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好官人 >

第241章

大宋好官人-第241章

小说: 大宋好官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官人,这不太好吧?”

    张正书手一挥,大咧咧地说道:“有什么不好的,你该不会是对这钢筋混凝土房子没信心吧?”

    老刘工匠是最清楚的,在不计成本投入之后,这超市可以说是大宋最坚固的房子之一了。不管是地龙翻身,还是黄河决口,都无法将它动摇分毫。不仅是因为地基打得深厚,更是钢筋混凝土的威力,不惧风吹雨打。唯一的隐患就是上面贴的瓷片,可能会先于楼体崩落。不过这都不算什么事,大不了重新贴过一遍瓷片,顺带再加多一层楼。

    对于中国人来说,房子是安身立命之所。坚固耐用,永远是第一选择。

    至于什么标新立异,装饰华美,那都是次要的。在这一点上,不管是乡绅巨贾也好,达官贵人也罢,要求都是一样的。而这,也恰恰是钢筋混凝土房子的最大优点。试问,木质结构的房子坚固耐用度又怎么比得上砖石结构的房子呢?

    更别说,砖石结构的房子还耐火,冬暖夏凉了。

    可以说,一旦张正书决心进入房地产行业,他将是大宋房地产的第一人,谁都比不上!

    好在,张正书知道房地产怎么说也只是用来住的,于国没多少有益的用途,还是坚持不懈地创办工厂,才能富国强兵。不过嘛,顺带赚赚房地产的钱也不是什么坏事,搂草打兔子的事嘛!

    “这能行么?”

    老刘工匠还是有所犹豫,这不是在骗人吗?

    “怕什么,这又不是诓骗他们,钢筋混凝土房子是好嘛!且不说什么,整个汴京城的房子自我大宋立国以来,已经换了多少茬了?不客气的说,我们这钢筋混凝土房子,只要质量过硬,随随便便过个一百年都没事!即便有什么问题,再用水泥修修补补,又能继续坚挺个一百年。”张正书“循循善诱”地说道,“再说了,这钢筋混凝土房子也能很美观的嘛!回头有客人上门的时候,我给你几张设计图,你就知道这钢筋混凝土房子还能这么建造的……”

    老刘工匠半信半疑,但眼下只能任由张正书怎么说了。他打定了主意,有客人上门的时候,他就有一句说一句。

    “那价钱怎么算?”

    面对老刘工匠的问话,张正书也陷入了抉择。

    “水泥的话,论斤算。一斤水泥成本是五十文钱,那就收他一百文钱好了。工钱的话,大匠一天三百钱,小匠一天两百钱。瓷片、砖石另计。大概算个数,那就是一层五十万钱左右。也就是一层楼,大概六百五十贯那样子。区区几百贯钱,汴京城那么多达官贵人,肯定是不当一回事的。但是对你们来说,这里面的赚头就大了。你老刘还能带几个徒弟,组一支建筑队。以后建造钢筋混凝土房子,就只能找你们。”

    张正书说的数字确实很正常,在汴梁城随随便便买间屋子,两进院落的也起码要数千贯钱。寸土寸金来形容汴梁城,并不为过。哪怕是自己有地,准确请工匠来建造房屋,那也是要数百贯钱的,少说也得四五百贯那样子。现在才六百五十贯一层,可以建好几层,算起来绝对不吃亏。想想看,一样的地方,可居住面积却大了好几倍,聪明人都知道怎么样才划算!

第493章 提上议程() 
最关键的是,建造这样的房子可以出风头啊!想想看,建造超过四层楼的房子,已经是汴梁城第一高楼了。要是八层的话,那可不得了。这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手可摘星辰”的感觉,可不是在哪里都能体会的。

    算了算这笔账的老刘工匠,也乐开了花:“小官人果然是会挣钱的!”

    “对了,这楼层千万不要超过八层,不然我怕出事。还有,要是水泥散卖也成,那就不是一斤一百钱了,起码要一斤三百钱。请你们建筑队,才能有这个折扣,你说是不是?”

    张正书嘿嘿一笑道,他还打算用水泥来挣大钱的,自然不会卖得便宜了。

    老刘工匠也心领神会,反正技术是张正书的,他不过是一个工匠,怎么销售也不关他的事。只不过东家能赚到钱的话,那老刘工匠的薪资就肯定不会短了。这年头的工匠都特别朴实,你出的价钱高,我给你干一辈子都没问题。甚至儿子、孙子都可以一直为你干活。

    说实话,在整个汴梁城,还真的没有谁出的价钱能比张正书还高的。

    能赚到这么多钱的工匠,都是出来开铺子的了。甚至好多工匠铺子的收入,都未必有老刘工匠高呢。在这个意义上说,老刘工匠给张正书打一辈子的工,他都是乐意的。最最重要的是,这张小官人懂得尊重他的意见,不会瞎指挥,也不会搞什么外行领导内行的事。金钱、尊重都有了,老刘工匠能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别忘了,这水泥还是张正书的主意,没有他的指点,恐怕老刘工匠一辈子都鼓搞不出来这水泥。

    心情大好的老刘工匠,陪着张正书转悠了一遍商场。其实也没什么好看的,空荡荡的大房子,说话声音稍稍大那么一点点都有回音,人走在里面怪渗人的。在二楼,上面还残留着施工的痕迹。但张正书知道,只要一天的功夫,保管这里变得干净无比。

    满意的点了点头,张正书才总算是松了口气。

    超市完成了,那卖菜的事情就能提上议程了。

    更重要的是可以有个地方光明正大地卖果酒了,虽然果酒不用缴税,但混在超市的商税里,任凭谁都没话说的。

    穿越了差不多半年时间,张正书已经把宋朝的规矩摸得差不多了。他当然知道有很多官员、地主、乡绅……利用手中的特权,从而“合理”地偷税漏税。说实话,北宋的苛捐杂税确实是比唐朝多了很多,像什么丁钱、徭役钱、头子钱、义仓税、农器税、牛革筋角税、进际税、蚕盐钱、曲引钱、市例钱等等,连带买卖田地房产都要交契钱,也就相当于后世的“契税”了。

    这契钱其实就是强制性规定凡民间得土地房屋交易都必须使用官府印制得契纸,不买官契纸、不纳契税要倍罚契税。宋朝不仅要收“契钱”,连带牙人,也就是中介,都要交税。所以这“契钱”和“牙钱”合在一起,统称为“牙契钱”。北宋末年的“牙契钱”可不低,已经达到了五十税三的地步,也就是说,像之前张正书在中牟县买了三百亩荒地,交税都要交六十多贯。

    宋朝的税收机制相对于唐朝,甚至是明、清,都要完善得多。但只要是制度,就肯定有空子的。后世的税收制度完整不?不一样大把人偷税漏税,特别是明星,合同都是阴阳合同的,不知道逃掉了多少税。要是像美国税务局那样,武力催收,怕是没人敢不交税了。

    后世尚且如此,宋朝就更不用说了。

    别的不说,满朝诸公的族人,哪一个不是经商、收地租之辈?不懂得把税务转嫁给农户,那他们就白当官了。也怪不得宋朝农民起义那么频繁,税收太重了,一旦灾年荒年农民就过不下去,能不造反?好在宋朝有常平仓等制度,起义也只是小范围的,从来没有波及到别的路府,不然宋朝的统治根基就算完了。

    宋朝的商税也是很完整的,但税收比例其实不高,这也是为什么宋朝很多人经商的缘故。一般来说,宋朝的商税就两种,一种是过税,值百抽二;一种是住税,值百抽三。课税范围甚广,凡布帛、什器、香药、宝货等,民间典卖马牛驴骡橐驼、商人贩茶盐均在征课之列。

    这商税比酒税轻多了,张正书交那么点点商税,其实也不过是毛毛雨而已。

    关键是,这等于明文钻漏洞,不割点肉,怕是朝廷都容你不下!

    只不过当朝廷发现区区一个超市,交的税居然比一个市场都要多的时候,怕是也顾不上甄别里面有什么商品了。

    “接下来的手段,就是利用超市开业这个话题,再炒作炒作四轮马车了。”

    张正书早就准备把第一辆满血的四轮马车拿出来拍卖的了,有了一辆实验性的马车之后,李家村作坊齐心协力制造出来的四轮马车,只会越来越好。第一辆满血的四轮马车,不仅装饰奢华,还在配置上没有半点折扣。可以说,这是大宋的第一辆概念车!

    概念车嘛,通常都是有价无市的。

    所以,起拍价在一万贯钱,不多吧?

    而且这也是一个新闻噱头,在报纸上炒一炒,那肯定能轰动整个汴梁城的——镶了黄金的马车,都未必能卖出一万贯钱啊,张小官人哪里来的自信?

    人都是好奇的,再加上张正书让人送去的请帖,怕是会制造出另一个奇迹来。

    当然,也很可能流拍。

    不过也没关系,张正书还有个杀手锏,那就是请人体验——自然是最有希望掏钱的那几个人了。就算他们没有出手拍下四轮马车,可是中配的四轮马车,他们总该会心动吧?才区区五千贯钱,就能买到一个身份地位的象征,就跟后世的豪车一样,张正书相信只要贩卖概念成功的话,肯定有成堆成群的富人愿意买账的——无他,就为了脸面啊!

第494章 莫名其妙() 
就跟比阔一样,可以想象以下场景:“哟,你家的马车才是低配啊,两个轮,坐起来不舒服吧?”

    “确实不够高配的舒服,我用我家那高配四轮马车对比了一下,差别真的很大。”

    “你有病啊,买了高配的四轮马车,还买低配的两轮马车?”

    “我有钱,任性,你管得着吗?”

    是不是很喜感?不够怎么样都好,只要身份象征这概念贩卖成功了,那肯定是大赚特赚的。宋朝的有钱人多是不假,但别忘了有钱人都是特别吝啬的,要是没好处的事,他们会掏钱?想都别想了,一个个精似鬼,想忽悠都难!

    但有钱人最遗憾的是什么?身份地位得不到体现呐!别看宋朝允许商贾参加科举了,可大部分商贾还是没啥社会地位的,最多也就比平民好一点。最重要的是,你说你自己有钱,谁知道你有多少钱啊?

    现在就不用愁了,有了高、中、低三挡新式马车,谁家有钱,谁家家境一般,一眼就看出来了。就好像后世的轿跑、轿车和代步车的区别一样,区别异常明显。

    哪怕官员们不敢大张旗鼓买这样的马车,可商贾们肯定是趋之若鹜的。能体现身份的好东西啊,这多少钱都要买下来!没人比张正书更清楚这些商贾的心态了,他们不缺钱,缺的是社会的尊重。虽然买了四轮马车,他们的社会地位不见得有提升,但却会给自己一个信心,在官员面前不低头的信心——切,你好歹是朝廷官员,连四轮马车都没有。看到没,俺这个可是最高档的四轮马车,足足八千贯钱!

    可以说,信心这东西是莫名其妙的,没有什么道理可讲。一旦商贾有了信心,张正书不敢想象那将会是个什么样的世界。不过,总的来说不会比现在更差就是了。

    “哈哈,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

    张正书满意地视察完超市,然后准备回去炒作超市和四轮马车了。这些天以来,张正书的四轮马车早就在整个汴梁城晃悠着,特别是富人聚集地,更是来来回回走了好几十趟,羡慕得那些富贾们口涎都掉下来了。只要稍稍加一把火,不怕这四轮马车火不起来。

    最关键的是超市,超市一旦建起来,那张正书后续的手笔就会跟进了。说白了,超市只是牛刀小试而已,真正的利器是藏在后面的银行,那才是大杀四方的神器!

    回到“京华报社”,张正书是情致高涨的。

    最先迎上来的是郑月娥,她见张正书如此高兴,心情也莫名地好了起来:“小官人,有甚么事这般高兴?”

    “超市要准备开张了,姝儿要过去管理……”

    张正书得妻如此,哪里能不高兴?

    只是他没想到的是,郑月娥脸上闪过一丝强颜欢笑的神色,然后才说道:“果真是好事……”

    张正书突然想到一件事,问郑月娥道:“你要不要试着接手报社?姝儿怕是没时间管报社了。”

    “啊?”郑月娥一时间反应不过来,等她明白过来之后,才慌乱地说道:“小官人,奴……识不了甚么字,做不来的……”

    张正书知道她是在谦虚,其实报社里每一个人的表现,都落在了张正书眼中。郑月娥确实底子不太行,但是她的勤奋却是整个报社里数一数二的。张正书不止一次看到了她秉烛夜学,勤奋程度堪比后世高三学生。有时候,天资不是最重要的,起点低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关键是那股好学的心,和勤奋的态度,只要有这两样东西,早晚能成大器。

    “没事,先学着做一下嘛。”张正书柔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