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好官人 >

第265章

大宋好官人-第265章

小说: 大宋好官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煦也算是开窍啦!”

    张正书感慨了一声,觉得有点不可思议。按照大宋的性子,肯定是要堂堂正正把西夏弄死的,怎么现在又不拘手段了呢?张正书左思右想都不太明白,最后只能归结到章惇身上了。这个小老头,说是披着儒家的一层外衣,但实际上却在用着法家那一套。只要是对大宋有利的,怎么做对章惇来说,只要不涉及到原则问题,他都能妥协。

    政治的艺术,就是妥协嘛!这也是为什么章惇能独相的原因,即便他不得人心,但他会办事啊,能让赵煦省心啊!

    有这么一个臣子,皇帝能省多少事?

    “如果是章惇出手,那事情就说得通了。”张正书是知道的,大宋给降将的福利太好了,可以说是优渥都行。最起码,西夏降将过来,还会得到重用,不至于坐冷板凳。这都是因为大宋的兵制问题,根本不怕将领造反。

    再加上大宋的俸禄那么丰厚,将领还能自己去做生意,做买卖,相比起苦哈哈的西夏,好太多了。

    唯一的缺点,就是权力问题。权力比在西夏少,那是肯定的。毕竟大宋是一个汉人的朝廷,一个党项人,怎么样都无法涉足到高层,也无法攫取到更多的权力。甚至,即便是在军队里,隐隐约约的针对还是有的。

    作为一个降将,就要有被针对的觉悟。

    就好像为大宋立下赫赫战功的折家将,也是党项人,所以即便是在西军之中,折家将也是被隐隐排斥的。不过嘛,排斥归排斥,该有的赏赐大宋都没有短过折家的,西军其他将领有的东西,折家将都有,这也是为什么折家甘愿为大宋马前卒的缘故。

    “算了,算了,要是大宋这都干不掉西夏,那就只能说大宋是扶不起的阿斗……”

    张正书叹了一声,然后把目光放在眼前这件物品上面。

    两条腿,两片镜片,再加上鼻托——没错,就是眼镜!张正书感慨,这是他见过的,最接近后世的一件产品了。

    虽然,这镜片是用玻璃打磨出来的,而且度数非常不精确,但是一个高度近视的人戴上这幅眼镜,也能大致看清东西的轮廓了。只要走得近一点,还是能看清楚一个人的面部细节的。

    “申王赵佖好像不会出府的,不知道有什么线可以搭上,让我去见一见他?”

    张正书暗自苦恼着,别看他是一个生意做得挺大的商贾了,可在一个亲王面前,他还是不够格的。最起码,人家申王没有必要去见你这么一个小商贾。

    无奈地摇了摇头,张正书又把注意力放在另外一件东西上面。

    这是一个铁筒,可以伸缩的。铁筒两端,各有一块镜片。没错,这就是望远镜,只不过看的时候,这个望远镜有色差,只能很小地还原出物体的面目。不过,这样也够了,毕竟是第一代产品嘛!至于铁筒,原本张正书是想用铜做的,但现在大宋的铜很紧张,而且价格偏贵,最后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

    色差不是那么好消除的,一束白光进入望远镜之后,再进入眼睛里,却已经成了好似彩虹的形状,像一条条彩带一样。如果要改良成后世的望远镜,就必须要制成高精度的消色差镜片,这是光学研究的一大跨越,而且跨越不是那么容易的。

    为了避免这个问题的干扰,张正书给苏熙的建议是,尽可能采用弧度比较小,比较平的透镜来制作望远镜。不过嘛,第一代产品就只能留在张正书手中,做一个纪念了。这个铁筒望远镜,从外表看上去,居然像一根棍子一样,足足有一米多差不多两米长,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材料的跨越,是无法按快进键的。

    就好像后世中国,看似强大了,什么工业机械都能制造,但和西方国家比起来,中国的机器就是差那么一点。为啥呢?这里面就涉及到材料问题了,人家西方积累了数百年的材料基础,中国才奋起直追不久,想用几十年来赶上人家数百年的努力,还要超过他们,谈何容易?

第543章 避风头() 
就拿最普通的钢材来说,单单是制造工艺,就足足有上百数千种,涉及到材料里面的,就更多了。炼钢,可不仅仅是把钢铁炼出来就完事了,里面添加了什么合金会给钢材带来什么样的性能变化,都是一门大学问。后世中国虽然能炼钢,但是涉及到特种钢铁,技术还是要落后西方国家的。很多特别需求的钢铁,统统需要进口。

    就拿一个事例来说好了,电弧炉炼钢,是米国最先使用的,而欧日的电弧炉技术飞速发展,形成了多种新型电弧炉炉型。即便是跟随了多年,中国的电弧炉技术还是没有创新,跟着别人屁股后面跑,先进的炼钢理念,都从外国进口的。

    可见材料积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世界上很多东西都能用钱买得到,但唯一买不到的,就是时间。

    而材料的积累,往往需要时间。

    工业可以有路子模仿,但材料是真的一点办法都没,因为只能通过一个又一个实验来证明,来验算。有时候,为了鼓搞出一个材料,做上万次实验都是小事。这不仅仅需要时间,还需要大量的金钱投入,才有可能出成果。

    至于宋朝这时候,想要弄这么一个“科研实验室”,估计也就是张正书有这个眼光,有这个魄力了。其他宋人,肯定会觉得不值得,花大价钱,大精力去鼓搞一个看上去还没用的东西,值得吗?

    就好像汴梁城中的铁匠一样,看到奔驰牌四轮马车赚钱了,他们也想弄出弹簧来。可他们也不想想,张正书的冶炼作坊,单单是为了弄出锰钢来,都花费了数百贯钱,才能得到适用的钢铁。还有制造工艺,必须高温淬火,中温再回火才能制成弹簧的,他们随随便便鼓搞一下,就想弄成弹簧,这不是天方夜谭嘛!

    望远镜也是一样,不过这望远镜实验的次数不多,关键是镜片太难打磨了,苏熙他们还没上手。

    “就是不知道赵煦会不会高兴得发狂……”

    张正书倒是不觉得这望远镜有多厉害,最多在没有阻碍的平原里,能看到六、七里外的大致东西,已经很不错了。这样的望远镜在后世,连玩具望远镜都比不上。后世的玩具望远镜,轻轻松松能看到四、五公里远的地方,要是在平原上,即便是十几公里以外的地方,也能看得到。至于什么军用望远镜啊、光学望远镜啊、天文望远镜啊就更不用说了,那简直是开挂了一样。

    正思索间,周铭突然到了“京华报社”。在过年的期间,张正书也只是回了一趟张家庄而已,待了三天就受不了那些“姨娘”们的眼光了,赶紧回了汴梁城,躲在“京华报社”里。其实,张正书更多的考虑是周铭这里,因为“黑客”的联络,大多是在闹事里进行的,虽然人多眼杂,但有暗号,有密码本,还有各种隐匿手法,倒也不怕给人发现。而且在汴梁城中,有种“大隐隐于市”的味道,这越是危险的地方,就越安全嘛!

    “小官人,曹锟已经安排好了……”

    张正书点了点头,这个莽汉子他印象很深刻,而且想不到曹锟居然是一个火药天才,刚刚接触了火药,就对火药有着非同一般的领悟能力。他有这样的特质,张正书就更舍不得他暴露了,于是让周铭安排他去闽南,避一避风头再说。

    而且,曹锟也不是没有任务的,他需要了解一下流求,也就是后世台湾的情况,看能不能把台湾当做是以后海贸的跳板。

    台湾这个宝岛,张正书垂涎很久了。现在派曹锟过去当先锋,也是出于这个想法。要知道,台湾在宋朝这会还不属于中国的版图,岛上有不少土著部落,要想开垦难度不小。要知道,没开发的台湾,就是一个荒岛,既种不了田又有瘴气疟疾,不值得过去。

    好在张正书不怕什么瘴气疟疾,带多些臭蒿过去,足够抵挡疟疾了。

    种不了田这个,就更不用怕了。汉人的种田天赋已经点满了的,再加上张正书这个“种田大师”在,还怕种不了田?

    宋朝之所以不想要流求,主要是觉得开发成本太高而收益太低。可张正书是要把流求当做是后路来布置的,自然是不吝成本。成本高算什么,要是占据了流求,把流求当做是跳板,进能继续占据东南亚,退也能保存自身。

    最关键的是,在航海大时代没到来的时候,先一步占据了马六甲海峡,就等于扼住了西方通往东方的咽喉!

    流求开发的最大难度,还是在于开化。

    那些土著部落,虽然已经脱离了茹毛饮血的时代,但连铁器都不知道是何物,用的刀居然还是木刀,打仗的时候还喜欢吃人肉,这种野蛮部落,就该汉人去开化的。反正大宋有那么多流民,只要暗中竖起招兵旗帜,就不怕没有吃粮人。

    实在不行,张正书还有另外一条路子——疍家人!

    没错,就是常年漂泊在海上的疍家人,别小看疍家人了,粗略估计北宋这时候的疍家人,从江浙一带到琼州,足足有几万人之多。如果收编其中十分二三,也有数千一万人。配上刀枪,流求岛上那些土著不来惹事倒好,一旦惹事,那就怪不得张正书了。

    一手刀剑一手《论语》,张正书很肯定地说,一旦文化入侵成功,不用三代人,也就是六十年,流求将彻底被汉化了。

    当然,事情肯定不会这么顺利的,张正书派出能力不俗的曹锟过去探路,也是存着考量的意思。

    反正等开春,他和曾瑾菡完婚之后,他们也会南下到江浙一带去组建船队的。

    到时候,后路的事情也顺带解决了。

    当一岛之主,还是这么一个大岛,张正书想想就觉得兴奋了。

    “好,他有什么要求吗?”

    张正书觉得曹锟有什么要求都是可以满足的,除了要人之外。

    “曹锟这汉子倒也利落,没说甚么,只是拿了小官人给他的钱银,说了一句‘必不负小官人之托’就走了。”周铭撇了撇嘴,他倒是不怎么看好曹锟的本事。曹锟可能刺杀完得溜,可是在待人接物上面,他就不怎么在行了。

    “无妨,让他过去只是先去了解了解情况而已。”张正书丝毫不在意,这只是一步未雨绸缪的棋罢了。

第544章 冬天攻城乃大忌() 
说是未雨绸缪一点都没错,按照张正书的推断,一旦他主导的作坊计划颠覆了地主经济模式,那么农业人口大量转向城镇,地主阶级无疑是要暴走的。

    一旦地主阶级不满意了,那可是会动摇国本的。

    因为儒家那群腐儒一直认为,人口最好拴在土地上,这叫“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然鹅,讽刺的是这是战国时法家李悝说的,只不过被儒家拿来就用了。如果不是社会需要工匠,需要商贾,儒家恨不得把所有人口都绑在土地上。

    从某种意义上说,儒家就是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带有一定的宗法血缘色彩,孕育儒家的历史土壤,无疑是农业型的自给自足式自然经济,以及家与国二位一体的宗法制社会。当农民们被束缚在土地上,常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的单调的日复一日的田园生活,他们依靠对土地的精耕细作,加上家庭小手工业的补充,谋得自给与温饱。这样,天下就和谐了,就能实现“三代之治”,就能实现“大同社会”了。

    不得不说,这对皇帝来说,是一个非常非常诱惑的提议。

    没人造反,按时交税,全国都是良民,多好!“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催科不扰,盗贼不生。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绩,男人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这是一种理想经济形态,也是对中国传统社会现实经济秩序的侧面写照:农业经济。

    可惜为什么自秦汉以来,没有一朝能做得到这样?

    那些皇帝都是傻的吗,哪怕是千古一帝都好,都能被儒家忽悠?

    其实不是他们傻,而是在当时没有更先进的生产方式,所以只能寄希望于农业了。现在有另外一条路摆在宋朝面前,说不定那些肉食者还真的不敢去扶持它。新兴事物都是无法预料的,前路都是不确定的,谁能担保以后不出事?再加上切切实实地影响了地主的收入,那些肉食者还真的可能打压作坊的。

    若是张正书不幸言中,再加上他创办“黑客”,刺杀辽国使臣等等“劣迹”,一旦被查出来,哪怕赵煦要保张正书,张正书不死都要脱层皮。

    居安思危,张正书不得不提前布置后路,最起码没有后顾之忧。

    周铭大概也清楚张正书要做什么,他还是很赞成的,毕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