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好官人 >

第168章

大宋好官人-第168章

小说: 大宋好官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因为百姓不舍故土,中原人口爆炸,而江南则人烟稀疏,大片土地尚未开发。这就形成了人口畸形,一旦中原出现天灾人祸,大量百姓就会流连失所。宋朝统治者也是没办法,才把流民中的青壮抽出来充入禁军、厢军之中。再加上宋朝的黄河不定期泛滥、决口,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冗兵问题。

    宋朝用大量金钱,养了百多万的军队,还有大半是打不了仗的老爷兵,这样的国防,不连战连败才是怪事。

    不要说张正书看得明白这一点,朝堂上的诸公,哪一个看不出来?可惜他们一个个只看得到根源,却毫无解决办法。

    也是,这些人的眼光都局限在土地上,土地都被兼并了,朝廷哪里还能安置得了这么多流民?

    让朝中诸公“慷慨解囊”贡献出土地来?那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所以,张正书提出的方案是唯一的解,就看赵煦有没有魄力了。不过,张正书也预料到了赵煦会踌躇不决,因为没人能保证作坊能容纳得了这么多士卒,而且还能做到盈亏平衡。要是一个不慎,弄得士卒哗变、造反,那又是一个大麻烦。就算能解决了一时之需,也难保未来不会出现岔子。

    张正书可以保证,但他也没有说服力的证据。

    所以症结还是存在的,赵煦到底有没有魄力大刀阔斧地变革。一旦冗兵解决了,张正书能保证赵煦对军队的掌控力度是前所未有的,甚至还能反过来吊打文官,逼迫冗费的消亡。至于冗官,张正书还真不觉得宋代的官多,反而还觉得少了。看看后世,养了那么多公务员,还不是一样运转得很好吗?关键是,小吏能不能纳入官僚体系中。如果不能,那确实是冗官了。养了一堆只会扯嘴皮子,不会干实事的官,这不是冗官是什么?

    正因为张正书是穿越者,他才明白工业是未来社会的出路所在,所以他很笃定,赵煦不管怎么踌躇,接下来还是会尝试一下的。

    “官家会的,如果他想留名青史的话。”

    张正书没有说谎,一旦赵煦下定决心,那么史书就会这么记载:“元符某年,帝敕令禁军年老士卒退役,充入大作坊中为工匠,此前人所未尝之事,然开万世之根基也……”

    王庆虽然也读过书,但他还是不习惯以文人的眼光看问题。听了张正书这么一说,他还是觉得有点不靠谱。当然,王庆不会反驳赵煦不能名留青史,一旦落人口实,恐怕就是一个诽君之罪了。

    “但愿如小官人所言!”

    王庆又待了一会,张正书向他请教了怎么训练暗探的事,末了,王庆谢绝了张正书挽留他吃晚饭的好意,告辞出了京华报社。

    “郎君,你的手艺是越来越好了!”

    曾瑾菡吃着张正书亲自下厨炒的菜肴,连连称赞道。

    “好吃就多吃点。”张正书笑着,给她夹了一块牛肉。

    这道五香酱牛肉,是张正书精心烹制而成的。牛肉软烂适度,清鲜可口,五香味厚。更重要的是,这五香酱牛肉只用牛前腿的键子肉,只有这样的牛肉才是瘦嫩相宜,两面见油,滑嫩可口。制成酱牛肉后,肉质松软,油而不腻,最是滋补。

    怪不得曾瑾菡吃得赞不绝口了,以张正书顶级的厨艺,烹制出来五香酱牛肉岂是大路货?

    “郎君,就算你去卖牛肉,也能赚大钱了!”

    曾瑾菡的夸奖,让张正书听起来有点哭笑不得。

    “敢情我就是一个厨子啊?”

    曾瑾菡眨了眨好看的眼眸,认真地说道:“你可比樊楼的大厨都厉害,我去樊楼这么多回,也没吃过这般好吃的牛肉。街边的脚店、小摊贩也做不到这般好吃。”

    “那不还是一个厨子?”

    张正书也是无奈,虽然厨子这个职业没什么,但在宋人看来,再好的厨子,那也是厨子。

    “这可不一样。”曾瑾菡一本正经地说道,“你是顶好的厨子!”

    “……”

    张正书觉得不能跟她扯这个话题了,连忙转移话题说道:“你的郎君我做什么都是很厉害的啦!我跟你说,我那超市更加厉害。各种奇货应有尽有,最关键的是购物方式很独特。”

    曾瑾菡果然提起了兴趣,一边吃着饭,一边问道:“有多独特?”

    “顾客可以自行挑选货物,放到篮子里,最后才到收银台结账。要是东西太多,我的超市还提供送货上门服务,完全是免费的。时不时呢,我还弄个打折活动,吸引顾客……”张正书当即把后世超市经营的方式、理念都说了一遍,听得曾瑾菡两眼发光。

    张正书好像忘了,对于女人来说,逛街是她们与生俱来的本能,随着张正书的口述,曾瑾菡已经两眼发光了。

    “郎君,那超市什么时候能建好?”

    张正书一愣,看着与平时明显不同的曾瑾菡,觉得自己好像做错了什么一样:“我是不是放出了什么洪水猛兽?”

    这样的曾瑾菡,出乎了张正书的意料。

    “额,元日前应当可以了……”

    张正书有点感慨,看来不管哪朝哪代,女人都是这样的,逛街购物几乎是本性。

    不过这样也好,起码女人的钱好赚,超市注定是要火的。张正书就不信,有报纸的宣传加上打折的优惠,还不能吸引宋朝大妈过来购物!

    好在宋朝的风气还算开放,不然在明朝中前期开个超市看看,肯定亏死了。男人对于逛街的兴趣,明显不如女人来得强烈。再加上商业环境不好,开超市估计连成本都收不回来。

    “郎君,我能去超市里做工么?”

    更让张正书想不到的是,曾瑾菡居然提出了这样“奇特”的要求!

第342章 有竞争是好事() 
“我已经想了很久了,这样我就能一边做工,一边逛超市了!”

    曾瑾菡兴奋地说道,从她这么兴奋的神态来看,张正书知道她确实谋划已久了。原来不管是哪个朝代的妹子,都是想着可以一边工作,一边逛超市的。怪不得张正书前一世在上班的时候,经常看到公司里的妹子在工作期间,时不时就打开某宝、某东看一看。老板一过来,她们都能像没事人一样,关闭浏览器,打开后台运行着的文档PPT,一副苦思冥想的样子。演技好得,都可以去演电影了。

    没想到,原来宋朝的女人,对于逛街的热爱程度,比起后世的妹子也不遑多让。甚至还想出了工作逛商场两不误的法子,让张正书惊掉一地眼珠子。

    “这个……梦想很伟大啊!”

    张正书震惊过后,这么说道:“不过,这超市都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都是你的东西,你为何还要去做工?抛头露面的事,还是交给其他人吧,你要是有兴致了,我陪你去逛就是了……”

    “真的?”曾瑾菡有点惊喜地问道。

    张正书笑道:“当然是真的……”然后张正书再顺便检查一下超市的工作,一举两得。说实话,张正书为了超市能运转起来,甚至还专门做了一个木工作坊,雇了一大批木匠回来,专门做货架、价牌、收银台、栅栏、提篮等等。技校里,也预先雇佣了好些个十五六岁的,尚未出嫁的贫苦女子,培训她们学会简单的阿拉伯数字计算,学会简单地用鹅毛笔记账,还有快速结账等等。

    张正书丝毫不怀疑,以曾瑾菡的智商,是能轻易学会这些东西的。从她对数学的学习就知道了,她就好像一个数学天才,张正书只要讲一遍,她就能理解了整个小学的内容,这很让张正书汗颜。要知道当初小学时,张正书差点没被数学弄疯掉。什么把兔子和鸡关在一起不知道只数的变态老农;卖苹果论个不论斤的逗比果农;匀速行驶,从不晚点的劳模火车司机;买球不会算钱的体育老师;不知道图书馆里有多少书的图书管理员;一边放水一边抽水的疯狂泳池管理员;分工明确,合作默契的良心甲乙包工头;早早出门,却故意放慢脚步,等哥哥追上来的傲娇小明……

    回想往事,那都是脑袋隐隐作痛——我年纪轻轻的,为什么要负担这么多?

    但是,只要曾瑾菡理解了原理,她就能举一反三。别说那些变态应用题了,就算是多元多次方程,她都能快速上手。或许天才的脑袋和寻常人是不一样的吧,天才们想问题的方式,和寻常人有着很大的不同。

    用系统的话来说,天才的脑袋里想着的,永远是把困难简单化,也就是找到最优解。而寻常人脑袋里想着的,都是一团浆糊,别说化繁为简了,不化简为繁都偷袭了。

    张正书也是嘴欠,问谁的脑袋里是一团浆糊,系统用毫无疑问的语气说道:“本系统最有发言权了,因为本系统在你脑子里,就没发现有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全都是一团浆糊。”面对这么欠揍的系统,张正书当然是先关为敬了,不然还留着闹心啊?顺带,张正书在脑里做出了树立中指的告别模式,还附送了一句:“去你大爷的”致以最诚敬的问候。

    虽然不想承认,但曾瑾菡的天才毋庸置疑,张正书比不上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看曾瑾菡笔下的黄蓉就知道了,那简直就是她的化身,把她自己代入进去写,曾瑾菡竟然写得比金庸老爷子都要精彩得多。或许是写了黄蓉,曾瑾菡的性子都变得古灵精怪起来了,常常有出人意表的金句。

    “郎君,这超市确实新颖,但若是被人学去了怎生是好?”

    曾瑾菡忧心忡忡地问道,她可不想看到刚刚开张没多久的超市,因为挤兑又倒闭了。

    张正书笑道:“哪有这么简单,等他们琢磨透超市的运作模式,我们还有各种手段没使出来的!比如,我们可以搞会员制度,除了打折商品以外,买任何商品都有九折优惠。还可以固定每月有一天是打折日,还可以搞试用试吃,买一赠一……各类型活动。最终目的,就是打响招牌,让百姓认为我们的超市才是正宗的,其他的都是仿冒伪劣的!”

    这就是所谓的品牌意识了,再加上独特的进货渠道,能做到张正书这么大手笔的,还真的没多少人。

    等潜在竞争对手看到超市赚钱,弄明白运营模式的时候,估计已经过去两三个月了。有两三个月,正宗品牌的意识足以深入人心。再加上报纸的宣传,恐怕竞争对手的生存土壤会很小很小。就算打价格战,也未必打得赢财大气粗的张家。

    当然,张正书秉着有钱大家赚的原则,不会赶尽杀绝的,有竞争是好事。只有一些脑壳坏掉的人,比如持权凌弱的官商,比如只想做垄断买卖的将门,这些人才会对别人赶尽杀绝。据皇城司报告,朝中诸公已经不止一人盯上了“大桶张家”的产业,谁叫这段时间“大桶张家”这么出风头呢?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的教训是历历在目的,可张正书也没办法,他要做事,总不能缚手缚脚吧?

    “唉,只能见一步行一步了……”

    曾瑾菡也没想到,经营一个超市还有这么多手段,听得都两眼发光了:“那我们曾家的丝绸,是不是也能这么***如打折销售啊,比如搞会员制度啊……”

    张正书想了想,说道:“原则上是可以的,但我建议还是把丝绸放到超市里售**较好。而且不单止是售卖丝绸,还应该售卖丝绸的成品,比如丝巾、成衣、面巾……”

    “可我们也试过做成衣,没多少人来买啊?”曾瑾菡对丝绸生意还是挺熟悉的,她之前还经常到布行去实地考察。这事连曾文俨都不知道,他还以为自己的女儿是去买书了。

第343章 世界这么大() 
确实,这年头的宋人喜欢扯几尺布回去,自己缝制衣裳。没办法,这样省钱啊。但从时间的角度来说,这就有点划不来了。做一件衣裳,花费的时间颇多。而且,一旦手艺不好,缝制错了,还费布料。成衣就不一样了,风险已经免除了,只是价格稍贵而已。只要衣裳样式新颖,用料充足,还是有人买的。当然,这丝绸衣裳,一般都不是面向平头百姓的,都是达官贵人才买得起。

    这就需要舆论导向了,把“潮流”的风吹起来,才能吸引高质量的顾客来体验新颖的购物体验。从这个角度来说,建立超市其实是一件统筹所有资源的事,颇费精力。

    最关键的是,还是要引领潮流,如果不把潮流这股风吹起来,不管是超市还是其他的新兴事物,都有夭折的危险。

    好在张正书创办了报纸,只要操作得当,就没有这个顾虑了。

    曾瑾菡已经在期待了,张正书就想不明白,为什么女人对逛街这件事,有着天生的乐趣?

    更想不明白的是,曾瑾菡居然提了个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