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好官人 >

第334章

大宋好官人-第334章

小说: 大宋好官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看着小刘工匠喊着喊着,声音都沙哑了,张正书也是感慨。中国人真的太勤劳了,做工都舍不得偷懒的。要是劳役那还难说,可张正书又给钱,又管饭,聚起来的流民也好、村民也罢,都使出了浑身气力,拼着命赶时间在挖水库。同时,还修了几条疏浚的河道,还筑起了堤坝。

    可以说,黄河北流这一块,已经差不多成形了,只待东流一断绝,黄河再次沿着以往的河道,重新注入渤海之中。

    过了十余日,总算是完成了雏形。即便是现在发大水,北流也没有决口的危险。甚至,还有时间,张正书让丁村的村民自行修了一条长达五六里的小河涌到丁村,进一步缓解了丁村用水困难的现状。

    直到了这一步,张正书才算是松了口气。

    在回程的路上,史陌问张正书道:“小官人,这水库真的有那么神奇么?”

    “其实,这水库最大的用处,就是调节水流速度,至于拦蓄洪水,那只不过是顺带的作用罢了。”张正书叹了口气,要是像后世那样的水库,自然是能拦洪泄洪的,只不过宋朝的水库嘛……还是欠缺了点火候,毕竟是倚靠着地形修筑的,拦洪泄洪的作用微乎其微。

    好在张正书根据系统给出的建议,修了好几条疏通水流的河道。应了那句话,堵不如疏,这样一来,洪水到了水库之后,水流自然就变缓了。水流变缓了,那操作空间就大了。只要河堤修筑的质量还行,那就不会决口了。到了平缓的下游后,除了稍稍抬高河床,那应该不会酿成太大的灾患。再说了,北流就是宋辽边境,基本上是没啥人烟的,不像后世的京津唐地区一样那样人口拥挤。毕竟辽人会来打草谷,宋朝只能通过淤塞的河道来防止辽国骑兵南下。这种情况下,边境人烟稀少也能理解了。

    “调节水流速度?”

    史陌和刘忠都是武人,对于这种专业知识是很难理解的。

    反倒是有名的大骗子郭骞,因为对地理知识有所了解,对水库的理解比谁都到位。甚至,郭骞还感慨,修一个水库能活百姓无数,是积累阴德的大好事。张正书知道,像郭骞这种信道之人,很看重阴德的。之前行骗,他也是瞅准了大户人家下手,不会叫人伤筋动骨

    ,怕的就是沾染了因果,损了阴德。

    用俗话讲,这就是“举头三尺有青天。人可欺,天不可欺”,是中国人用来警醒自己的话。别以为阴德一说缥缈无迹,事实上天理循环,报应不爽。也正是因为这种道理深入人心,才叫宋人保持这一个奇妙的状态。很多行商之人,还保留了底线,不会一味的剥削。

    这种事有好有坏,也正是因为这样,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也只能停留在萌芽状态,永远不可能生根,茁壮成长。

    好在张正书穿越了,在他的引领下说不定能跳过资本主义最血腥的时段。

    就拿修水库来说,看似张正书在做傻事,这种大工程,不应该是朝廷出力才对的吗?可张正书却偏不,拿下了漕粮和过河费之后,张正书大手一挥就开始“烧钱”了。最烧钱的地方,莫过于工钱和粮食。工钱就不用说了,哪怕是在开封府,张正书给的工钱也是最高的那种了。而且还管饭,张正书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大米饭敞开了吃,还有肉!虽然只是“低贱”的猪肉,可流民、村民们哪里会嫌弃?红彤彤的红烧猪肉,配上大米饭,一个个吃得满嘴油光。

    在别人看来,张正书是在做傻事。

    可张正书明白,这绝对是有利的。

    财富在于流通,就好像水流一样,财富不流通只是一潭死水,最后只会蒸发殆尽。而流通的财富,就好像黄河一样,循环不绝。

    张正书给的工钱,那些流民、村民会不买东西吗?当然不会。财富流通之后,带动的产业也就更多了。别的不说,过冬衣裳总要一件吧?张正书的棉花就要成熟了,进而很快变成了衣裳,还欠缺市场哩。当然了,头几年棉花的价格肯定是居高不下的,但多人种植、纺织之后,价格肯定会降下来。那时候,平头百姓也买得起了。

    再者,张正书给钱买粮食,那些粮食商贾得了钱之后,肯定会继续进货啊!

    开封府一直是靠粮食运输的,可大名府不是。张正书把大名府的粮食运输业弄起来后,以后收过河费也就更有利了。

    一切,都是为了将来。

    张正书的眼光,寻常人又怎么会明白?

第686章 差点中毒了() 
就好像史陌、刘忠很难理解张正书为什么要挖水库一样,这么一个“湖”,能装得了多少水?

    “你想啊,这水库就好比水桶,倒水进水桶后,是不是过一会水桶才会满?一样的道理,这水库装黄河的河水,也是好一会才会满的。有了这个时间,那挖开的河道就起作用了,慢慢地把黄河河水送到其他地方去。别看这些河道小,可一样能起到作用。再加上河堤,黄河在北流,应当就不会决口了。”

    张正书的解释,史陌还是听得不明不白。但他也明白了一点,张小官人做的事,应该是没错的。

    “小官人,你说的我不太懂……”

    张正书笑了笑,说道:“没啥,我这就去跟一个能弄懂的人说。”

    “是郭真人罢?”刘忠也骑着马,在四轮马车外搭腔说道。

    其实,大家都猜到了,能明白地理地势的,除了懂风水的郭骞道长之外,还有谁?

    张正书却心中藏着一个疑问,他是不会相信有什么神奇风水的,怎么可能罗盘到了丁村的那地方,就一直在转呢?玩过指南针的人都知道,除非磁场混乱的地方,才会出现指针乱转的情况。但是这种地方,往往是不宜住人的,比如大名鼎鼎的死亡谷啊、百慕大三角啊之类的。

    如果丁村真的是磁场混乱的地方,生物早就变异了。

    别说住人了,怕是都会成为一个死城!

    所以,张正书觉得这里面肯定有蹊跷,但不知道郭骞是怎么办到的。别人不清楚,可张正书还不清楚吗,以郭骞那骗人的本事,这种伎俩是手到擒来的。

    大概在下午时分,张正书总算赶回到了李家村。得知郭骞还在实验室里,张正书就直奔实验室而去了。

    “老道士,我回来了!”

    张正书一进门就喊了一嗓子,结果郭骞充耳不闻。张正书就好奇了,这老道士在弄些啥嘞?

    只见这老道士一脸严肃的模样,还拿着一个橡胶手套,戴着橡胶合着玻璃镜片制成的实验头套,还穿着一身实验服装,煞有介事的模样。张正书也有点紧张了,心道:“这老道士到底在弄些什么危险的东西啊?”这个念头刚刚冒出来,就见郭骞鼓搞的东西发出“嗞嗞”作响了,张正书再定睛一看,原来那老道士在烧着些什么。

    其实化学和炼丹术还是真的有点像,两者都是要用火来炼的。当然了,化学反应不止是加热、煅烧之类。可这也挡不住郭骞感兴趣啊!只见郭骞一脸虔诚的模样,张正书似乎也有点触动。这个老骗子,虽然是可恶了些,但是做起事来,还真的挺靠谱。最起码这认真的状态,就没有几个人能达到。

    郭骞心无旁骛,看他的模样,好在在摆弄着一个奇特的仪器。

    张正书认得,那是在煅烧。

    “难道这老道士在煅烧什么?难道……他在制备硝酸?”张正书想起来了,他曾经说过,如果郭骞能把三酸两碱都弄出来,那他就出资修缮道观。

    本来,郭骞在李家村做得好好的,也没有想要急流勇退的意思。但是嘛,衣锦还乡是每个中国人的通病,哪怕是郭骞这样的“出家人”也不例外。这都要怪项羽,当年鸿门宴后,项羽引兵进咸阳一把大火焚毁了阿房宫。然后,他带着大批财宝回家乡炫耀,还说了一句:“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也正是因为这样,项羽错失了一统天下的机会,只能做个西楚霸王,最后落了个自刎乌江的下场。

    至此,“衣锦夜行”这个成语就诞生了,以至于太多人效仿。

    可以说,项羽开了个坏头。可人性就是如此,穷人乍富之后,虚荣心就起来了,自然要显摆显摆,这叫人前显贵。

    不过这也也有好处,起码张正书能利用郭骞这种心理,让他心甘情愿为自己做事。

    张正书抬头看了看实验桌上的东西,一下就认出来了,不错,那就是硝石。所谓硝石,其实就是硝酸钾。怎么出产的呢?张正书在脑子里找到了答案,那是《天工开物》上记载的:硝质与盐同母,大地之下潮气蒸成,现于地面。近水而土薄者成盐,近山而土厚者成硝。以其入水即消溶,故名曰“硝”。长、淮以北,节过中秋,即居室之中,隔日扫地,可取少许以供煎炼。凡硝三所最多:出蜀中者曰川硝,生山西者俗呼盐硝,生山东者俗呼土硝。凡硝刮扫取时,入缸内水浸一宿,秽杂之物浮于面上,掠取去时,然后入釜,注水煎炼。硝化水干,倾于器内,经过一宿,即结成硝。其上浮者曰芒硝,芒长者曰马牙硝,其下猥杂者曰朴硝。欲去杂还纯,再入水煎炼。入莱菔数枚同煮熟,倾入盆中,经宿结成白雪,则呼盆硝。……

    换句话说,中国人早就知道怎么制备硝酸钾了,硝石还是一味常用药,可见硝石的广泛运用了。早在战国时,硝石已经被发现了,但是硝酸还没发明。

    张正书提供了一个思路给郭骞,就是硝石(硝酸钾)放在密闭容器里煅烧,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溶于水,就成了硝酸。

    这个法子,自然不会是张正书自己想到的,以他那“浅薄”的化学知识,能记得三酸两碱已经很不错了。至于制备法子?还不如叫他重新去学一遍化学。当然了,就算再学一次,他也还是弄不懂啊!

    不过,他弄不懂没关系,叫郭骞弄懂就成了。

    嗯,苏熙好像对化学也挺有兴趣的,常常见他们鼓搞在一起。

    张正书正胡思乱想着,只见郭骞用杜仲胶生产的密封管子导出了气体,融入在了水中。这水是用一个玻璃瓶装起来的,另一头接着杜仲橡胶管。张正书清楚地看到,那是一种棕红色的气体通入瓶中。突然想起化学老师讲过的内容,张正书立马闪身出了实验室。“妹的,差点中毒了……”张正书记得清楚啊,那可是高温中的二氧化氮,就算溶于水,也会产生一氧化氮的。

    张正书也暗暗骂自己蠢,明明见到了郭骞戴上了防毒面具,他什么防备都没做,就进入实验室,这不是找死么?

    “哈哈哈,成了,成了……”

    过了好一会,张正书才听到郭骞兴奋的喊叫。

第687章 化工基础有了!() 
在门外的张正书听得心痒痒,可说什么也不敢随便进去实验室了,甚至还躲得远远的,顺带给郭骞开了门。这丫做实验也不开门,万一有毒气体泄漏,那简易的防毒面具有没有用都是两说,保管死翘翘。

    幸好郭骞也是挺会保命的,之前也听张正书说过,制备三酸两碱的时候是很危险的,特别是加热后的气体,大多有毒。所以,郭骞也没多留,把成品用浆糊粘上一张纸,然后写好名称,就留着它静置了。把火源灭掉,确认无误后郭骞才急急忙忙离开实验室,顺手还带上了门。

    “郭道长,你在里面弄啥呢,还笑得这么大声?”

    郭骞一出门,就碰上了张正书,连防毒面具都没摘下来呢。

    他连忙走到张正书面前,脱掉了防毒面具,用兴奋的声音说道:“小官人,贫道成功了!”

    张正书继续揶揄地说道:“成功啥呢?你别跟我说,你的炼丹术修炼有成啊?我可不信那玩意,能吃死人的!”

    “怎么可能是丹药?若是仙丹能成,贫道也是第一个享用,轮不到小官人你了……”郭骞也心情好,难得地开了一下玩笑。“贫道成功制备了硝酸,距离小官人说的三酸两碱,只差两碱了。”

    张正书一愣,然后不敢相信地看着郭骞:“这么简陋的条件,你给制备出了三酸?是硫酸、盐酸和硝酸哦?”

    “那是自然,贫道怎么可能打诳语……额,这种事也说不了谎啊?”

    郭骞这道士,说谎好像喝水放屁一样自然,刚刚又说顺口了。

    张正书还是有点不敢相信,说道:“你是怎么制备的,且说来听听?”

    “硫酸就不用说了,不外乎将绿矾(硫酸亚铁)放在蒸馏釜中煅烧,绿矾发生分解,放出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其中三氧化硫与水蒸气同时冷凝,便可得到硫酸。若是使用胆矾,也是可行的。”郭骞对化学知识学得不错,已经学会配平化学式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