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好官人 >

第194章

大宋好官人-第194章

小说: 大宋好官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峋痛罅耍踔粱挂怨偎镜模

    “原来是宦官啊……”

    曾瑾菡一副“怪不得”的表情,确实,彭元量给她的感觉太阴森了。

    “就是没卵蛋的货!”张正书又咒骂了一句,“自己没点本事,还以为人家没眼光,都什么人?”不得不说,宦官在宋朝还不算是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和明朝对比,宋朝的宦官还活得挺滋润,甚至到了宫外还会被人尊称为“中贵人”。张正书这话也有点欠妥了,要论宋朝的宦官,还真的是有点本事的,根本不是固有印象里的那样太监就是祸乱朝纲的货色。

    像秦翰、王继恩、窦神宝、李神佑、李宪、李舜举等等宦官都曾领兵打过仗,虽然不算太出彩,但也中规中矩。

    最出名的一个宦官,叫做童贯。没错,就是后世被称为北宋六贼之一的那个。而且童贯做太监做到有胡子,实在太有个性了,太突破了。当然,童贯被誉为北宋六贼之一,不算冤枉。但这不能否认,其实童贯是有能力的。比如打仗,比好多文官领兵都要厉害。就因为童贯是一个太监,从中国的传统主流价值观来说,太监就是一个坏蛋,这个标签是世世代代拿不掉的。太监官做得越大就越坏,一直就是这样的逻辑。大环境如此,谁也没有办法。

    但平心而论,童贯的骂名言过其实了,他更多是给宋徽宗等人背锅罢了。毕竟联金灭辽的战略是宋徽宗首肯的,童贯不过顺水推舟。因为这事,童贯给宋徽宗等人背锅了,跟秦桧给宋高宗背锅,是一个道理的。皇帝怎么可能有错?错的肯定是臣子。童贯是个太监,那活该被人拿出来抡!

    “好了,郎君也不要气恼,气坏了身子不值当。”曾瑾菡劝慰道。

    看着这么一个娇媚的可人儿,张正书的气也消了大半。哪怕彭元量在皇帝面前吹风,影响政策,好像也不关张正书什么事。反正他已经知道了北宋灭亡的准确时间,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希望改变历史轨迹罢了。如果改不了,那也没啥的,只能证明北宋是彻底没救了。

    “我哪里有时间生气?”

    张正书嘴硬地说道,“我只是不爽他的嘴脸罢了,不就是一个内宦吗,神气什么?”心中还加了一句,就算是赵煦身边的贴身太监,那也没啥了不起的。张正书做人的原则是,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你把人看低了,我为什么要给你好脸色看?面子不是别人给的,是自己挣的。

    张正书也知道自己的性子不行,所以他做不来官。

    要是这种性子进了官场,没一天就把官场里的同僚全都得罪成了敌人,这种性子又岂能走得远?

    不是所有人都是海瑞海刚峰的,得罪那么多人还活得这么滋润。因为海瑞是认死理的人,心中自有浩然正气,无所畏惧,为民请愿。所有同僚,都敬而远之,每到一处都好像送神一样把他送走。但张正书做不到那样子,自然也达不到海笔架的高度了,甚至还可能得罪人太多,最后连商贾都做不成。

    “是是是,但人家好歹是官,郎君,我们不与他怄气……”

    曾瑾菡觉得好笑,这个小官人,看似不关心朝政,但其实他对朝政的在乎,甚至还超过了做官的。

    张正书叹了口气,说道:“唉,不说此事了。官家已经说服群臣,禁军要开始裁撤了。虽然第一批人数不多,也就千余人。但在哪里规划作坊,哪里运送原材料,都是一件棘手的事……”

    没错,不日赵煦就会下诏,收归煤炭为国有,任何人不得私采。

    同时麻烦也随之而来了,从事煤炭行业的人,都要召集过来作坊。或者直接低价把蜂窝煤给原本卖煤炭的人,让他们也有口饭吃。这是一项大工程,要考虑的方面太多了,而时间又太紧。张正书突然觉得自己的担子又重了不少,不由自嘲地说了声:“我这是闲着没事干,给自己找事啊!”

    曾瑾菡也笑了,好似三月梨花盛开那样,自有一股风情:“郎君是能者多劳,也是官家信任你啊!”

    “主要是我信不过那些文官。”

    张正书淡淡地说道,用脚趾头都想得到,蜂窝煤作坊又不是什么官营作坊,介于官营和私营之间。这种情况最是容易贪污,上下其手都能捞到不少钱银。监督形同虚设的宋朝,张正书不敢把这么重要的东西丢给文官。哪怕日后文官醒悟过来,蜂窝煤作坊是这么赚钱的,要和文官开战的时候,张正书都敢正面肉搏——等他准备好后路先。

    谁要是敢碰张正书的大工厂计划,那就是他的敌人,面对敌人,张正书是会不择一切手段将他消灭的。文官又怎样?挡了路,张正书一样叫他们付出代价。

    打铁还需自身硬,张正书突然觉得,建立一支自己的密探事不宜迟了。

    “还是缺少规划啊……”

    张正书叹息了一声,但他知道,归根结底还是人才太少。一个人单打独斗,就算张正书浑身是铁,那又能打得多少钉?

    “郎君能做到这般,已然超过绝大多数人了。”曾瑾菡肯定地说道。

    张正书摇了摇头,苦笑了两声,没有说话。

    他要做的事,几乎等同改天换地,超过绝大多数人,那算得了什么?等工业革命的势头成了,张正书的目的就达到了。但现在,距离他的目标还很远,很远。

    也许是看到了张正书的无奈,曾瑾菡突然主动拉着张正书的手,低声说道:“郎君,若是需要我相助,你可以说的……”

    张正书笑着拍了拍她的柔荑,笑道:“你想做,我都支持你!”

    “我也是,郎君……”

第396章 被套路的赵煦() 
大宋皇宫,大内里。

    赵煦在垂拱殿上批阅着奏折,听着彭元量的禀报,差点没笑出声来。

    “那小子居然敢对你不敬?”

    赵煦放下了奏折,颇感意外地说道,“难道他就不怕你一怒,出手伤人吗?”

    彭元量恭谨地说道:“陛下,那张正书是陛下看重的人,小的不敢造次。”

    “他那人,就是有点小聪明罢了。”赵煦下了个评价,“若是他肯为官,为朕分忧,那才是有大智慧。不过按他的性子,想来这官也是做不久的。他居然连你都敢惹,这天底下还有他不敢惹的人?不做官也好,朕能省点心……”

    赵煦是深有体会,这时候看着张正书是挺好用的,主意多不说,还颇具操作性——怎么说也是经历过检验的法子,只要按照宋朝的情况稍稍改动就能用的,能没有操作性吗!可张正书只是看着好用而已,跟用起来一样好用,是两个概念。就好像看中了一个妹子,到完全了解她,就已经是两码事了。

    距离能使人产生朦胧美,但这朦胧美一旦过去,恐怕赵煦就只记得张正书的臭脾气了。这不是赵煦在瞎掰,而是很多臣子都这样。看他的政绩单子好像是个治国能臣,调回京一看,好嘛,完全是个草包。之前在地方,之所以治理得井井有条,居然是因为他懒。

    情况多了,赵煦也就领悟了,政绩不能说明什么,用人得看全面才行。这种事,原本就应该是皇帝学习的。可赵煦的成长情况举国皆知,要不是高太后薨了,赵煦都未必能这么早亲政。至于用人什么的,以前还不是高太后说了算?什么事没经过高太后点头,可以实施的?没有。

    在这样的情况下,赵煦能成长才怪。

    也难怪赵煦这么恨高太后了,不仅仅是因为他的生母被高太后这么苛刻对待,还因为高太后一直把持权柄。

    “陛下,那张正书还有一封信,说要小的交给陛下……”

    彭元量思前想后,还是决定把信交给赵煦。至于赵煦看不看,就不是他能决定的了。

    “什么话,叫你带到不就行了,还得朕亲自去看?那小子就不知道朕每天要批阅多少奏折吗?净给朕找事做,唉……”

    赵煦叹了口气,站起身来说道,“这封信你看了吗?”

    “小的不敢……”

    彭元量立即说道,赵煦是个小心眼的人,谁要是窃取了他的权柄,他都能记恨一辈子。彭元量深知这一点,所以根本不敢碰这封信。哪怕张正书是一介白身,可他老是出现在赵煦的口中,单单这一点就能让彭元量打起十二分精神了,根本不敢懈怠。

    “看看也没啥,他也写不出啥好话来。朕的江山,都被他说得一文不值了。”赵煦自嘲地笑了笑,自从听了张正书的点评,他才发现原来大宋并不是想象中那么好,而是差到了极致。这些天来,赵煦也一直在反思。虽然造成这种状况的不是他,但也和他脱不了干系。

    当年宋仁宗没有子翤,只能从宗室里收一个养子。宋仁宗收的养子,是濮王赵允让第十三子,也就是赵宗实。后来赵宗实做了皇帝改名赵曙,也就是宋英宗,是赵煦的爷爷。可以说,宋英宗没啥政绩,在位五年都忙着生病去了。偏生这时候北宋是人口爆炸时期,很多问题棘手,却没有个办法。

    于是,北宋的弊端,就在这里积攒下来了。

    到了宋神宗时,又因为改革迈的步子太大扯到了蛋,留下一地狗血。后来又被元祐党人“拨乱反正”,硬生生把熙宁变法给全盘否定终止了,经过这么一番折腾,大宋已经去了半条命。要不是经济雄厚,恐怕大宋都熬不过来。

    积累下来的问题实在太多了,赵煦急得抓耳挠腮都没用,很多事情是欲速则不达的。幸好他的宰相章惇十分有能力,把偌大的家打理得井井有条,要不然赵煦更加头疼。从这个角度讲,大宋真的问题多多,张正书一点都没说错。然而赵煦不知道的是,任何一个朝代,都是这样的,各种弊端都不少。

    然而,能将各种矛盾平衡,让天下承平的年代,却少之又少。要不怎么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呢?

    可惜,赵煦就这么被张正书套路了,忽悠了。发现问题,谁不行?关键是能解决问题啊!

    现在,张正书把解决问题的法子送了上来,你看还是不看呢?

    咬了咬牙,赵煦还是抖出了张正书的信,粗略看了一遍。

    “咦?”

    赵煦看了一遍之后,大为吃惊,又继续看了一遍。

    彭元量觉得很奇怪,心道:“难道那小子真的言之有物不成?”说实话,彭元量的心地是不错的,不知为何就是看张正书不顺眼。大概是因为张正书怀才却不肯为朝廷效力吧,彭元量才这么敌视张正书。

    没有理会低头站在一旁的彭元量,赵煦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将这封信看了一遍之后,深深吸了口气。“去,传尚书左仆射章相来!”赵煦的呼吸有点紊乱地说道,让彭元量大惊失色。不及多想,彭元量就出去了。

    “党项人的死穴,党项人的死穴啊!”

    赵煦不觉把拳头攥紧了,宋朝和西夏,在赵煦看来就是一对死敌,甚至可以说是国仇家恨。赵煦的老爹两征西夏都大败亏输,赵煦早就想报仇雪恨了。偏生,满朝文武的策略要不是夸夸其谈,要不就是没点新意,保守过度。这些,都不符合赵煦的心意。但是今日看到张正书的信,赵煦的心猛然跳动了起来。

    “若是击中了党项人的死穴,那么灭亡夏国,岂不是易如反掌?”

    赵煦眼神迷离地想着,憧憬着,好像他已经超越其祖,成就不世伟业一样。但其实在内心深处赵煦是知道的,宋神宗时集全国之力尚且奈西夏不何,今时今日就更难了。而且,张正书在信中也说了,要做打持久战的准备,用战场来练兵……

第397章 可抵十万兵马() 
当尚书左仆射章惇来到垂拱殿的时候,赵煦已经平复了心情,坐在了龙案前。

    “臣参见陛下!”

    章惇刚刚在宫里当值,也不算匆忙赶来。

    赵煦平静地说道:“章卿无须多礼,朕唤你前来,是因为朕适才收到一封密信,上面有平夏计策,须章卿参详一番。若是可行,尽快告知将士们,就按此策行事!”这一次平夏城之战,赵煦给了西军最大的权限。不仅没有制定战略计划,甚至战略目标也就一句话,见机行事,能占就占,不能占就撤退。

    章惇还以为是西军那边的安抚司探子呈上来的密信,也没多想,接过来就看了一下。但章惇和赵煦一样,越看越是心惊胆战,甚至还有点手脚颤抖的意思。“陛下,此策……此策……”

    章惇激动得一时间说不出话来,赵煦也是能理解的。虽然张正书的这封信遣词用句平平无奇,但描述的前景,却令每一个当权者都心神摇曳,神驰不已。没办法,这个诱惑实在太大了。按照上面的分析,这个计策是百分百可行的!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