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好官人 >

第184章

大宋好官人-第184章

小说: 大宋好官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要喝得这么急,茶水还有的是……”

    “郎君,你可真聪明,怎么就能想出这个法子来呢?”曾瑾菡由衷地崇拜道,“这茶叶无需研磨,无需搅拌,就能甘甜清冽,茶香溢鼻,端的是风雅情趣!为何整个大宋,都没有人发现此法?”

    张正书倒也没有什么骄傲,因为这在他看来,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了。“因为我不喜欢循规蹈矩啊!”张正书随口说道,“有时候,墨守成规是不可取的。看看儒家现在,和以前墨家的墨守成规还差什么?不进步,就是落后了。总是觉得眼前的事物理所当然,却不去深究背后的道理,人也不会进步,社会也不会进步。不去深究一件事背后的道理,别说有所发现了,恐怕前人能做到的事情,今人也未必能做到。”

    张正书是有感而发,就好像秦代率先发明的流水线一样,到了宋朝这会,居然失传了。还有春秋时的越王勾践剑,是千年不锈青铜剑,剑身上居然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要知道这种技术,也是属于高端技术的!要知道,铬是世界上硬度最高,而且非常稳定的金属,即便是在后世,这项技术也不是哪个国家都会的。因为要在剑的表面镀上一层薄薄的“铬盐氧化物”,需要用到电镀铬技术。古人是怎么办到的?天知道。

    可惜,这种技术也失传了。

    不仅仅是越王勾践剑,秦朝也有这项技术。古人的铸造水平之高,真是不可思议。

    除了铸剑之外,还有木牛流马、麻沸散、地动仪、连弩、冰鉴、记里鼓车、天平式湿度计……这些黑科技,才是华夏文明领先世界的体现!可惜,因为战乱,当朝统治者的不重视,都失传了。

    甚至连前些年大臣苏颂等人发明的水运仪象台,要不是还有个观测天文、计量时间的功能,估计也是要失传的。

    要是中国还保有这么些黑科技,别说什么契丹了,早就让胡人撤出草原了。可惜,世界上并没有如果二字。而这,也几乎是注定了的。不管儒家什么学派,是不会喜欢发明创造的,这些儒士最喜欢的事情,就会恢复三代而治,因为这是孔子说的,属于政治正确。其余的什么奇技淫巧,机变械饰,都是儒家深恶痛绝的。看看孔子,连农民都看不起,更别说工匠、商贾了。

    所以,中国的发明创造在宋之后停滞不前,是有深刻原因的。没有人意识到发明创造的作用,不仅在原地踏步,还目光短浅,沾沾自喜。唯有西方用坚船利炮打开闭关锁国之门时,被愚民政策愚弄了几百年的汉人,才总算是睁眼看了世界。

    不能说儒家全都是不好的,但张正书现在最想做的,就是往儒家学说里加一条——实践探索,可惜的是,他“不学无术”,无法开宗立派。不过没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张正书的大作坊计划完成后,就算宋朝的士大夫想要不变都不行了。历史大势,不是凡人能抵抗的。儒家历来都是“识时务者”,绝对是嗅觉最灵敏的那个。到时候,自然有人出来为张正书的计划背书。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张正书的作坊计划还在萌芽阶段,现在他又把目光转向了船运。而船运的关键,不是船只。说实话,张正书想要造船,那是分分钟的事。只要找到一个造船作坊,给张图纸就行了。比船只更难的,或者说最关键的,还是人,能操持船只远航的人才。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然而人才却只有两个途径,一是招募,二是培养。

    眼前这个汉子,张正书也不知道值不值得培养,但他却知道,这汉子的操舟技术是不错的。最起码,现在他家的船,能解决张正书的燃眉之急!

    开出了丰厚条件的张正书,不怕这汉子不答应,好整以暇地跟曾瑾菡聊了起来。

    “小官人,小的……思虑好了……”

    这汉子考虑了良久,才终于下定了决心:“若是小官人不嫌弃,小的下半身,就卖与小官人了!”

    张正书一愣,卧槽,他还以为是什么这汉子能考虑得这么久,原来他以为这是一锤子定一生的买卖啊!是啊,每个人做一个能影响一生的决定时,都会犹豫不决,思前想后的。这个汉子这么快就决定了,说明他对张正书是非常信任的。

    “喝杯茶,慢慢说……”

    张正书叹了口气说道,“我的意思,并不是要让你一辈子为奴为婢。我张正书,也不屑于让别人做奴做婢,我对每一个雇员,都是一视同仁的。你签了契约之后,在规定年限内你给我好好工作,我给你工钱,这本就是公平的买卖。过了契约年限,你想要另谋高就,我也绝不会阻拦!”

第375章 继续背黑锅() 
这汉子一愣:“啊?小官人,这……?”

    “当然了,你要是选择继续留下来给我做事,我也是欢迎的。”张正书笑道,“去留任意,是我的原则。我没理由强迫一个人做工的不是?这强扭的瓜不甜,道理我是很明白的。”

    对于这方面,张正书是很有自信的。流水线的运用,核心机密的拆分,让他不用担心商业秘密被泄漏。还有保密契约的签署,让他手持利器,不怕别家用撬人的方式来获取机密。最关键的是,张正书给的工钱、福利绝不做第二人所想,远比同行高得多。如果这都有人背叛,那张正书只能说他是白眼狼养不熟的,只能利用契约来打官司了。

    “小官人,那小的就没有顾虑了!”

    这汉子大喜过望,他虽然耿直,但也听得出好坏,分得清好歹。张正书这样的条件,绝对是属于天上掉馅饼的,他没理由拒绝啊!

    “好!不过嘛,就你这一条船,怕是不够的。”张正书沉吟了一二,然后才说道,“你要找几个知根知底的,性情良善的船家,拉着他们一起来给我做事才行。如果你能拉来十个以上,我就让你做他们的头。至于你想管多少人,你就自己看着办吧!”

    张正书的想法很简单,这些船家都是穷苦百姓,平时肯定会联合一起对抗外人的。不抱团的话,他们根本无法生存下去。所以,这些船家之间肯定是知根知底的,张正书也省去了一道筛选的功夫,直接可以安排他们做事了。

    这汉子明显很兴奋:“小官人,小的认识数百船家,不知道小官人要多少人?”

    “数百?”

    张正书一怔,这也太多了点吧?数百人,一个月给的工钱都超过千贯钱了。虽然对张正书来说不算多,但现在他的产业就几个赚钱的,分别是香水、香皂、蜡烛和报纸。除了香水和报纸以外,剩下的产量不多,也就是锦上添花的作用。香水可以月入数千贯,报纸可以月入千余贯,但别忘了还有数百人的工钱等着张正书去给的。纯利润一个月,估计也就千余贯那样子。

    虽然,这已经羡煞旁人了。可张正书却知道,离他的梦想还很遥远。最起码,等超市建立起来后,果酒开卖后,棉花织成布匹之后,他才算达成了一个小目标——麾下工匠过两千人!

    要是把银行、蜂窝煤作坊弄起来,张正书就达成了另一项成就——麾下工匠超过一万人!

    这样的情形,真的是想想都兴奋啊!

    但是,张正书却知道一件事,斗米恩,担米仇。不仅是他,这汉子对人太好,说不定别人还不领他的情。再说了,就算现在招个数百人来,也是没用武之地的。李家村作坊虽然一再扩建,但还是脱离不了小作坊模式,起码在张正书看来,最多也就是相当于一个小工厂的模样。这样的小工厂,生产效率能有多高?

    “二十人吧,最多二十人。你找几个相熟的船家就行了,不超过二十人就行。”张正书沉吟了一番才说道,“其他人有怨言的,你就这么说,以后我还是会招人的,叫他们练好一点操舟技术,到时候你要作为考官来考考他们……”

    “啊?小的……”

    这汉子刚想说“不成的”,却被张正书堵住了嘴:“难道叫我这个外行去考他们怎么操舟吗?他们技术如何,你要知根知底才行的!要是日后因为某个人的技术不过关,导致翻船,那才追悔莫及!”

    张正书严肃的面孔,告诉了这个汉子他不是在开玩笑。只要是在水里讨生活的,就该明白“善游者溺”的道理,没人敢掉以轻心。瞧瞧汴河上那些来往的船家就知道了,每到一处停船,甚至每天都要祭拜水上行神。船上可以什么都没,但是香和香炉是必须要有的。

    这汉子点了点头,没有再说话了,估计是在考量,到底要哪些人了吧!

    张正书给他添了一点茶水,说了这么久,他面前那杯茶早就凉了。“喝点茶吧……”张正书淡淡地说道,看着正在煮着的开水,水注里发出了“嗡嗡”的响声。“契约的事,你找齐人之后,来汴京城中景明坊‘京华报社’,我在里面等你。”

    这汉子自然是千恩万谢,然后很感激地把那条鱼给了张正书。

    张正书也是尴尬啊,他总不能这样提着回去吧?这时候他就有点想念来财了,有个书童在,丢脸的事情都不用他做,多好。

    “对了,你家小妹若是可以,我让她来超市做事,你看怎么样?”张正书突然想起,这些船家应该也有女儿的。他正愁着超市的女导购员没人选,现在看来解决的办法应该就在这些船家身上。

    “小官人,你……”这汉子立即起了警惕之心,还道张正书是冲着他妹子来的。

    张正书一看他的表情,就知道他想什么了。毕竟张正书是有“黑历史”的,哪怕最近“改邪归正”了,那也不能代表着张正书就真的成了个“三好官人”。“放心,我像是那种逼良为娼,强抢民女之人吗?我知道你在担心什么,放心,你家小妹就在你眼皮子底下做事,你每天送货来超市,都能看到她。她下班……额,放工后是径直回家的。而且,她也是签契约的,这你有什么好担心的?”

    这汉子挠了挠头,憨厚地笑道:“小官人自然是好人,小的在此赔罪了!”

    张正书暗自叹了口气,心道:“这黑锅都不知道要背多久,郁闷……”

    这汉子施了一礼之后,刚想离开,张正书却叫住了他:“喂,你这人,我还不知道你叫什么名字呢!”

    “啊,小的倒是忘了说。小的姓周,家中排老大,小官人可以叫我周大郎,或者叫周碇……”

    “碇?”

    张正书果真是不学无术,一时间居然没想起这“碇”的意思,就是碇石,是停船时同的工具。普通船家,是用不起锚的——因为铁器太贵了,只能用普通的重石了。

    “就是停船时用的那块石头。”曾瑾菡总算能插话了,她也觉得奇怪,为什么有时候张正书一会才高八斗,甚至能写出绝妙诗词来。有时候张正书却比刚刚蒙学的孩童都不如,连常用字都记不起来。

第376章 吹嘘() 
“哦,这字怎么写来着?”

    就算曾瑾菡说得再明白,张正书也是没印象的。要知道,这个“碇”字在后世,本来就不是常见字。

    张正书肯定是要“不耻下问”的,不然怎么写契约呢?指望那汉子自己写自己的名字?恐怕是痴人说梦了,他自己都说了是大字不识一个。写名字?不存在的,能认得自己的名字都好了,但依照张正书看来,这周碇真是个文盲,还是百分百的那种。

    “左边一个‘石’字加右边一个‘定’字便是了……”曾瑾菡有点无奈地说道,她都有点糊涂了,怎么这个未来夫君连这个字都识不得?怕是学了蒙学,看过《广韵》的孩童都认得吧!看来,张小官人的知识,都要还给蒙学先生了。

    “原来是这样写的……”

    不知道自己露出马脚的张正书,恍然大悟地说道。“看来,你这个名字大有寓意啊!”确实,之所以取名叫“碇”,也就是说周碇的父母希望他能停船上岸,不再做一个船家了。风餐露宿,没有一片瓦遮头的船家生活,其中的艰辛根本不为人知。唯有亲自体验过了船家生活,才知道什么叫贫苦,什么叫居无定所,四海为家,什么叫饱一顿饥一顿……

    “小官人,小的……”周碇有点眼圈泛红,如今上岸的希望就在眼前,也轮不到他不激动了。

    张正书笑道:“什么都别说了,你先回去告诉父母、小妹这个好消息吧!顺便再找十几个船家过来,明日我在‘京华报社’等你过来签契约!”

    这汉子千恩万谢地走了,嗯,留下了一尾鱼。

    “郎君,这鱼……”

    曾瑾菡不曾下过厨房,看着这条已经不能动弹的鱼,还是有点害怕。

    “今晚的晚餐有着落了!”张正书笑道,“你是想清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