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好官人 >

第206章

大宋好官人-第206章

小说: 大宋好官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去罢!”

    管家张通心中有点不痛快,想想也是,他花了半辈子时间才为张家攒到的钱财,被张正书这么像流水一样花出去。这种落差,换做是谁,估计都不会开心到哪里去。换句话说,管家张通就像个守财奴,习惯了攒钱而不喜欢花钱。也是,张家现在的主营业务还是“九出十三归”,放贷收钱,管家张通的思维哪里能一下子转得过来?

    来财兴冲冲地走了,管家张通却在后面叹了一口气,望了望天上暗淡的月亮,他对张家前程的看法,也好像蒙上了黑云的月亮一样,觉得很不明朗。但他不会看到,就在他一转身的瞬间,黑云散开,月光洒满了天地。

    一夜无话。

    翌日,待得公鸡司晨,天色渐亮,张正书像往常一样,准备早起锻炼。

    “吱呀”一声,他的房门突然打开了。

    来财像往常一样,端着面汤漱口水进来了。

    “小官人,小的伺候你洗漱。”

    张正书有点好笑,一边穿衣一边问道:“怎么,跟通叔学得不好,要来跟我套近乎,免得挨骂?”

    “小官人骂我,还用找理由吗?”来财理所当然地说道,“来财确实是笨,通叔教了小的好多东西,可惜小的都记不太住……”其实,不是来财记不住,而是管家张通教的东西,往往和张正书的理念相左。比如,管家张通认为要想积攒家业,就要扣扣缩缩,精打细算,一文钱一文钱地揪。但是张正书的理念,却是有钱就用来投资,投资有前景的行业,就肯定能赚钱。

    张正书也大概猜到了一些,管家张通与他的理念有冲突很正常,一般人都无法理解张正书的赚钱想法。就好像后世原手机霸主诺基亚嘲笑苹果用触摸屏一样,结果几年后诺基亚就烟消云散了,苹果却成了霸主。一样的道理,张家通过放钱成了汴梁城首富,管家张通自然对其他赚钱法子不敢兴趣,甚至嗤之以鼻。哪怕张正书已经做出了一点点成绩,但他还是坚持地认为按照原先的轨迹走,那么就能一直赚钱赚下去,子子孙孙无穷匮矣。

    乍一看,管家张通的想法似乎没错,放贷赚钱这种事情,可是一门久远的生意,即便到了后世,一样也存在着,甚至比重还越来越大。但是,放贷不等于放高利贷,没人是傻子,“九出十三归”的法子注定是要被银行取代的。张正书又不傻,有这么好的基础为什么不发展银行业?

    一旦银行业横空出世,就是放钱人的末日了。

    银行的借贷,虽然有抵押物,但利息低啊!更重要的是,绝对没有什么“九出十三归”的潜、规则。所谓“九出十三归”,就是百姓向钱民借钱,借十文钱,到手的只有九文钱,可一个月后却要还十三文钱。要是第二个月还不还,利息继续往上加。实在没钱还了,抵押物就归钱民了。

    不仅高利贷如此,开当铺也一样是如此。当铺在宋朝这时候已经很成熟了,开当铺的人叫做“朝奉”。当铺又称长生库,由于宋朝经济繁荣,当铺也随之发达。富商大贾、官府、寺院、大地主纷纷经营当铺。抵押的物品除一般的金银珠玉外,还包括奴婢、牛马、土地等。当铺放款时限短,利息高,还任意压低质物的价格,借款如到期不还,则没收质物。

    本质上,钱民和当铺是一类的。只不过钱民只收金银珠宝,牛马土地,至于奴仆则一般不要。

    管家张通的性子,就是放钱放到了自己都魔怔的地步了,除了认为土地产出还可以接受之外,其他都不在他的考虑之内。张正书的经营理念,自然与他格格不入。是以管家张通就想通过影响来财,间接“说服”张正书。那么管家张通只是说教一些放钱的好处就不难理解了,就算来财不说,张正书猜都能猜到一点点。

    “记不住也没啥,多看多做多思考,少说少争辩就行了。”张正书淡淡地说道,“通叔虽然脑子有点转不过来,但他的经验是好的,这个可以学一学。”

    “小的记住了……”

    来财看着张正书洗漱好了之后,略微有些不舍。

    “小官人,等会你又要回汴京城吗?”

    张正书想了想,说道:“暂且要回去一趟,不然皇城司要急死了。”

    这一次出来,那两个皇城司的亲事官居然没跟上来,这有点出乎张正书的意料。不过也可以从侧面看得出,西北战事,好像已经到了一个很紧急的地步了。要不然,为什么把皇城司的亲事官都调回去?想必是要控制汴梁城中的各个要道,防止西夏暗探搞事情。

    正面战场宋夏争锋,敌后战场,宋夏之间的斗争也从来没有落下过。不过,敌后战场上向来都是宋人占便宜的,这次赵煦又那么重视,想来不会出什么岔子。

    窥一斑而知全豹,赵煦既然决心要打赢西夏,那么整顿禁军势在必行。

    “你这两日准备一下,一旦我拿到中牟县的三百亩地契,那么蜂窝煤作坊就要立即开工了。到时候,你要做监工,督促工匠早日完工。完工之后,若是禁军退伍士卒尚未到位,那你就要招工,招那些卖石炭的……”

    张正书为了避免夜长梦多,决定用木料建作坊。到底还是木头房子容易建一点,不用半个月,蜂窝煤作坊就能建成了。半个月后,开始生产蜂窝煤,堪堪能够赶得上春节时日。宣传做得好,那么蜂窝煤是必定大卖的。汴梁城的冬日,能把人冷死,特别还是处于小冰河时期的北宋末年。

    一下子感觉到肩膀上的担子重了许多,来财脸上的稚气减少了不少。

    “小的知晓了……”

    张正书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我看中的人,绝对不会错的,好好干吧!”

    来财还沉浸在对未来蜂窝煤作坊的构思当中,张正书已经跑远了。

    锻炼,是一天都不能放下的!

第421章 外包业务(上)() 
但汴梁城的百姓还如常一样早起,上工,挑货,做买卖的时候,张正书却知道,宋夏第二次平夏城之战已经打响了。

    消息,是他从勾当皇城司公事王庆那里知道的。

    其实,不用王庆说,张正书都能猜到一二了,满城的皇城司开始出动,在大街小巷里布控,监视城中一举一动。但凡是有心人,都大概能猜到要出大事了。虽然汴梁城还未曾宵禁,可粮价已经稍稍抬高,足见事情不会小到哪里去。

    酒楼茶肆,勾栏瓦舍之中,议论声一点都没掩饰。没办法,宋朝的风气哪怕是比后世都要开放得多,百姓议论国事,只要躲在酒楼茶肆、勾栏瓦舍里就没没有人去干涉你了。当如果你傻到在街上大喊“官家是傻子”,恐怕你得流放三千里,谤君啊!当然,如果你在街上骂某个大臣是傻逼,恐怕也没人管你,甚至还有人拍手叫好的。

    没办法,哪怕再好的官,也有得罪的人。如果有人在街上骂一句“章惇是傻逼”,恐怕整个大宋有过半的人是认可的。

    意外吗?一点都不意外,看看赵鼎就知道了。

    一个连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都不成熟的小屁孩,都能写文章去怼章惇,可见章惇和新法,已经臭到了一定的地步。没办法,王安石的新法早已人神共愤,损私人而肥国家,也就王安石这个疯子想得出来了。

    更悲哀的是,王安石这个疯子,还能带出无数个小疯子来。章惇,大概是疯子里最正常的一个,起码他恢复的新法,都革除了弊端。可惜,百姓都是先入为主的,新法再怎么改,只要名头不变,那百姓还是抗拒。

    看看章惇的风评就知道了,哪怕是历史上,也给了他一个奸佞的评价。可章惇真的是奸佞吗?张正书就呵呵了,如果不是章惇,恐怕北宋要早亡几十年!

    “听闻朝廷又用兵了?”

    “可不是,这次又是在西北,打的是夏国!”

    “嘿,你忘了元丰年间先帝进攻夏国,先胜后败,最终几十万人马就几万回转?这一次,想必又是朝廷在做无用功了……”

    “俺怎么听说,这次是党项人因为缺少过冬粮食、衣物,想要掠劫我大宋的?”

    “那又如何,掠劫的又不是我。”

    “话可不能这般说,到底是我大宋子民。唉,西北太乱了,朝廷也是有心无力啊……”

    “嘿,你这人,怎生帮那些五蠹说话?要不是那些官老爷都在贪,我大宋何至如此?想太祖年间,横扫天下无敌手。怎么对付区区夏国,就束手无策?”

    “那些贪官是贪官,官家是官家,不可混为一谈的。官家年幼,被奸佞说迷惑也是正常。只是我大宋将士何其无辜,偏生要做那刀下鬼?唉,这次,又不知要死多少人了,世间有多了多少孤儿寡母……”

    “嗐,我知晓你还未娶妻,但也不至于寡妇都要罢!”

    “哈哈哈……”

    ……

    随张正书出来勾栏瓦舍的赵鼎,听了这些“污言秽语”,觉得有些义愤填膺,很想起身反驳了。可他一动,张正书就立马按住了他,示意他稍安勿躁。

    “小官人,这些无知之辈敢轻慢朝廷,侮辱百官,岂能轻饶他们?我去报官,定要将他们狠狠问罪!”赵鼎刚刚被县学教谕推举,晋升到了州学进修。此时正值岁末,州学、县学都准备放假了。没错,就是寒假。宋朝的学校,也是有假期的,甚至一点都不比后世的学校少。比如乡中私塾,每年假期多达三个月,包括一个月春假、一个月秋假、一个月寒假。州县学就没那么多了,没有春假和秋假,只有一个月的寒假与一个月的暑假。除此之外,每逢春社、秋社、端午、中秋、重阳、冬至,学校也会放假,假期一般为一天。

    因为赵鼎“转学”的关系,所以他没必要去州学跟着学习,而被批准了从现在起渡过了寒假之后再去报到不迟。

    “坐下,你堵得住天下悠悠众口么?”

    张正书淡淡地说道,“《国语》有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你把天下人的口都堵住了,怕是矛盾会激发得更加厉害!还不如让他们吐槽吐槽,说不定还能刺激朝廷做出点改变呢。难不成你认为现如今的朝廷,已经做得很好了,一点纰漏都没?”

    赵鼎面红耳赤,不知道怎么回答才好。

    “把心胸放宽一点,哪怕是你自己做了官,你也不是金银铜钱,没理由人人都喜欢你的。”张正书用上了后世的“名言”规劝道,“要是因为这种不痛不痒的话,就让自己心态失衡,证明你的涵养还没修到家。”

    赵鼎总算是平复了心情,没那么激愤了。

    “多谢小官人提醒!”

    “年轻人,有朝气,有冲劲,有血性是好事。但你也别忘了,朝廷政策怎么样,百姓是最有发言权的。他们要是大部分人觉得不好,那这个政策就真的是不好。施政,无非是顾及大多数人利益,保持小部分人的既得利益,然后共同对付负隅顽抗的敌人。你参透了这个,那你就能在官场上存活下来了。不然的话,你终究是个外放官员的命,要想实现你的抱负,没个几十年的努力都回不到中枢。”

    赵鼎深深吸了口气,才苦笑道:“小官人说的是,是我鲁莽了。”

    “其实他们说得也没错,新法确实操蛋。”张正书叹了口气说道,“要是给我,我绝对不会这么硬来的。就拿青苗法来说,本意是要促使农户扩大经营,但是完全没有监督,考虑不到用人不当,监督不严而产生的疏漏。明明是自愿为原则,却变成了强制借贷,还要收利息。啧啧,这等做法,百姓不骂朝廷才是怪事。”

    赵鼎点了点头,他的所见所闻也符合这个说法。

    张正书喝了一口茶,慢条斯理地说道:“要是给我弄这个青苗法,我就绝不会假官吏之手。宋朝官吏败坏,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官场不整饬,则贪污永远在。贪污在的话,青苗法就不可能成功。要想成功,朝廷就必须把青苗法外包。”

第422章 外包业务(下)() 
赵鼎眼睛里充满了疑惑:“外包?甚么是‘外包’?”

    张正书笑道:“所谓‘外包’,其实就是把青苗法一股脑都包给商贾去做。换句话说,朝廷只需要监督他们有没有违规操作就行了。无须经过官吏之手,那么贪渎、强迫之事就少了。商贾只能通过宣传、拉拢的手段去讨好农户,如此一来,青苗法就只有好处,而没有坏处。这或许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可惜朝廷是信不过商贾的。”

    赵鼎点了点头,若按照张正书所说,确实能规避很多推行青苗法的麻烦。比如,盈利问题。朝廷推行青苗法,是希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