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好官人 >

第305章

大宋好官人-第305章

小说: 大宋好官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汉子登时语结,喃喃地说道:“反正你不能说苏相公的坏话!”

    张正书却负手背后,说道:“哪怕是苏轼本人在此,我也是这么说。他文章诗词写得是不错,但说到治国,他比王安石都要差!瞧瞧他在元祐党争中的表现,可用‘不知所谓’来形容。一个国家的国策,哪怕是错的也好,只要认真贯彻去执行,到最后未必会很差。但是你的苏相公呢,连同一大帮无所谓的人,攻讦熙宁变法,在政事上懈怠,改革不力的责任倒有一大半归结他们身上,我又哪里说错了?诚然熙宁变法有不足,但略微调整,未必就不是利国利民之策,为什么一定要全盘否定?不外乎他们不想变,怕触动自己的利益罢了。苏轼我不知道他出于什么心理,可能真的为国家着想吧,但他的方式用错了。所以我说他不适合在朝中为官,适合在地方为官,有错吗?”

    这汉子更加吱吱唔唔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是说道:“那又如何,苏相公对我们这么好,我们就记得他的好!”

    张正书笑了笑,没有否认这一点。

    说实话,苏轼执政最大的功绩,就是在杭州了。

    就跟司马光一样,只会故作文儒高雅,吵架也不行,做事也不行,也就驴粪蛋子表面光鲜。要是真的叫这些人做了宰相,肯定又是另一个司马光。看看司马光的政绩就知道了,他连章惇都斗不过,还对高太后撒谎、捏造事实来攻击熙宁变法,最后还是倚靠着章惇的自傲,得罪了高太后才尽罢新法,而此时章惇也和苏轼结上怨了。

    从这件事就知道了,苏轼的情商是真的低下。

    众所周知,做官一事,智商只是其次,真正重要的是情商。苏轼经常得罪人而不自知,一张臭嘴一支毛笔把自己搞得半生颠沛,不得不说是咎由自取。做官嘛,肯定多一个朋友好过多一个敌人的。可偏偏苏轼的敌人满朝都是,朋友却越来越少,不得不说苏轼这做官实在太失败。

    看看他对熙宁变法的态度就知道了,就拿差役法来说,王安石是提倡免役法的,章惇也鼎力支持免役法。但司马光这个蠢材看不到免役法的好处,力主废除。然而,差役法是带有人身强制性质的野蛮落后的社会制度,其被废弃是必然的,不是以司马光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在熙宁变法以后,“赋役合一”渐渐成形,即便司马光废除了免役法,但后面知道自己干了蠢事,再下命令,要求各地在恢复差役法的同时,仍要保留一些免役法项目,好收取免役钱。

    结果呢,自然是被章惇毫不留情地嘲讽了,说司马光说话不着边际不知重点,基本上全是废话。结果嘛,得到高太后支持的司马光自然是借此机会把章惇搞掉了。苏轼也写文章,把章惇往死里踩。但是,后来司马光问苏轼,你对熙宁变法咋看啊?

    苏轼怎么说的呢?他在地方做过,知道熙宁变法是不能轻易尽废的,所以他建议司马光:“惟役法一事,未可轻议”。苏轼认为,免役法也好,差役法也罢,“各有利害”。他力劝司马光,“骤罢免役而行差役”,“盖未易也”,并一口气提出了免役法的五大好处。不得不说一句,王安石在政时,难道苏轼的头脑被门夹过吗?进水了吗?还是脑袋被雷劈过?他为什么就不能给王安石说一句公道话呢?等到这时候,又对司马光这么说,这不是打司马光的脸吗!不仅如此,苏轼还进一步指责司马光只是“专欲变熙宁之法”,至于是不是利国利民,司马光全然“不复校量利害”,力主恢复差役法使得“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

    司马光没在地方做过事,不知道实情,被苏轼骂得一愣一愣的,问苏轼:你有啥办法没?

    苏轼很光棍地一摊手说,没。不仅如此,苏轼还跟老光同志扯了一大圈历史故事,然后罗哩罗嗦又抨击了王安石一通,接着很傻很天真的提出了对免役法的修订办法,希望能做到即省钱又办好事情而且老百姓也高兴。

第626章 太堕落了() 
到这个地步,司马光还能忍就是傻子了,当下拍桌子跟苏轼大吵了一顿。

    然后,然后苏轼就又双叒叕被贬了。算了算他这一次在汴梁城的时间,从元祐六年回朝到元祐六年八月被贬,呆得还不够半年。

    可见,苏轼真的是脑子有坑,或者说是太过天真。自己没啥能力,还死里往党争这个坑里跳。

    张正书给了苏轼一个评价,那就是不怼人会死星人、不作死就会死星人。

    这个汉子显然不知道苏轼的“彪悍战绩”,不然他就不会对苏轼这么维护了。

    见张正书笑而不语,这汉子还以为张正书认错了,挣脱了史陌和刘忠的钳制,色厉内荏地说道:“你这小子且记住,万不可再说苏相公的坏话!”说罢,连忙捡起扁担就走了。

    曾瑾菡见他这样,气得直跺脚:“郎君,那人……那人……”

    “历史自有公论,跟他说他也听不进去。每一个都有不同的一面,别人看不到全部,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清楚自己有多少面目。我欣赏苏轼的文章和诗词,但不代表我同意他的政见。”张正书笑道,“所以苏轼怎么样是他的事,我又帮不了他,给他提意见都算不错了。”

    曾瑾菡这才释然了:“不过苏东坡在杭州,确实做了不少利民的好事。”

    “所以我说他最好不要接触党争,他那头脑不适合。”张正书笑道,“要是老老实实在地方做事多好,说不定能造福更多的百姓。”

    说话间,他们就来到了苏堤之上,张正书指着苏堤说道:“要是苏轼能一直像在杭州这样做事,老百姓就更记得他了。”这话等于没说,要是苏轼转了性子,他就不是苏轼了。文人嘛,都是浪漫的,都是很想当然耳的,换句话说,他们就是一厢情愿,就是看不清时势,也不懂人心向背,所以他们真的很傻很天真。

    欧阳修在政治上的幼稚,和苏轼如出一辙,怪不得是师生关系。

    反正这些文人要是到了地方上,或许还能搞出个治理一方的政绩来,这和孔子的治理方式也没差多少,都是靠“仁政”,然后让百姓各司其职,断断案子,就足以让百姓称为“青天大老爷”了。

    要知道孔子五十岁那年,做了鲁定公的中都宰,相当于后世的市长。因为做得好,又升官鲁国的建设部部长——大司空。接着,孔夫子由大司空转任为大司寇,并兼任代理相国。期间嘛,孔子的政绩如下:维护了鲁国的尊严,震慑了齐国;堕了费邑和郈邑,恢复了国君的威势;诛杀少正卯;稳定鲁国物价。孔夫子做市长的时候是不错的,但是他做丞相呢,就根本不称职了。那时候的鲁国,早已礼崩乐坏,三桓、阳虎等你方唱罢我上台,孔子想要削掉三桓等权臣的权柄,那就等于激发了矛盾。

    所以,孔子等于自绝了前途,不得不黯然离开鲁国。

    看不清局势,单凭一股热血想要实现政治抱负,孔子只能在春秋列国里转来转去,却没有一个国君肯用他的政治主张。

    而像苏轼、司马光、欧阳修等文官,其实和孔子是一毛一样的,或许他们能治理一座城市,但绝对不适合治理一个国家。一旦被这些文官上位了,对国家来说就是一个灾难。历史不止一次证明了,像宋明清三朝,都是被这些自以为是的文人毁掉的。

    “这道苏堤这般坚固,杭州百姓都很感激苏东坡哩!”曾瑾菡低声说道,把张正书从漫无边际的思索中拉了回来。

    “所以做官呐,就要做实事,老是打嘴仗有什么用?”

    张正书笑道,“就拿这苏堤来说,苏轼疏浚了西湖,让杭州有活水浇灌农田,百姓得了实利自然念着他的好。”

    “郎君看得这般通透,为何不出仕哩?”

    曾瑾菡一蹦一跳的,跳到了前面,突然回过头来调侃他说道。

    张正书摸了摸鼻子,说道:“我知道我自己的斤两,哪里是做官的料?且不说我能不能考中进士,就算是能做官,怕是我两天就看不惯那些贪官污吏,然后得罪了一大帮人,最后连善终都混不到……”

    曾瑾菡笑嘻嘻地拉起他的大手,说道:“是啦是啦,我都不喜欢当官的,就喜欢你这个小商贾!”

    张正书自然知道她是在安慰自己,只是苦了跟着上来的曾五叔曾懋,还有苏熙苏子明和史陌、刘忠。史陌、曾懋还好,起码他们是成家立业过的,但是刘忠和苏熙还是光棍一条,看也不是,不看也不是,但不知为何心中都腾起了一种渴望。

    别说他们了,就是周遭的行人瞧见了曾瑾菡大胆的举止,也掩嘴偷笑。

    曾瑾菡也不傻,立时会意到了自己的跳脱,连忙躲进张正书的背后,差点没敢抬起头来了。要知道这可不是汴梁城,杭州城里的小娘子也没有北地那般“惊世骇俗”,人家还是很矜持的。

    张正书也跟着偷笑,不过他是满心欢喜的偷笑。要知道,曾瑾菡刚刚的动作,那可是后世小女生才有的,张正书恍惚间都以为是回到了后世,在西湖边上举办的汉服活动呢。“没事没事,不就是被人看见了嘛,你我夫妻,秀恩爱又怕什么被人看见?”

    “都是你,还说?”曾瑾菡故意装出凶巴巴的样子,然而却没吓到张正书。

    在一阵善意的笑声中,曾瑾菡狠狠地掐了一把张正书,张正书则夸张地叫了起来,更是让曾瑾菡羞煞了脸。不知不觉间,小夫妻俩打打闹闹的,很快就到了西湖不远处的一处静谧的宅院前,这里也写着“曾家”二字。想来,这就是曾家祖宅了。

    张正书也是感慨,这江南水乡旁,一处园林式的别墅,啧啧啧,妥妥的是大富豪,大地主啊!这样的园林式别墅,在后世没有上亿快钱都拿不下来。要是赶上房地产上涨的时候,说不定都要几个亿。

    “太奢侈了!太堕落了!”张正书感慨了一句,“不过我喜欢……”

第627章 造海船() 
要说园林,当然还是江南的小桥流水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

    假山奇石,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花树繁荫,布局自由,建筑朴素,厅堂随宜安排,结构不拘定式,亭榭廊槛,宛转其间,一反宫殿、庙堂、住宅之拘泥对称,而以清新洒脱见称。这样的园林式住宅,以淡雅相尚,蕴含诗情画意,还没进门,张正书都觉得这个园林太堕落了。

    怪不得正史上南宋不肯北伐,相对于寒冷的北方来说,江南不仅温度适宜,还有这样的园林住宅,不输汴梁城的繁华,根本乐不思蜀好吗!

    进入了曾家祖宅,张正书发现已经是修葺一新的了。

    果然和猜想的一样,果然十分奢华。“腐朽的地主生活向我招手了……”张正书也很想腐朽一辈子,可惜他做不到。别的不说,单单是女真人在不断崛起,就足够让他警惕了。没人比张正书更清楚,一旦金兵南下,将会是怎么一个社会末日。

    靖康耻之后,北方的经济好像一下子倒退了一百年,直到明朝的时候才稍稍恢复了一点点元气。可想而知,金兵对文明的摧毁了,简直是灾难性的。如芒在背的张正书,哪里敢这么腐朽一辈子啊,偶尔偷偷懒还是因为底下的人已经上了正轨,可以自己做事了。不然的话,还不是他亲力亲为?

    别的不说,首先这海船一事,就要尽快提上议程。

    造船,可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起码要半年之久。半年之后,又是冬季了,还能趁着季风南下,越过马六甲海峡去和大食人、欧罗巴人交易。

    当然了,这是最理想的结果,一般来说肯定不会这么顺利的。要知道在宋朝的海域上,可不仅仅是有商船,还有不少海盗的。张正书本以为,中国古代的海盗,就属倭寇和郑芝龙等明朝海盗了,实则从唐朝中后期海上贸易开始勃兴,到了宋朝而达到高峰,在求生逐利这一人性的驱动下,大量的沿海人民投入到海上贸易的队伍之中,而朝廷对这一新的贸易形势的控制则在不断地加强——设立了市舶司,规定了税额。

    因为海贸有巨利,不仅很多人都下海了,还有人起了歪心思。

    于是,平时为商,偶尔为海盗的模式就非常流行了。仗着人多势众,刀枪箭利,船大船快打劫的事,在宋朝的海域上不断发生。

    这些海盗,固然是有“占婆国”的海盗,也有华人的海盗。

    占婆国,被宋朝称为占城、林邑,地理位置相当于后世越南的中南部,也就是占城稻的出产地方。占婆国的地理特征非常类似于宋朝东南沿海,短促流急的高山河流从海岸山脉俯冲而下,独流入海,形成面积狭小的沿海冲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