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好官人 >

第311章

大宋好官人-第311章

小说: 大宋好官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后世,张正书曾经听过一个笑话:一个欧洲人来到中国工作,同事都很惊讶,中国工资不算高,为什么不留在欧洲?那欧洲人回答说,因为他是一个工作狂,因为工作太勤奋被开除了,在欧洲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类似的笑话还有:一个日本人到中国工作,一见面就说他是一个工作狂,最喜欢加班。结果一周后,这个日本人怒斥这家公司:你们这么加班是不人道的!

    虽然只是笑话,但中国人的勤劳可见一斑。

    其他不说,看看正史上散布世界的华人就知道了,比如东南亚国家,有不少是华人占据了经济命脉的。即便是在米国,华人也凭着勤劳打拼出了一片天地。

    勤劳是有基因,在中国古代,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人是活不下去的!为了生存,大部分中国人都是非常勤劳的。

    曾五叔曾懋自然也不会例外,即便他只是一个纲首。可犁耕海外也好,耕种田地也好,都是需要勤劳的。不勤劳,不去奋斗,难道天会掉馅饼给你吃?

    所以,张正书能理解曾懋的心态,也隐隐约约明白了为何这几日曾懋这么用心地在收购丝绸。

    再过两日,曾懋还会亲自到明州去收购丝绸。这样的劳动强度,张正书是自愧不如啊!

第638章 忙前忙后() 
“闲不住也好啊,替我管理这造船作坊,顺便在带出几个好船工来。这管理造船作坊之后,曾五叔也不用在江河上奔波了,只要曾五叔他注意保养,再活个一甲子是没问题的……”张正书也是心口不对地说道,他何尝不知道,得了风湿骨病的人,真个是生不如死?活得再久,也不过是受罪罢了。

    但中国人嘛,向来要与天争斗的。看看中国的神话历史就知道了,上古时代发大水,西方的神话都在躲灾避难,也就是中国祖先在大禹的领导下,成功驯服了洪水。这样的中国人,岂会轻易认命?

    后世太祖也说了,“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可见,中国人的历史,都是一部不甘屈服命运的奋斗史。

    要是中国人像某度阿三那样,甘于被奴役,哪里还会有后世的大中国?

    中国人的性格,看起来非常矛盾,其实归结起来就一句话:你让我能活下去,那我就遵纪守法;你不让我活下去,那就反了他娘的!这句话文言文版本则是:“有众率怠,弗协,曰:‘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可见,夏桀残暴,百姓奋起反抗;秦残暴,陈胜吴广起义……历史上,太多太多这样的例子了。而这,也正是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基因!

    但其实,没有谁比中国人更热爱生活了。

    能老婆孩子热炕头,谁会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造反?

    不过这个历史怪圈,是不太好突破的。毕竟“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他们肯定是想稳定大于一切的。商贾流动性太大了,甚至比流民的流动性还要大,朝中那些个腐儒又怎么会看得惯?所以,商贾不被待见是常态,创办作坊,也不见得受人尊重。

    不过嘛,做了商贾的,谁还好那么几个虚名?实实在在的利益才是真的。别看朝中那些个腐儒上窜下跳得很欢快,但如果看到作坊这般赚钱,你猜他们会不会投身进来?

    当官的,看似道貌岸然,其实远比寻常百姓龌龊得多。毕竟官场是一个大染缸,良心再好的人进去了,也难免会沾染上阴暗心理。

    这也是为什么张正书尊重工匠,鄙夷贪官污吏的缘故了。

    官员在社会进步这一途上,基本上是没啥贡献的,反倒是一直扯后腿。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儒家不是一直扮演着这个角色吗?

    幸好这是宋朝,虽然腐儒一直叫嚣着要禁绝“奇技淫巧”,但好在有识之士都知道,要不是宋朝的商税多,怕是国库早就不堪重负了。这两年,作坊越建越多,张正书倒是赶上了一个好时代。

    可惜的是,作坊是多了,管理却跟不上。

    张正书给这么多钱给曾懋的原因,就是看重他的经验,他的威望,至于管理手段,张正书也是半信半疑的。能管理得好一支船队,未必能管理得好一个作坊。不过,只要曾懋按照张正书设定的制度章程去做事,那么必定不会出现大错。

    “五叔他听到你这么拍马屁,怕是要揍你!”曾瑾菡偷笑道,“你是不知五叔的性子,曾家船队能不贪墨一分一厘,就是五叔管得严,最厌恶拍马屁的……”

    张正书倒是没觉得这有什么,管得严好啊,最起码他不用担心造船作坊会出现什么幺蛾子。再加上张正书给的工钱,向来是同行中最高水平,估计也不会出现“劳资纠纷”的。

    “听你这么一说,曾五叔我是请定了。走,回家,我们出招工告示。史大哥,刘大哥,你们找人派发。要是能招来造船工匠,一个人我奖励你们一百钱!”张正书许下了重金,然后对曾瑾菡说道:“最关键的事,还是游说曾五叔……”

    曾瑾菡听了这话,忍不住偷偷笑了起来,心道:“这呆子,五叔想要做工,自然是求之不得,怎么可能还要游说?”

    当然了,曾瑾菡没有戳破,而是顺着张正书的意思点了点头。

    笼络人心的办法,向来是恩威并施。

    张正书办理作坊,早有一套成熟的规则,照搬过来,根据造船作坊的特性再改改就完全能用了。约法三章在前,给足工钱在后,就不怕招不到一批忠心之人。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想要做大事,不先把人心安抚下来是不行的。

    当然了,张正书此举还需要向官府报备一二,顺便再让刘忠、史陌组建一支保安队,护卫造船作坊的安全。

    诸事办妥之后,看着张正书忙前忙后的苏熙,竟然少有的没感觉到不耐烦。

    “小官人虽然调度上还有些错漏,但有着曾小娘子的提点,小官人是越做越好了。先前我不太相信,这科学怎么可能最先从作坊里诞生呢?但在李家村,我不止一次看到了作坊里的工匠,每每都会有奇思妙想,其中不乏极为天才的想法。实践出真知,小官人说的这句话确实是不错啊!”

    苏熙心中感慨着,也是很羡慕张正书能找到如此良缘美眷。不过这种想法只是一闪而过,苏熙又觉得有点不太相信:“小官人说,他将要造一艘前所未有的大船,我是不相信的。这船只改造,怎能一蹴而就呢?小官人还说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为何会这般激进?”

    苏熙觉得此事应当向张正书提出来,但碍于他和曾瑾菡形影不离,怕是难以顾全他的面子,所以才等到回家了,寻了个空隙,苏熙叫住张正书,说道:“小官人,能不能借一步说话?”

    “小明,你有事?”

    张正书觉得奇怪,这几日来苏熙一直沉默寡言的,张正书只道他是遵循张正书的提议,多看,多思。今日他主动开口,难道是遇到了什么难题?

    “小官人,你真的有把握,造出一艘前所未有的海船么?”

    苏熙非常难以相信,他是海贸世家出身,哪里不知道海船的建造,要比河船严苛得多。海上风浪极大,要是船设计得不合理,稍稍远航,就有可能翻船的。为了拯救一船性命,苏熙当然要把自己的意见提出来。

第639章 技近于道() 
“我自然是有把握的,你见我什么时候做过没把握的事?”

    张正书笑道,“你不用担心,这海船一定是世界上最棒的海船……”

    “小官人,你之前说过,实践出真知,这你都没有实践过,又怎么知道这海船可行?”苏熙不服气地说道,这是道理之争,他理直气壮。

    张正书也知道,这件事不知道怎么解释好。难道说他是生而知之,能一拍脑袋就能画出一张毫无破绽的图纸?这话说出去,也要人信啊!再加上张正书是个典型的“内陆人”,这辈子刚刚才“第一次”见到大海,就能画出海船,这不是天才,这是妖孽!

    反正,苏熙是不相信的。

    嗯,换做是张正书自己,他也不相信。

    幸好张正书的脑袋转得快,立即说道:“对,你提醒了我,是要做个实验才行。这不是在招募造船匠嘛,造船之前,都要做一个船体模型,来验证这船到底能不能成。这样吧,我叫那些造船匠,先打造一艘等比例的模型出来,放在水中试一试,你看怎么样?”

    苏熙是个典型的科学狂人,见张正书知错就改,立即说道:“这个法子好!”

    “那就这么说定了!”

    张正书也是暗道好险,要知道宋人都很固执,没有说服力,怎么可能说服那些传承了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手艺的匠人,更改技艺呢?要知道,一条船,可是数条甚至数十条上百条的承载之重,一旦在海上翻覆,那就是造孽!

    造船匠也好,船工也罢,都无比敬畏生命,所以他们都显得很固执。

    张正书贸贸然拿出一张图纸来,叫他们照着打造一艘船,有良心的造船匠,都不会动手的。这是行规,是金钱无法击穿的道德底线,闪烁着人性的光芒。这,也是老祖宗的智慧。要知道,越是保守,越不容易出问题。而激进,往往是需要付出极大代价的。生命换来的启示,中国人一向无比尊重。

    所以,在得到苏熙的提点之后,张正书立马想到了船体模型这个东西。

    这个,并非是张正书首创的。在古代,开建新船的时候,都要建立一个小船模型。只有这个小船模型禁得住考验之后,造船匠才会按照比例将其扩大。最终成为一艘大船,比如隋炀帝的龙舟、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几乎都是这么来的。

    “好险……”张正书拍着胸口,暗叹自己的运气不错,要不然险些就闹起矛盾了。而且这个矛盾,是张正书下意识以穿越人士思维代入的,殊不知这往往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要知道,宋朝人也是人,他们也会对自己的经验有自信。没有铁一样的事实,能轻易说服他们吗?

    其实,他对这图纸上的船,信心也不是很足。要知道,这可是系统根据全景预演,结合数种风帆船只的优点打造而成的。虽然

    系统说绝对万无一失,但张正书觉得,现实还是有差距的。毕竟再厉害的人,都未必能想象得到海洋上会出现什么样的复杂状况。找一个小船模型来验证一下,多一层保障,张正书的心也更加安定一些。须知,日后他可能就乘坐着这样的海船,扬帆出海的,对自己的生命安全再怎么重视都不过分啊!

    张正书是说做就做的人,但现在天色已晚,此刻想做什么都来不及了。

    “唉,先前我还怕图纸被人偷学了去,现在想来,是我故意散布出去,看来都没有人敢造一艘吧?”

    自嘲地笑了笑,张正书又吐槽起古代的杭州城来。

    要知道这可是大城市啊,即便没有宵禁,可也不像汴梁城这么繁华。

    也许只有南宋迁都杭州之后,才会把汴梁城的繁华带到江南来。

    偌大的一个杭州城,待得夜幕降临后,除了酒楼茶肆,其余店铺都是关闭歇业了。别说什么木匠了,找一块木头你都找不到!

    现在,只能等着曾五叔曾懋回来了。今日曾懋到余杭县去收购丝绸,想来也是到回来的时候了。张正书来到厨房,准备做一桌子浙菜。在宋朝这会,浙菜也只是个雏形。估摸曾懋这个杭州人,应该会很受用吧?

    这时候,曾瑾菡从外面进来,乖巧地帮忙择菜。

    “郎君,你这么对我五叔,他肯定会帮你的……”

    曾瑾菡也是有点莫名的感动,要知道,一个炒鸡富家子,居然放得下身段去求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头,身份还是如此悬殊。这种能屈能伸的气度,换做一般人,怎么做得出来?更奇怪的是,张正书和以前的作态完全不一样,难道那一次打架,真的把性子都打得转向了?

    “凡事有一分希望的,都要尽十分力气去尝试。我对曾五叔是求贤若渴,自然是要做得充足一些。”

    张正书的厨艺,已经到了可以一心两用的地步。虽然和曾瑾菡在说话,但是他手里的刀却没有停止。神乎其神的刀法,犹如舞蹈一样,让曾瑾菡都看呆了。技近于道,总是能拨动人心弦的。就好像烂柯人一样,观棋能过一甲子。张正书的厨艺,也能引人入胜。

    “郎君,你的厨艺是和谁学的?”

    看着看着,张正书这么神乎其技,看呆了的曾瑾菡忍不住问了这么一句。

    张正书牛气哄哄地说道:“还能和谁学的,当然是……食神了!”

    “食,神?”曾瑾菡不明所以,眨着美眸问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