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好官人-第3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切└鎏肮偃此闪丝谄
到底是法不责众啊,那些贪官暗自庆幸,总算是逃过一劫了。自请认罪,这就跟没事情一样,写个检讨就完事了。最多最多,不就是罚俸吗?或者是外放为官,反正不管怎么样,只要还有官身在,他们就不怕!
但是,如果他们知道接下来张正书的招数,他们就该哭了!
蔡京冷眼看着一切,他知道自己在赵煦这里是讨不得好了,但是他却把那些落井下石之人全都记在了心中。还有那罪魁祸首!“‘大桶张家’?哼,须叫你领教老夫的厉害!”蔡京心中暗暗发狠。
要知道蔡京为官近三十载,底牌不知道有多少!而且他门生故吏遍布大宋,要整治一个商贾子,实在是再简单不过了。
但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蔡京还没傻到这么快就实施报复行动。最起码,也要等风声过后,蔡京才能徐徐图之。权谋之所以为权谋,是因为它上不得台面。要是把官场上的龌龊摆明了,甚至连市井中莽夫泼妇尚且不如!什么下绊子、诬陷、设套、以权谋私……各种手段层出不穷。只有你想不到,没有这些官员不敢做的事!
特别是被害的官员,要是没实力报复也就罢了。可对方只是一个商贾子,那蔡京岂能不报复?
“朕如此处置,你意下如何?”赵煦再一次问韩狗儿。
韩狗儿却憨憨地说道:“官家圣明!”
“如此甚好,你的事已了,且退下罢!”赵煦挥退了韩狗儿,手中捏着的那张小纸条,却已经被汗水浸湿。不是后怕,而是恼怒!
待得韩狗儿等三人退下之后,赵煦缓缓地说道:“蔡御史,你如今,还有什么话要说的?”
蔡懋冷不防被赵煦点名了,心中又悔又怕,两眼都有点失去焦点了:“啊?”
第770章 打铁趁热()
好在蔡懋立即回过神来了,连忙说道:“回禀陛下,臣只是风闻奏事……”
“好一个风闻奏事!”赵煦冷冷地说道,“风闻奏事,就能随意胡诌了?幸亏朕看到了证据,不然真个叫你蒙骗了朕!”
这可是一顶大帽子,乃是欺君的大罪啊!吓得蔡懋连忙趴倒在地,连称自己该死。
好在赵煦也不是非要治他的罪,而是要完成对张正书的承诺。毕竟一开始是赵煦要求张正书这么做的,虽然一直被张正书牵着鼻子走,但赵煦还是觉得报纸有存在的必要。最起码,有了报纸之后那些个贪官就等于多了一个忌惮,赵煦也多了一个反制文官的手段,以后赵煦看谁不爽,都可以通过对皇城司的示意,利用报纸来整治他了。
还有谁敢当面指着皇帝鼻子骂?
可以,只要你自身道德无缺,赵煦也就认了。
要是你身上都有屎,就不能怪赵煦下手狠了。不用点手段,这些文官真的当赵煦是好欺负的?想起高太后、司马光时期,不知道多少文官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愣是对赵煦说教了好几个时辰,赵煦就来气。等他亲政后,也常常被一些文官抓住一点点事情来“劝谏”。
一开始,赵煦还有耐心配合他们的表演,表明自己是个明君,愿意纳谏的。
但是你隔三差五,揪着我不放,是佛都有火吧?
赵煦早就想整整那些文官了,但又怕影响不好。毕竟堵了言路的话,那就等于坐实了自己“不纳谏”。不纳谏的皇帝是什么?那是昏君啊!哪一个皇帝愿意被人称为昏君的?怕是没有吧,再怎样的昏君,都想要一块遮羞布的。谁愿意被史书记载了这么一个污点?
凡事都要有个度,皇帝不是那些文官想来换名声就能换名声的。
换句话说,赵煦忍他们很久了。现在张正书把刀子递给他,赵煦就算觉得被张正书牵着鼻子走,也要先拿着这把刀子捅一捅这些文官再说。
只见赵煦冷冷地瞥了一眼趴在地上的蔡懋,说道:“蔡御史有些话还是没说错的,小报也好,报纸也罢,良莠不齐,确实需要整饬一番才行。”
蔡懋一听,简直如闻天籁,下意识地抬起了头。
但是,下一秒钟,他对上了赵煦更加寒冷的眼神,立马又垂下头去了,心道:“难道……我猜错了?”
蔡京叹了口气,真的是猪队友啊!
要知道,《京华报》和赵煦就算穿一条裤子的,《京华报》等于是赵煦的传声筒,赵煦会傻到自断臂膀吗?
果然,赵煦开声说道:“诸卿以为如何?”
当即,就有一些保皇派出来说话了:“陛下圣明!”
一阵恭维之后,赵煦才缓缓地说道:“只不过,朕考虑到依附报纸营生的百姓,累以数万计。若贸然取缔报纸,数万百姓流落街头,对朝廷而言也是极为不利。”
“陛下心系百姓,仁德圣君也!”
不得不说,有时候朝中有一些专门拍马屁的应声虫也是极好的。最起码他们会对皇帝的话奉为圭臬,皇帝说什么他们都要追捧。这种高高在上的权力感,哪一个人都会上瘾的。赵煦也有点飘飘然了,自动代入“仁德圣君”的角色之中,悲天悯人地说道:“是以,朕觉得报纸不能轻易言废……”这完全是举重避轻,要知道报纸的“危害”在那些贪官来说,比几万百姓的生计重要多了。
但是,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说出来?
谁敢说那几万百姓的生计不重要?怕是口水都能淹死他们。
领教过报纸的厉害,没有官员再敢随意乱喷报纸了,要是乱喷的话,说不定下一个报纸教训的人就是他了。
“但是,朕又觉得报纸良莠不齐,这如何是好?”
赵煦开始愁眉不展了,“长久如此,朝野之外充斥着谣言,有损我大宋体面……”
“嗯?官家这是要……”
很多官员都竖起了耳朵,都不知道赵煦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朕觉得,是不是要立一衙门,专门管理报纸?”赵煦总算是慢吞吞地把这句话说了出来,这也是朝廷和报纸达成协议,哦不,是赵煦和《京华报》达成协议的最好时候。赵煦领教过《京华报》的威力了,差点闹得官场不稳,幸好赵煦和张正书一起努力,才总算没有出大乱子。
赵煦心有余悸,想起了张正书写给他的信,等局面稳定之后,才抛出这个重磅消息来。
这不,把文武百官都炸得晕乎乎的:“陛下圣明!”
可不嘛,文武百官里有多少贪官?就算没有贪官,可能也做过一些枉法之事。事实上,能做到高官重臣的,谁没做过一些不择手段的事啊!万一被报纸挖了出来,那岂不是官途黯淡了?文武百官都想着,这回怕是要到严冬了。没想到赵煦又给了他们希望,直接让这些贪官们喜出望外!
“诸卿以为如何?”
赵煦知道,打铁要趁热,立即如此说道。
这时候,尚书左仆射章惇好像明白了什么,心中想着:“好计谋!先是一阵杀威棒,把所有文官都玩弄在鼓掌之上。然后,再给予一定的希望,叫这些文官不至于铤而走险。恩威并施,官家的手段是愈来愈娴熟了啊!但是,别忘了,这个衙门官家是不可能丢给文官的。或许,还是要皇城司来制衡?”
不得不说,章惇的水平确实比一般人高太多。
在场的文官,能冷静下来,看得出赵煦意图的,满打满算不超过二十人。而且这些文官,大多是重臣。换句话说,就是赵煦这边的人。
而那些不是赵煦的人,赵煦也不管了,反正他就是这么一句话,谁赞成?谁反对?
赞成的,可以得到保留官职的奖赏;反对的,呵呵,明天大理寺就找上门了。要知道,赵煦可是握有奏裁重案和诏狱的权力的。也就是说,官员犯案了之后,赵煦能指定朝臣组成临时的特别审判机构“制勘院”进行审理,由他直接决断。
第771章 新闻署()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皇帝本人就是最终的司法解释啊!
赵煦说某个臣子有罪,他就有罪!至于是贬官还是流放,就看赵煦的心情了。至于御史台这个拥有重大疑难案件以及诏狱的审判权,同时也是法定上诉机关的存在,并不会阻碍赵煦的意志。换句话说,那些贪官可以买通御史台,可以诱导舆论转向,致使御史台和皇帝打对台。但是,皇帝不松口,这些个贪官就在诏狱待一辈子吧!
瞧瞧,这就是皇帝的权力。
别以为宋朝的皇帝比唐朝的皇帝权力小多了,其实因为宰相分权了之后,宋朝皇帝的权力是进一步加强的。别的不说,军事权、审判权、财政权,这三个大权几乎都被皇帝掌控了,还有谁能跟皇帝扳手腕的?一个都没!别看御史台“铁骨铮铮”、“刚正不屈”,但御史台每一次和皇帝打对台,都是以失败告终的。
为何?
这都是皇帝要脸面,不会轻易展露实力,免得说他“圣心独、裁”,不听谏言了。以前,赵煦是没有露过肌肉,大抵上是因为文官们的反抗都很激烈。虽然赵煦也很强势,愣是把一大批文官都贬官了。但是,这种影响到现在都没消除,赵煦也是有点后悔的。
人就是这样,总是会觉得年少轻狂了,如果当时再徐徐图之可能会更好。皇帝也是人,赵煦也有这样的想法,所以现在他决定把这把尚方宝剑按住,只把剑柄露出来威胁文官:你们谁赞成,谁反对?
相信,能做到这等高官的都不是傻子,赵煦都把威胁说了一清二楚了,他们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唯独蔡京冷眼旁观,心道:“好一招以退为进,怕也是那个商贾子的计谋罢!官家自以为拿捏住了《京华报》的命脉,殊不知,这是他故意送上门的。今后官家固然可以让《京华报》按照他的心思来刊登新闻,但那商贾子却是占了最大的便宜,等同被朝廷招安了。即便没有官身,却胜似有官身。哼,一个在江湖的御史台么?真个是好计谋,好计谋!”
不得不说,蔡京对权谋的触觉是顶级的,赵煦怎么出招,他都能第一时间明白这一招的用意。
可惜的是,蔡京如今已经“身败名裂”,失去了先手,也奈何不了这个阳谋了。不然的话,蔡京绝不可能让这等衙门出现的。
蔡京太清楚了,若是给平头百姓掌控了弹劾权,那么他们这些官,还做得有什么乐趣可言?
只是看得出来的文官,都不敢作声;那些愣头青一样的文官,或者是肥头猪脑的贪官,又偏偏瞧不出这一招的狠毒之处。蔡京也是暗自着急,却无可奈何。好在,这也不是完全的坏事情。要知道,当事情摆在台面上,就完全是双刃剑的。这大抵上就是“我能往,寇亦能往”的意思,你能建立报社,我也能建立报社啊?
说实话,做官,特别是在大宋做官,谁没有些把柄的?
只是有的官把自身的把柄藏得很好,而有的官把柄握在别的官手中罢了。
也就是说,只要是能争权夺利的东西,都能变成党争的一部分。甚至蔡京已经在盘算着,怎么利用报纸重新掌控权力了。不得不说,蔡京的思维确实并非常人能及的,他的洞察力也是出类拔萃的。
正如蔡京预料的一样,很多官员都选择了闭嘴不言。唯有一些赵煦的亲信开口,称颂这是仁政。
赵煦点了点头,很满意这个结果。
在赵煦看来,这不是威逼利诱,而是在为自己掌控百官而必须做的事情罢了。
“既然诸卿没有异议,那么这个新的衙门,叫甚么名堂好呢?”
赵煦扫视了一下周围,发现这些文官都好像哑巴了一样,赵煦觉得不爽,开始点名了:“安卿,你认为这新衙门,叫甚么名堂好?”
因人设岗的事,在宋朝并不算少见。而因事设岗,好像也不少。御史中丞安惇冷不防被问道,只能硬着头皮端着朝笏出列道:“陛下,臣认为用‘报署’,似乎符合此衙门……”
“嗯,还算不错。”赵煦点了点头,觉得还是满意的。“李侍郎,你认为呢?”
中书侍郎李清臣被这么一问,也有点傻眼了,他向来少急智,只能附和说道:“陛下,臣也认为‘报署’这名称不错!”
赵煦不太高兴了,报署报署的,一点都不大气。
“朕倒也有个意属的名字,叫‘新闻署’如何?”赵煦定了定神说道,“‘新闻署’主管报社一事,只有取得朝廷颁发的许可,方可兴办报社。且报社必须受到‘新闻署’管理,对报道的新闻负责。一旦有诬陷、捏造之事,轻则罚款,重则停刊整顿,甚至取消报刊号。报社社长也要下狱上刑,受到惩戒。
‘新闻署’也要整理出新闻规范,定期召集各大报社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