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好官人-第19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对往年来说,这一年下雪的时候已经很迟了。
但越是这样,张正书就越知道,真正的大雪正在酝酿中。打仗是看天时、地利、人和的。开封府都要下大雪,西北苦寒之地又怎么会例外?甚至可以预见,不久之后西北将又是一场暴风雪。
“历史记载,第二次平夏城之战是在什么时候?”
张正书问起了系统,可惜系统也不知道。“文献记载不足,只知道是初冬。不过有一个前提,就是曾布获得逃俘的情报后十日。如果根据推测,就在这两日,应该就会有消息传来了……”
系统的话,让张正书也是无语。
这也是中国历史的坑爹之处,有确切记载的战役实在是太少了。皆因古代传送战报的是驿站,驿站自然是要用马的。八百里加急,一路换马不换人,也要两天时间才能把战报传来。要是战事耽搁一番,不便发出战报,更是要拖几日。如此一来,确切的时间自然就没了。为了严谨,很少有史官把确切时间记下来的。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一个朝代的历史,都是由后一个朝代书写的。可前朝历史,动辄百年开外,只能根据皇帝的“起居注”、“实录”等文献来修。
要是史料不全,那就头疼了。
修前朝史之所以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除了发挥历史的鉴戒功能、寻找治乱兴衰的枢机,以巩固王朝统治的政治需要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易代修史也是借以说明新王朝继统合法性的必要手段。修史,等于亲手将一个朝代终结,也是续溯正统的意思。为此,历代统治者都把修前朝史作为朝政大事来抓。
唐太宗贞观三年,史馆修史制度正式确立。从此之后,封建王朝的易代修史事业有了制度上的保障,每当王朝鼎革之后,新兴王朝往往会开设史馆,招募史才,征集史料,斥资纂修前朝史书。于是,唐修晋史,五代修唐史,宋修五代史,而宋史是元朝修的,经过了靖康耻之后,北宋的史料轶失不少,记载也自然语焉不详了。
因为这样,张正书就头疼了。要知道,他早就憋着一股劲,要在《京华报》上给西军宣传宣传的,好扭转百姓对当兵的认知。
“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就是从北宋开始的,大宋的青壮,要不是走投无路了,谁肯去当兵啊?张正书说不动章惇,只能从舆论入手了,一点点扭转文武悬殊的地位——虽然这无异于登天之难,但再难张正书也想试试。
“我这吹嘘西军的文章,还能不能发表了?”
张正书无奈地看着桌案上已经写好的文章,问了系统一句。
“根据本系统的推算,这一仗宋朝获胜的概率是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系统给出了一个几近百分百的数字。
张正书奇道:“你怎么这么肯定?”要知道,由于张正书的出现,西军现在几乎算是鸟枪换炮了。配重投石车和酒精的出现,肯定会使得战场形势发生变化的。万一西夏人觉得打不过,退回去了怎么办?那第二次平夏城之战,还能不能大获全胜了?
也不能怪张正书患得患失,历史的走向,本来就是由无数小意外构成的。往往一件小事,就能改变一场战役的结果。更别说,张正书提前把配重投石车和酒精给了宋军,这可是两件战场神器啊!一件杀敌破城无算,一件救人无数,战争走势岂能不因此改变?
第406章 毛胚房()
“从天气分析,西北地区的冬日风雪很大,在冬日进攻,本就是兵家大忌。”系统分析道,“根据现有的情报分析,结合历史上的第二次平夏城之战的细节,如果宋军不犯蠢,此战胜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
张正书闻言,冷笑一声说道:“你这话让我想起了中国足球,只要战平就能出线的情况下——国猪从来没有赢过!阴沟里翻船,好像是中国人的专利啊,你还信得过那些不靠谱的西军?”
“怎么都比禁军好吧?”
系统也冷哼一声说道,“禁军什么样子你又不是不知道,说实话,还不如你搞出来的保安队厉害!”
“那是自然,历史上厉害的军队,几乎都是自己养的亲兵。”张正书说道,“就算是大宋现在,将门的亲兵也比寻常士卒厉害多了。”
“反正概率绝对不会算错的,现在是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等下雪之后,宋军胜算就达到百分百了。”系统非常肯定地说道,“而且胜利有小胜、获胜、大胜、完胜、惨胜……本系统只是说宋军会胜利,不代表宋军能取得什么样的胜利……”
“……”
张正书无语了,要这么说的话,宋军先胜后败也是可以的了?要是报道出错了,《京华报》的权威地位就立马下降了一个档次。面对这样的情况,张正书都不知道怎么抉择了。“好端端的,我为什么要把酒精和配重投石车给赵煦啊,我怎么就管不住自己这手啊!”
张正书拍了一下自己的手,懊悔地说道:“要是西夏人害怕配重投石车的威力,不敢攻城开始撤回去怎么办?那宋军是追呢,还是不追?不追的话,不能大胜西夏,那报道就没啥轰动性;要是追的话,西夏人改变战略沿路埋伏,宋军要是坠入圈套,那肯定又是一场大败……”
“这本系统就不知道了,看运气吧!”
系统很光棍地说了这句话,让张正书也是一阵无语。哪怕张正书也知道,战争的事谁都说不定的,战场上某个突发因素都能决定一场战役的走向。好像历史上朱棣打的靖难之战一样,本来就要输了,结果一股旋风刮起,刮断了李景隆的帅旗,朱棣才得以获胜,从此势如破竹。
要是历史上的第二次平夏城之战,也是因为风吹毁了党项人的楼车,才一举扭转了攻守的态势。攻守易势之后,宋军才能势如破竹,完全占领占据横山和天都山。可万一宋军利用配重投石车把党项人打得哭爹喊娘,不敢再犯了,这样的大捷还会不会存在?
这个情况真的很难预料,连系统都觉得有些棘手,更别说张正书了。
“全景预演不能推测出两军交战的胜败吗?”
张正书想了想,突然想起还有“全景预演”这个技能的存在。
“全景预演只能你身处现场才行,你要不要去看看?”系统嘿嘿一笑道。
“算了,小命要紧……”张正书很义正辞严地拒绝了这个提议。开玩笑,战场上刀剑无眼,万一再次挂了,张正书可不敢保证自己还有那么好运再次穿越。
这件事就这么搁置下来了,好在好消息也有不少。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封的天气越来越古怪,好像要下雪又下不了的样子。而超市那边,终于传来了毛胚建好的消息。张正书得知之后,哈哈大笑三声,立马赶往了东水门外半里处。
看着已经矗立起的两层——哦不,实际上相当于三层的高楼,张正书心中有点自豪感,也有点亲切感。
红砖水泥房子,大概是张正书与前世最紧密的一次联系了。看到这样的房子,恍惚间张正书都有点回到了乡下的感觉。
“不错,没到工期就完工了,非常好,我很满意,每个人都有赏!”
张正书一高兴之下,又不把钱当钱了。
“小官人,那瓷砖一事……”
这时候,老刘工匠在张正书身旁问道。
“已经可以贴上去了,记得踩着脚手架,戴好安全帽,挂上安全绳啊!”张正书嘱咐道。
“得咧!”老刘工匠觉得这小官人在说废话,现在有哪个工匠、雇工敢不戴安全帽,不挂安全绳的?不挂的话,被发现了立马扣工钱。这等重压之下,再加上前段时间安全帽救人一事,已经没有工匠抵触这造型怪异的安全帽了。甚至东水门外一些农家见他们的帽子奇特,也仿照来戴,隐隐有成潮流的趋势。
张正书也是无语,宋朝人果然是太闲了,太能生事了。
要是换了其他朝代,百姓连饭都吃不饱,哪里有闲情逸致弄这些?从这个角度看,大宋还是做得非常不错的。可以说,在宋朝生活的百姓,要比其他朝代的幸福感高多了。
“贴瓷砖要多久?”
张正书估摸了一下,还有一个多月就春节了,能不能赶上卖年货,这可是一大商机啊!宋人为了过元正,也就是春节,往往要赊账。要是张正书的超市做得量大价便质高,绝对是所有汴梁城百姓买年货的首选。那时候,不用宣传,张正书的超市都火了。
物美价廉,才是最好抢客源的方式啊!
甚至可以预见,因为有张正书这个搅屎棍的出现,很多卖杂货、年货商贾都要蒙受不同程度的损失。超市这个跨时代的存在,因为领先行业太多太多了。只是超市的模式容易模仿,张正书知道,该提升核心竞争力了——渠道!
唯有自建渠道,才能让这个超市永远领先同行,甚至还能满大宋地开分店。
“等超市开张,上了正轨,杭州行就要提上议程了……”
张正书站在超市的顶楼,眺望着不远处矮了一头的汴梁城城墙,心中豪气顿生。
汴梁城扩城已经有几十年了,张正书有能力将汴梁城再往外扩大个几里地。单单是一个超市,已经能让人流多处几倍了!再加上作坊的吸引,把开封府周遭的劳动力全都吸引过来都不成问题。唯一的问题是,张正书的作坊也要随之扩大,不然容不下那么多人。
第407章 被围了()
“李家村还是小了点,能不能把旁边的十里八村都变成工厂?”张正书叹了口气,觉得这还是有点困难的。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张正书就算出再高的价钱,估计也没多少人肯卖土地的。从这一点来说,张正书都有点羡慕后世的征收政策了。起码土地明文规定是国家的,国家要征收不会有名义上的问题,关键是补偿问题而已。但宋朝这会,土地买卖全是个人的,哪怕改朝换代了,只要有地契在,你的土地还是你的。
想要买下人家的土地,唯有出高价钱,或者以肥田置换瘦田。不然人家都不可能卖给你的,要不然就是乘人之危——比如张家的主营业务是放钱一样,让借贷者用田产做抵押,再以苛刻的条件迫使他放弃田地。不然的话,张家哪里来这么多田地?
只是这些田地,都是东一块西一块的,李家村的田地都算大的了。
张正书思虑着,怎么才能选一个好地址,容纳下这么大的作坊。“开封府的话,估摸要远离汴梁城了。考虑到运输方面,则必须要靠近河流。至于荒不荒芜没关系,等作坊弄起来了,还怕形成不了聚集效应吗?”
张正书想到了李家村,就是因为作坊云集,所以李家村已经开始繁荣起来了。虽然不太明显,但李家村原先就相当于一个贫困村,要不然也不会把祖地都卖了三分之二。就是这么一个贫困村,因为作坊云集,工匠逾数百人,已经形成了一个不小的集镇了。甚至有不少乡间货郎,不辞路远来到这里赚钱——这些工匠有钱啊,有钱要消费吧?别的可能需求不多,可生活用品之类的,可是异常畅销的。
一旦聚集了数千、数万人,那就更不得了了。甚至到最后,形成一个汴梁的卫星城都行。
“是了,可以先把蜂窝煤作坊置于那里当成探路先锋啊!”
说做就做,张正书立即启动了回村事宜。
张家庄外,根本没人想到已经算是定居汴梁城的小官人会突然回来,结果弄得一阵鸡飞狗跳。
“小官人回来了,小官人回来了!”
村民们奔走相告的情形,让张正书都愕然了:这是怎么回事?
这一次,张正书是坐着马车回来的。他要去比李家村更远的地方圈地建厂房,不坐马车哪里能行?只是他没料到,他的马车一进庄,就被村民们围住了。“小官人,他们……他们莫不是疯了罢?”马车夫掀开车帘,有点慽慽地对张正书说道,他甚至想弃车而逃了。奈何此刻已经被“群情汹涌”的村民们围住了,马车夫想逃都逃不掉。“小官人,你是不是做了甚么伤天害理之事?还是抢了别家的小娘子啊……”
张正书满头黑线,沉着脸说道:“我是那种人吗?”
“我相信小官人你不是,但他们得相信才行呐!”马车夫也是知道的,他随着张正书从李家村到张家庄,再从张家庄到汴梁城,张小官人做的事他都知道。在马车夫眼中,张小官人待人和善,只要你不犯错,就绝不会受罚——好像是在说废话,但其实不是的。在宋朝不少大户人家里,僮仆是根本没地位的。甚至有些心肠狠毒的主家,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事动辄呵斥,甚至毒打,根本不拿僮仆当人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