书的“先见之明”。

    第二天,当那些皇城司的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