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茶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好官人 >

第122章

大宋好官人-第122章

小说: 大宋好官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份小报并非怂恿宋朝要进攻辽国,而是旨在点明辽国的软肋,这个自称是天下第一强国的辽国,也不是那么顺风顺水的。而且此次辽国使团前来,就是要稳住宋朝,不要开战。

    看不得宋辽两国靡合的人太多了,别的不说,女真、西夏都是这样的。特别是西夏这个疯狗,不仅和宋朝连年大战,甚至对辽国也时而示好,时而入侵掠夺人口和财物,两国之间也打过不少仗。乖乖,宋辽两国都和好了,岂不是要联手攻打西夏了?

    “所以西夏人的嫌疑最大?”

    赵煦有点不相信,连他都能猜得到的事,西夏人会做?

    王庆也有点尴尬,不是他能力不足,实在是凶手太狡猾啊!

    “回禀陛下,眼下的证据,都指向西夏人……”

    西夏在汴梁布置有间谍,这事赵煦知道。就好像宋人也在西夏的都城兴庆府,西京西平府那里有着暗探一样。要想把这些间谍找出来也不容易,毕竟是间谍,肯定隐藏得很好。但是赵煦并不觉得西夏人会这么做,原因很简单,西夏人正磨刀霍霍向平夏城了,哪里还可能挑衅宋朝?别说什么,宋朝的刑侦手段是当世最高明的,若是被发现了蛛丝马迹,那就是弄巧成拙了。

    西夏人不会这么笨,提前打草惊蛇。

    既然不会是西夏人,那么问题就来了,到底是谁呢?

    赵煦突然又拿起张正书的那份小报,目光锁定在女真二字上面。

    “难道是女真人?”

    赵煦心中一旦有了这个想法,就越来越觉得可能了。就好像西夏李元昊建国那时候一样,都是要扭转宋辽视线,以赢得发展时间的。女真人现在做的这事,不也是这样吗?“查,立即去查女真人,不要走漏了任何女真人!”

    不得不说,赵煦是非常聪明的,窥一斑而见全豹,可惜他这时候才发觉,还是太迟了。

    等王庆派人赶到女真商贾之处,发现他们早已经提前撤离了,就算拍马去追,也赶不及了。赵煦那个郁闷啊,怎么就忘了女真人呢?他们是最希望宋辽再启大战的,那么他们就能浑水摸鱼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可不只是宋人才会的,女真人用起来也是极为熟稔!

    没能抓住女真人,自然也拿不住凶手。

    张正书虽然隐隐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但他已经被皇城司盯住了,也无法传递信件给赵煦。关键是,他只是猜测女真和西夏有勾结,出主意的是女真人,动手的却是西夏人。只不过,拿不住凶手一切都枉然的。

    最后,事情还是不了了之,以宋朝赔款二十万贯息事宁人。

    平白无故丢了二十万贯,赵煦能给张正书好脸色才怪。于是,得罪皇帝的下场就出来了,张正书被皇城司困在了汴梁城中,出不去了!

第247章 技术推广() 
好在张正书的“事业”已经走上了正轨,也不用张正书去操心了。

    大棚蔬菜已经建起来,香水也开始扩产,张正书坐镇京华报社,核心三个产业已经形成了互补。但最让张正书牵挂的是技校,那才是张正书真正想要搞好的事业。想要办工厂,没有合格的工人哪里行啊!

    再说了,张正书未来想要做的事情,都是具备很高技术含量的。简单来说,大宋的高端人才几乎一个都没。就算有一个沈括,也已经逝世了。还有一个跟沈括齐名的苏颂,那可是朝中大臣,也不可能跟张正书鼓搞这些东西。

    从目前来看,大宋的物理还算有点基础,但还处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化学嘛,几乎是零基础,别以为道士炼个丹,弄个置换反应就是存在化学基础了,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啊!数学虽然有点成就,但这只是文人闲暇时的消遣,登不了大雅之堂。

    可以说,大宋除了尊文以外,科学基础几乎是零蛋。

    而张正书在技校收下的小孩子,他就不打算用宋朝的教育制度来教,而是照搬了后世的教育制度——填鸭式教育。还真别说,给张正书发现了几个还算不错的苗子。那些道士也很纳闷,怎么这些小孩子那么快就会认字读书了?但张正书把拼音法教给他们后,他们震惊了。

    要知道,宋朝这时候读书,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想供养得起一个读书人,一个月起码要花一贯钱。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了,非普通人能承担得起的。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汉字的博大精深,不仅难懂难精,甚至连入门都难。就拿宋朝官方字典《集韵》、《广韵》来说吧,从东汉末年起,当时受到梵文拼音字理的启示,于是反切法横空出世,用来注字音。这也是《集韵》、《广韵》一类字典的用法,简单来说,就是用两个汉字相拼给一个字注音,切上字取声母,切下字取韵母和声调。

    比如一个“东”字,用反切法就是“德红切”,要这样念:“德红德红红德东”;再比如“谋”字,“莫侯切”,“莫侯莫侯侯莫谋”……这个办法的好处是,总算是给汉字注音了;然而用起来,非常难用,因为不识字的人根本对着这个字典学不来。

    但是,拼音就不一样了。只要认全这些个拼音,只要用拼音注音的,都能读出来。当然,这也是有前提的,因为北宋这时候的官话,和后世的河南话很像,也就和普通话差不多,这也是拼音能存在的根基。要是像隋唐那样,官话是洛阳话,那张正书就真的抓瞎了。

    二十三个声母,二十四个韵母,再加上十六个整体认读音节,没错,这就是完整的拼音法。

    凭借着这个拼音法,张正书编撰的教材,那些孩童几乎不用教,都能认得了不少字了。唯一让张正书郁闷的是,好老师非常难找,特别是懂得算术的老师。好在,这个问题也不算太难。因为郑月娥已经学会了阿拉伯数字,再加上张正书编撰的数学课本也不算难,她来教数学也是不错的。

    张正书早就察觉到了这个可怜的女孩对自己的情意,可惜他无福消受,只能用调离这个办法,让郑月娥悄悄收敛了心思。派人护送郑月娥等学会了阿拉伯数字的僮仆到技校去教书之后,张正书才总算没有那么牵肠挂肚了。

    要知道,技校可是张正书最大的寄望,这里将会使得大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可惜,这时候还没人知道。

    不过,技校的名声在汴州已经传开了。

    特别是张正书传授的隔一茬种大豆的法子,已经风靡了汴州,甚至已经传到了隔壁州府。可以预见的是,只要给一定时间,传遍整个长江以北都不是问题。更难得的是,大豆附加的产业,也开始兴盛起来。且不说豆腐,大豆酿做的酱油,也是一笔很不错的收入。再不济,拿来发豆芽也是可以的。

    张正书这段时间也没闲着,他准备接手林百间的那间脚店,然后推广厨艺。

    铁锅炒勺已经到位,张正书实在有些迫不及待了。

    只是,张正书有点踌躇,这样一来好像要断掉不少人的饭碗。

    比如樊楼,就是以炒菜出名的。再有和乐楼,也是掌握了独到的炒菜技术。

    “不管了,反正也不是很难学的技术……”

    张正书思前想后,还是觉得把炒菜技术推广出去更好。别的不说,起码能提前促进中华美食的蓬勃发展。再一个,张正书太需要经验值了。而且,张正书也不是无的放矢的,推广技术也是要讲究方法的,不然很容易引起汴京成中所有酒楼的公愤。

    怎么做才能避免公愤呢?

    那就是让别人来偷学。

    张正书先是教会了脚店的厨师怎么炒菜,然后让脚店的厨师把厨房搬到后院中,露天来炒菜。但是,脚店后院的门没关紧,而窗户也是镂空的石窗。果然,不出三天时间,炒菜就传播出去了。樊楼东家范大郎那个郁闷啊,怎么一夜之间,满汴梁城都会炒菜了呢?会炒菜还不打紧,关键是酒楼的客人在减少啊!后来一查,得,是技术泄漏了。源头呢,居然是张小官人。

    张小官人也耍起了无赖:“这不怪我啊,是别人偷学去的,要怪你就怪偷学的人吧!”

    范大郎没辙,也知道这是吃了哑巴亏。毕竟人家愿意泄漏技术,你也拦不住人家不是?其实范大郎也知道,所谓的独家炒菜技术根本瞒不住多久,现在传扬开来也不算坏事。起码张正书给了他一个好消息——既然炒菜都宣扬出去了,不然索性樊楼牵头,弄一个厨艺大赛,好让大家开开眼界,也顺便给酒楼打响名声。

    张正书知道,厨艺不是一天能练成的,樊楼能在汴梁城中混得风生水起,那是有底气所在的。会不等于精通,樊楼用这一招,立即就能扭转大家的印象——原来炒菜要炒得好吃,也是有技巧的啊!

第248章 果酒() 
京华报社内,厨房里,一阵油烟升腾而起。

    “小官人,这君子远庖厨,你怎么还亲自下厨了?”曾瑾菡怯生生地站在厨房外,有些不忍地说道。

    张正书一边翻滚着炒勺,一边颠着锅,翻飞的动作,让曾瑾菡眼花缭乱起来。她没想到炒菜也能炒成这样,好像具备有艺术的美感。

    “这不懂炒菜的男人,怎么能哄得了妻子?”

    张正书嘿嘿笑道,油烟之下,他额头上的汗珠显而易见。

    曾瑾菡啐了一声:“没个正形,尽说些胡话!”

    “这可是实话,待会就让你看看你夫君的本事!”张正书说着,又抛了一次锅,差点吓坏了曾瑾菡。

    “你可小心些,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曾瑾菡关切地说道,“要不,我来给你打下手罢!”说着,她就要进来了。

    “别别别,你都没下过厨房……”张正书连忙出言阻止道,“这事我来就行了,你就等着吃吧!对了,那坛子里有果酒,你唤人来打一壶,待会我和你喝几杯……”

    “啊,果酒?”

    曾瑾菡有点不乐意了,这不是她挑剔,而是这会的果酒根本不能下喉啊!宋人酿造果酒的水平还真不咋地,又苦又涩。当然,这也是宋人舍不得放糖的缘故,也不舍得用粮食酒来浸泡,更加不知道果酒里面有种叫“单宁”的东西,是果子里苦、涩味的来源。当然了,就算宋人知道有这种东西,也无法消除,因为宋人根本不懂得制作甘油啊!

    然而,张正书却没有这种困扰。

    反正他闲着也是闲着,用顶级厨艺来酿造果酒,其实是很简单的事。

    至于甘油这种食品添加剂,其实也不算难。就算是张正书这种文科生也知道,用猪油弄个皂化反应就能弄出甘油来。皂化反应张正书是知道的,但甘油怎么制备,就完全是系统的功劳了。不然张正书自己摸索,非得花好一段时间不可。之所以不弄肥皂,是因为之前张正书觉得大宋已经有肥皂团了,用猪油弄肥皂,其实根本不赚钱,反而亏钱。

    想想,一斤猪油最多能出三块肥皂,而人家用皂荚做的中等肥皂才五十文一个,这已经是富贵人家用的肥皂了。哪怕张正书用的猪油不算值钱,但也要十多文一斤。而要用猪油做肥皂,需要用到氢氧化钠,也就是烧碱。当然,用草木灰强行熬制也是可以的,但是成品效果不好。要制作烧碱也简单,用食用碱和生石灰混水按照比例制备也就行了。三酸两碱中的两碱好办,难的是制作三酸。

    弄出烧碱后,把烧碱倒入热油中,边煮边加入水,等看不见油脂漂浮起来才停止加热,接下来就是趁没有凝固的时候分离出来,加入香精,就成肥皂了。分离出肥皂后,剩下的东西就是碱性废液。而甘油,就是从这种碱性废液里提取出来的。

    碱性废液里怎么提取甘油呢?

    其实很简单,用盐析出来就行了,完全是个物理反应。盐析出来之后,再过滤一遍,就能得到甘油了。当然,这种甘油还是带有杂质的,还很臭,这就需要蒸馏来解决问题了。

    折腾了好几日,才总算得到不算怎么理想的甘油,因为过滤得不够充分,还有点杂质在里面。

    不够也没关系了,张正书知道了方法,完全可以工业制备了。

    要知道,相对于猪油制造的肥皂来说,真正有大用的是这个甘油,不仅无色无臭,味道还甜。更关键的是甘油在工业上、医学、印染纺织、食品添加剂、造纸、化妆品、制革、印刷、金属加工等等行业里,都有着重要作用。甚至还能用来制造炸药,这样的东西,简直就是神兵利器!

    可惜,张正书现在有了甘油也没用,只能用来做食品添加剂。

    比如,放在果酒里分解破坏单宁物质,使得原本苦涩的果酒,变成清淡甘甜的上等美酒。

    要知道,大宋的果酒量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