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好官人 >

第170章

大宋好官人-第170章

小说: 大宋好官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政治,是妥协的艺术。

    张正书早就为赵煦量身打造了一个法子,奈何赵煦对他的建议是嗤之以鼻,随手就把密信丢在一旁了。“你既然知晓这不可能的,你还写在密信上?”赵煦也是火大,这段时间他关切西北战事,督促粮草、兵器运送一事,都忙得焦头烂额的,张正书还给他添堵。赵煦想起来都一把火,还指望他看下去呢,不拿去擦屁股都算高看张正书一眼了。

    “冗兵一事,我有解决办法,而且是一劳永逸的。”

    张正书也不怕赵煦发火,发火如果能解决问题,那世间就没有烦恼了。

    “一劳永逸?呵呵,这世上怎会有一劳永逸之事!”

    赵煦不相信,甚至冷笑了两声。

    张正书淡淡地说道:“如果你再拿起我写的密信,里面就写得很详细了。第一步,是把石炭矿藏,收归国有。”石炭也就是煤炭,是很多达官贵人不屑于用的。石炭这东西,一般都是平头百姓用来取暖的,虽然有供应,但量不大。达官贵人们冬天取暖,都是用少烟无味的精制木炭,木炭比煤炭好用多了。石炭燃烧起来不仅烟大,还有一种难闻的气味,要不是成本低,估计铁匠都不会拿来炼铁。

    “石炭?”

    赵煦想很久,才想起来这石炭是什么。“炼铁的石炭?你不是说用石炭炼铁,永远炼不出碳钢吗?”

    张正书点了点头,说道:“干馏之后的石炭,才能用来炼钢。但不是说,没有干馏的石炭,或者是石炭渣就没用了。相反,如果用得好,变废为宝不说,还能养活无数人。”

    “石炭能养活无数人?”赵煦以为张正书在说笑,摇了摇头,“你的癔症还没好么,怎生说起胡话来了。”

    “我不是在开玩笑的,不信的话,我带你去看一样东西。”

    说着,张正书打开了书房的门,倒是把外间守着的带御器械吓了一跳。

    “也罢,瞧瞧你又鼓搞出甚么来了。”

    赵煦起身,跟着张正书来到了厨房。

    “这不是庖厨么?你带我来这作甚?”

    赵煦觉得很不可思议,他受到的教育告诉他,君子远庖厨,要不是张正书在里面鼓捣着什么,他估计扭头就走出了厨房了。

    “给你看一样宝贝。”张正书嘿嘿一笑道,把前几日做好的蜂窝炉提了出来,也不怕弄脏了自己的手。这个蜂窝炉和后世的一模一样,就是一个圆筒,里面恰好放得下四个蜂窝煤。下方有个通风口,通风口上有个盖子,除此之外,就剩下一个铁把手了,其实也就是一根粗铁线,弯成的弧形固定在蜂窝炉两旁罢了。铁把手上还有个木质的护手,防止烫手。

    “这是甚么?”

    赵煦大为惊奇,不明所以地问道。

    “蜂窝炉,其实也就是一个炉子,可以拿来取暖,也可以拿来做饭、做菜。”张正书解释道,“要配合专门的蜂窝煤使用,看,这就是蜂窝煤了。”说着,张正书用专门的蜂窝煤铁夹,夹起了一个蜂窝煤。

    “这就是蜂窝煤吗?嗯,模样倒是挺像蜂窝的。但为何叫做蜂窝煤?”赵煦觉得奇怪,什么是“煤?”

    “煤就是石炭,要是你愿意,叫做蜂窝石炭我也没意见的。关键是,这东西有大用。这个蜂窝煤,其实就是由石炭碎渣、木屑、石灰、黄泥、秸秆粉末等物事混合起来的,共有十二个圆孔。如同石炭一样,它也能燃烧。这样的蜂窝煤,只需要用秸秆就能引燃,着火很快。最关键的是,一个蜂窝煤可以燃烧两个时辰以上,且无烟无味,燃烧充分。你看,这个蜂窝炉可以放得下四个蜂窝煤,燃烧的时候,四个蜂窝煤足够用一天了。唯一缺点就是燃烧之时,一定要通风,不通风就要中毒了。”

    张正书好像献宝一样跟赵煦在炫耀,奈何媚眼都抛给瞎子看了,赵煦根本不为所动:“那又如何?”

    “官家,你还没想明白吗?”张正书很无奈,他这是跟富家子讲发家经,完全是对牛弹琴啊!“你知道这蜂窝煤的成本是多少吗?就不过是石炭碎渣、木屑、石灰、黄泥、秸秆粉末等物事,随便都能找得到,而且量非常大。这么说吧,制成五个蜂窝煤,才两文钱。如果卖到一文钱一个,你说会不会有市场?”

    赵煦一听,顿时明白张正书想说什么了:“你的意思是,把这蜂窝煤推广出去,让所有人都用上?”

第346章 细水长流() 
不得不说,赵煦还是很聪明的。可以说,只要读过书的,不是死读书的,都是聪明人。但聪明人也容易飘,喜欢走捷径。就好像赵煦一样,皱眉说道:“即便一文钱一个,能赚多少钱?”

    没办法,在赵煦看来,一文钱是很容易赚到的。

    确实,在繁华的汴梁城中,估摸一文钱掉在地上,也有人不屑于去捡。用后世的话说,一些富贾弯腰捡一文钱的时间,都足够他们赚回几贯,甚至几十上百贯钱了。赵煦虽然聪明,但他没见识过真正的贫民是怎么生活的,也想象不出来一文钱到底有多珍贵。

    “这蜂窝煤,胜在量大。量一大,用的人多了,也就赚钱了。我估摸着,整个汴京城有四十万户人,也就是一百多万人口。每户人家,一天要吃两顿饭,也就是要用到六块蜂窝煤。要是酒楼茶肆,也可以用小号蜂窝煤温酒、煮水。这样的消耗更大,暂且不计。四十万户人家,每天六块蜂窝煤,你算算,这是多少钱了?”

    张正书的话,非常有诱惑力。赵煦听了,呼吸也急促了起来。但他还是嘴硬道:“那如果有人不喜欢这蜂窝煤呢?”

    “那就算四分之一好,十万户人家,每天六文钱,比买薪柴便宜多了吧?一捆薪柴二十文,也就能烧三日左右。”张正书是做过调查的,这个定价也不是随便来的。如果不便宜的话,估计没有人用,宁可去砍伐树木。树木砍伐得越多,那黄河沿岸的沙子就会加速流入黄河,黄河河床的沙子也会积淀得越多。一旦暴雨,黄河必然决口。可惜,这个道理到现在都没被中国人发现。

    看看从秦汉以来,关中地区砍伐了多少树木吧。原本郁郁葱葱的关中平原,现在差点成了后世的黄土高原。

    “这……这是多少钱来着?”

    赵煦才总算觉得自己的算术学得不到家了,掰着手指头算了半天没算出来。

    “十万户人家,一天六文钱,也就是六十万钱,一天七百七十九贯钱。近八百贯钱的生意,你居然还嫌钱不够多?”张正书一眨眼就给出了确切的数字,把赵煦雷得里嫩外焦。

    “甚么,一天八百贯?那一月不就是……”赵煦的脑袋又宕机了,看得出他在算数这方面是真不行。

    张正书无奈地说道:“一个月就是两万四千贯,一年就是二十八万八千贯。事先说明,这还是往少里估计的,我估摸着一年怎么都有五十万贯的收入。虽然不是纯利润,也足够吓人了。”

    不是吓人,是吓死人。关乎民生的生意,都是胜在薄利量大,细水长流之下,是非常恐怖的一笔收益的。

    赵煦才发现,一旦垄断这行业,那利润真的是太惊人了。

    “这还只是汴京城啊,这还只是汴京城啊!”赵煦有点说不出话来了,他好像看到无数可爱的小钱钱在向他招手。

    “没错,只是汴京城,就有这个消耗量了。要是开封府呢?整个大宋二十四路都用上蜂窝煤呢?不止是蜂窝煤,还有蜂窝炉,夹蜂窝煤的火钳,这些都是可以赚钱的。官营的作坊,完全可以打制。当然,前提是你得下令石炭收归国有,不然你玩不过民间资本的。”张正书总算是把他的计划全盘托出了,听得赵煦想手舞足蹈。

    “哈哈哈,那岂不是比榷酒还要挣钱?”

    赵煦快要乐疯了,这么换算之下,一年收个一千贯钱,好像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啊!

    “还好吧。”张正书想了想,“这个行当也只有皇家做得,寻常人做的话,只能赚小钱。而且,在南边做这生意,怕是不便。”

    张正书说得是实话,因为北方多煤炭,而南方少。如果是运输的话,那成本就划不来了。

    “没事,但凡有三四百万贯,就足够了!”赵煦感慨着道,“若不是亲眼所见,谁能想得到这不起眼的物事,居然能赚大钱?我说你,怎么想到这法子的?要不是我知你根底,还道你是财神爷下凡了!”

    张正书却摇了摇头,说道:“官家,你别高兴得太早。”

    “怎么了,还有问题不成?”赵煦也渐渐冷静下来了。

    张正书认真地说道:“当然有问题,而且是大问题。”

    “甚么问题?”赵煦皱着眉问道,不得不说张正书这盆冷水泼得太及时了。

    “蜂窝煤是需要大量人手的,我估摸着一个人一天只能做四五十个蜂窝煤左右。如果没大量人手,这行当也做不得。”张正书嘿嘿一笑,这才是他真正的目的,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解决冗兵问题!

    “所以,你是要朕退役老卒,充入蜂窝煤作坊之中?”

    赵煦明白了,这确实是个好办法,而且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可问题还是有的,将门吃空饷已经是宋朝人所周知的秘密了,一旦对禁军大动刀斧,恐怕将门会不满。宋朝是默许将门做生意经营的,汴梁城中很多店铺都有将门的背景。据张正书所知,像在汴梁城中拥有数百间店铺的林百间,背后就是曹氏。曹氏虽然在后世声名不显,但是在宋朝却异常优渥。曹氏是开国大将曹彬的后代,虽然在政治上没有建树,但是在军中影响力却很大。像到了元符年间,曹氏还有曹诵、曹评、曹诗、曹曚、曹湜……都是在军中任武职。曹氏一门为将五代,不可谓不显赫。还有潘氏、高氏、种氏、杨氏、姚氏及折氏……这些都是宋朝朝廷默许他们吃空饷赚钱的。

    一旦退役老卒,岂不是把问题暴露出来了?

    “官家应当知道,这是最好的办法。”张正书淡淡地说道。

    “将门那边不好处理啊……”

    赵煦叹了口气说道,“做皇帝,要平衡各方利益的……”

    张正书哈哈大笑道:“官家何须担忧?既然将门有怨,何不把将门拉进来,一同赚钱?官家只是为了解决冗兵问题罢了,没理由把将门一道解决啊?”

    赵煦一愣,然后拍腿大笑道:“不错不错,赚不赚钱倒是无关紧要,一旦削掉老卒,那就给国库省下数百万、数千万贯军饷了!”

第347章 管理() 
张正书笑道:“不错,是这个理。”

    “如此一来,甚至可以把这行当都丢给将门……”

    赵煦还没说完,张正书就开始反对了:“万万不可啊官家,此乃取祸之道!”

    赵煦一愣,然后才点了点头说道:“不错,是我欠考虑了。”虽然赵煦只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但他已经做了十多年皇帝了,给一个甜枣打一棒子的道理他还是懂的。一味恩宠,只能滋长将门的骄纵之气,而且也不利于他掌控武官。唯有恩威并施,才能正确御下。正所谓“斗米恩,担米仇”,人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因为贪婪是本性。

    好在有张正书的提醒,赵煦才没有一个头脑发热。

    当然,如果张正书不是穿越者,他也会像宋人一样,瞧不起那黑乎乎的石炭。不就是石炭吗,能赚多少钱?但穿越者就不同了,张正书是见识过后世煤老板的人,那富豪的程度,用暴发户都不足以来形容。煤炭能有多赚钱?现在整个大宋,估计也就张正书认为煤炭能赚大钱了。

    蜂窝煤啥的,都是小打小闹。

    真正赚钱的,还是在蒸汽时代的来临。

    一旦把科技树攀爬完毕,进入了蒸汽时代,那么煤炭就是当仁不让的时代主角了。那时候,拥有煤炭就等于拥有金钱,张正书不想坑了大宋,所以他才极力规劝赵煦把煤炭收归国有。

    “官家把石炭全都收归国有之后,还要下一道旨意,之前从事石炭生意的,都可入职蜂窝煤作坊。”张正书知道,一旦形成了垄断,会让很多人都失业。为了杜绝这个后患,张正书也想到了对策。“最好是先把蜂窝煤做起来之后,再宣布石炭收归国有。”

    赵煦知道张正书所说的是老成谋国之言,当即应承了下来。

    “此事我会处理的了,你于国有功,想要甚么赏赐?”

    赵煦开始头疼了,有功不赏这不是他的风格。额,虽然他的赏赐不多,但终归还是要赏的。不赏赐,叫外人怎么看?他这个皇帝怎么服众?赵煦头疼的是,他历来赏赐的金银财物很少,可官职赏赐得多。现在张正书摆明了是不想做官,赵煦就不知道赏赐什么给他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