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好官人 >

第192章

大宋好官人-第192章

小说: 大宋好官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被他这么一搅和,得,只能被贬出京了,新政自然是人亡政息,没有了下文。这等神助攻给敌人,不是猪队友是什么?好在范仲淹没跟欧阳修一般见识,不然仅凭这篇文章,他们就是老死不相来往的政敌了。

    然而,欧阳修坑了范仲淹一次还不够,憋了劲想要坑第二次。不过这一次,他坑的是狄青,算是范仲淹的弟子。

    当年文彦博等人,把坐镇枢密院的狄青视为眼中钉,一个劲要铲除掉他,免得武官势力卷土重来。按理说,欧阳修不该掺合这种事,但他琢磨着,狄青在枢密使这样的副相位置上被这么挤兑也不是个事,什么都做不来。得,他帮着文彦博把狄青赶下来了。

第391章 人才最宝贵() 
但问题是,欧阳修他看不到,狄青虽然在枢密使的位置上不得志,但那也是武官的标杆啊!坐在这个位置上,能提拨多少有能力的武官?偏生欧阳修多事,要不是他,恐怕宋仁宗还不会贬谪狄青。要是狄青扎稳了根,提拔了有用的将才,说不定宋朝的武运就此亨通了。可惜,被欧阳修这么一弄,大宋武人的脊梁算是彻底断了,也造就了一系列对西夏的惨败。可见,腐儒身居高位,对国家伤害有多大。

    宋朝像欧阳修这样的官还有很多,自以为才高八斗,政事、党争那是手到擒来。奈何眼高手低,做啥啥不成,干啥啥失败,最后一事无成。这根本原因就是,他们太高估自己了,也太没有情商,太不懂做官了。

    但彭元量却敏锐地察觉到了,张正书是一个做官的好料子,就算是现在,他的政治嗅觉比一般官员都要灵敏得多。要知道,彭元量只是说了党项人要干嘛,张正书就能猜出了朝中斗争的大概,这已经是天才级别的了。张正书对朝中势力分派并不算了解,可他已经猜得九八不离十,这样的能力,甚至有点骇人听闻了。

    当然,彭元量要是知道这并非张正书的能力,而是系统的能力,恐怕他就不会有这番评价了。

    张正书也是惊喜,原来系统的“全景预演”,居然还能用在推测事件上面!

    “小官人对此事,是怎么看的?”彭元量已经有点考较的意思了。

    张正书不以为然地说道:“这能有啥看法?大宋立国以来,文武形同水火。能削弱武人在禁军的影响力,那些文人士大夫高兴都来不及。不过,利用文武的矛盾,达到想要达到的目的,这就行了。要是将门要闹,就看官家怎么安抚了。我给的主意是,蜂窝煤作坊给他们一点股份,弥补他们的损失就好。不就是钱嘛,多大点事……”

    彭元量是一脸黑线,什么叫“不就是钱嘛”,要知道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谁跟你“大桶张家”一样,财大气粗的?就算是皇帝赵煦,用起钱来也是小心翼翼的,生怕花多了就不够军饷了。要是其他皇帝就没赵煦这么小心翼翼了,反正他们不想着打仗,怎么享受怎么来嘛!

    比如历史上的宋徽宗,为了个人喜好,得,垒起一座艮岳,弄出一个皇家园林来,耗资数万万。还命各地收藏奇石,供他观赏。闲来没事,画几幅画,写几个字,踢个蹴鞠,打个捶丸,生活多有滋有味?

    反倒是赵煦,每日还算兢兢业业,用度向他老爹宋神宗看齐,能减就减。但省下来的钱,不是成了官员的俸禄,就是成了军饷。皇帝也苦啊!彭元量是最深有体会的了,有时候他甚至还想直接给京中富贾来个抄家,好帮补国库缺额。当然,这个想法也只是想想而已,真做了恐怕江山都要动摇了。

    张正书察颜阅色,看到这个煞神死太监好像有点不爽的样子,里面转了口吻:“……那个我的意思是,将门也是伸手要钱的,反正蜂窝煤生意也不小,足够给他们要的好处,他们也不会拒绝的。况且我跟官家说了,这蜂窝煤作坊不止是在开封有,等条件成熟了,要推广到全国的。全国都造蜂窝煤,那利润有多少?分点钱出去,给将门代为管理,让他们头疼销售的事,这是大赚特赚啊!”

    “如何能赚?”

    不是彭元量见识不够,是因为他不太明白垄断的含义。如果不是暴利,那么垄断有何意义?

    “彭内官,你想想啊,除了开封府以外,其他地方都用将门的人去做事。赚了钱,就算朝廷拿三成也好,这里面的钱有多少了?往少里说,都差不多能和盐税相提并论了……”张正书完全没有夸大,看看后世的煤老板多有钱就知道了。恰好中国是个产煤大国,煤炭资源异常丰富。仅仅是大同府一地,露天的煤矿就有好几个了。制成了蜂窝煤之后,成本又低,甚至还能通过水路,一直南下供应各地。

    再加上蜂窝煤极其便宜,百姓没理由不买账的。

    朝廷用蜂窝煤的钱来整饬禁军,增强战力。同时还能充实军饷,一举两得!

    “朝廷如何能拿三成?起码得要七成!”

    彭元量霸道地说了这么一句,但张正书却笑而不语。

    除非是有张正书培养的会计人才去管账,不然的话,那些将门会乖乖把七成利润奉上?想都别想!千方百计做假账,截留钱银才是将门的本事。财帛动人心,面对这样的巨利,没有人能不心动的。再加上,将门不是没有实力。特别是西北禁军,那实力简直爆表。其他地方或许不敢太过出格,可西北将门一定是大肆贪墨的,这种事用脚指头想都知道了。

    只能说,这个彭元量想得太简单。

    不过,这种事张正书也没必要点破。将门终归觉悟没有那么高,再加上大宋祖制就是让他们赚钱,让他们享乐至死的,看看开国大将石守信就知道了,挥金如土不说,甚至富可敌国。宋太祖,宋太宗一句话都没说他,甚至还隐隐鼓励他这么干。

    要是赵煦看不过眼,张正书自然也会推荐技校培养的会计人才,只不过去一趟西北,将会是九死一生的。

    为了一点点蝇头小利而断送一个优秀的会计,张正书觉得这笔帐不划算。

    人才,才是最宝贵的。

    钱算什么,没钱可以再赚,可重新培养一个人才,却需要几年十几年的时间!

    想到这,张正书突然问道:“官家制定攻夏计划了没?”

    “这是军国大事,咱家怎生知晓?”

    彭元量淡淡地说道,“难不成,你有什么妙计要献给官家不成?”说实在的,彭元量并不觉得张正书的计策有多高明,甚至还觉得有些幼稚,不是老成谋国之言。毕竟他作为赵煦的贴身高手,是时时刻刻都要站岗保护的,张正书和赵煦说的话,他全都听在了耳中。“幸好官家没有一时冲动,听了你这小子的煽动……”彭元量心道,“若是如你小子所言,大宋早就危机四伏了……”

第392章 腐儒误国() 
“前方战事瞬息万变,又有谁能真个在汴京城就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张正书不以为然地说道,“说这些话的人,肯定是没见过战争,只懂夸夸其谈的腐儒!这些腐儒,甚至连赵括都比不上!”

    彭元量眼中精光一闪,却没有说话。他虽是宦官,却也曾到过战场督战。

    只是那一战,给他的印象太深刻了。

    宋神宗元丰四年,宋朝决定趁着西夏内乱发动进攻——嗯,从某种意义来说,宋朝就是在侵略西夏。宋朝为了毕功一役,派出了三十二名将领,兵力约三十余万人,分五路出击(傻子想出来的计策),另外还有民夫约三十万人。

    西夏的战略就清晰多了,以主力扼守要点坚壁清野,部分兵力出击袭扰阻断宋军粮道,坚守到了九、十月间,宋军相继占领兰州等部分地区。但十一月进攻灵州时,因战事太久,士卒疲累,五路兵力中有三路未按时到达。另两路又协同混乱,攻城半月余日仍未下。趁着黄河河水大涨的四级,西夏人开始反击了,不仅决河水淹,还以兵力追击。水淹七军之下,两路宋军大败,士兵、民夫阵亡溃散不下三十万人。

    到了元丰五年,宋朝决定再次进攻。原本宋军是计划首先在宋与夏边界之间建城筑垒,遏制西夏。随后攻取西夏首府兴州、灵州,为此宋在永乐川人工修筑了防御要塞“永乐城”,刚建成即遭西夏军围攻。元丰五年九月中旬,“永乐城”被攻陷,宋军损失将士、民夫二十几万余人。神宗得知消息后,早朝时大声恸哭,从此不再打西夏的主意了。

    然而,彭元量对那场战争,记忆太深太深了。因为,他就是监军。

    第一次围攻灵州,完全是因为两路大军为了抢功劳,不顾协同并进,孤军深入。为了功劳,还两军抢先攻城,没有一点章法。

    看看领兵的都是什么人吧:五路大军中,熙河经制李宪任主帅,他统领熙秦七军加上吐蕃的雇佣兵共三万出熙河;王中正领兵六万出麟州;种谔率九万多军队出绥德;高太后的叔父高遵裕带近九万兵出环庆;刘昌祚率五万出泾原。但是,主帅李宪与王中正二人皆是太监,所以彭元量也是在主力军之中。在这场战争开始之前,“熙河开边”的功臣王韶得知朝廷兴兵,力劝宋神宗不要无事生非,宋神宗大怒,下旨把王韶降职。不久,这位功臣就郁郁而终了。

    其实太监李宪、王中正领兵打得还不错,就是高太后的叔父高遵裕眼红刘昌祚率先杀至灵州城下,怕他得了首功,于是飞马严命他不要攻城,待双方合军再一起进攻。正因为抢功劳,导致破城黄金机会丧失,灵州西夏军做足了防御准备。坚守几月之后,西夏人掘黄河猛灌宋军,切断宋军补给线,水淹、缺粮、冻饿交加,攻城又死伤惨重,十万宋军撤退时只剩一万出头;种谔的九万多人马,也因西夏人的坚壁清野战术,减员严重,最后只剩三万多;王中正部宋军死亡两万多;只有李宪所部军很小心,全军而还。

    至此宋军五路攻西夏以大败告终。

    彭元量见识到了战场上,绝非个人勇武能扭转战局的。也绝非像文人士大夫那样,纸上谈兵就能攻城略地的。彭元量也深知宋朝军制的失败,要不是高遵裕贪功,恐怕刘昌祚已经拿下灵州,甚至灭掉西夏了。

    彭元量又经历了宋神宗时二次伐夏,也就是“灵武之役”。这一次是给事中徐禧、鄜延道总管种谔领军。

    不用说,给事中徐禧是典型的文人,文人领兵是什么后果?用脚指头都想得到了。

    果不其然,徐禧昏招迭出,先在永乐川筑永乐城。

    本来,筑城之后应该是高枕无忧的了。进可攻,退可守。只要打通补给线,就能以“永乐城”为桥头堡,一直蚕食西夏。但是,永乐城选址问题,让徐禧和种谔起了冲突。种谔指出,新筑起的永乐城是死地,三面绝崖而无水泉,是不可能坚守的。徐禧认为他是文官,怎么能听武官的劝告,就改了主意,换个地方筑城,甚至不筑城直接突袭西夏人呢?于是徐禧上报朝廷了,宋神宗也是被冲昏了头,一方面也是内心深处对将门种家有戒备,下旨降了种谔的官,任命他去守延州了。

    战场上的徐禧,更是昏招迭出,像极了春秋时的宋襄公,看见敌人立足未稳都不想进攻。徐禧不听部下高永亨突袭敌军的正确谋略,而以兵万人列阵城下,居然想和西夏人决一死战。西夏人渡河后,向宋军发动猛攻。不用说,给了机会的西夏人勇猛无敌,宋军战败退入城中。西夏围困了永乐城,截断水源,阻断援兵。沈括等人的救兵受阻,由于怨恨徐禧不听劝告,种谔未予援救。

    最后,西夏军终攻破永乐城,徐禧等人死难,宋军二十多万士卒役夫阵亡。彭元量因为武功卓绝,最后逃得生天。

    回想起往事,彭元量都还是觉得那箭矢横飞,寒光四照、人马嘶鸣的战场是炼狱,稍稍回忆都能不断流冷汗。

    “腐儒误国,已有定论。”

    彭元量怨恨徐禧,即便他死了都觉得不解气,冷冷地说道,“但你又好得了哪里去?”

    张正书淡淡地说道:“我比他们有自知之明。”

    彭元量一愕,倒是不说话了。

    “人呐,就是得有自知之明才行。打仗的事,那是会死人的。不能对那么多将士民夫负责,没有那么大个脑袋就不要戴那么大顶帽子,不然最后误了卿卿性命,也葬送了那么多人命。”张正书感慨地说道,“希望官家也不要再出昏招了,派监军可以,但不要对战争指手划脚的。打仗的事,交给专业人士去做吧。不要再派文人去领兵了,不是每一个人都是王韶王子纯,也不是每一个人都是范仲淹范希文。”

    彭元量点了点头:“你这话有点道理!”

    “对了,我打算写一封信劝告官家,你看行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