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好官人 >

第201章

大宋好官人-第201章

小说: 大宋好官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咏鹗粼氐募际跻丫Т耍捎辛苏耪榈摹爸傅恪保绷蹲鞣坏墓そ郴故敲鞒隽艘坏愣骼础4笏问怯忻炭笫模碧耐奔尤氲忝炭螅冻龈呙谈掷矗僦3商浚揪痛蠊Ω娉闪恕

    高锰钢的出现,更是将大宋的铁器再上一层楼。铁器中加入了锰元素,铁器不仅更加坚硬,还富有韧性。但是,成本太高了。也只有张正书这种不计成本投入研发的商贾,才能弄得出来。哪怕是赵煦知道有这种办法,估摸他都不会去实施。只制造出一点兵器来,却要花费几百万贯,赵煦是怎么都不会做的。

    可以说,张正书为了得到一个弹簧,前前后后已经投进去数万贯了。

    这种投入有意义吗?

    在很多人看来,张正书是得了失心疯。然而张正书以超越时代的眼光看到,材料技术才是别人永远偷学不了的核心,也是国力的体现!

    比如这个弹簧,太有用处了,张正书要想回本也很容易,只要设计出一款弹簧马车,高价卖出几百辆。别说回本了,分分钟还能赚大钱!弹簧的出现,能极大的改良马车颠簸的状况。再弄出一个钢铁轴承来,仿造大宋现有的轴承铸模就行了。这样,一辆舒适又快捷的马车关键构件已经完成了。再把马车弄得富丽堂皇一些,卖给喜欢炫富的商贾。或者弄得外表朴实无华,内里却别有洞天,卖给当官的,绝对能卖疯掉!

    更绝的是,张正书还可以发展公共马车行业,弄一个有轨马车,专门载客……好吧,有点不太现实,因为成本问题基本没有多少人能坐得起,也不可能去坐。不过这个思路是对的,等以后张正书弄出蒸汽发动机之后,这绝对是门生意。

    为什么张正书说马车夫是一个有前途的职业呢?

    想想看,以后当官贵人出门都不兴坐轿子了,一个轿子才几个钱,能显出身份来?

    要出门,肯定要赶马车!别说一匹挽马起码要十几贯钱了,一辆马车也是几顶轿子的价钱!再加上比摇摇晃晃的轿子都舒适得多,谁还有理由不选马车而选择轿子呢?恰好,赶马车在宋朝原本不是那么吃香的职业,要不这个马车夫也不会沦落到要卖身为奴的地步了。然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以后马车夫绝对抢手!

第410章 回来得正好() 
现在,张正书就准备去看看,那弹簧和轴承做得怎么样了。不过在此之前,张正书觉得还是要回一趟家才行。

    结果刚刚回到张家,却见一溜家仆在那候着了。

    原来,张小官人回家的消息早就传回了张家,这些家仆都是出来迎接他的。

    “小官人,小的扶你下车……”

    一个家仆想来拍马屁,结果张正书轻轻一纵就跳下车了,把那个家仆尴尬地晾在那。“我爹呢?”张正书许久不见他的便宜老爹,已经有点想他了。好吧,摊上这样一个便宜老爹,张正书还是挺满意的,最起码在金钱上他可以无限支持张正书。在态度上,只要张正书不折腾出什么乱子来,张根富也是支持的。

    “官人昨夜感了风寒,还在歇息哩!”一个家仆告知了张正书这件事,把张正书吓了一跳。

    要知道,在宋朝感染风寒,虽然不一定会死,可以宋朝的医疗技术,那也是一件危险的事。不由分说,张正书连忙冲进了张家,来到了张根富的卧室。恰好,张秦氏也在这里。甚至张根富的十六个妻子、小妾都在这里。

    “轩奴,你可算回来了!”

    张秦氏见到张正书回来,喜出望外地站起身来,小跑至张正书身前,拉着张正书的手:“你爹爹没甚么大碍,只是流些鼻涕罢了。请了杨大夫过来瞧病,已经开了药方吃了药……”

    张正书松了口气,刚想说话的时候,张根富就要起身:“轩奴回来了?”

    “我在这!”张正书连忙过去扶着他,占了人家儿子的躯壳,张正书还真不能混蛋到视而不见。

    “唉,为父老了,昨夜着了凉,今日起来居然昏昏沉沉的。”张根富有些虚弱地说道,不过看着张正书,他好像精神了许多。“吾儿最近却是长肉了不少,待你明年成亲,生了孙儿,为父就算是去了,也能在下面无愧列祖列宗了……”

    张正书不知道说什么好:“你别这般说,以后日子长着呢。对了,我打算弄个不颠簸的马车,以后你想出去的时候,尽量坐马车罢!”

    也许张正书没注意到,张根富续弦的那个妻子,一直用怨怼的眼光看着张正书和张根富,其余小妾也各有各的心思。张根富都没去,张家各人已经各怀心思了。唯独张正书和张秦氏,是真心希望张根富好起来的。

    絮絮叨叨讲了许多,张根富又乏了,沉沉睡了过去。

    张正书都没发现,他扶着“重若泰山”的便宜老爹,居然还不觉得怎么累。最后走出张根富卧室的,还是张秦氏和张正书。“轩奴,你怎生回转了?官人怕你担忧,还不许为娘去报信哩!不然,早些时候你就得知了。”

    张正书苦笑道:“寻思着好些日子没回来看看你们了,就回来了,顺带吃个饭,然后再去一趟李家村的。没想到……”

    张秦氏听了这话,眼眶却红了:“轩奴真个是长大了……”

    “你且去歇息着,几近午时,我去做几个菜给你们吃。”张正书把张秦氏送回房间后,急匆匆地去了厨房。

    厨房里,厨娘见到是张正书,略带惊讶地问道:“小官人,你回来了?”

    “嗯!厨娘,我要做菜,你在一旁给我打下手吧。”

    张正书要做的菜,其实很简单,都是一些清淡口味,但在宋朝却十分新颖的菜式。比如鲜菇豆腐汤、小炒肉、鸡蛋羹,甚至还弄出了一锅炖得糜烂的青菜小粥来。张正书每做一道菜,这个厨娘就眼前一亮。虽然她已经学会了炒菜技术,可张正书那妙到巅毫的颠勺,翻炒,还有别出心裁的菜式,都让她大开眼界。

    “这个小官人不知从那里学来这般高明的做菜技术,想来便是汴京城内最好的着案(厨师的别称),也比不得他罢!”

    厨娘算是猜到了,如果有人跟张正书比厨艺的话,那他肯定是自取其辱的。

    这么几道家常菜,张正书愣是做出了宴席大菜的感觉,让人叹为观止。厨娘一边给张正书打下手,择菜刷锅什么的,可也把张正书的菜式记在了心中。当然了,张正书神乎其神的技法,她这辈子都无法学到的了。那最顶级的刀功,一秒钟上下两三下,却能把肉切成厚薄差不多的肉片。这样的技法,让厨娘惊为天人。

    还有那颠勺的功力,上下抛飞然而一滴油都没洒出来的技法,更是让厨娘看得合不拢嘴——哪怕她不是第一次看得张正书这么炒菜了。

    “小官人,你抛那炒锅,是为何哩?”

    厨娘开始不耻下问了,然而她也意识到,她可能做不到。

    那炒锅可是用纯手工打制的,用铁锤打来几万下成这个模样,表面都几乎不沾油了。可以说,这个铁锅都打成了类似钢铁的转态了。就这一个铁锅,拿出去卖都要卖几贯钱。而且这铁锅重啊,起码在五六斤,加了菜和油,重量再增加了不少,单手抛锅,岂是一介女流能做到的?

    “哦,抛锅啊,可以让菜受热均匀,让调料更容易融入菜中,那菜自然就更加美味了。”张正书随口应了一句,说完他就给张根富送菜去了。

    忙活完之后,张正书和张秦氏在房间里吃着午饭。

    张秦氏中午不习惯吃东西,吃得不多,饭菜倒是有一大半进了张正书的肚子里。

    “轩奴,你整日在汴京城中,好似挺忙的?娘不在你身旁,你可得自己照顾自己啊!”张秦氏充满母性关爱地看着张正书。

    “也没忙啥……”张正书可不是说假话,比起后世的工作量来,这个工作量实在是太轻松了。更难能可贵的是,只要张正书觉得累了,他还可以选择不工作。后世的话,请个假领导都要打破沙锅问到底。

    “娘听闻,你把书童都给还宅老(管家的意思)了?”张秦氏有点责怪的意味,“没了书童,谁照顾你的起居?要不娘再给你物色一个养娘罢,绝对合你心意……”

第411章 驽马() 
要是换了另一个纨绔子弟,怕是早就开心得要跳起来了。张正书哪里不知道张秦氏的意思,分明是想他要一个贴身丫鬟啊!在宋朝富家子的贴身丫鬟,一般来说都是要暖床的,也就是说成亲之前拿这小丫鬟来“练手”,有了身孕后甚至还会列为侍妾。当然,更多的贴身丫鬟没这种好运气,到了年老珠黄之后,就是被扫到出门之时了。

    张正书连忙肯定了张秦氏是好意,但很坚定地拒绝了这个提议。到底是穿越人士,对于这种事张正书有着天然的排斥,连感情都没就结合在一起,这算什么?要是这样,张正书还不如去青楼选个美妓。

    飞快地吃完饭,张正书逃也似的离开了张家,只留下一个长吁短叹的张秦氏,埋怨张正书不懂她的好意。

    其实张正书哪里是不知道,只是在装傻罢了。

    张秦氏无非是想抱孙子了,可张正书却不这么想啊!按照身体年龄算,他才虚岁十五,换做后世还是个初中生,这么早就做爹,岂能不尴尬?哪怕张秦氏也是十几岁就生下了张正书,可张正书并不觉得这是一件光彩的事。看看那倒霉蛋就知道了,身体孱弱得不像话。这就是太早生子的坏处,容易过早夭折。幸好张正书穿越了,不然张根富岂不是得气死,偌大家产便宜了外人?

    好像逃难一样出来的张正书,拉着马车夫就往外跑。

    “小官人,为何这么着急,是要回汴京城么?”

    马车夫眼前一亮,不是他不喜欢张家庄,可农村一样的张家庄,怎么比得上处处繁华的汴梁城?更别说,乡野之间连个小娘子都见不着,都躲着人走路哩,哪怕是浣洗衣裳,也是在无人处的小溪流旁,乡村生活也是乏味至极。

    可汴梁城就不一样了,三流九教,无所不有。更妙的是,马车夫在赶车的时候,还能看着旁边走过的小娘子,那真的是赏心悦目啊!

    也是,这马车夫三十多岁了,还未成亲。这也不能怪谁,谁叫他一无所有呢?娶了妻,拿什么去养家糊口?

    “回什么汴京城,快快快,去李家村,要是慢了,都日落西山了。”张正书催促道,虽然他跑步也不慢,但怎么说都还是马车要快一点。

    马车夫不情不愿地地套好了马,幸亏他早早拿精饲料来喂了马,让这马吃得饱饱的。张正书也是感慨,也唯有他家的马才能有这等待遇了,明明是驽马一匹,却过得比战马还好,养得白白胖胖不说,每天吃得比战马好上几倍。这匹驽马,估计只能跑个四十里路,时速最多也就二三十的样子,还不能冲刺。偏偏这样的驽马,在大宋都算是好马了。

    再好一点的马匹,就不是商贾能买得到的了。宋朝太缺马,西夏、辽国又不准卖马给宋朝。最关键的是,哪怕是走私,也走私不了几匹。而大宋的养马场,等同虚设,可也不会放任一匹能做战马的马匹外流的。

    张正书改良马车,其实也存了一个促民养马的心思。自绍圣元年起,章惇就陆续恢复了免役法、保甲法、青苗法等,熙宁新法基本得以恢复。可事实证明了,朝廷的青苗法、保甲法就是在坑百姓,坑地主,谁都坑,然后借此壮大国库。国是富了,民却穷了。

    保马法更是如此,所以赵煦也没重提这养马之事了,还延续着牧监制度。保马法有多“操蛋”呢?原本王安石想,保马法废掉牧监,把国营马场的马分给有条件的农民饲养,同时免除养马户的赋税和劳役,政府还给予补贴。凡是愿意养马的,由政府供给马匹,或政府出钱让人民购买,每户一匹,富户两匹。

    乍听上去,是蛮不错的政策,“保马法”本是谋国之举,想寓马于农,但不料百姓后来却不堪其重。因为一旦马匹病疫死亡,就要赔偿上万钱,一般小康之家会由此破产,故而“人人以有马为祸”。保马法反而引发民情汹汹,不出十年,马匹奇缺。这就是朝廷在坑百姓啊,没利益的事,谁做?

    但张正书反其道而行之,他推出了比轿子舒服,还比轿子快,甚至还有刹车、警示铃声的新式马车,达官贵人还会坐那显不出身份的轿子吗?可有了马车,怎能没有马呢?可大宋马匹奇缺,哪里来马呢?唯有两条途径,一是走私,二是养马。到时候,一匹马别说十几贯钱了,恐怕要涨价到百贯钱。一两年养一匹马就能赚这么多钱,肯定有人投身到这行业当中的。

    天下攘攘皆为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