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好官人 >

第291章

大宋好官人-第291章

小说: 大宋好官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正书难得老脸一红,他确实忘了系统。

    其实也不怪他,而是张正书下意识减少对系统的依赖。要是事事都依赖系统,那张正书还有什么乐趣可言?就好像打电脑游戏一样,自己摸索和看攻略打,那完全是两回事的。前者非常有代入感,后者玩着玩着就没耐心了。

    “行了,到时候还不是累死我?”

    张正书愣是找个借口反驳道,“要是都要我写出来,写断手都写不完啊!”

    这倒是实话,要张正书写出一座大型图书馆的书籍来,那确实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即便是花上几十年,都未必能写得完。

    “笨,你只写物理、化学、地理、天文、数学、经济这些不就行了?也不用多写,把关键的几本写出来就好了。”系统毫不留情地说道。

    张正书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但他还是不想屈服:“我懒。”

    “……”

    系统彻底无语了,这个理由太强大,强大到系统都服了。

    “那你还费这么个劲干嘛?”系统都要崩溃了,这人类也太矛盾了吧,根本就是一时一个样!

    张正书义正言辞地说道:“穿越了就不能不做点啥,对吧?”

    “……你赢了。”

    系统投降,但它又嘿嘿笑了起来,“别说本系统不提醒你,那个皇帝来了,还有那个宰相。”

    “他们来了?好事好事,终于能彻底治一治黄河了。”张正书太明白了,这黄河就像女人的大姨妈,时不时来那么一下,还特么让人流血,战斗力当然直线下降了。看看小时候,男孩哪一个打得过那些女孩?如果黄河不再定期泛滥,规规矩矩地造福两岸百姓,那大宋的国力会再上一个台阶的。

    连忙把手中的图纸放好,张正书才装作没事人一样,继续躺在躺椅上,闭目小憩。“皇帝来了你还装?”系统有点不解地问道。

    “就是他来了才要装,不然给他们觉得我很急,那谈判就处于下风了。”张正书觉得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心理战术而已,可系统却不吭声了。

    耳边传来一阵声音,想来是赵煦的带御器械们在忠实地保护着他,把“京华报社”都围了起来。“总算是开窍点了,知道带多点人出来了……”张正书却装作睡眼朦胧的样子,嘴上嚷嚷道:“吵什么啊,报社之地,是能吵嚷的吗?”

    “哟,张小官人挺威风的嘛!”

    张正书揉了揉眼睛,嘴巴能吞得下一个鸡蛋了,偏生又说不出声音来。

    赵煦看着小楼上的张正书,也是嘿嘿一笑,算是小小开心了一把,毕竟能把张正书捉弄成这样。这不,“吓得”张正书“连滚带爬”地跑下小楼,低声下气地说道:“官家,这里人多耳杂,随我来吧……”

    把赵煦、章惇、彭元量引进书房之后,张正书又嘱咐了一遍,任何人都不得靠近书房,才总算是松了口气。

    “你很会享受嘛……”

    赵煦很自觉地坐在了桌案前,很满意张正书这一张太师椅。虽然张正书送了一张顶好的太师椅给他,但赵煦不知道为啥,还是喜欢坐张正书这一张。

    张正书脸上抽抽,别以为他不知道,现在赵煦在垂拱殿上的椅子,已经换成了这样的太师椅。能坐能躺,还能摇晃。幸亏赵煦没发觉还能助兴床笫,不然……咳咳,好吧,张正书想多了。

    “不是朕说你,你弄这些歪门邪道,算个甚么事?”

    赵煦唯一看不惯的,就是张正书桌案前的那支鹅毛笔了。对了,幸好赵煦不知道张正书还用石墨混合了黏土做了铅笔,不然他更是要气得嘴歪了。

    张正书也不想辩论,毛笔字确实是一门艺术,但耗费时间不说,还浪费纸张。

    硬笔书法就好很多了,书写便捷,还节省纸张。

第597章 新奇玩意() 
未来的社会,肯定是高效的社会,毛笔字因为效率问题是要被慢慢淘汰的,最终会沦为一种艺术存在。而硬笔书法,则在社会占据主流。

    这种看破未来的事,张正书自然不会点破,只是笑了笑不说话。

    赵煦也知道张正书的一手毛笔字惨不忍睹,就连写给他的密信都是用鹅毛笔写就的。

    不得不说,张正书的硬笔书法比毛笔书法好看多了,赵煦也曾感慨,如果张正书的毛笔字有硬笔字一半,那也能见人了。

    除了鹅毛笔,张正书是书房里新奇的玩意还有很多。

    比如那个地球仪,赵煦一开始不知道是什么,但轻轻一波弄,就能转动的球体,让赵煦很是奇怪。比如那望远镜,苏熙已经制成了双筒望远镜,张正书放在了书桌上。比如那能把人照得纤毫毕现的玻璃水银镜子,就放在挂衣服的架子后……

    赵煦好像发现了新世界一样,惊讶地看着那镜子:“这是……镜子?”

    张正书点了点头,说道:“不错,我发明了这样的镜子,比铜镜好几百倍。”

    很显然,张正书毫不客气将这发明专利揽为己有的行为并没有被赵煦他们鄙视,反而好像见了鬼一样。

    章惇惊讶地说道:“镜子如何能制成这样?”

    “穷究事物的道理,然后利用这些道理,生成新的事物就行了。”张正书也毫不犹豫地说道,“这样的镜子,我也只是偶然发现,然后制成这样的镜子罢了。”

    “这镜子朕要了!”

    赵煦丝毫不改他“强盗”的特性,大手一挥,恬不知耻地说道。

    张正书苦笑道:“是,我叫作坊再制成一块等人高的镜子,送给官家。”

    章惇也眼红了,拉着张正书说道:“小子,老夫也想要一块。”

    可惜的是,张正书并不买账。“章相公,不是我说,这孝敬官家是臣民本身该做的事,可你只是宰相啊!所以这镜子,我不能给你。这镜子金贵着呢,一块巴掌大小的镜子,起码能卖出百贯钱。这么大块的,少说也要上千贯……”

    “老夫买了!”章惇眼睛都不眨地说道,要知道他一年的俸禄都超过两万贯了,区区千贯不算事。再加上章家在福建路浦城里也是豪门大户,千贯钱银都不当回事。

    张正书嘿嘿笑道:“章相公好眼力,这镜子我还没开始量产哩,你就下订单了。成,你把钱送到李家村玻璃作坊,他们会在五日内把镜子送到你家去的……”

    章惇有点不详的预感,心道:“这小子该不会是在诓骗老夫吧?”

    赵煦也有点发愣:“这镜子这般昂贵?”

    “不贵了,铜镜一面都数十贯钱,更何况这水银镜子比铜镜好上百倍?”张正书做了个类比,确实,铜镜其实就是钱来的。在古代,特别是在宋朝,入屋盗窃的盗贼最喜欢的东西不是金银珠宝,而是一面铜镜!因为宋朝铜荒啊,铜镜的价钱是水涨船高的!能拥有一面铜镜,已经是家底殷实的象征了。

    被张正书这么一说,赵煦和章惇也接受了这个价格。

    张正书怕赵煦误会,连忙说道:“官家放心,我是守法百姓,该交的税赋是一文不会少交的。”

    赵煦最满意的就是张正书这一点,点了点头说道:“不错,该是如此。不然,朕是不会饶了你的!”

    “官家,这镜子只是能赚钱,对国家并无多少裨益。我这有另外一件物事,能叫你们大吃一惊。”张正书从书桌前,拿起那双筒望远镜,里面也镶嵌着水银镜子,只不过少了很多罢了。因为是铁制的,入手很沉。不过李家村的工匠手艺确实了得,居然能把两半的望远镜制得严丝合缝,除非摔砸,不然都不会让镜片松动,连张正书都大为吃惊。

    看着这铁筒制成的望远镜,赵煦一愣,说道:“这物事能对国家有益?!”

    不是赵煦不相信,是这望远镜的卖相——嗯,是有点难看了。毕竟是第一代产品嘛,就好像半成品一样,黑乎乎的两个筒子,看起来怪异得很。要不是张正书有望远镜的概念,说不定都不知道这东西是啥玩意。

    这也是汉人务实的地方了,别看这望远镜其貌不扬,但实际上内里却大有乾坤。里面的镜片含量已经达到最高境界了。虽然制造不出什么消色差镜片来,但是利用镜子的反射原理,倒也能把图像还原得七七八八。这个水平,放在宋朝这回,已经远超世界。能不超世界么,都是后世的基本技术。

    “我先示范一遍……”

    说着,张正书打开了窗户,举起望远镜看了过去。

    因为张正书的书房位置问题,能看到的东西不多。但是三五里地外的酒旗、商铺灯箱什么的,都看得一清二楚。这里不得不说说这个灯箱广告,宋人居然早就会用了。这种灯箱广告和后世是一模一样的,都是里面装有发光的装置。只不过后世用的是电灯,而宋朝这会用的是蜡烛而已。在漆黑的夜晚,这样的灯箱格外的醒目,还能照亮道路,一举两得。

    而且还让人不相信的是,宋朝这会已经懂得派传单了。

    是的,你没看错,就是派传单!

    这种传单叫做“仿单”,印出的广告相当精美,广告图文并茂。比如药店的“仿单”上面会画着两人,一人病怏怏的,一人精神很足,还有功效说明。很明显,这是在表现患者服药前后的状态,用以说明药物的疗效。这种“仿单”通俗易懂,还制造精美,送到人的手上,也不好意思拒绝了。毕竟在宋朝,纸张还是有点贵的,起码不识字的人买纸只会买草纸。这一手派传单的绝活,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欧洲才能看得到。

    这种“仿单”的样子大概是怎么样的呢?嗯,喝过“京都念慈恩川贝枇杷露”的朋友看看上面的商标,大概就是这样子了。可以说,老祖宗随随便便一手玩意,都足够后世模仿的了。或许欧洲人发传单这一个概念,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谁知道呢?反正欧洲人抄袭东方技术,然后加以改进就说是自己的,也不是一两天的事了。

第598章 同情赵煦() 
不仅是旗帜、灯箱在汴梁城中大行其道,“仿单”都派到周围县城了,连商铺都开始有了品牌的意识。

    最常见的,就是用印章作为标记,比如樊楼的“眉寿”、“和旨”酒,一旦卖出一坛,酒坛子的底部会有个烧出来的印记,上面写着“樊楼眉寿”、“樊楼和旨”。这个模式也让商贾们纷纷模仿,开始在商品上做标记,打响名声。

    之前张正书邀请何家布行进驻“家乐福”超市,那何胖子何绅推三阻四的,后来说到不进驻“家乐福”超市,会对他家布行的品牌造成冲击,何胖子才不得不就范了。现在呢,呵呵,那何胖子一见到张正书就拉他去喝酒,说要当面拜谢张正书。他何家布行的生意,何止好了八成?

    何家布行也看到了“家乐福”超市里的“尚衣坊”衣裳卖得火热,推出了自家的麻布、蜀锦衣裳。裁剪款式嘛,也还马马虎虎过得去,关键是便宜啊!跟布价相比可能就贵了十几二十文钱那样子,很受普通百姓欢迎。

    至于酒楼、脚店的广告意识就更不用说了,只要是汴梁城中的酒店,门前都要有彩楼欢门,一看就知道是大酒店,是正店来的。而在酒店最扎堆的地方,也就是九桥门街市的酒店,更是彩楼相对,绣旆(也就是酒旗)相招,掩翳天日。“彩楼欢门”是用竹木与彩帛搭建起来的门楼,是宋朝很流行的酒店广告装饰。越是高级的酒店,彩楼欢门越是豪华,好像号称“东京第一酒楼”的樊楼,彩楼欢门就有三层楼高,和樊楼的建筑相比也就矮了一点点而已,非常气派。

    这些酒楼一旦出新酒了,还会大张旗鼓:用长竿挂出广告长幅,上书“某库选大有名高手酒匠,酿造一色上等醲辣无比高酒,呈中第一”之类的广告词,这样的广告叫做“布牌”。还有请伶人固定在木制台架上,扮成仙佛鬼神的模样,在酒店门面表演,这叫作“台阁”。

    好像张正书那样子,请动行首来做广告的,也不罕见,只不过不叫代言而已。这些酒楼请动美妓做广告的时候,会粘贴出告示,预告有这么一场表演。像樊楼这样的大酒楼,本身就有美妓行首的,就不用外聘了,直接出告示就行。除了美妓行首,还请来鼓乐随行,诸行社队,迤逦半街。汴梁城中的百姓就好像看偶像演出那样子,只要是走过了,就基本迈不动腿了,和后世的明星跑穴商演是一毛一样的。

    宋朝商业氛围之浓,怕是连明末都比不上的。

    当然了,这只是集中在大城市,乡村里还是鸡犬相闻,阡陌交通,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

    “小子,你在做甚么?”

    赵煦见张正书端着望远镜看了好久,耐不住性子问道。

    张正书笑了笑,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