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好官人 >

第350章

大宋好官人-第350章

小说: 大宋好官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这么通情达理的夫君,曾瑾菡也松了口气:“郎君,你很喜欢小孩子么?”

    张正书一愣,然后满脸笑意地看着曾瑾菡,言语里有点揶揄的味道:“怎么了,难道你不喜欢?”

    曾瑾菡伸出手来,在张正书的腰间一扭,说道:“你是不知晓,公公婆婆他们不知道催了我多少次了,要我给张家续个香火,生个儿子出来。”

    张正书笑意不减,说道:“你是怎么说的?”

    “我还能怎么说啊,只能‘嗯嗯嗯’点头了。”曾瑾菡嘟着嘴,“都怪你!”

    张正书一愕,倒是觉得惊讶了:“怎么能赖我了?”

    “谁叫你非得说不是时候的?”曾瑾菡的白眼风情万种,张正书都感觉骨头轻了两分。

    张正书叫屈起来:“这都是为你好啊,你知道的,太早做那事,对你对我都不好。再说了,你我还年轻,没必要这么急着要孩子吧?”

    “嘘,噤声!”曾瑾菡脸都红了,好像做了亏心事一样贼兮兮地看了看周围,发现这条街巷里恰好没旁人,才算是松了口气。“你故意的罢,这等事也能在外间说的?”

    张正书嘿嘿笑了笑,却不料这一次曾瑾菡是真的生气了,直到回了“京华报社”,她都没理会张正书。

    直到张正书使出了“绝招”,才叫曾瑾菡连连讨饶,无力地瘫倒在春闺之处,发出一声声微不可闻的轻吟。

    日子,过得很慢。

    当然了,张正书的感觉。在期盼一件事的时候,时间真的过得很慢,比如等人,比如等船,比如张正书等黄河发大水。

    在张正书的度日如年的时候,黄河流域的又一次的大暴雨如期而至了。

    也许是明白黄河洪峰即将到来,张正书反而放下了心中的大石。没错,他已经尽力了。元符二年六月末,黄河在内黄口的决口,历史上只有那么几句话。但是,能在历史上记载的,都是大事了。正史上,也不知道多少人流离失所,多少人被迫做了流民,又有多少“青壮”被招入禁军之中,成就了禁军孱弱的战斗力……

    而如今的内黄口经过改造,想要决口也不容易。但是,在张正书一再命令下,东流根本没有管。所以,如果顺利的话,黄河只需要来两三个洪峰,就能把堵住北流的河提给冲垮了。而北流一开,就好像提前泄了洪一样,东流的径流量会直线下降,最后直到断流。

    当然了,黄河一旦冲垮了北流前面的河堤,那必定会漫上岸来,造成什么后果,张正书也预料不到。系统因为样本不足,也无法推断出来。张正书只能按照系统的建议,撤走了内黄口一带的百姓。就是这么个安家费,张正书都花了不下几千贯。

    成败在此一举,张正书却知道,即便现在再努力,也无济于事了。剩下的事,只能听天由命。

    但是,张正书很“仗义”地给章惇写了封信,估摸能把章惇气得直跳脚。

    信上说,黄河会决口的,但没有人会伤亡。这事会成为把柄,章惇也会因此被人攻讦,而他也被殃及池鱼。很不客气的,张正书指出了如果自己倒霉了,那章惇在相位上的时间也不会长了。所以,张正书得出结论,保护他就是在保护自己。

    根据“黑客”的盯梢探子回报,章惇在家中也是笑骂了一句,说:“如此惫赖小儿,也敢要挟老夫!”然后,章惇没有第二个动作了。倒是章仿在一旁上窜下跳的,叫嚣着让张正书好看。

    “黑客”回报后,张正书知道自己稳了。

    有赵煦和章惇的撑腰,张正书只要不玩脱,不增加流民,其他的倒是好办。

    毕竟天灾的事,人力有时穷,如何能事事顺心如意?

    这事其实满朝文武都明白,就看赵煦肯不肯保张正书而已。如果官家定了性,群臣还不依不挠的,赵煦怕不得要贬几个人才行。不贬不行啊,单单是今年,张正书已经为赵煦的内帑提供了十几万贯的收入,大大充实了赵煦的荷包,于公于私赵煦都会保住张正书的。更别说,张正书曾经许诺过,如果银行开张了,以后能一年给他提供百万贯的收入。而且,百万贯什么的,还只是起步。

    有了这么些个利益在,赵煦也舍不得将张正书就这么被弄垮了。

    大家都是聪明人,张正书找了赵煦当保护伞,赵煦也得到了实利。这是合则两利,分则俱伤的事,赵煦是拿捏得清楚的。

    别的不说,如果没有额外那十几万贯的收入,赵煦都不知道怎么给西军的军饷了。可见,即便是官家,没钱也是寸步难行啊!

    张正书虽然很怕,赵煦在知晓银行运转之后一脚将自己踢开。但现阶段,赵煦还是不会下手的。再说了,以后的事,赵煦还不知道在不在呢!正史上,赵煦可是明年就会驾崩的短命皇帝!

    打理后一切,张正书就静静地呆在书房,等候着黄河的消息了。

    雨,还在拼命的下。

    这一次的雨势,比任何时候来得都要急!

    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流经汴梁城的几条河流,水位都开始暴涨了。于是,汴梁城中一阵人心惶惶,粮价更是飚升。一切的乱象,根源都在黄河。

    张正书却难得地放下了所有的担心,镇静地自斟自饮,品着香茗。这茶,是清明茶,是石家炒出来的。不得不说,中国人对茶的天赋太高了,张正书自个都是摸索出来的炒茶,可经过石家这么鼓搞几次,却已经有了后世茶叶的香气。再加上选取的都是最好的茶叶,更是别有一番滋味。

    好吧,张正书并没有觉得和后世的普通茶叶有什么区别,因为张正书不懂喝茶。即便把最好的大红袍给他喝,张正书都觉得和寻常茶水没啥两样。

    喝茶,只不过是想培养一下自己“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涵养功夫。

    但是,下一秒,张正书就破功了。

    只见一个打扮成张家家仆的“黑客”披着蓑衣冲进了张正书的书房里,劈头就说:“小官人,黄河决口了!”

第719章 救灾开始() 
张正书的心,猛然地收缩了一下,端着茶杯的手也陡然一颤,茶水都抖了出来。张正书连忙把茶水放在茶几之上,猛然站了起来。

    “小官人,你……”

    那个“黑客”探子好像想说什么,但张正书却大手一挥:“还愣着干嘛,让所有人开始准备啊!”

    “不是,小官人你……”

    “黑客”探子指了指张正书的裤子。

    好家伙,好大那么一滩水,像是尿裤子了一样。

    幸亏那茶水不是很烫,张正书暗道好险,要不然他的祠堂就没了。要是祠堂没了,那做人还有啥乐趣啊?只能进宫做太监了啊!可张正书上辈子到这辈子,都还没用过呢,正儿八经的童男一个。“太大意了啊,万一烫伤了那就麻烦大了!”

    张正书尴尬地说道:“你吩咐下去,我去换条裤子先……”

    一阵鸡飞狗跳之后,张家原先的准备就发挥出力量了。首先,就是要派人拿着望远镜,到大名府左近去观察水情,看看决口到了什么程度。然后,再派出大夫,去大名府那里义诊。为此,张正书还承诺了他们能免费使用显微镜,还答应了帮他们整理出书。单单是这个承诺,张正书又花了大大几百上千贯钱了。最后,自然是保证粮食供应了。这个倒是不怕,张正书都几乎把朝廷放出来的粮食吃进去大半了,少说这个也要亏损个几千贯钱的。

    一切都吩咐下去之后,张正书才好像被抽光全身力气一样,瘫坐在太师椅上。

    “不管了,该做的都做了,接下来就看天意了。”

    张正书也很清楚,经过了人为的干预后,历史的走向已经不可揣测了。所以,黄河恢复哪一条北流,张正书也无法预料。毕竟在黄河北流这,故道也有那么几条的!别小看了一条黄河,它对大宋,对辽国,甚至还没崛起的女真人,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甚至可以说,因为黄河,大宋会改变自己的防守策略也说不定。毕竟大宋的北边无险可守,那么禁军调往河北东路去驻守,好像也说得过去了。不管怎么说都好,看似很普通的一次洪灾,却牵动了几个国家的心。

    甚至在西夏国内,都要松一口气,这大半年来,宋朝西军的攻势太猛了,西夏差点就挡不住了。要不是有这一次黄河决口,怕是小梁太后都打算向辽国投降了。没错,小梁太后就是想向辽国投降。为何呢?其一,辽国是西夏名义上的宗主国,也就是说西夏是向辽国称臣的,不是向大宋称臣的;其二,即便是辽国曾经想暗杀小梁太后,但终归是谋杀未遂,小梁太后还活得好好的,这就是西夏和辽国缓和的契机;其三,就更简单了,西夏向辽国投降后,辽国见不得真会派人来接管西夏,那么小梁太后还是可以在西夏国内作威作福的。可投降了大宋,那大宋必定会接管西夏的国土,编户齐民,甚至会把汉人大量迁来西夏国内,而党项人则打散编入中原。这样几代过后,党项人就没了。

    小梁太后是汉人大族,她太明白汉人的同化能力了。

    别的不说,要不是西夏有自己的语言,有自己的文字,怕是早就被大宋同化了。

    即便如此,在西夏朝里,多数官员还是以汉字作为第一文字的。

    小梁太后这么做,其实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无可厚非。毕竟在政客的世界里,就只有利益。至于是敌人是朋友,那完全是看形势的。大宋就拎不清这个,所以大宋一直在吃亏。而西夏拎得清,所以他们放得下脸面去巴结辽国。

    脸面算几个钱?拿到实利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君子和小人的斗争里,吃亏永远是君子。

    宋朝就是君子,但宋朝就一直在吃亏,从未占过便宜。这就是俗话说的“死要面子活受罪”,用在大宋身上一点都不为过。

    现在黄河决口了,满朝的伪君子们想着怎么借口攻讦政敌呢,至于有谁真个为百姓着想?怕也只是那么几个诤臣,那么几个直臣了。

    张正书可管不了那么多,在他看来,没出人命,一个月之内把黄河约束好,已经耗尽全部力气了。现在的张正书,哪里有精力去揣测朝廷里是怎么争论的?

    于是,张正书埋头在书房里,一鼓搞就是一整天。

    “郎君,现在都夜深了,你怎么还不睡啊?”曾瑾菡心疼地看着张正书,不明白他在写写画画些什么。

    其实,张正书拿到的是“黑客”送来的水情报告,图文并茂。这也是张正书训练出来的探子才做得到,要是朝廷里的那些探马,甚至连地图都不会看!更别说,他们会绘制地图了,那简直强人所难。不过张正书的“黑客”就不一样了,选择的都是识字,且把他们训练得技能样样精通。绘图这种事,不过是顺手为之罢了。

    张正书拿到的这一张,是等高线地图,标明了黄河的流向,画出了黄河决口的范围。

    通过这张地图,张正书很明显地看到黄河确实是在内黄口决口了,决口的方向就是原先堵起来的北流。这也是宋朝耗费巨资,堵上的北流,筑起来的河堤。但是,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它一点用处都没有。

    就好像腹泻一样,在这一刻黄河一泻千里,沛莫能御。

    嗯,好像有点恶心。不过张正书能想象得到,这一次的洪水到底有多大。事实上,没经历过洪灾的人不会想象得到,即便是水泥房子,在洪峰之下也好像纸糊一样,一下就被冲垮了。洪灾的危害,也仅仅比海啸来得轻一些罢了。

    即便是张正书提前挖好了河道,疏散了百姓,可洪水还是淹没了整个内黄口,差点都没到大名府城郭之下了。黄泛千里不至于,可影响了数以万计,甚至十数万计的百姓,淹没了大批农田这是事实。好在,张正书提前做了功课,让他们提前收割了,勉强抢救回来一点粮食。再加上张正书的救济,张正书能保证绝对不会饿死人。

第720章 舆情汹汹() 
再说了,最多熬过两个月,江南的两季稻就成熟运到大名府了,压力会减轻很多的。到那时候,不仅仅是大名府的粮价,甚至开封府的粮价都会大跌。毕竟,两季稻的冲击太厉害了。想想看,原本一年只能打这么点粮食,运费还贵,官员们还上下其手,开封府的粮食价格能不贵吗?

    但是有了两季稻,张正书就打破了这个垄断,对开封府形成了倾销的态势。如此一来开封府的粮价要是不降价到一百一十文钱一斗米,那还真没天理了。要是张正书发狠一点,一斗米卖个一百文钱,怕是都能逼死不少粮商。

    当然了,谷贱伤农,谷贵伤民,张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