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好官人 >

第287章

大宋好官人-第287章

小说: 大宋好官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彭元量虽然不知道张正书是怎么推敲出来的,但能和结果相差无几,这简直犹如妖孽。要知道,虽然传说中诸葛亮未出茅庐就知三分天下,但这种事只是传说,谁也没亲眼见过。毕竟世事瞬息万变,有时候想象力再丰富都比不上。可张正书偏偏能准确无误地预料到结果,你叫彭元量怎么能不心惊胆战?

第588章 大雪引起的河患() 
“难道那张家小子手中,也有堪比皇城司、安抚司的密探不成?”

    彭元量的猜测已经很接近事实了,可惜他自己否定了自己:“不可能,这密探哪里是这般轻易就建起来的?如果他有这样的密探,皇城司为何一点风声走寻不到?嗯……唯一的可能,就是他利用新闻探子从宫中知须了天下大事,然后推敲出来的。这样一来就能说得通了,这张家小子的推敲为何往往能切中要害……”

    就在这时候,彭元量发现了赵煦的神情开始变得凝重了起来,久久都没看完那封密信。

    等赵煦放下密信的时候,那不带丝毫感情的声音就响起来了:“彭元量,去年冬以来,各地降雪都很大么?”

    “回禀陛下,去年冬以来,各地普降大雪,但并无严重灾情。”彭元量不敢怠慢,连忙答道。

    “那就是说,开春之后冰雪融水也会增多了?”

    赵煦明白了,这两件事是有联系的。但为什么在张正书之前,就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了?

    “冰雪融水?”彭元量一愣,思索了一下后,才谨慎地回答说道:“陛下,降雪增多,则融水必然增多……”

    “那也就是说,黄河沿岸的冰雪融水,全都汇集到黄河之中了?”

    赵煦继续步步紧逼地问道,让彭元量这个对水利工程、地理构造一知半解的宦官搜肠刮肚,都找不到证据来反驳。事实上,事情也是这样的。在小冰河时期,黄河决口是常事。从上古时期的大禹治水说起,那时候也是冰河时期;而在正史上的明朝末年,仅仅是万历年间,在短短二十三年的时间里黄河就决口了十八次之多。更别说宋朝了,仅仅是在北宋,黄河及其支流共出现泛溢一百五十四次,平均每二到四年就有一次大的决口。仅黄河干流大范围泛滥和改道就有近八十次,灾害范围波及黄淮、河北等,这样的环境深刻影响了北宋的军事、经济和政治走向。

    军事上,因为黄河决口带来的流民,北宋朝廷不得不招募流民中的青壮,来杜绝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因为冗兵,北宋的财政被拖累;因为财政问题,北宋的贪官迭出,愚蠢的政治倾向,让北宋常年处于邻国的刀锋威胁之下。可以说,北宋之所以灭国,黄河在其中出的力不少。

    这就是小冰河时期的威力,强大到能让一个王朝衰弱,也能让一个王朝崛起。

    “回禀陛下,从各地雪情来看,确有可能……”彭元量战战兢兢地回答道。

    “如果黄河水位暴涨,再加上夏日暴雨来袭,黄河是不是还要决口?!”赵煦怒了,他清楚的记得,自他登基以来,黄河就决口了六次之多,而宋朝投入的治河金钱,也多达数百万贯。可丝毫不见成效,反而每每因为暴雨,黄河就决口了。甚至诡异的是,明明夏秋都没多少雨水,黄河也一样还是决口。如今看来,赵煦是找对了方向,罪魁祸首居然是冬天的降雪!

    “陛下,小的不敢妄自揣测天威……”彭元量吓得立时趴倒在地,如果赵煦要追究责任,皇城司是逃不过的。为什么就没人想到,冬天降雪多了,也会引起黄河决口呢?这是不是皇城司监察不力的体现,是不是皇城司无能的体现?

    好吧,赵煦也知道,皇城司不能私自出汴梁城,这事也怪不得彭元量。

    “起身说话!”赵煦不怒自威地说道,“你看看张家小子的密信,有多少可信度?”

    彭元量不敢违逆赵煦的话,站起身来恭恭敬敬地接过那密信,细细看了起来。

    要说这彭元量确实是个人才,在宦官中也算是忠心耿耿的那一类了。其实在宋朝的宦官中,也是有不少对国家贡献非常大的。彭元量虽然不精通兵略,但对于搞情报别有一手。因为做情报工作,彭元量也无师自通了很多学问。比如炼钢,比如制造神臂弩,比如夜观星象,比如种田縲丝……反正在儒家看来,都是“歪门邪道”,也可以算得上是一个歪才了。

    要说到治水嘛,彭元量也是很有心得的。北宋一朝,向来不遗余力地去治水,只要国库稍有盈余,治水就要展开的。殊为可惜的是,终北宋一朝虽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却并未取得实际意义上的成功。而彭元量嘛,作为一个情报头子,他为了找出治水官员是不是有中饱私囊的嫌疑,也曾经钻研过一段时间怎么治水。虽然算不得治水大行家,可也不能说他一窍不通。

    要说都北宋治水,讨论最为激烈的,就数赵煦登基之后了。从正史上看,赵煦登基后讨论治黄河河患,是宋仁宗以来涉及人数最多,范围最大,时间最长,影响最广的一次。

    因为皇帝年幼不能亲政,所以高太后、司马光等人就开始主持治水。从元祐元年开始,也就是赵煦即位后,黄河河患频发,朝廷更是连年派遣官员巡视黄河,但是对于如何治理黄河却是各有各的看法,互相争论了许多年却一直没有定论。其中太师文彦博、右司谏王觌、知枢密院事安焘、王岩叟、吕大防、都水王令图、王孝先、吴安持、李伟等人都力主东流说,而中书舍人苏辙、范纯仁、王存、曾肇、范百禄、胡宗愈等主张维持北流,反对回河东流。最后的结果嘛,是高太后拍板,同意了水官李伟的意见“因引导河势,岂止为二股同行而已,亦将遂为回夺大河之计”,让黄河恢复东流。

    从元佑五年二月高太后下诏开修减水河开始,到绍圣元年回河工程完成,北流河口尽被堵塞,黄河回复东流。但是仅仅过了五年后,也就是现在的元符二年,黄河就有再次决口的险情。这叫赵煦情何以堪?虽然,治理黄河是高太后下得诏书,赵煦那时候还是提线木偶,根本不能发表意见,再加上赵煦想尽量推翻高太后的政治成果,治河一事原本也不能算是赵煦的过错。

    但和宋神宗一样,赵煦非常想中兴大宋,黄河又是中兴大宋的重中之重,自然是重视的,而且是非常重视!

第589章 帝王心术() 
其实,如果赵煦能有魄力,把治河的方案也改一改,把高太后赞同的东流变成北流,符合后世黄河的流向,说不定黄河还能变害为利。但是章惇铺开的摊子太大了,跟王安石一样,都是想来个全面改革。虽然章惇吸取了教训,没有操之过急,但摊子这么大,哪里都需要用钱。这国库都被掏空了,还要打西夏,章惇就是会点石成金,也变不出这么大钱银来。更别说治河就是一项无底洞,要不是怕百姓造反,朝廷上下官员还要从治水大事里面捞好处,早就不治了。

    不过嘛,现在治水可没以前好咯。

    且不说国库空虚,能拨出来的钱银连民夫的工钱都付不起,官员连上下其手的机会都没。甚至治水不成功,那可是要问罪的。看看吴安持治水,从元佑二年到绍圣元年,足足八年时间,别说黄河东流了,决口的事情都发生了六次,治河成效一点都没。于是呢,被一撸再撸,流放到穷山恶水之地去喂山蚊了。

    没有钱银可以捞,反倒是要贬官,这治理黄河在朝堂之上,就成了一个禁词。

    要不是有王宗望筑成七十里堤坝(黄土填的),让黄河恢复故道,同时疏浚河道,黄河哪里有几年平息的时候?

    当然了,也是王宗望运气好,从元符绍圣元年起,小冰河时期消停了那么一会。但是,从元符元年开始,小冰河时期又开始寒冷了。但不得不说,王宗望确实是个治水人才,让黄河恢复故道也是无奈之举,因为故道疏浚,是在干涸的河床上挖土的,总比在一滩洪水的黄河上挖土来得轻松自在一些吧?

    更何况,从绍圣元年起,王宗望陆续担任都水使者、江淮发运使等职,负责疏浚黄河、开凿淮安支氏渠,治水颇有成绩。就在去年,赵煦还下旨加封为直龙图阁,权工部侍郎一职。但是嘛,好景不长,刚刚过年没几天,王宗望就病倒了,还卧床不起。

    也难怪,王宗望都七十九岁了,在宋朝这个时候,已经算是极为高寿的大臣了。赵煦看到治水,第一时间就想到了王宗望,但想到他已经告病在家,也不好意思让这个老人家再出山了。

    赵煦在琢磨着,是不是到王宗望的府上去看看他去,一来以示圣恩浩荡,二来给这封密信给他看看,看这信上的法子能不能成。帝王心术,赵煦也是很纯熟的。

    正琢磨着,彭元量就看完了。“陛下,这……张家小子的法子,似乎……似乎是有些匪夷所思?”

    能不匪夷所思吗,张正书居然把实话都说出来了,包括利用钢筋混泥土,发动市场力量来号召大家建沙场,挖河沙来盖房子;包括植树造林,多在上游中游广植果树,加以酿造果酒;包括用水泥制造二级大堤坝,也就是可以在河岸的堤坝上再建高达三丈的堤坝,这一级堤坝上还能利用来种菜养花什么的;包括挖开适合地形,引黄河水来建造水库,这里自然也要用到水泥了……

    反正各种匪夷所思的治水法子,甚至还附带了详细的数据说明、草图。

    哪怕是对治水一窍不通的人,看了这个也大概能领悟到意思了。

    额,好吧,张正书是怕赵煦不懂装懂,反倒误了大事。不仅这信用的是浅白文字写就的,还附带上了数据、图画,为的就是打动赵煦的心。

    “确实匪夷所思,但在朕看来,也似乎能行?彭元量,你是怎么看的?”

    这句话等于赵煦倾向于张正书的治水法子了,彭元量也是成了精的,立马说道:“陛下,这法子小的不敢揣测是好是坏,但那张家小子所言确实在理。按照此法,即便治水不算成功,那也能大大减少河患损失。陛下,你瞧那八百里梁山水泊,不就是黄河改道后倾灌而成的吗?小的听闻,在那一次黄河改道后,本来是一路洪水呼啸而来的,可到了梁山地界,因为地势低矮,像个漏斗,所以河水就积蓄起来了。因为有了梁山水泊的阻拦,那一次黄河泛滥才能不至于将京东东路、河北东路全都淹没了……”

    “不错,那小子在信上也说了此事。”

    赵煦很认同这个计划,“若是地势低矮之地,自然是可以挖开积蓄河水的。”

    “不过小的不敢确定其他法子能不能用……”彭元量也是实话实说,他确实是在为赵煦着想的。

    “不错,其余法子匪夷所思,且那小子也说了,怕要十年才能见得成效。”赵煦也沉吟了起来。

    彭元量谄媚地笑了笑,说道:“陛下,既然那小子说不费朝廷一分钱就能治好黄河河患,何不让他去试一试?即便失败了,那也无妨嘛!”

    “怎是无妨?要是治河失败,黄河决口,害的是朕的子民!”

    其实,赵煦也心动了,“不行,朕要找那小子问问,亲耳听听他是怎么说的!”

    “陛下,这……不要先叫章相公看看?”

    彭元量觉得有点不妥,赵煦绕开了章惇,万一章惇不同意,那可怎么办?

    “好说,宣章卿觐见,朕把密信也交由他一观。若是能成,立时去见那小子。”赵煦说道。

    “哎呀,小的差点忘了,那张家小子就没安好心。陛下你瞧到最后了么,‘此次治河花费甚巨,草民家中虽有些余财,但也不足以支撑。草民恳求陛下,将朝廷漕运之事,托付给草民,草民能让开封水路漕运的漕粮,火耗减至二成以下,且从苏湖之地运送漕粮的时间,缩短一半。再将进入开封河段的拦道设卡之权授予草民,草民设卡收费沿途进入开封府船只的过河钱,视重量而定。若是小渔船,则免费放行,若是客船则收取五百料的船只每次十文钱,千料大船则每次三十文钱,三千料以上则五十文钱;若是货船,则五百料以下船只十文钱,千料大船一百文钱,两千料则二百文钱,三千料的大船三百文钱,以此类推……’这这这……这个还不是要钱吗?”

第590章 糊涂了() 
赵煦却摇了摇头,说道:“此事尚未定论,后面条件暂且不理。若是真的能成,这点点小钱,给他又如何?没看到那小子后面还写了嘛,漕运、过河钱所得,一并也会依照商税而缴纳,绝不拖欠。这小子向来不做亏本买卖,但这收费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收得回本,还用在意这个?不过嘛,他既然要收费,那这黄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