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好官人 >

第33章

大宋好官人-第33章

小说: 大宋好官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前提是要给钱,不仅餐费要给,还要给十文左右的跑腿费,视距离而定。

    而且,别以为这“逐时施行索唤”不多,其实在汴梁城、杭州城等等大城市里,比比皆是。这个发现,让张正书大跌眼镜——没想到美团外卖、饿了么这类型快餐的祖师爷,居然是在北宋市井出现的。然而,张正书不知道的是,早在唐代已经有一种“立办”的酒席了,但很可惜,这种“立办”只限于酒席,其他生意不做。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时候的“逐时施行索唤”就是快餐界的祖师爷。

    “真是会享受啊宋人……”

    张正书无奈地摇了摇头,仰头喝了一大口温水,才把葫芦递还给来财,心道:“太会享受了,承平太久了的宋人,估计早就忘了战乱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了。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君子以除戎器,戒不。夫兵不可玩,玩则无威;兵不可废,废则召寇。昔吴王夫差好战而亡,徐偃王无武亦灭。故明王之制国也,上不玩兵,下不废武。存不忘亡,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这个道理挺好懂的嘛,为什么北宋突然说完就完了呢?”

    张正书也是百思不得其解,说实话,他到现在都没看出来,北宋有什么摇摇欲坠的迹象。难道真如后世所言的那样,北宋的灭亡,只是一个偶然性的事件吗?张正书不相信这个,偶然里面肯定有必然的存在。“也许真的是那宋徽宗脑残的‘联金灭辽’战略导致的吧,让金人窥破了北宋的虚实。也是蠢得可以,就算是联金灭辽,那也坐山观虎斗便是了,干嘛还横插一脚,暴露自身实力?”张正书对北宋的食肉者们,实在是鄙视,可能真的是读书读傻了,国与国之间哪里有什么永恒的朋友,盟约签下来,就是为了撕毁的。

    “希望有我这只小蝴蝶的影响,北宋会躲过那一劫吧!现在看起来,还是有救的……”

    张正书怔怔地望着车窗外面的,即将可以收割的小麦,心中不知为何,很是郁闷。

    突然,他打了个喷嚏,吓到了一旁的来财。

    “小官人,你尚好罢,莫不是适才被晒坏了?”

    张正书揉了揉鼻子,奇怪地说道:“没事,只是鼻子有些酸……”心中却道:“难道有人在想我不成?”

    “小官人,你是不是出汗了?”管家张通也把头探进来,关切地问道。

    “没事没事,来财啊,把丝巾递给我……”

    张正书也觉得后背出汗了——没办法,大热天的,虽然穿着薄薄的丝绸,却还是长长的衣裳,只要稍微动一动,还是会出汗的。擦干了汗水后,张正书才想起一件事来:“是了,那‘勤卷堂’的掌柜,好似今日要上门拜访的,我怎么忘了这事啊!”

第65章 不得志的秀才们() 
“陈掌柜,你且稍待,小官人去李家村了,不时便会回转。”

    张家的家仆,对“勤卷堂”的陈掌柜还算客气。而且,这一次来的,可不止是陈掌柜一人,还有几个秀才。这是他好说歹说才总算笼络过来的,平日里专门为“小报”撰写文章的人。水平呢,也还算不错,但这仅仅是对北宋的“小报”来说。

    “陈掌柜,我等真的能一月拿到两贯钱?”

    一个秀才,有些忐忑地问道。虽然他们是体面的读书人,被人称之为秀才。但是个中酸楚,唯有他们自己知道。即便是宋朝扩大了科举的规模,也造成了“冗官”的老大难问题,但还是有很大部分的读书人是没办法挤进官场的。有些认命了的,就只能在“自甘堕落”,成为一名“胥吏”。

    “胥吏”,在宋代来说,是一个尴尬的群体,他们既不是官员,也不同于平民百姓,而是介于官、民之间,是“庶人之在官者”。而且,一旦选择了“胥吏”这条路,那么不好意思,当官一事就只能是个梦想了,基本不可能实现。

    要是宋初的时候,胥吏为官还是可以的,但是到了宋太宗的时候就不行了。随着文官地位日渐提升,而胥吏的地位日渐下降,不仅士大夫瞧不起胥吏,甚至世人对胥吏也是鄙夷的。没有了晋升的通道,北宋的胥吏更是“猖獗”了。要知道,北宋官员大多三年一任,甚至可能几个月就调走了,而胥吏却是长期都在一个地方的。所以,蒙骗起长官,攫取官员的权力来,那手段简直不要太多。“吏强官弱”,已经成了普遍现象。

    当然,这也是有原因的。北宋皇帝出于对科举制的维护,所以才要打压胥吏。如果胥吏可以当官,那么也就没有人愿意点灯熬夜寒窗苦读了。更重要的是,胥吏因为有地方治理的经验,一旦当官就很可能会吊打“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的进士们,为了不增加社会矛盾,所以北宋皇帝才这么一刀切。

    这就是中国式思维的死角了,什么事都喜欢一刀切,也不考虑会产生什么后果。可以说,现在北宋的官除了个别很有能力的之外,都是给胥吏吊打的。不管是在治理地方上,还是在对《刑统》律法的解读上,胥吏都比大部分官员强太多太多了。

    若是北宋皇帝能让胥吏治国,说不定还有续命的机会。因为胥吏最讲实际,不会有文人那样天真的幻想——比如提出什么“联金灭辽”,还要甘当出头鸟,先跟辽国干一架,让金国在后面白白捡了便宜。

    张正书见到这些秀才的时候,才发现他们其实就是个科举制度下的悲剧产物。

    放不下读书人的体面,只能靠抄书,靠撰写小报来度日。

    然而,便是撰写小报,也轮不到他们,因为北宋汴梁城里的读书人实在太多太多了,厉害的人也太多。所以,这些秀才,只能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很是困苦。甚至北宋百姓随便去做些工,都要比他们赚得多,日入百钱不是问题。可这些秀才呢,只能混个温饱,除了读书人的体面以外,根本没有什么生活的技能。要不怎么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呢!

    “小官人,这些秀才都是我寻来的……”

    陈掌柜一见张正书回来了,连忙拉着张正书的手,悄声说道。

    “这些秀才,怕是郁郁不得志那种人罢?”

    张正书也瞧出来了,这些秀才的衣裳虽然整洁,但还是略微打了补丁的。一件儒袍,洗得浆白,穷酸的味道很远都能闻得到。

    “小官人果然慧眼如炬!”陈掌柜也是惊讶,“不瞒小官人,这些秀才虽然不堪大用,但也是撰写过‘小报’的。那些文章犀利的秀才,都是寻不来的……”

    听了他的解释,张正书才明白,原来汴梁城的“小报”的撰写,是固定有秀才提供文章的。这些秀才,和“小报”的老板有类似口头契约的约定。而且,他们的收入也不低,比这些穷酸秀才要好得多。月入两三贯钱,是轻轻松松的。

    “……小官人,我跟这些秀才说,一月给他们两贯钱,你不会怪罪我罢?”

    陈掌柜有些慽慽地问道,他不知道自己擅作主张,会不会引起张小官人的不快。

    “一月两贯钱?”

    张正书也有点意外,这实在也少了点吧?不过,他是一点意见都没的。做得不好的,两贯钱给他们都有多了。做得好的,张正书也会给他们加钱的。有金钱的激励,和没有金钱的激励,员工的表现绝对是截然不同的。

    “善!”

    张正书没想到,这陈掌柜的这么黑心,压榨得比他还要狠。

    “那小官人,你应承给我的钱……”

    陈掌柜算了算,他拉来了八个秀才,按照张正书的说法,他能拿到八贯钱。之前张正书已经给了他一两银子,也就是说给他五贯钱,就算是付清了。八贯钱啊,已经相当于卖出好几十部书籍了。这年头,书籍生意不好做,陈掌柜的书坊只能说利润微薄。除了印书能赚点钱之外,卖书是赚不了多少的。要不然,他也不会为了这八贯钱,跑前跑后了。

    张正书笑道:“不会短了你的佣金,是了,店面有没有找到?”

    陈掌柜的立马现出一个为难的神色,苦笑道:“小官人,你亦是知道的,这汴梁城寸土寸金,哪能这般容易便寻得到一个店面?”

    “那就算了,你帮我寻个临街的民居便是。租凭也好,买下也行。”张正书想都不想地说道,这是他早就决定了的事。

    “啊,小官人,这个好寻!”陈掌柜的欢天喜地地说道。

    张正书点了点头,走进了前堂里,还没说话,那些秀才就起身施礼了,拱手一拜道:“小官人!”

    张正书也不得不还礼,按照这时候的说法,他也是个“体面”的秀才哩!

    “有礼了!”

    这种礼节,是宋人之间能行的礼,算是很尊重对方的一种礼仪了。

第66章 读书人的节操() 
张正书的这个行礼动作还是很标准的,只见张正书稍稍把脚岔开,站成八字形。作揖的时候把身体几近四十五度的弯曲,眼睛看着自己的鞋头,伸出双手,左手在外、右手在内,然后抱掌前推。这种作揖礼,是汉人相见时,常用隆重性的礼节。

    一般来说,张正书也懒得做这个礼节,但既然人家也表示了尊重的意思,张正书也只能还礼了。正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这是中国人礼尚往来的习惯。

    而且,宋朝不兴跪拜,只有犯人和奴隶才会跪,普通人只跪“天地君亲师”,因为这是中国人最庄重的谢礼。便是见到了皇帝,不是大朝的时候,也只是作揖就行了。然而,到了蒙元之后,中国人就被训到跪软了膝盖,导致数百年后,都还有人站不直身子。

    “小官人,我等都是寒窗苦读十数载之秀才,虽科举不第,但也是熟读经史之人。也曾撰写文赋于‘小报’之上,市井争相传阅……”这些秀才,开始滔滔不绝地自吹自擂起来,让张正书有点好笑。他们什么料子,张正书还不知道?用腐儒来形容他们,都有点罩不住了。高不成,低不就,跟后世一毕业就失业的大学生有得一拼。后世的大学生,大部分经历了现实的打击后,或许还会正视现实,先找一份工作来养活自己再说。

    这些秀才呢,一旦认定一些事有失体面,他们是绝不会做的,哪怕给的钱再高。说好听点是有风骨,说得难听点就是好脸面。不止是这些秀才,便是千年后的中国人,最理想的也是“拿着体面的工资,做着体面的活”,就算是拿着体面的工资,做着不体面的工作,那也是不被待见的。大部分中国人,宁愿拿着不体面的工资,也要做着听起来比较起来体面的工作。

    这些秀才的心态,大抵也是这般。所以,你叫他们去做货郎,沿街叫卖,想都不用想。

    抄书这活计,是他们接到的最多的体面活。只可惜,抄书这事也得看机缘。没有贵人给你这个机会,这些秀才想抄书都没办法抄——纸笔墨都是要钱的啊!而且,北宋的雕版印刻业那么发达,抄书的机会都不多了。

    所以,“小报”的编撰,是除了教书以外,秀才们可以选择的,为数不多的“体面活”了。

    即便张正书的名声不太好听,但这些秀才哪里管得了这么多啊?有份稳定的活计,已经很不错了。再说了,那些“小报”的幕后老板,不也是一些商贾么?

    “也罢,反正不需要他们做什么,按照我的意思写就行了……”

    张正书的计划就是这样,不需要他们的文章,只是需要他们把张正书的意思写成文章而已。

    所以,他们不算是编辑,只能算是枪手。

    “咳咳,陈掌柜应该和诸位讲过了,我欲成立一个报社,创办报纸。所谓报纸,与寻常‘小报’颇为不同。如果你们入报社撰写文章,那么工钱是每月两贯钱。如果能有盈利,那么工钱会继续上涨的。到时候,每月十贯也是寻常。”张正书先是画了一张大饼,这是他在后世跟某上市大公司的贾老总学来的伎俩。先不说成不成功,把大饼画好了,自然就有人相信了。

    当然了,张正书不像那个贾老总一样,只会画饼不会干实事。对于报纸,张正书是投入心血的,这可是他发声的喉舌啊!想要体现民意,什么比报纸的形式更好?

    果然,听到“十贯钱”的时候,这些秀才们就激动得涨红了脸。

    十贯钱啊,意味着他们可以像那些有一天,将会像其他文人一样,狎妓出游,出入酒楼、茶坊,勾栏瓦肆,都不需要考虑什么了。如此享受的生活,如此的一条康庄大道,似乎正在向他们招手。这些秀才能不激动,那才是假的!

    “小官人,我等愿为你效劳!”

    “小官人,我一定全力以赴!”

    “士为知己者死!”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