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好官人 >

第322章

大宋好官人-第322章

小说: 大宋好官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是因为见过才跑的啊!”苏熙一脸生无可恋的模样,说道:“就一小胖妞,哪里是甚么美若天仙了?”

    张正书也是同情,这人生啊,就会跟人开玩笑。

    “……明日吧,明日苏老弟带贤侄到府上来纳币,定下亲事。我安排小女在后花园,与贤侄先见一面如何?”

    高瑾这话,像足了急于出售积压货物的奸商,反正苏熙见了他这么模样,已经不抱希望了。

    苏修然却欣然应承,两人再寒暄了两句之后,高瑾就起身告辞而去。

    “张小官人,城中客舍虽多,却不及家中方便温馨。若不嫌弃寒舍,在明州城期间,在寒舍落塌如何?”

    苏修然抛出了橄榄枝,十分具有诚意地说道。

    “固所愿也,不敢请耳!”张正书也套路化地应答了一句,宾客尽欢。

    其实,张正书是怕苏熙又跑了。这样的科研人才哪里找啊,要是跑了那张正书就损失大发了。

    苏修然唤来僮仆,带着张正书他们去房间安歇,却叫住了苏熙,来到了书房,一拍桌子就开骂了:“苏子明,你知道你惹了多大的祸事吗!”

    苏熙也知道,这一顿训斥是少不了的了,只能默默地承受。

    “那高家有朝中关系,万一你真的一去不返,耽误了高家千金的青春,整个苏家覆灭在即!”苏修然冷冷地说道。

    苏熙心中却不以为然,高家那朝中关系,不过是一个不入流的京官,哪里有能耐影响到明州?不过,对于商贾来说,官字两个口,不管是大官还是小官,动动手指都能叫平头百姓哭爹喊娘的。所以,不管是大官小官,苏家都惹不起啊!

    “反正,那高家千金,不管美丑,你都要娶了。日后,你要是相中哪家的小娘子,再想办法纳她为妾就是了。”苏修然一句话堵死了苏熙的所有幻想。

    苏熙脑袋昏沉,最后也不知道苏修然说了什么,出了书房后,浑浑噩噩地走到了张正书的房门前,敲开了张正书的房门。

    “哟,小明,恭喜啊,很快你就成亲了……”张正书真的是哪壶不开提哪壶,气得苏熙直白眼。

    “好了,你这人还说这话,没见到苏子明都这样难过了么?”曾瑾菡为苏熙打抱不平地说道。

第661章 慈母多败儿() 
苏熙叹了口气,说道:“小官人,你既然知道那高家小娘子是……是个容貌普通的女子,为何还要我去迎娶她?”把苏熙迎进房里后,张正书才说道:“为何你认为那高家小娘子会很丑呢?”

    “我打小就认识她了……”苏熙脱口而出道。

    “那你最近有见过她吗?”张正书又问道。

    苏熙一愣,然后想了想,说道:“已经好几年没见过了……”

    “这就是了。”张正书笑道,“以高瑾那相貌,只要他妻子不太丑,生出来的女儿岂会是丑的?再说了,这女大十八变,你几年没见了,怎么知道那高家小娘子不会落得亭亭玉立,好似仙子一样?”

    苏熙却摇了摇头,说道:“这不可能的……”

    “怎么不可能?”张正书笑道,“你也制作出显微镜了,我又跟你说一门新学问,叫做生物学。”

    “生物学?”苏熙不明所以,问道:“这门学问和我的婚事有关联吗?”

    张正书很认真地说道:“不仅和你有关联,和全人类都有关联。我跟你说啊,生物学就是研究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我们生而为人,也是动物的一种。诶,你千万别以为我是在胡说,这是有理论支撑的……”

    于是,张正书从生物学角度阐释是什么是动物,什么叫遗传,包括生男生女是由男方决定的都说了一遍,听得苏熙和曾瑾菡一愣一愣的。

    “这……是真的?”

    苏熙也愣了,难道还真的有女大十八变的说法?

    “自然是真的。”张正书问道:“那高家小娘子的娘亲长得怎么样,你知道吗?”

    “那高家小娘子是庶出的,纳妾纳美,自然是容貌不差的。”苏熙叹了口气说道。

    张正书点了点头说道:“那就是了,高瑾长得不丑,他的妾侍也不丑,生出来的女儿又丑到哪里去?所以啊,你就放宽心来。说不定,还会大出你的意料之外哩!”

    好言安慰了一番之后,苏熙才算是暂时解开了心结:“那小官人,明日我就不陪你到明州城里逛了……”

    知道苏熙相亲去了,张正书也笑道:“我这么大个人,你还怕我会走丢吗?放心去娶美娇娘吧!”

    羞煞脸的苏熙,逃也似的离开了张正书的房间,看得曾瑾菡都笑个不停:“郎君,子明他好好玩啊!”

    “他是个老实人,就怕他那未婚妻不是个简单的主。也罢,那是他的缘分,怎样我们都无法插手的……”张正书也是没办法,要是其他事他还能提点一二,这种事根本不好下手啊。有道是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感情的事不是当事人谁都不好插手。

    曾瑾菡叹了口气,说道:“要是那高家小娘子真个是丑八怪,那也是委屈了苏子明了。”

    “嘿嘿,那倒不一定。有道是娶妻娶贤,要是高家小娘子一等一的贤惠,那是小明他前世修来的福分!”

    张正书想到好笑的地方,自己都笑了。

    “你这人!”

    曾瑾菡极具风情地白了他一眼,“那你说我贤不贤惠?”

    “你不一样。”张正书认真地说道,“知道什么叫灵魂伴侣吗?我与你,就是注定的缘分,天生的一对,谁都分不开的那种!而且啊,你想想看,是不是我的想法你都清楚;你的心思,我也知道?”

    曾瑾菡狡黠一笑:“那可不一定!”

    “怎么不一定了?”张正书大言不惭地说道,“不是我吹牛皮,你想什么我真的知道得一清二楚。”

    “那你说,我现在想什么呢?”

    曾瑾菡是一万个不相信的。

    “你现在嘛,就想我用家法!”

    说着,张正书开始不正经了起来。

    “郎君,别……这是别人家里……”

    曾瑾菡吓了一跳,连忙讨饶道:“好郎君,这要是传出去,我怎么见人呐……”

    “我不管,你对你的夫君没信心,一定要家法伺候的!”张正书“义正言辞”地说道,就要伸出安禄山之爪,吓得曾瑾菡尖叫着躲避。两人玩得兴起,在房间里开始了捉迷藏。

    “子明说,那张小官人稳重?”

    苏修然在很远都听到了张正书和曾瑾菡的嘻戏之声,皱着眉是不敢相信的。

    在房间里,苏母却笑道:“不过是十几岁的孩子,能有多稳重?少年心性,也是如此了。待得晚饭时候,我看看他是个甚么性子,大抵上也差不多了。”

    苏修然叹了口气说道:“若非玻璃一事,我还真不会与个小娃娃合作……”

    “少来,我又不是不知晓你这人,但凡是能赚钱,你都不会放过。”苏母笑道,“若不是如此,这些年来你还跑甚么海贸,早就买地置业了……”

    “还是你了解我啊!”苏修然叹了口气说道,“奈何子明他……却不懂我的心。做爹爹,如何会害自己的孩儿?那高家小娘子虽然我也不知长得如何模样,但也听闻的了,前来求亲之人不少。若非长得俊俏,岂会有这么多人来求亲?子明他轻信传言,竟离家出走。幸亏那高瑾与我有些交情,不然的话,不当亲家做不成,甚至会变成仇人!”

    苏母也埋怨道:“还不是你,整天想着做生意做生意,儿子如何想的,你知道多少?”

    苏修然也默然了,良久才叹了口气说道:“也罢,找个时间好好与他说道说道,免得爷儿俩到隔阂成了陌生人……”

    “早也就应该了……”苏母这才松了口气,“熙儿他看上去沉默寡言,其实心中计较挺多的,全然不像他哥哥姊姊那般。若论聪明,他是我最聪明的孩子。只不过他不学好,对仕途没兴趣。不然的话,中进士也是手到擒来的……”

    说起此事,苏修然也有点恼怒:“莫说了,他要是肯学,此刻都做官了,何必还与那姓张的小子鼓搞在一起?”

    “你啊,就会这般严厉,却不懂儿子心思。也罢,你们爷儿俩都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脾气都倔。熙儿不做官,可也要立业吧?他跟这那张小官人,我看也没甚么不好,你自个不也是一个商贾?”苏母护起儿子来了。

    苏修然对此束手无策,只能恨恨地说道:“慈母多败儿啊!”

第662章 农业和工业() 
张正书自然不知道苏家因为他的到来,而掀起了与以往不一样的浪潮。

    这也难怪,张正书可是立志要做善财童子的,走到哪里,自然是要散些钱财出去——人性本就贪婪嘛,没有利益诱惑,他们怎么可能和张正书合作办作坊?

    只不过在第二天,张正书有更重要的事要去做。

    要掀起工业革命,前提是农业必须要上一个台阶。最起码,在只用一半人口来搞农业,社会也不会乱套的前提下,才能进化成工业社会。不然的话,整个国家都没粮食够吃,那还搞什么工业化?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其实,古人也是有智慧的,儒家说农业为本,那也不算得大错特错。

    只不过儒家只看重本,而没看到器物对国力的提升,所以才显得落后的。

    事实上,在宋朝之前,在没有农业技术大发展之前,儒家都是先进的。只不过到了宋朝之后,农业技术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甚至可以说是领先全世界了,宋朝的儒家却还没跟着进化,所以就显得落后了。

    这就是“独尊儒术”的弊端,儒家不能从其他诸子百家中汲取养分,一如先秦时那样补充进化自身,只能向“理学”、“心学”方向去走,越来越走向极端。说白了,儒家就是个不完整的哲学思想,好比西方的希腊先哲提出的哲学思想一样,只在特定的社会里管用。

    一旦社会发生了剧变,儒家就跟不上趟了。

    偏生,宋朝提出的“优待文人”、“崇文抑武”,让有能力做学问的文人都去当了官,儒家要前行就更是举步维艰。

    说实话,如果欧阳修、司马光、苏轼这些学术大牛不去当官,而是去做学问的话,或许大宋还不至于落到现在这等地步。说白了,儒家就是在各方的“努力”下,断送了自身进化的道路。

    要不是张正书这个穿越人士在,说不定他们还在皓首穷经地钻研“理学”的学问呢!要不张正书怎么就看不起那些腐儒,除了只会说之外,一点做事的办法都没,要么就是脱离实际。脱离实际有多危险?就拿“理学”来说,整整在明清两朝束缚了国人六百多年!贻害无穷!

    还好,宋朝这会“理学”也只是一家之言,还有其他的儒家学派,比“理学”更加吃香的。但是嘛,儒家的门门道道就那些,张正书是万分看不起。除了整天捧着古圣先贤,举着“农为本”的大旗之外,喊着要“仁义”,要“守礼”之外,就什么都不会做了。

    别看儒家喊着“农为本”,是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地主的代言人。可若是碰到了农民,他们反倒是瞧不起的。不信的话,你叫一个读书人下田去耕耕地看?那比杀了他们还难受!

    这一点,张正书就和那些腐儒大相径庭了。

    之前,张正书知道江南的土地便宜,于是他就让家里派人到明州、江南东路、荆湖南路、荆湖北路等江南地段,都买了不少土地。买土地不是目的,张正书的目的,是推广两季稻。

    两季稻,是提升大宋农业的最大杀器。

    而两季稻的种植范围,恰好就是在江南一带。要不然,怎么会说“苏湖熟,天下足”呢?

    当然了,这句话还没出现。张正书记得清清楚楚,中学历史课本上写着这是从南宋开始流行的一句俗话。但是,到了明末,已经变成了“湖广熟,天下足”了。为什么呢?这都是因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一带,因为气候问题,能种植三季稻!两季稻已经是翻倍了,那三季稻呢?

    三倍!

    粮食翻了三倍!

    有这样的粮食出产效率,那会增加多少工业人手?

    工业人手一多了,作坊还会少吗!

    农业和工业,本来就是

    相辅相成的。所以,想要发展工业,必须先让农业发展起来,解放出更多人力投入到工业当中。如果像后世苏联那样,农业都没弄好,就是一味发展重工业,那就是自寻死路了。

    苏联的解体,不是没有道理的。

    天大地大,肚子最大。当一个国家的百姓,连吃饱饭这么个基本要求都是奢望,那么这个国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