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好官人 >

第237章

大宋好官人-第237章

小说: 大宋好官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狭硕送跽再サ南撸徊还龅煤芤危抵腥萌怂托┳只再ザ眩食撬径嘉薹ㄌ街

    然而没想到的是,曾布是第一个跳出来的:“陛下,臣以为该提防辽国!”

    “嗯?”

    赵煦皱了皱眉头,章惇也有点意外,以曾布粗浅的大局观,他居然看得清辽国才是关键的主导?“背后肯定有人出主意了,不知晓是哪个……”章惇扫了一眼身边的同僚,发现都好像在集中精力听着曾布的话,没有动作。也是,都是官场老油条了,演戏谁不会啊,单论演技,每一个都是影帝级别的人物了。

    “辽国与我大宋,一向面和心不和。若我大宋大胜夏国,则辽国必然遣使调停。”曾布倒也不是肚中全无干货的,倒也点出了关键所在。“若辽国介入,则我大宋北方危矣。为今之计,就是主动停战!”

    这个转折,倒也不显得生硬,只是主战派的尚书右丞黄履一听,立即冷哼一声,说道:“陛下,此举大大不妥。泾原路经略使章楶此前有奏云:若得横山、天都亦非常不世之功也。朝廷出师,常为西人所困者,以出界便入沙漠之地,既无水草,又无人烟,未及见敌,我师已困矣。

    西人之来,虽已涉沙碛,乃在其境内,每天横山聚兵就粮,因以犯塞,稍入吾境,必有所获,此西人所以常获利。今天都、横山尽为我有,则遂以沙漠为界,彼无聚兵就粮之地,其欲犯塞难矣。我宋军每每出击,斩获甚众。大抵战兵在外,则守兵乃敢坚壁。」

    可见,若得横山、天都山,则我大宋不必再担忧党项人大举进攻,甚至可以逼得党项人因无粮而自绝于沙漠之地。此乃千秋之功,岂能弃掷?曾枢密使此言不妥,非谋国之言!”

    这番话,就差没指着曾布的鼻子骂了:你丫的到底是不是宋人?怎么尽是为契丹人、党项人着想的?

    实际上,赵煦也是举棋不定了。无他,因为冬天啊,粮草什么的都运输困难,即便想扩大战果,恐怕也是困难重重的。再加上辽国在一旁虎视眈眈,赵煦也有点坐卧不安了。宋朝在辽国手底下并没有讨到过什么好处,所以对契丹人的忌惮是可想而知的。

    曾布气得涨红了脸,高声说道:“陛下,若非要进军,则黄右丞乃大宋罪人也!今我大宋兵马困顿,粮草不济,如何能再行征伐?”

    “曾枢密使此言差矣。”

    章惇突然开口说道,“陛下,老臣前几日接到族兄章楶信件,信上有言,因西军准许商贾前往西北,以盐铁牛羊换粮。夏国盐铁,质好量多。牛羊更无消说,我大宋每年购买夏国牛羊,几近数百万贯。如今已有商贾,自发运送粮食前往西北了。粮草不足,已是往事。”

    曾布一愣,他完全没有想到居然会是这么一个局面,愣在那里不知道说什么好。

    赵煦却眼前一亮,他想到了一个人。

    没错,就是张正书。

    也只有张正书,才会笃定这一次宋夏之战宋军必胜。因为之前张正书给赵煦的信件上说得明明白白了,赵煦也想起了张正书信中所言,要不顾一切消灭党项人的有生力量。既然张正书想要支持西军打仗,那么他肯定会想办法的,送粮食估计只是其中的一个手段。

    “用粮食换了盐铁牛羊,倒是个会做生意的!”

    赵煦笑了一声,倒也没有反对。商贾乐意为朝廷大军输送粮食,这有什么?况且人家赌对了,因为宋军没有打赢的话,哪里来什么盐铁牛羊啊!这钱,活该给他们赚。“朝廷可以颁布一道诏令,若天下商贾愿意送粮食到西军去,自可与西军交易盐铁牛羊!”

    曾布偃旗息鼓了,可他还是不忿。

    “等辽国遣使来了,你们这些国家罪人,就不得不停战了!徒费钱粮,耗损军力,又能得到甚么?”

    赵煦却有点意犹未尽:“章卿,泾原路经略使可还有其他建言?”

    “陛下,老臣族兄所言,尽在先前奏折之上。章楶先前有云,必不能放弃横山、天都山,必要时可进攻灵武城,彻底击垮党项人抵抗之心。则我大宋可步步蚕食,把夏国收归我大宋版图之内。战后,许其并边之羌,纳疑归命,锡以爵赏金帛,给予服章银器,各许其耕垦故土,自为篱落,归顺者必众。”

    赵煦心情不错,说道:“大善!”

    事情到了这里,算是定下基调了。只要辽国不介入,宋军就一直打,打到西夏臣服为止!

第485章 后手() 
开封府陷入了狂欢中,宋人已经忘了,这么扬眉吐气到底是几年前的事情了。

    好像自第一次平夏城之战后,宋军已经很久没有取得这样大的胜利了。

    要是高太后当政期间,没有割地都算好了。先前宋神宗时,西军用血换来的土地,全都被那元祐党人败了个干净,不仅仅是高太后,司马光等一干元祐党人,都是罪人。如果不是他们轻易放弃易守难攻的堡寨,宋军此刻怕是已经彻底占领西夏膏腴之地了。

    当西夏的战争潜力耗尽,西夏除了臣服一途,哪里还有什么路子可走?

    张正书站在小楼上,看着陷入狂欢的宋人,却眉头不展。

    别人不清楚,但张正书是清楚的。

    逃亡了十余日后,梁太后和李乾顺就会逃回兴庆府,之后肯定会向辽国发出求援的。三次求援之后,辽国就会遣使入宋了。因为,大宋灭掉西夏,是绝对不符合辽国利益的。哪怕耶律洪基不想和宋朝兴刀兵,可他还是会武力威慑宋朝。陈兵边境,这是基本操作了。甚至一旦和谈失败,辽国还会试着攻打一下雁门关的。

    这时候,干掉辽国使臣就显得异常重要了。

    大宋到辽国,中间少说也得有十天半个月的路程。一来一回,张正书起码能给宋军争取一个月的时间。再加上占领了天都山附近的盐池,那么以盐换粮就非常可行了。那时候,就算张正书不出手,也大把商贾要钱不要命,自发为西军运送粮草的。而张正书看不起贩盐的利润,他在乎的是宋军俘获的牛羊,生铁。不管怎么说,粮草充足的宋军,章楶对粮道的保护又非常严密,那么大量消耗西夏的国力是肯定的事。

    至于灭亡西夏,很明显就不现实。

    西夏到底是个人心归附的国家,要想动摇它的根基,岂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唯有坚持不懈地挖墙脚,给政策,许诺言,才能争取更多百姓倒向大宋。“唉,要是赵煦肯按照我的法子,十年内西夏必垮。就怕他忍不了这么长时间,硬是用军事手段来攻打,这就落下乘了……”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孙子兵法》里面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好的,只要拿捏住西夏的七寸,就不怕西夏还能蹦跶。朝中诸公是不懂《孙子兵法》吗?张正书并不认为是这样,要知道宋朝这时候不管文官武官都会找《武经七书》来读。武官就不说了,读兵书是应该的。而文官呢?读兵书完全是为了恶趣味,想要证明自己上马能打仗,下马能治国。

    但不管怎么说,《武经七书》里包括了《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这七部兵书,要是宋朝满朝诸公不知道“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就太说不过去了。

    只不过因为满朝诸公都想不到有什么伐谋的计策,才致使现在的局面。说白了,就是宋朝的民族政策是失败的。不过现在的局面也算不错了,因为连年大旱,粮食歉收,西夏被逼入死角。再加上如今大败,国家已经岌岌可危了。似乎宋朝只需要轻轻一戳,西夏就倒了。

    唯一的变数,就是辽国。

    一旦辽国介入,那问题就复杂很多了。

    不过,张正书也不是没有后手的。

    唯一能制衡辽国的,就只有女真了。虽然这个时段,还只是女真崛起的时候,但对于张正书来说,让契丹人和女真人打生打死,一举消灭两个潜在的敌人,这笔买卖是很划算的。所以,张正书派了周铭去找女真人了。

    一直以来,白山黑水之间的人参、鹿茸都是宋人喜欢的东西。要知道苏轼还写了一首诗叫《人参》的,可见宋人对人参的功效早有认识。鹿茸就更不必说了,本就是常用中药,需求量不小。也正是因为这样,女真人才在游猎之中,获得大量钱银壮大。不然你以为女真怎么好像突然就壮大了,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事,总是有因有果的。

    更别说,宋朝战马很大比例是走私自女真人的,除此之外,还有貂皮、珍珠、海东青等等。

    再加上之前,女真对宋朝也是进行朝贡贸易的,只不过后来迫于辽国的威势才中断了,女真人一直念念不忘宋朝这个大金主。所以,后来金人窥视富庶的中原,绝非是一朝一夕的。

    不过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张正书早就明白这一点了。唯独天真的满朝诸公不明白而已,以为签订了盟约就可高枕无忧。殊不知,盟约签订就是拿来撕毁的。所谓的盟约,有用时也只是体现在军事力量强大的前提上,没有军事威慑力,盟约比草纸都不如。

    自登州出发,乘船到黑水,自然就能找到女真人了。

    周铭此去,就是要煽动女真人出兵骚扰辽国边境。一旦辽国后院起火,哪里还顾得上军事胁迫宋朝了?

    想必,女真人对趁火打劫这件事是非常乐意的,只不过女真人也不傻,肯定要确定了辽国的确成布大军在雁门关前,这些女真人才会出兵的。

    不过怎么样都好,让辽国有所顾忌,有所掣肘,总比宋朝单独面对辽国的军事威胁要好得多。

    “就看赵煦有没有魄力了,要还是像历史上那样灰溜溜退回占领的土地,那他就太让我失望了……”

    张正书叹了口气,因为军力不及,被人用刀兵威胁着,这是最不爽的事情。然而,弱肉强食的法则下,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必然的事。

    就在张正书思忖着得失的时候,门房来报:“小官人,那秀才又来了……”

    “秀才?”

    张正书一愣,这才想起来,原来门房说的是王庆。

    勾当皇城司公事王庆,已经很久没登门了,这次过来,难道他们之间的秘密联盟出了什么问题?张正书心中有点忐忑,他还没来得及准备后路呢,万一赵煦把他抓了,这后果不堪设想啊!想到这里,张正书也有点慌了。

第486章 指一条明路() 
正思索着,王庆已经径直闯入了小院里,抬头看着小楼上的张正书,阴阴一笑道:“小官人好兴致啊!”

    说罢,他就钻入了小楼,楼梯传来了“蹬蹬蹬”的响声。

    随着王庆的接近,张正书突然间也想通了。如果事情泄露了,王庆不会这么轻松的。想明白了这一点,张正书便放宽了心,躺在躺椅上,等王庆上楼后,示意他随意,自己就不招待他了。

    “整个开封府都如同过年一般,你却在此偷懒!”王庆笑骂一句,扯了一张椅子坐了下来,自顾自斟起茶来。“你家的茶,永远是这般特别。”

    能不特别吗,张正书这是特意让人去采的冬茶。以最快的速度运回开封后,张正书亲自炒的茶叶。

    冬茶是在秋茶采完后,气候逐渐转冷后生长的。因冬茶新梢芽生长缓慢,内含物质逐渐增加,所以滋味醇厚,香气浓烈。张正书原本是不会炒茶的,但他有了顶级厨艺,对火候的掌控已经妙至巅毫了,只试了两次后,就根据系统给出的步骤,成功的炒了茶。

    这一炒,直接把炒茶的时代从明朝提前到了宋朝。

    但宋人习惯了点茶法,对于泡茶法是不怎么感冒的。好在张正书也不奢求茶叶赚钱,只是想找到一些关于后世的记忆而已。毕竟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流行的东西,点茶法确实更富有情趣,符合宋人的审美。历史上,泡茶法之所以兴起,是因为朱元璋罢了贡团饼茶,才使得散茶独盛,茶风为之一变。为什么茶风会变呢?因为蒙古人简单,不懂点茶法,喝茶就是拿来用水一煮,加上奶和盐,有时候还加入黄油,就是奶茶了。

    可汉人喝不惯,点茶法又繁琐,在蒙古人的统治下,汉人鲜有富裕的,所以只能泡茶来喝了。

    这是环境使然,并非汉人想泡茶的。

    但也是因为习惯,自元明之后,汉人就习惯泡茶了。再加上朱元璋罢贡茶,而散茶代替龙团凤饼,炒茶工艺逐渐流行,撮泡法也逐渐兴起。上流人士带头喝泡茶,下面的百姓自然也就跟风了。

    宋朝还没有喝泡茶的土壤,想要培育起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