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好官人 >

第268章

大宋好官人-第268章

小说: 大宋好官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芗雍窬灯耪槎脊烂庞泻笫赖钠【破康啄敲春窳耍趴翱叭蒙晖跽詠亍爸丶烊铡薄

    有了申王赵佖这个活广告,“玻璃”这个概念又火了。

    一些有心人通过调查,发现“玻璃”居然又是“大桶张家”小官人鼓搞出来的,他们不禁有这么一个疑问:“西域的玻璃,会不会是一个托辞?真正的出处,其实就是‘大桶张家’?”

    不得不说,宋人还是很聪明的,一下子就猜到了答案。但他们不知道的是,玻璃是从西方传过来的,到东方就变成琉璃了。在西方,玻璃的进化往着无色透明的方向发展;而中国的玻璃,则变成了五彩斑斓的琉璃罢了。

    玻璃和琉璃的工艺其实没差什么,只不过玻璃是剔除铁、铜、钴等可以着色的元素,才会如此纯净透明的。而且,玻璃的烧制温度只需要一千摄氏度,而琉璃需要一千五百摄氏度,工艺上也具备大规模制造的可能。毕竟玻璃的烧制有助燃剂,而中国人烧琉璃,却是不用助燃剂的。

    更好笑的是,西方玻璃刚刚传入中国的时候,也是彩色的——这个方向,不是中国人带偏的,而是天竺,也就是印度、阿三带偏的。琉璃的制法也几经失传,比如什么琉璃瓦,其实就是中国人的独创,源自隋朝时琉璃已经失传了,隋朝工艺家何稠只好用绿瓷作代用品。这就是后来用作建筑材料的“琉璃”的滥觞,和琉璃其实沾不上边。

    不过怎么说都好,提前让玻璃在大宋问世,将大大丰富宋朝的材料构成。

    在张正书的授意下,眼镜在“家乐福”超市售出,一副眼镜要价不菲,要上百贯之多,制作精美的,上千贯也是要的。这个价格虽然不像申王赵佖那副眼镜那么“骇人听闻”,但也让不少人望而却步了。

    不过,这不是张正书刻意要加价的,而是这玻璃一旦降价,就再也升不回来了。

    玻璃不就是一堆沙子制成的嘛,能有多贵?

    一开始,肯定要赚有钱人的钱,然后才能造福大众的!

    与此同时,最昂贵的镜子也在“家乐福”超市上架了,等人高的玻璃镜,能照得人纤毫毕现。这镜子是用纯铜框起来的,甚至脚架都是纯铜做的,鎏金溢彩,显得极为大气。售价自然也是不菲,价格牌上面,直接写了九千九百九十九贯钱,差一贯钱就是一万贯了。这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很多人迫不及待要去“家乐福”超市看个究竟。结果还没到第三天,这面镜子就被神秘人买走了。

    据目击者声称,来人是用四轮马车,再辅以稻草铺底,才得以运走的。没办法,玻璃易碎,不这么做路上都颠坏了。

第549章 受宠若惊() 
后来,有人才发现,买走这面“豪华”镜子的人,赫然就是祥符石家!

    玻璃的出现,着着实实占据好几天汴梁城百姓的日常谈资,开口闭口都是“玻璃”,甚至那些琉璃首饰,都显得有些黯淡无光了。原先对透明琉璃无爱的宋人,因为眼镜,因为镜子,却不得不承认透明琉璃确实很漂亮,而是很实用。

    其实,相比起汉唐,宋人更喜欢透明纯白的玻璃,因为淡雅啊!

    只不过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从汉唐遗传下来的审美,不是那么容易打破的。而张正书的另辟蹊径,也证明了无色琉璃一样很美,宋人也就自然而然地接受了。

    有了大众基础,玻璃的流行也只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然而,没人注意到的是,张家因为这一项产业,又赚了不少。

    而李家村的作坊聚集地上,又多了好些个工匠,每日都要与炉火作伴。当然了,帮张家做事最不用担心的就是薪资问题,像李家村的工匠,已经是仅次于汴梁城的高消费人群了。最低级的工匠,每个月都有好几贯的工钱,最高等级的工匠,每个月甚至能赚上百贯!

    这样的工钱,放在汴梁城都是骇人听闻的,但是在李家村却已经习以为常。

    外面不知道有多少工匠,已经开始削尖脑袋想要加入张家的作坊了。

    只不过现在张家的作坊,开始“产学研一体”的计划,很少招外面的工匠了。新鲜血液,都是从技校里面自己培养,渐渐成为了一个定式。除非上马新的产业,才会从外面招聘人才的。

    工匠虽然招得少,但工人却在不停的扩招。

    没办法,李家村的作坊扩张太快了,产能要求也节节攀升,技校的培养根本来不及,只能招些精明一些的工人来做工,才堪堪能赶得上任务。而这些工人嘛,工钱也是不少的。相比起汴梁城来说,都算是高收入的。基本工钱,都在两贯左右,但是如果产品按时按量完成,就会有一笔不菲的奖金,逢年过节还有各种福利。

    用这些工人的话来说,比种田快活多了!

    百姓收入多了,那消费自然也就高了。

    也许大宋的官员对于数据不敏感,但根据“黑客”的统计,开封府的百姓因为作坊的存在,收入明显增加了,消费也强劲了不少。这里面肯定有张正书这个“散财童子”的功劳,每逢过节、完成任务,张正书都会以各种名义发钱。虽然张正书散得多,但他赚得更多啊!

    一来二去的,这些工人也好,工匠也罢,手上的钱渐渐增多了。钱多了,自然是要改善生活的。消费促进了钱的流通,更底层的百姓也跟着受惠。当宋朝百姓的消费潜力迸发出来的时候,张正书也有点吃惊。事实上,他做的事情只是稍稍提高了一下工匠和工人的待遇罢了。

    就好像后世的工人和工程师一样,相比起其他行业,这两个职位的工资都算是高水平的。这也是为什么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缘故了。

    很典型的例子,就是一个工业城市和一个旅游城市相比较,工业城市的经济肯定要比旅游城市好得多!没有工业,一个城市的经济就是半死不活,根本发展不起来。比如后世的丽江,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经济发展如何呢?比如厦门,还是经济特区,比之深圳如何呢?还有三亚,收入差点不如小县城!再看看东北三省,以前是工业大省,后来不发展工业了,经济立即倒退;再看看欧洲,工业开始转移到亚非拉,经济也开始倒退,就算是底子厚,还不是一样举债度日?

    无工不富,有了工业的支撑,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才能蓬勃发展。因为真正能创造财富的,还是实业,还是这些熟练的工人。

    这也是为什么当元宵节前夕,张正书回了一趟李家村,这么受欢迎的缘故了。

    “小官人,这是俺家的鸡蛋,你尝尝?”

    “小官人,这是我家炒的蚕豆,你来几个罢!”

    “小官人,我买的饴糖,你尝点?”

    ……

    张正书享受到了后世国家领导人的待遇,有点受宠若惊。一一拒绝了众人的好意之后,张正书才进入了技校。

    “小官人,你这排场可比官家都要大!”

    在技校的办公室里,苏熙苏子明有点感慨地对张正书说道,“我听闻官家出行,也不会有多少百姓夹道欢迎的。”

    “那是官家微服出巡罢了,官家要是摆明车马出行,那场面……啧啧啧……”张正书搜索了一下那倒霉鬼的记忆,发现皇帝出行真的是可以用浩荡来形容,前后人马超过两万,排成的长龙,足足能从大宋皇宫直接连到汴梁城门外!那阵势,简直了。

    也难怪皇帝骚包,毕竟谁有这么个权力的时候不想抖一抖威风的?

    哪怕是号称千古一帝的李世民,也想泰山封禅,要不是被群臣拦住了,他就真的去了。李世民做不成的事情,他儿子李治却做了。泰山封禅可比皇帝出行的花费多了成百上千倍,沿途不仅要赏赐百姓,还要给政策优惠,比如免税几年啊,免赋几何啊……洒出去的都是钱啊!

    苏子明也没有争辩,而是一笑了之,把话题转移到了玻璃上面:“小官人,你之前说这望远镜可以消掉色差,我还是有点不太明白……”

    “所谓色差嘛,就是源于不同波长的光线在玻璃里的色散和折射系数的差异,从而导致不同波长的光线有不同的焦点,所以看起来就像有幻影啊,色泽不能还原……要消除色差,就要用两片色差互补的镜片,用某种透明胶水粘合起来,就是消色差镜片了。”张正书也不知道那胶水是怎么制造的,只能说个大概。

    “胶水?”苏熙有点不明白,“就是树脂一样的胶质吗?”

    “差不多,但树脂不行,颜色偏黄了。”张正书笑道,“其实现在可以制造镜子了,你可以利用镜子的反射原理,再用互补色差镜片组合,这样就能得到无色差的望远镜了。你可以做几个实验看看,怎么利用镜子,做一个双筒望远镜……”

第550章 谁打击谁() 
被张正书这么一提醒,苏熙想了想,才抚掌笑道:“这个法子好!”

    张正书却不觉得有什么,在后世一个玩具望远镜也是用这种办法消除色差的。毕竟成本摆在那,如果不是这样,根本无法得到一个可以看的望远镜——看到的景象都是模模糊糊的,还有重影,色泽也偏差,哪里还能卖得出去!

    “小官人,我还发现了,那杜仲胶有很多用处啊!”

    苏熙从桌子上拿起一张设计图,说道:“小官人,你瞧,我根据你说的,拿出了一个方案。”

    张正书看了之后一愣:“这是打气口?”

    “不错,那杜仲胶的密封性实在是惊人。用上了杜仲胶之后,香水的生产效率,也提高了三成!”苏熙眉飞色舞地说道,“还有那蹴鞠,换上这个密封打气口之后,以后就更加耐用了……”

    张正书点了点头,他实在是有点震惊,宋朝“古人”的领悟能力实在是太强了。他甚至有点怀疑自己的运气了,怎么随便投靠一个人过来,就是一个智商逆天的科学家胚子?

    “此事先放下……”

    张正书怕自己的底子都漏了,连忙打住苏熙的话头。“小明啊,你的算术学得怎么样了?”

    “小官人,这算术真个神奇,若是没有算术,怕是这打气口我都设计不出来。”苏熙又是一阵眉飞色舞,“越是研究这算术,我就越是发现算术和科学的联系十分密切,很多科学内容,都可以用算术表达出来。你看这个打气口,就可以用……”

    “好好好,看来你已经研究得很精深了……”张正书有点郁闷了,这智商高的人学什么都是快人一步的,打击人啊!想当年,张正书学数学学得要吐血,可这苏子明却根本不当回事,只需要短短两三个月时间,水平已经比张正书还要高了,这特么还是人么?以后,还能愉快地用算术打击苏子明吗,还能愉快地玩耍吗!郁闷的张正书,知道以后都是他被苏熙打击的份了。除了他是一个穿越人士,比苏熙的眼界宽很多之外,还真的没啥优势了。

    “哪里谈得上精深,算术一道实在是博大精深,穷尽一生怕也研究不到十之一二……”苏熙有点唏嘘地说道。

    张正书点了点头,说道:“没事,你可以一边学,一边教。”

    苏熙居然点了点头:“我也察觉到了,如果多几个人帮忙,或许研究会快很多。”

    “好了,这个话题就到这了。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张正书见苏熙虽然外表有点不修边幅,但精神却是不错的,看来在技校的日子里,他好像如鱼得水,活出了另外一个样子。

    “啊,今天是正月初几了?”

    苏熙拍了拍头,腼腆一笑道:“我都不记得了……”

    “今日都正月十四了,哪里还有正月初几?你修书回家了吗?”张正书关切地问道,“若是有空,开春的时候你随我下一趟江南,我们也是要去明州一趟的。”

    “小官人,可我手上有这么多实验要做,走不开啊……”苏熙急了,连忙申辩道。

    “这事没得商量!”张正书哪里不知道,这实验一旦做起来,就是没完没了的。别说在宋朝了,哪怕是在后世,研究的课题还不是一个接着一个?苏子明就算分身有术,也是一样做不完的。

    “这……也罢,我也该回家一趟了,免得父母担忧……”苏熙服软了,到底他还是个宋人,孝道还是很看重的。

    张正书点了点头,说道:“这就对了嘛,研究也并非需要在李家村,跟我出去一样有收获的。”这句话不是无的放矢,张正书早就想弄一艘蒸汽船了,苏熙是肯定要参与其中的。别以为蒸汽船很高端,其实就是一个蒸汽炉子的事。关键是难以一下子拿出成熟的蒸汽炉子罢了,没有成熟的蒸汽炉子,全铁的蒸汽船甚至比风帆船只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