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好官人 >

第317章

大宋好官人-第317章

小说: 大宋好官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曾瑾菡却拉着彩袖,说道:“彩袖,郎君说得是对的。你看那远处的帆船,驶来的时候,是不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这就代表着,我们眼睛看到的是平面,而大地却是个圆球啊!”

    彩袖还是不相信,张正书却不管她能不能跟得上思维,对苏熙说道:“这个六分仪,需要配合经纬度使用。这个地球仪上面横线,叫做维度;竖线,叫做经度。两者交汇的地方,就能确定我们所在的位置了。六分仪,就是辅佐我们确定位置的工具。首先,我们拿着这个六分仪,然后转动指标镜,读出天体的高度角。接着,读出某个星星上中天时的地平高度,比如北极星,比如太阳。然后根据这个星星在赤道的坐标,代入公式,就能得到我们所处的位置了……”

    张正书亲手操作了一遍,彩袖好奇心起,凑过来一看,满页纸上都是奇奇怪怪的符号,她一个都看不懂!

    “装神弄鬼!”

    彩袖啐了一声,十分不屑的样子。

    然鹅,曾瑾菡却惊讶地说道:“郎君,这个公式是余弦、正弦公式?”

    “嗯嗯,推导过程比较复杂,是这样的……”

    张正书也知道,曾瑾菡是天才,当即从系统中抄了推导过程出来,曾瑾菡只看了几眼,再心算了一下,脸上露出了崇拜的神色道:“郎君,这太神奇了,也就是你能想得到啊!”

    做文抄公多了,张正书也难得脸红了一下。说实话,这个六分仪的原理是牛顿先提出来的,又经过了无数人的补充,一直把最大测量角度从九十度提升到了一百四十四度。可张正书呢,只是拿来这么一用,六分仪就成了他的“发明”了。张正书再厚脸皮,都要惭愧一下啊!

    苏熙也终于想明白了原理,高兴得跳了起来:“小官人,你这六分仪是神器啊!今后,只要有海船,有这六分仪,天下之大,海再宽广,哪里去不得?”

    张正书却摇了摇头,说道:“不可能。”

    “甚么?”苏熙不太明白,“为何不可能?”

    张正书苦笑道:“若是不把新算术推广,有多少人能像你们几个一样,把这六分仪吃透?”

    听了这句话,苏熙愣住了,曾瑾菡的小脑袋却转得飞快:“所以,这就是郎君建立航海技校的缘故罢!”

    “没错,要想推广六分仪,就必须有一定的知识。特别是天文知识,地理知识和算数知识。没有这些基础知识,别说摆弄这个六分仪了,就算把所有东西放到他们面前,他们也只当是‘奇技淫巧’啊!”说着,张正书瞟向了彩袖,这个小妮子,还想跟他玩手段?

    彩袖闹了个大红脸,也没兴致逗留了,冷哼一声,扭身就走回了船舱里。

    曾瑾菡却不依了:“郎君!”

    “诶,我说的是实话啊,这世界变化得那么快,不学习怎么跟得上?”张正书很“无辜”地说了一句。

    曾瑾菡也知道,张正书虽然做法有点问题,可道理确实是这样的。别说彩袖了,就算是她自己,理解起来都有点困难。从理解到熟练运用,起码要经过几天的练习才行。如果一个宋人,没有接触过算数,没有接触过地圆说的,他能理解这个六分仪怎么使用吗?

    用“任重道远”来形容这个六分仪的前途,是再合适不过了。

    别说曾瑾菡了,连苏熙他都看出来了。瞧瞧旁边的史陌、刘忠,听得一头雾水的模样,他就知道六分仪的推广不易。

    “小官人,那你的打算是……?”苏熙有点不明白张正书到底想怎么做。

    张正书笑道:“以小明你现在的水平,还不能短时间内教出几个徒弟吗?”

    苏熙愣住了,还没回过神来,张正书就继续说道:“在明州,我们也会逗留一段时间的。然后,我们再去福建路,再到广南东路去。所以,小明你有充裕的时间,把知识传授下去。挑选几个聪明的孩子,只需要教两三天,按照公式套进去,这六分仪不就会用了吗?”

    “这个法子好!”曾瑾菡是以为别人都是她,只要看一眼就知道怎么用六分仪了。殊不知,普通人要学会六分仪,没有个把月都不成的!

    张正书也不说困难,反正只要六分仪好用,总归是有人削尖脑袋想要弄明白的。

    再说了,张正书已经决定了要走海路到福建、广东去,还怕在路上教不会几个人用六分仪吗?

第651章 六分仪的弊端() 
“小官人,那我就得救了!”到了这个地步,苏熙哪里还不明白六分仪的意义,高兴得都要跳起来了。苏家本身就是海贸出身,要是得知有如此海船“飞蛟船”,有确定方位的“六分仪”,那航行效率岂不是提高几倍?以往只能一年一趟的海贸,如今能一年来回两趟!这样的效率,足够抵消苏熙的任何过错了。

    “还有,小明你对玻璃的理解,也能传给你们苏家啊!”张正书大方地说道,“我们的玻璃作坊在明州开一个分店又如何,就交给你们苏家打理了。我以技术入股,苏家出工出力,赚钱就利润四六分!”

    苏熙更加狂喜,他可是知道玻璃的利润的,那简直是暴利啊!

    “小官人,我……我真的无以为报!”

    看见苏熙都掉眼泪了,张正书连忙说道:“不用谢我,我早就打算这么做了。只是想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罢了。”

    这是实话,张正书办作坊再厉害,也没办法掀起工业浪潮。

    可要是把其他人拉进来,让还在观望的人一看,咦,连这样都可以轻松赚钱,而且赚的钱是种田的好几倍,那还等什么?只有社会风气转变了,兴办作坊成为了一种潮流,工业浪潮才会彻底兴起。这里面离不开逐利的人性,要是办作坊不赚钱,有谁肯去做这件事?

    不管说得再冠冕堂皇,没有利益的事是没有人会去做的。

    就好像正史上的明末,东林党家中哪个不是家财万贯,可国破家亡之前,他们肯出过一文钱输捐给朝廷吗?并没有。还有福建那边的官宦世家,哪一个不是通过海贸走私吃得满嘴肥油,可他们肯拿出一文钱给朝廷做军费吗?也没有。别说这个了,陕西大旱,死人无算,可这些东南富贾,有哪一个肯运粮过去赈灾的?一个都没。

    所以,正史上明朝灭亡是注定了的,有如此国民,能不灭国?

    但是,如果明朝改一改制度,运粮多少就能获得多大的官职,或者官升一级,你看有没有人肯去做这件事?

    天下攘攘皆为利来,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大公无私的人毕竟是少,是人都会有私心的。

    用后世某知名人士的一句话,员工要离职,无非是两点,要么钱没给够,要么心委屈了。一样的道理,没钱还想叫人做事,大哥你没事吧?偏生朱元璋朱八八就这么耿直,大明亡了跟他这个创立者有最直接的关系。而宋朝也好不到哪里去,一味笼络住高官,可底下的八九品小官和小吏呢?却过得苦哈哈。

    没有一个朝代灭亡是毫无道理的,制度不合理肯定占据了很大的因素。人都离心离德了,怎么还可能成一国?

    好在,宋朝在商业方面做得还不算差,这也算保住了南边的江山,苟延残喘了一百多年。

    张正书也很庆幸,庆幸能穿越到了宋朝。要是穿越到了明初,那真的是憋屈,做官憋屈,做商人更憋屈。要是穿越到了清朝,二话不说,即便是豁出性命都要造反!没有道理,张正书怎么都忍不了后面挂着一条老鼠尾巴一样的辫子!

    也许,只有曾瑾菡能明白张正书的心。

    “人人都道郎君是傻了,我看郎君是真聪明才是。”曾瑾菡心中暗暗自豪,“要是一直把持着这么赚钱的作坊,肯定会被朝中官员记恨的。但在这之前,拉拢了石家,就等于找到了一个靠山。还有官家,也会在背后支持。现在,郎君又把压力分散到大宋各地,那么就再也没有人想起最赚钱的张家了……”

    都说女生外向,一旦嫁人了心里想着的都是夫家了。

    但曾瑾菡猜错了一件事,张正书并非因为怕朝中官员记挂自己的产业,而是他既然要开办银行,那就是稳赚不赔的生意。既然如此,他乐得让更多作坊办起来。

    要是有官员肯找他要技术,张正书还巴不得呢!

    用一点点不怎么高端的技术,就换来了朝中官员的支持。这样的生意,哪里有得做?

    可惜的是,张正书至今只收到了祥符石家抛来的橄榄枝。

    “难道,真的要作坊遍地了,朝中诸公才会找上门来?”张正书也是郁闷,虽然知道那些官员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可这也太迟钝了吧?怪不得他们只敢不断置地种田,原来是没有一点商业头脑,根本不懂经营之道啊!

    就在张正书和曾瑾菡都各有思虑的时候,苏熙却在努力验证这六分仪的准确性。

    “小官人,我发现了这六分仪的一个弊端啊!”

    突然,苏熙指着草稿纸上的结论说道:“我计算出这里是东经一百二十点五度,北纬三十一度,可为何在这地球仪上是北纬三十点二度,东经一百二十点三度呢?”

    “这是因为有偏差。”

    张正书解释道:“这六分仪只是简单的仪器,所以有机械偏差。再加上观测的偏差,所以偏离实际位置是很正常的。”

    “那就是说,这个只能大致确定位置,并不能准确定位了?”苏熙有点愕然地问道。

    张正书笑道:“大海这么大,偏离一点点有什么关系?”

    苏熙先是一愣,然后回过神来哈哈大笑道:“不错,是我钻牛角尖了。确实,这海之大,不知几万里。只要能确定位置,有如此准确的海图,还怕到不了目的地?”

    其实,苏熙不知道的是,张正书还特地在这六分仪上加了有鼓轮和游标尺,即便是在摆动很大的船舶上都能观测。苏熙是用得不熟练,要是熟练的话,他会找到两三个观测值,然后取平均数。这个平均数,就会很接近准确的经纬度了。

    再次指点了一番苏熙,苏熙才恍然大悟。“原来有误差,需要测多几次,算多几次,取平均值啊?”

    “那是自然的,船体在海浪中颠簸不说,仪器还有机械误差,怎么可能不取平均值?”张正书回答道。

    “那小官人,如果没有太阳,满天空都是乌云,下着雨那又怎么办呢?”苏熙继续问道。

    张正书无奈地说道:“这就是六分仪的另一个缺陷了,无法在阴雨天气中使用。要是遇到阴雨天,那就凉拌吧。”

第652章 水上讨生活不容易() 
海景永远都很壮观,只见杭州湾前面海与天接壤,碧蓝无边,清澈纯洁。春天里的海风吹着脸,略带着寒意。岸边的景物尽收眼底,幽蓝的海水在风的追逐下起起伏伏,一条条船行驶在平静的海面上。潮起潮落,风卷云舒,只静静地看着,都觉得心旷神怡。

    张正书拦着曾瑾菡,站在船首看着这海景。就算不说话,也无声胜有声。

    偶尔阵阵鸥声略过,夹着船上帆声,海中浪声,倒也越听越是美妙。

    就在不知不觉间,时间已经近中午了。

    “史大哥,来之前曾五叔不是给了一杆鱼竿给你吗,拿出来,我钓几条海鱼,给你们做午餐。”

    张正书就连上辈子都没尝试过海钓呢,如今有机会了,哪里能不抓住?

    很快,史陌就把鱼竿拿了出来。

    挂上鱼饵,张正书就专心地等鱼上钩了。

    不得不说,宋朝的渔业资源太多了。

    即便是在杭州湾这个海湾之中,也不断有鱼儿上钩。

    张正书都惊讶了,不到一会时间,什么海鲈鱼、鲚鱼、鳗鱼、鲳鱼、鲚鱼都纷纷上钩。

    借用了一下船家的小厨房,不到一会就做成了一道海鱼宴。就连专心摆弄六分仪的苏熙,都被勾引了过来,大快朵颐。

    原本对出海很抗拒的史陌、刘忠,见到如此壮观的景象,又有如此美食,都纷纷改变了态度。

    “这海中出产,竟然如此丰富?”

    史陌出生关中,宋朝的关中已经很贫瘠了。即便有一亩好田,出产也不过是其他地方肥田的三分二罢了。这样的田产,哪里能养得活人?其实,这也是他们的祖先在作孽。自秦朝开始,一直到唐朝,历朝历代都喜欢把都城建在关中,建在长安城。好了嘛,原本关中平原是极为富饶的。但是经过人为的破坏,人口的增长,关中开始贫瘠了。

    《史记》上说:“秦岭,天下之大阻也。”八百里秦川,是最早的“天府之国”。在关中与外界之间,隔着一座绵延数百公里的秦岭。它像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将巴蜀水乡和关中平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