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好官人 >

第354章

大宋好官人-第354章

小说: 大宋好官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挤压之下,家庭式小作坊就没啥活路了。那些不想出来工作的妇人一看,作坊里的工钱比自己织布还要高,她们会怎么选择?即便碍于世俗眼光,很多人不敢踏出这么一步。可一旦有人勇于踏出这一步之后,那就蔚然成风了。

    建立一个作坊不困难,招工也不困难。

    困难的是,怎么把空闲的女性拉进作坊里去。要知道,宋朝的人口可是女性比男性多的,放着几千万的劳动力不用,张正书觉得太浪费了。一旦移风易俗之后,那么再推广作坊经济就顺当多了。江南一带就不说了,很多纺丝作坊里也是小娘子在做工的。以后的大宋,很可能会形成南丝北布的格局。

    有了纺织机,有了大量的大作坊,工业革命岂能不会到来?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怕是宋朝的政策也会跟着转变,到了满朝诸公醒悟过来之后,这个经济模式已经深入人心,他们还想堵住就千难万难了。夺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别说满朝诸公这么做了,就算是拿着刀枪去逼迫,这些作坊主也好,工人也罢,肯定会掀起起义的!

    所以,宋朝很可能是怀柔政策。再加上宋朝的官员也可经商,他们一琢磨:作坊好像能赚得更多啊,得,我也办一个作坊!

    当热钱、闲钱全都进入作坊之后,张正书的银行也会添一把火。不用多久,宋朝市场肯定就会被挤满的。到那时候,海贸就会更加兴旺了。资本它会自己选择市场,到了那时候,资本的羽翼就丰满了,开始露出獠牙,打量世界。一旦海外市场受阻,那么战争必将来临。

    资本自它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资本剥削劳动、列强掠夺弱国的历史,这种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历史的。从残酷压榨剥削工人开始,直到血腥殖民掠夺,发动侵略战争……一切的一切似乎水到渠成,所谓的不过“利益”二字。

    大宋为何没有进取心了?

    或者说,为什么改朝换代之后,稳定了就都没有进取心了?

    不外乎是动力不足了,或者说是没有足够的利益让中国动心的。正史上的元朝就不说了,差点把欧亚大陆都占领完了。这也是蒙古人对牧场的近乎变、态的渴求,甚至还妄图把中原的土地都变成牧场。但是,在忽必烈攻下中国之后,蒙古人似乎一下子就堕落了。明朝朱元璋一开始还是很有动力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但是在夺了天下之后,朱元璋则奉行小农经济,也失去了进取心。

    螨清就不说了,本来就想着奴役汉人,怎么可能有进取心呢?自康熙康麻子开始,被俄国占领的土地,连吭声都不敢。最屈辱的历史,就从这里开始了,从那以后螨清就没振作过,对外战争一败涂地。

    究其原因,不外乎中国已经把能耕种的土地全都占了,又没有向海外扩张的历史和兴趣,自然就守着一亩三分地过日子了。

    但现在不同了,资本一旦在大宋这里生根发芽,那它必然会睁开眼睛打量世界。

    那时候,大宋想不向外扩张都不行了,社会倒逼着它做出改变!

    若是不改变呢?

    那很简单,就会被历史大势说碾压,谁来都一样。

    张正书在看到两季稻之后,就已经想到了大宋已经走上了一条通往未来的未知路。

    其实,当张正书把两季稻鼓搞出来,把棉花鼓搞出来之后,宋朝已经确定要走上资本的道路了。所不同的是,没有张正书的插手,北宋到戛然而止的那会,都未必会进展成工业革命。毕竟,距离正史上的北宋灭亡,只剩下二十八年了。

    但是,在张正书的鼓搞下,用最大力度去催生下,工业革命是可以提前到来的。

    现在,恐怕就只是欠缺一个蒸汽机了。

    蒸汽机,说难不难,说易不易。

    说实在的,蒸汽机最大的难点,在于材料,在于加工。加工的难点,在于精度。所谓精度,技术要把理论转变为具象化的物体,比如要用到刻度盘、标尺、继而造出精密度相对较高的水力机床等等技术。现在机床在研究了,估摸着以汉人的智慧,多则一年,少则几月,比较稳定动力的水力机床就能整出来了。机床整出来了,加工技术就过关了。

    但是,还有一个拦路虎——材料。

    张正书一再重视材料,因为他知道,工业技术的发展,最离不开的就是材料。比如蒸汽机的材料,必须要用到足够的钢铁,才能承受得起高温。有了钢还不够,还需要冶铜,需要用到混合金属的材料工艺……材料达标了,蒸汽机就是欠缺设计和生产罢了。更何况,张正书的脑子里已经有了成熟的蒸汽机方案,拿出来用就行了。

    蒸汽机一出现,那就是划时代的开始。

    从此之后,大宋生产的效率就提升了。

第727章 不破不立() 
别的不说,单单是蒸汽机变成火车,能让多少天堑变通途?

    还有蒸汽轮船呢,蒸汽纺织机、蒸汽采砂船、蒸汽车、蒸汽水泵、蒸汽机床……从冶炼到纺织,从交通到机器制造,只要是涉及动力的,蒸汽机都能化成动力。蒸汽机太关键了,它具有恒扭矩、可变速、可逆转、运行可靠、制造和维修方便等优点,各行各业都能用得上。

    等蒸汽机深入人心,工业革命就宣布正式展开了。

    蒸汽革命,想必会让不少农民无地可耕,他们只能进入工厂,做一个工人。

    资本的剥削,从此开始了。

    这是好是坏?

    张正书想了想,相比起中国此后几百年的命运,他觉得应该大体向好的。

    只是未来,已经无法预测了。

    后悔把资本培养壮大吗?

    张正书想了想,觉得是不后悔的。即便没有张正书,资本也会顽强的生长。老马那句话说得好啊,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历史也一样,虽然历史在不断重复着,但是它总体是向上的。这,就足够了不是?

    最起码,中国的历史不会那么屈辱了。张正书觉得,这已经完成了自己的该做的事。

    当张正书走出了书房后,天开始停雨,渐渐放晴了。

    “郎君,你应该放心了罢!”曾瑾菡也得到了消息,脸上现出轻松的神色,轻移莲步,环佩叮当地从走廊处行来。

    张正书没有把隐忧表现在脸上,也笑着说道:“危机算是解除了。”

    “那官家不会再为难你了吧?”

    曾瑾菡最关心的还是这个,毕竟宋朝的律法,实在太操蛋了。朝廷说你有罪,就算你没罪也是有罪的。

    张正书也不确定,因为他知道,接下来才是大宋的考验。

    辽国,会不会因此为借口,再次逼迫大宋停止攻击西夏呢?甚至,陈兵幽云十六州,似乎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额,此事不好说,看事情发展吧。我们走上了这条路,已经回不了头了。”张正书叹了口气,他并没有眷恋汴梁城的繁华。但一想到可能避居海外,张正书就有点惘然若缺。

    曾瑾菡倒是没什么感觉:“那就走下去罢!”

    张正书看着曾瑾菡,心中有些愧疚,但此刻也豪情万丈。哪怕世界上所有人都认为他错了,可有曾瑾菡认可他,这也就够了。

    待得雨势渐小,张正书带着曾瑾菡启程了。

    目的地,自然是要去内黄口亲自看一看。

    四轮马车还是很平稳的,虽然在张正书看,这样的四轮马车还是太颠簸。可曾瑾菡都舒服得睡着了,张正书也就不抱怨了。其实,在宋朝能做到这等地步,已经算超出想象了。就好比在先秦时铸造出了勾践剑一样,千年不腐不说,还削铁如泥。这样的技术,简直是黑科技!

    当然了,四轮马车再厉害,也无法在黄泛区里逞能。

    很快,四轮马车就不得不停下来了。没办法,就连后世的汽车都没办法在这黄河泛滥的地区奔驰,更别说马车了。

    “小官人,你们真的要进去吗?”

    那马车夫也有点慽慽,万一洪灾又来了怎么办?

    “放心吧,不会再发大水了……”张正书自信地说道,毕竟在正史上可没有再次决口的记载。因为张正书的穿越,宋朝可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天气却是不变的……额,也有例外,如果张正书一再召唤工业革命,那么形成雾霾也指日可待了。要是人类的科技再强大一点,弄个人为地震也是可能的。想想整个开封府会变成雾都,画面还……挺违和?

    好吧,不管那么多了。先看看内黄口的情况再说。

    很显然,内黄口现在已经人去楼空。在洪水的肆虐之下,内黄口的楼房已经倒塌了不少。农田也不见了往日的模样,目光所及,满目疮痍。张正书第一次近距离看到黄河失控后的景象,心情十分沉重。

    这就是黄河,带来毁灭,也带来生机。

    正因为黄河的不定期泛滥,给黄河流域带去了良田万顷,也吞噬过不少人的性命。对于这条河流,张正书也是很无奈的。但张正书更心疼汉人,正因为不断承受悲痛,他们变得坚韧无比,什么都击不倒他们。但凡宋朝的官员有这么个韧劲,早就把西夏给灭了。

    当然了,这样的感慨张正书只是一闪而过,他更在意的是,内黄口以后怎么办。

    要知道,张正书是故意将内黄口作为决口地点的。这就等于,张正书原本是有能力拯救一切的,却没有这么做。虽然别人不知道,可张正书内心过意不去。想着有什么办法弥补一下,好叫自己的内心好受一些。

    事实上,张正书太小看黄河泛滥了。即便是将灾害控制在了一定范围之内,可内黄口的惨状,也不是一两年能恢复过来的。

    虽然,黄河冲积上岸的淤泥会让田地变得很肥沃。可内黄口的百姓,又会怎么看待这一切呢?家园被毁了,良田再好又算得了什么?

    张正书觉得自己好像做错了一样,内心异常的难受。

    “怎么了,郎君?”曾瑾菡察觉到了张正书的异状,连忙询问道。

    “我……是不是做错了?原本,我能把河堤修筑得再坚固一些的,那么内黄口就……就不会决口了……”张正书垂下了头。

    曾瑾菡安慰他说道:“没这回事,黄河不在内黄口这里决口,还是会在其他地方决口的啊!再说了,现在不是挺好么?别看内黄口这里好像废墟一样,但其实这才是最好的呢!”

    张正书一愣:“最好的?!”

    “不破不立啊!”曾瑾菡说道,“郎君不是一直在想着推广钢筋混泥土房子吗?现在,内黄口这里就是很好的机会了啊!”

    张正书闻言,眼前一亮,都不用细想,他就知道这个主意是极好的:“不错,姝儿,你说得太对了,我怎么没想到这个呢?”

第728章 建城设想() 
曾瑾菡完全不惧那黄色的淤泥,将自己的鞋子玷污了,反而很开心地踩在这黄泥上:“那是因为郎君当局者迷啊!”

    “不错,当局者迷啊!”

    张正书点了点头,也承认自己钻牛角尖了。要知道,后世的中国,可是被全世界承认的基建狂魔。但凡是与建筑有关的,中国都一定要拿到名次才行。像什么跨海大桥,摩天大楼,跨山大桥,高原铁路……数都数不过来,这样的基建狂魔,还怕来个大拆迁?!

    再说了,后世的拆迁,也不少了。一些房子完全还是崭新崭新的,说拆就拆,都不带讲价的。拆了之后,不到两年,又建好了大楼盘。

    嗯,反正就是瞎折腾。

    瞎折腾的意义也是有的啊,起码那些西方国家很羡慕中国。而中国呢,则羡慕人家国家的建筑非常有历史。比如英吉利人,就羡慕嫉妒恨地说,要是能住新房子,鬼才想住在几百年的房子里!

    看看,这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啊!

    不过,张正书的心结解开之后,他好像看到了内黄口的未来了。

    不得不说,内黄口这地方的地理位置很突出,如果从高空上看,汤水、恒水和黄河,都要从内黄口这里经过。而且,内黄口距离大名府和开封府的距离,居然是相差无几的。这就是说,内黄口这里完全可以建起一座钢筋水泥城市,变成开封府最外围的卫星城!

    同时,拥有水运的便利,内黄口建城的价值,又上升了一个层次。

    甚至,张正书都想照搬李家村的模式了。

    “这里完全可以修成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城市!”

    张正书胸中豪情澎湃,挥斥方遒地说道:“我要提前做好规划,利用银行贷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