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好官人 >

第355章

大宋好官人-第355章

小说: 大宋好官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正书胸中豪情澎湃,挥斥方遒地说道:“我要提前做好规划,利用银行贷款,帮助内黄口的百姓建起属于自己的钢筋混凝土房子。不仅如此,还能促进他们就业。比如施工队要的工匠,可以优先考虑内黄口的百姓,教会他们如何建造钢筋混凝土房子。就算是不想做水泥匠,还能在我的作坊里做工,用工钱抵消贷款就行了。甚至,还能用田地收成来还贷……”

    曾瑾菡一愣,她可没想到这么深。

    “这银行,还没建起来罢?郎君,你就这么有信心?”

    张正书很肯定地说道:“一间钢筋混凝土房子,要是保质保量,起码能用上百年,这笔账,谁都会算。再说了,一旦钢筋混凝土房子成了风潮,价格也会降下来了……”

    曾瑾菡也算是初步认识了市场的规律,也比较认可这个推断。

    “那郎君打算怎么规划呢?”

    曾瑾菡很好奇,其实她也有点兴奋。这可是建一座城市啊,可不是建设一栋房子那么简单!

    “首先,这城市规模嘛,要够大!”

    张正书手中也没有地图,只能捡起一根树枝,在湿漉漉的黄土地上写写画画。

    “我们建城,城墙不能太过四方正正的,这样太容易被攻破了。城墙的防御功能一定要好,而且要充分发挥弓弩的威力。所以,这城墙要这么设计,一凸一凹的,这里有一个藏兵洞,敌人用抛石机的时候,能进入藏兵洞躲避。藏兵洞里,还有射箭口,甚至还能把八床弩搬进去。城墙这里,设计一个卡口,这里就防止投石车。在这个角度,敌人的投石机很难打得到,但是我们的投石车却能轻易打出去。在一段城墙,可以设计一个檑木、礌石口,也不用搬运礌石、檑木那么辛苦了,利用滑轮可以轻易吊起来……”

    张正书越说越是兴奋,有了这么一个坚城,只要守城士卒给力一点,那么用一万人抵挡十万大军那是没问题的。

    更重要的是,在正史上金兵南下,必然要经过内黄口。有了这么一个钉子,金兵非得拔除不可。不然的话,一旦孤军深入,内黄口的守军出城野战,是能把他们围困剪灭的。

    要知道,狄夷唯有骑兵之利,一旦限制了范围,战马冲刺不起来,那威力就大打折扣了。

    再说了,有了这个思路,张正书可能只建一座城吗?

    别的不说,在开封府周围的百姓,甚至开封府的百姓,见识到了钢筋混凝土房子的好处,还能贷款建房子,他们能不心动吗?

    不知不觉间,张正书就完成了开封府的改造。甚至,朝廷觉得要修缮城墙了,看到了那些卫星城的城墙那么有威力,能不让施工队去建设钢筋混凝土的城墙吗?这当然不是免费劳役了,要知道宋朝还是讲道理的,差雇匠人是会给钱的,最后张正书又能完成对汴梁城的改造。

    事实上,好东西是肯定会被接受的。

    宋人又不傻,不像明清时那么僵化,不知变通,所以,这个设想不用三五年就能做成了。

    到时候,银行又能有大笔收入,还能借此提高宋人的工钱,提升宋朝的生活水平,一举多得啊!

    曾瑾菡微笑地看着写写画画的张正书,记起第一次见他时,也是这样的。张正书秀了一把画画的功力,让曾瑾菡震惊不已。此际,虽然曾瑾菡早已掌握了这种画技,也青出于蓝,比张正书画得好多了,可她还是喜欢张正书的画。不为其他,就是张正书画里的激情,就不是一般人能模拟得出来的。

    “我还愁着银行怎么开展业务呢,看来建城是一个最好不过的选择了!”

    张正书拿着树枝,看着自己的“杰作”,也略微有点感慨。

    有了这样的坚城,大概也能坚定一些那些主战派的信心了。

    正史上的“靖康耻”,为什么投降派那么多?

    不外乎汴梁城的城墙年久失修,哪怕是攻城能力低下的金兵,也能轻易摧毁城墙,攻入城内。

    可见,承平太久的宋朝,根本没有想过怎么防御京都的问题。

    哪怕是明知道北面无险可守,可宋朝上下也没有谁提出过要修缮城墙,补充精锐士卒来把守城池。别的不说,单单是敌国奸细都能自由出入汴梁城,大概可以看得出汴梁城的防守是多么松懈了。也许女真人就是看到了这个局面,才兴起了长驱南下直取汴梁城的胆大包天想法。

第729章 授人以渔() 
但凡是汴梁城周遭有几个坚城,女真人能这么猖獗?

    张正书是不相信的,兵力不过几万的女真人,就敢视中原无人?

    真的忘记了当初汉唐是怎么吊打异族了吗?

    不过,这也不能怪汉人,毕竟被绵羊领着一群狼,狼也会变成了哈士奇。自我阉割的宋朝,没了武力威胁,就好像小儿持金过市一样,置身在群狼环伺的环境里,还能撑这么久,已经算奇迹了。张正书突然想起,汉唐时之所以武力鼎盛,不外乎当兵打仗有前途,还有钱途。要是立了战功,升职加薪不说,甚至还能封侯拜相。在这样的利益诱惑下,哪个有心气的男儿不想带着吴钩去收取关山五十州?

    宋朝呢?

    呵呵了,有功的将士连赏钱都要被层层克扣,这样的军队有士气才怪,能有战斗力才怪。

    诱之以利,才能让士卒爆发出最大的士气。士气在冷兵器打仗时的作用太大了,一旦士气衰弱,那就是兵败如山倒。

    宋朝要怎么诱之以利?张正书想来想去,只能靠资本了。

    唯有资本兴起之后,宋朝转变了思想,才会对周围露出獠牙。只是这个过程太长太长了,短则十数年,多则二三十年。张正书都不知道能不能撑到那时候,要知道处于萌芽期的资本主义,是很容易就被踩死的。只要有一点点强权,资本主义就没有了任何发展空间。比如明初、螨清之时,哪里还有什么资本的身影!

    曾瑾菡也知道张正书的计划里银行的重要性,但她还是露出了笑意:“郎君,你这算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吗?”

    张正书一愣:“这话怎么说?”

    “公公他是钱民,他儿子则是大钱民,这还不算青出于蓝胜于蓝吗?”曾瑾菡掩嘴偷笑道。

    张正书也笑了,自信地说道:“我爹,他比不上我!”

    这话可不是张正书无的放矢,而是有强烈的信心。一旦银行开展了全国业务,即便张根富放再多的高利贷,也比不上张正书的银行。

    曾瑾菡眨了眨眼睛:“这话我记下来了,下次跟公公说一说……”

    张正书也不怕,说道:“这是事实,但我怕他接受不了。”

    “嘻嘻……”

    曾瑾菡就喜欢这么捉弄张正书,可惜的是,张正书每次都自信满满地解除了“危机”,就算是假装上当,可他演技太过拙劣,曾瑾菡一眼就识破了。当然了,这是夫妻间的小互动,曾瑾菡当然也知道张正书是故意的,倒也情意浓浓。

    定下了建设新城的计划,张正书估摸着再完善完善,就能妥善地善后了。

    这也是历朝历代的弊端,只要赈灾就行了,至于后续?谁管百姓的死活?

    比如宋朝,只要把受灾的青壮招入禁军之中,剩下的老弱妇孺,那就任由他们自生自灭了。

    这也是为什么在汴梁城这样的大城市里,那么多流民和乞丐了。只要一受灾,青壮去当兵了,剩下的老弱病残不做流民,不当乞丐,他们还能怎么生活?所以,这确实是宋朝不作为。好在,宋朝也不是那么没有人道主义精神,起码在冬天的时候,还会开放福利院,平时也会施医赠药,倒也没那么饿死、冻死的百姓。

    迫于财政,宋朝也只能做到这等地步了。

    值得注意的是,宋朝在这方面的作为,已经比正史上任何一个朝代要好得多了。其他朝代,哪一次做善事是朝廷组织的?无一例外都是民间乡绅缙绅,或者是地主富贾,出于好心施粥救济罢了。

    比如很出名的民间慈善组织——善堂,就是出于乡绅地主之手,他们筹资集物以行善,比如济困扶贫、修桥造路、抚孤恤寡、助残助学、救灾救难、收埋无主尸休、调解民间纠纷等等。自有善堂以来,除了宋朝有过慈善福利之举以外,其他朝代哪怕是民国,也是形式多过实事。

    但张正书觉得有慈善组织还不够,最起码要授人以渔才行。

    只有授人以渔,才是真正的慈善。不然的话,就像后世的贫苦农村一样,以好吃懒做为荣,钻营各种漏洞做“五保户”。甚至国家想扶贫了,他们都要抗议,想要光荣地当穷人。为何?不就是怕脱贫了以后,不能光明正大地吃“五保金”了吗!

    人性就是这样,所以张正书还挺认同宋朝的慈善行为的,虽然是迫于财政压力才在冬天收容贫苦百姓,但是这也等于给了那些妄想好吃懒做的人一个警告——若是来年开春没有自食其力,那谁也救不了你了。

    一句话说完,人一旦起了惰性,那就会形成惯性,最后都不会想去劳动了。

    张正书想帮助贫苦百姓,但他却不愿意帮助自己不想上进的人。所以他要完善计划,必须要加入合法催讨欠款的环节。不然的话,银行也是经营不下去的。有了催讨欠款,那么就没有人敢恶意贷款不还了。

    “郎君,我们还是走吧,这里湿漉漉的……”

    面对可怜兮兮的曾瑾菡,张正书也心软了:“谁叫你一定要跟着来的?”

    好吧,下一刻张正书就投降了:“行行行,我们走吧……”

    决定离开,可鞋子上沾的那些黄泥,却无法洗干净了。

    好在,曾瑾菡是富贾人家的千金,也不会心疼一双鞋。张正书就更没关系了,在前一世他爬山去祭祖,鞋子比现在更脏。

    四轮马车开始往回走,这一次要去往西的山区。

    说是山区,其实就是平原上的几处小山包罢了。在开封府到大名府一带,就没有什么高山。只不过因为避灾,要到那里去住一阵子竹棚罢了。

    对了,忘了说有几家内黄口的地主,因为不相信内黄口会决口,也不知道撤出来没。不过,看“黑客”的报告,似乎是没有人伤亡的。这也在张正书的预料之中,那些地主家里也是有读书人的,自以为读了几本圣贤书就能避灾了,殊不知在天灾来临之后,根本不是人力能阻挡的。要不是张正书在修筑河堤的时候,特意修了几条导水渠,才没让黄河泛滥的范围扩大,水流的速度也大大减缓了。要不然,那些地主早就被淹没,被冲走了。

第730章 好像明白了() 
不过嘛,读书人虽然死脑筋,但面对死亡的危险,张正书估摸着他们早几天就撤了。

    笨蛋才会继续留在黄河边上,没看到黄河沿岸的百姓,一窝蜂地涌入汴梁城了吗?

    四轮马车继续往前走,过得大半个时辰,张正书一行才来到那山包的脚下。

    因为地势问题,这里有不少的荒地。但太过贫瘠了,只能种粟米。

    所以,张正书买了不少空地,专门安置这些灾民。

    还没到这临时村子的前面呢,呼啦啦就冲出一群人:“是张家小官人的马车!”

    “张家小官人来了!”

    “大伙快出来看啊!”

    ……

    曾瑾菡被吓了一跳,拉住了张正书的衣裳:“郎君,这是怎么回事,他们好像很恨你啊?”

    张正书看到了跟在人群后面的小刘工匠,见他没有一点着急的神色,反而很轻松的模样,心中也有了底。“放心吧,他们又不是忘恩负义之人,都是安分守己的百姓!”

    马车夫自然是停下了马车,张正书让曾瑾菡在马车里看看情况,他却掀开车帘跳下了马车。

    “诸位,诸位,在这里可还生活得好吗?”

    跑在前面的那人,张正书认得他是参与了河堤、水库修筑的人,却没想到他也是内黄县的百姓。

    “小官人,你太神了,你救了我们内黄数万百姓啊!”

    这人热泪盈眶地说道,“还免费施医赠药,施粥救济,我们……我们无以为报!”

    张正书却连忙扶起要下跪的他,说道:“别这样,我也是奉旨行事罢了,官家要我治水,给了我好处,我自然是要用心去做的……”

    话虽然这么说,但百姓又不傻,谁对他们好,他们记得一清二楚:“小官人,你就别谦虚了。你的为人,我们都知道的!旁的官,能治水都算不错了,哪里会管我等死活?唯有小官人你,真心实意待我等的……”

    “小官人,你是我们的大恩人啊!”

    ……

    好嘛,都成了感恩大会了。

    张正书那个尴尬了,虽然他确实不忍心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