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好官人 >

第275章

大宋好官人-第275章

小说: 大宋好官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563章 心酸() 
张正书还以为自己做得滴水不漏,殊不知“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便宜都占去了,哪里是容易消掉的?即便是个误会,这个误会也是挺大的!

    这不,曾瑾菡已经把李师师当做是情敌了,开始有点针锋相对的意思。“看来李行首果然与我们有缘啊!”

    李师师一愣,然后微微一笑道:“有缘自是有缘,无缘的话,又怎么会坐在这里,一同喝茶呢?”

    曾瑾菡也笑了,说道:“这茶是李行首沏的么,能否尝尝看?”

    “请!”

    李师师笑了,她已经感受到了曾瑾菡的些许敌意。当然,李师师也是理解的,也许是因为上次的事,曾瑾菡才会如此。当然,这事不能自己解释,一解释的话,那就更“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高情商的女子,对于这种误会是很有心得的,只要自己问心无愧,时日久了,别人自然能看出来。如此的话,为什么非得加深对方先入为主的印象,然后把自己置于最不利的境地呢?

    曾瑾菡也不含糊,喝了一口茶,这茶自然不是张正书的泡茶,而是点茶。曾瑾菡也是茶道高手,一下就品味出了这茶确实不凡,算是上品了。世间懂得点茶的人不少,可真正能把茶点到这种地步的,却不多。

    “张小官人,怎么这么见外啊,坐啊?”

    若桃也瞧出了什么来,深怕天下不乱地说道。

    张正书还尴尬地站着,听了若桃这么一说,他也不由地笑了笑,笑声里都是尴尬的意味,然后坐了下来。李师师却叹了口气,心道:“这张小官人平日看起来很精明的样子,没想到今日却这般……”她也是很无奈啊,要是李师师也是穿越人士,肯定会说张正书是猪队友,这表情不正是坐实了他们之间有“奸情”吗?

    张正书心道:“妹的,我也想演戏啊,可这姝儿精明起来,智商是我的十倍,即便是在平日我都骗不过她,何况是这样的事?”演戏这种事,除了天赋以外,也需要智商的。智商不够,演技再好也要暴露。张正书非常有自知之明,所以他放弃了演戏,而是硬刚正面。

    “这茶不错……”

    张正书喝了一口茶,却品咂不出啥味道,只有满满的心酸。天地良心,他是万万不敢惹上李师师的,因为惹上李师师,等于惹上了赵佶。万一赵佶真的登基做皇帝了,那张正书该如何是好?亡命天涯?还是出海远遁?

    反正都是最不好的选择,张正书可不想走到那种地步。

    可事情嘛,天天就不如人愿,李师师没招惹到,赵佶则确实招惹上了。现在,又和李师师纠缠不清,以后他还怎么洗清自己的嫌疑?真的是有一万张口也说不清啊!张正书内流满面,他大好人生才刚刚重新来过,又要亡命天涯做一个被追杀的人么?

    “张小官人的赞誉,可不敢当。想当年张小官人凭着一杯点茶,可是打遍汴京无敌手哩!”

    李师师说的,自然是那个倒霉鬼的事了。在张正书没有俯身之前,那个倒霉鬼还真的挺有茶道天赋的,起码对这些东西是非常熟稔。什么茶道啦,酒道啦,斗鸡、斗狗、斗蟋蟀……只要是不务正业的,都非常精通。

    只不过张正书附身之后,他就极少出现在江湖了,想当年张正书打遍汴京茶肆无敌手的传说,只流传在少数人的口中,已经没有人见过张正书出手了。可李师师对张正书的了解,是包含这茶道在内的,自然而然说出了这句话,显得有点惊喜。

    当然,这也是李师师的高明之处了。

    曾瑾菡对张正书的了解也不少,可张正书却对李师师的点茶手法一无所知,是不是就可是说明,其实他们并不怎么熟呢?果然,曾瑾菡的脸上疏通了泰半,变得明动了起来。

    “嘿嘿……那个年少不更事,现在我已经不喝这点茶了……”

    张正书尴尬地说道,却坐如针毡。李师师笑了笑,说道:“哦,即便张小官人不点茶,那也是点茶高手。得到张小官人的赞誉,奴家也是受用哩。若是以后碰得一些茶道高手,也能用点茶招待了,不必日日饮酒……”

    张正书点了点头,嘿嘿傻笑两声,不知道说什么了。

    曾瑾菡却道:“怎么,我听闻李行首是自行挑选嘉宾,进入闺中畅谈的,为何还这般说哩?”

    “曾小娘子不懂,做奴家这一行当的,哪里能自己做主?”李师师苦笑一声,也不愿多谈。

    张正书接口道:“这叫‘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话音未落,只见三女都瞧向他,张正书立马把声音减弱了:“我也是随口说说而已,你们继续,你们继续……”

    “张小官人说得不错,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想要自己把控,还是太难了些。好在阿姆也不曾相逼,由得奴家性子……”李师师眼中有些黯然,看得曾瑾菡都有点同情了。没错,相比起李师师,曾瑾菡自己就非常幸福了。

    幸福不是吃饭,睡觉,打豆豆,不是看着家中有多少余财,更不是生活无忧无虑。而是有对比,没有对比,哪里知道幸福是什么?所以,不就是有一句话叫做“身在福中不知福”么?意思是一样的,没有对比,哪里知道幸福是什么啊!

    张正书也领悟到李师师的意思了,连忙说道:“先前我说过,如果李行首想脱离娼籍,又不想寄人篱下的话,我可以投资你做生意的。比如开一个休闲会所,让文人骚客、达官贵人都来消费,只谈风月,也能收入不菲……”

    李师师却苦笑道:“小官人,你瞧奴家还能脱离娼籍么?”

    曾瑾菡听了李师师倾诉衷肠,也改变了初衷,说道:“李行首莫要灰心,不过是几年时光,熬过去也就是了。”

    “多谢曾小娘子,不过奴家知道自家事,娼籍怕是不那么好脱的。好啦,不说此事了,今日元宵,不知道张小官人,可有诗词佳作?”

第564章 事出突然() 
作为行首,自然是要懂诗词歌赋的;而作为入幕之宾,如果不懂诗词,那就太煞风景了。

    且不说那倒霉鬼都把情诗艳词记得一清二楚,就连一些纨绔子弟都知道,想要做某个行首的入幕之宾,最好懂点赏析诗词,这也是为什么《京华报》这么好卖的缘故,上面那些对诗词是赏析,简直挠中了那些纨绔子弟的痒处,所以销量才一增再增。毕竟诗词可以找人代写,可赏析功力却无人能替代的。万一这么幸运做了入幕之宾,待得行首问起诗词歌赋的时候,你口哑哑一句话都说不完整,人家行首能瞧得起你?

    张正书虽然不太懂写诗词,但他做文抄公是很溜的。

    “系统,有啥元宵节的诗词吗?”

    张正书熟练地求助系统起来,系统很鄙夷地说道:“你傻啊,辛弃疾的那首《青玉案》你又不是不会,干嘛不用?”

    “额……能用么?”

    张正书无语了,要是吟诵出“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句,怕是会被曾瑾菡掐死在原地。要知道,手挽手一起看灯会的是他和曾瑾菡,蓦然回首发现的人是谁?还不是李师师!要是作死念出这首诗来,张正书觉得自己连曾家的门都进不去了,他脑袋又没坏掉,傻了才会听系统这么忽悠。

    于是,很光棍地对李师师说道:“那个……李行首也知道的,这‘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我现在嘛毫无灵感,自然是作不出诗词了。不知道李行首,可有诗词佳作?”

    李师师摇了摇头,她对诗词的欣赏算得上是顶尖,可写诗作词嘛,功力就马马虎虎了。再加上今日她兴致高昂地出门,哪里有什么灵感写诗词啊!

    接下来嘛,就是四个人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气氛显得很尴尬。

    张正书是不敢出什么声的,这个场面明显就是曾瑾菡和李师师在较量,他最好就是不着痕迹偏帮一下曾瑾菡,不然成亲之后,他肯定没有安生日子过的。

    就这这时候,楼下突然出现一阵骚乱。

    “走水啦,走水啦……”

    只见不远处一家商铺后院,突然浓烟滚滚,好似火势还挺大的。

    好在有潜火兵在左近,毕竟这里是御道两旁,潜火兵再偷懒,也不敢在皇宫附近偷懒的。于是,潜火队的潜火兵,拿着桶索、旗号、斧锯、火背心等器具,飞速前往那家铺子救火。而左近百姓,也有人自发地提来水桶,用瓜瓢来泼水灭火的。张正书也是大开眼界,宋朝的潜火兵就相当于后世的消防队,手里还有专门的灭火工具——唧筒,这唧筒是用长竹,下面开窍,以棉絮裹着水杆,一抽取水来,便能喷出,就好像后世的喷筒一样。潜火兵们还有水囊,是用牛马杂畜皮浑脱为袋,贮水三四石,用一丈长的大竹去掉节缚放在袋口。如果火烧到了楼棚,就用潜火兵三五人持着竹竿,调转袋口,向火源处用水浇灭。

    “等等,情况好像有点不对劲啊?”

    张正书突然发现了,那些从商铺里逃出来的人,一个个说得话不像是中原口音,甚至他还听到了一声“思密达”……

    “棒子?!”

    张正书愣住了,他也知道,这棒子国在宋朝这会叫高丽,已经尊了辽国为宗主国。但是高丽这个国家,向来自卑,又怕辽国打,又羡慕宋朝文化。所以一边修好辽国,一边和宋朝眉来眼去的。

    很多人都以为高丽并没有野心,可张正书却知道,不是高丽没有野心,而是他们没有滋长野心的实力。说实话,连蒙古人都把高丽留着当藩国的小国,有多卑躬屈膝,骨子里就有多自卑,就对自己的文化有多不自信。所以,后世的棒子国才会不知廉耻地把中药、印刷术、指南针等等归结为他们国家最先发明的,甚至孔子都莫名其妙成了韩国人。

    这不是重点,重点是高丽也瞧出了大宋的虚弱,想要从中分一杯羹!

    起码在汴梁城这么久,张正书就没听说过汴梁城中还有高丽人的。

    这里面充满着一股浓浓的阴谋味道,张正书的嗅觉很灵敏,或者说,有了系统的他可以“听”到很多别人都听不到,听不懂的声音:“尹瓘,你是干什么吃的,怎么会让这里着火?”

    “拓俊京、王字之,你们忘了国王交代的事情了吗!”

    “回吴将军,我等并不知情……”

    “吴将军,我们查清了,是有人故意纵火!”

    “查到是谁了吗?”

    “估计是契丹人……”

    “契丹人是疯了吗,他们要做什么?”

    “听说他们的使团未出辽国就被刺杀了,契丹人怀疑是宋人做的,所以想要在汴京城弄一些动静,让凶手浮现出来。”

    “荒谬,天真,他们会害死我们的,不管了,先撤了再说。对了,王字之,你留下来应付那些宋朝官兵……”

    ……虽然这些高丽人说话的声音很小,可张正书有了系统,再小的声音都听得清清楚楚,还自带翻译功能。毕竟高丽话几百年来也没变过多少,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高丽话都是低贱的高丽平民说的,高高在上的统治阶级,都是以说汉话,写汉字为荣。

    张正书听明白了,这些高丽人确实是密探,而是级别还不低!他们潜伏在宋朝,是有任务的。经过系统的推测,这些人是想得到宋朝的支持,因为高丽长期被女真人吊打,不知道损失多少人口和粮食,高丽忍不住了,想要讨伐女真。可又怕辽国不支持他,国中又没有多少钱银可以出兵,所以就想到了宋朝。宋朝这个冤大头啊,可以化缘的,只要放低一些姿态,俯首称臣就行了。这种事高丽也做得多了,不在乎多那么一两次。

    系统啧啧称奇道:“其实这些高丽人做到现在这等地步,已经是最好的选择了。瞧瞧人家高丽,弹丸小国,虽然屡遭入侵,抢掠,硬是传国四百七十五年。中国的王朝,哪怕是两汉加起来都比不上。”

第565章 癣疥之疾() 
张正书一阵无语,可不是么,高丽虽小,地处边陲,弹丸之地,却愣是比中国大部分王朝都要长命,这就很费解了。不过转念一想,张正书似乎也明白了为什么。首先,高丽是苦寒之地,没多少人口;二来,土地贫瘠,种粮食没多少,放牧也养不活牛羊,属于鸡肋;三嘛,自然就是高丽策略得当了,小国在大国环伺的包围下,自然是要卑躬屈膝的,和亲、进贡、称臣……高丽的姿态做得很足,也没什么尴尬的地方,所以大国都想留着这么一个小弟。就跟吃饭睡觉打豆豆一样,有个沙包小弟虐一虐也是喜闻乐见的事。

    张正书甚至还邪恶地想,后世韩剧里的虐心情节,大概就是这么来的嘛,毕竟棒子国向来有喜欢被虐的倾向,不然韩剧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